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年老后,许多人还保持着心身健康,但也有些人却不然,会遭遇不同程度的困难。这些困难可包括心情与性格上的变化,以及常会遇到的心理问题,也可能是老年期精神疾患,现在让我们分别谈谈。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也有他们许多特殊的问题 ,如对待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 ,对专业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 ,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处理不好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后果 ,有的甚至引发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然而大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 ,往往是由于错误的“认知”而引发的。认知 ,是指一个人对一件事或某对象的认识和看法 ,对自己的看法 ,对别人的想法 ,对环境的认识和对事物的见解等等。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 ( A·T…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心理援助热线来电问题特征及随时间变化情况。方法:收集2020年2月1日-4月30日新冠肺炎流行期间江苏省心理援助热线来电,对来电内容进行分类,对来电量随时间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该时段内与新冠肺炎相关的来电数为1610人次,占总来电的23.3%。来电问题包括心理问题(因疫情引发情绪行为问题;原有精神心理问题加重/复发;居家心理问题)、信息咨询和其他问题。心理问题中4月原有精神心理问题加重/复发的来电比例显著高于2月(15.7% vs.5.3%,P<0.05)。结论: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心理援助热线来电问题主要为心理问题和信息咨询问题,来电量随着疫情形势的好转减少。  相似文献   

4.
由于心理卫生的观念及医学常识尚未普及,在我们的社会里,有不少人一听到精神疾患,就联想到疯疯癫癫的“精神病”,就算自已有轻微的心理上的问题,也不敢轻易的去精神科门诊看医生,唯恐被别人认为自己患了精神病。哪知精神医学所认识的心理问题与精神疾患种类繁多,范围很广,精神病只不过是其中一类疾病而已。这种情形就好比自已患了感冒想去看内科医师,但是担心被人误认为自己患了肺病或麻疯等不可告人的疾病,而不敢去看内科医师,甚至不敢去做例行的身体检查一样,是缺乏医学常识的行为。为了一般人充分了解我们常遭遇的心理问  相似文献   

5.
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影响高校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随机抽样测试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结果高校教师是一个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职业,心理压力正在不断增大。心理疾患已远远高出社会一般人群。结论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已令人担忧,强迫症、焦虑和不安是当前高校教师群体中最主要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6.
社会精神病学所关心的是社会因素与精神疾患的关系。近代精神病学已经了解精神疾患受生物、心理及社会文化诸因素的相互影响而产生。但有些精神疾患,特别是流行性的心理疾患,比较容易帮助我们了解社会因素如何导至精神疾患的发生,并能探索如何通过社会学的方法加以防治,引起了社会  相似文献   

7.
独生子女精神病患者父母负性心理浅析邵洪国,谢梦,汪陶,杜波精神疾患患者对社会、家庭都有较大的影响,尤其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更为突出。作者于1994年元月~1994年10月对独生子女精神疾病患者父母的心理问题作了初步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方法与结...  相似文献   

8.
大家都知道,假如一个人采取行动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就称为“自杀”。从精神医学的立场说来,自杀并不是疾患的病名,而是对一种行为表现与结果的称呼。因为自杀的行为可能由精神疾患而导致,也可能独自发生,与精神疾患无关。可是因为关系到一个人的生命,因此是重大  相似文献   

