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儿童孤独感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感觉自己被忽略、被冷落,或者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体验~([1]),是儿童在社交过程中很容易体验到的一种不良情绪~([2])。主要表现为个体在家庭、朋友和重要他人中得到的肯定、尊重、关爱和帮助~([3])。领悟社会支持用来测定个体感  相似文献   

2.
龚洁 《校园心理》2017,(3):198-201
<正>学业压力就是学习者对超出自己应对能力或可能威胁自身的学业内外环境要求的反映或感受~([1])。对于处在成长阶段的高中生而言,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考的临近,学业逐步成为困扰他们生活的最主要的压力源。不少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现象,高中生最大的3种压力源多与学习或学业有关~([2]),无论就客观生活压力事件还是主观感受而言,高中生最经常遭遇和觉知到的便是学业成就压力和他人期望压力~([3])。应对策略是指个体在具体的压力事件过程中为减轻压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个体和文化因素两个方面考查初二学生的学业求助特点。方法:对785名初二学生施测了成就目标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对中国求助格言认同量表、对他人评价敏感性量表、学业求助态度和行为量表。结果:学业求助态度(求助益处与求助代价)和求助行为(工具性求助、执行性求助和回避求助)与成就目标、自我效能和文化因素有关。成就目标、自我效能和文化因素对学业求助行为的影响是以学业求助态度为中介的。结论:学业求助既受动机因素的影响,又受文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学业不良初中生学业求助的影响。方法:从长沙市两所中学分别选取24名和20名学业不良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使用学业求助态度问卷和学业求助行为问卷进行测量。结果:团体心理辅导后实验组学生的学业求助态度(P<0.001)和学业求助行为(P<0.001)有明显改善。结论: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改善学业不良初中生的学业求助态度和学业求助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维语为母语的大学生学业求助、创造性问题解决和考试焦虑的特点及其相关关系。方法选择某民族院校79名以维语为母语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学业求助问卷、创造性倾向量表和考试焦虑问卷(翻译成维语)对目标人群进行调查。结果在"求助收益"和"想象性"维度上,维族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非维族大学生(t=3.154,P<0.01;t=4.191;P<0.01),维族大学生在一般性焦虑维度得分上显著低于非维族大学生(t=-2.129,P<0.05);考试焦虑和学业求助之间呈现出极显著正相关(r=0.446,P<0.01);学业求助行为对考试焦虑的回归作用显著;想象性因子对考试焦虑维度贡献最大。结论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业求助行为和创造性问题解决对考试