9.
精神症状的表现意义 我们患了躯体疾病时,往往把发烧、咳嗽或拉肚子等病象很简单的指是疾病的“症状”,而不去追究有何意义。可是有关心理的症状,就不能那么单纯的处理。不管是心理问题也好,或是精神疾患也好,一个人所表现的精神症状,仔细研究其性质,可以发现有几种不同的意义,不能单单说是“疾病”的现象。这是重要的观点与立场。现在让我们分别说明一个人所呈现的焦虑、烦恼、忧郁等心理方面的症状,或者是发脾气、对人不和睦等行为问题,可有几种不同层次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如今许多原来不把心理问题当回事的人,已意识到自己可能有心理疾患,并产生了主动求助于心理医生的愿望。但不少人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仍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产生了一些曲解,使心理问题不能较好地得到解决。 心理问题≠精神病 心理咨询在我国是一门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人们对它有一种神秘感。来访者通常都是左顾右盼、鼓足了勇气才走进诊室,在医生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实的情况暴露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和谐发展是指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在身体发育、人格形成、心理成熟、技能培养等方面实现全面协调的共同发展。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普遍加大,引发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此,应该拓宽心理问题的疏导思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长期以来,人们往往认为健康就是身体的生理功能完好,而对一些非生理的焦虑、抑郁、恐惧、猜疑、狂想、强迫等心理问题不视为疾病,对心理咨询更为生疏,导致心理性疾患。 1 心理问题的普遍性 据有关资料表明,我国自80年代开始,心理性疾患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知识分子及在校大学生中,因心理障碍引起的神经衰弱极为普遍;国内每年因心理脆弱造成的自杀人数逐步增加。笔者在内科门诊见到,有90%以上的患者需要予以心理治疗和护理。如有一年轻患者,一直怀疑自己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大学生新生人际关系不良引发的一般心理问题咨询报告。在本案例的咨询过程中,通过提高认识、时间锻炼和巩固新的认知结构3个阶段的心理咨询,成功地达到了认知重建的目的,同时使用行为主义疗法对其进行人际关系训练,使来访者的人际关系明显改善,有效地解决了来访者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本研究是1例因就业去向与父母意见分歧而引发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求助者为大四女生吴某,因为父母在毕业之际为其安排回家乡就业,与自己意愿相悖,出现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症状,心理测验结果显示焦虑、抑郁、躯体化,其心理问题符合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咨询师在和求助者商议后根据其个性特征和问题的特点采用了求助者中心疗法为主,认知疗法为辅的咨询方法,经过4次咨询,求助者情绪好转,睡眠问题基本解决,增强了沟通技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有他们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待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后果,有的甚至引发严重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患。  相似文献   

16.
高校田径运动员心理健康的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SCL一90量表评定47名大学田径运动员在平时与竞赛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测试结果表明,在平时有8.5%的运动员存在着轻度的心理问题,而在竞赛前这种比例上升为25.5%。运动员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躯体化、强迫和焦虑等症状。  相似文献   

17.
林祖媛  邓小琴 《校园心理》2012,10(2):115-116
<正>大学生和谐发展是指大学生个体和群体在身体发育、人格形成、心理成熟、技能培养等方面实现全面协调的共同发展。近年来,大学生面临的心理压力普遍加大,引发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和谐发展。为此,应该拓宽心理问题的疏导思路,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大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学教师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学依据。方法采用应对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60名小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小学教师主要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的应对方式。小学教师SCL-90的总均分大于或等于2者占总体的19.1%,主要心理问题是强迫和人际敏感。自责、幻想对心理问题的总均分和各因子有正向预测作用,解决问题对其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采用消极应对方式容易引发多种心理问题,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9.
一所高校学生神经症患病状况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一所高校大学生神经症患病状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与国内12地区神经症流行病学调查相似的方法对一所高校4465名学生神经症患病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该校学生神经症现患病率为9.34%,高于10年前对该校进行的调查结果(6.44%),焦虑症现患病率明显升高。男生高于女生,以三、四年级现患病率最高。由失恋引发的神经症占一定的比例,但神经症发病还是取决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结论:大学生中神经症的现患病率有上升趋势,心理社会因素对神经症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是摆在我们精神卫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现状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分析我国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的总体特征。方法采用自编《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量表》对23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存在学校类型、专业类型和年级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和家庭来源差异。2大学生在考试心理问题的个别因素上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专业类型、性别、家庭来源和年级差异。3考试心理问题在大学阶段呈现出先平稳发展,在大二至大三之间显著下降,而大三到大四显著上升的趋势。结论大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存在学校类型、专业类型和年级差异,在个别因素上存在显著的学校类型、专业类型、性别、家庭来源和年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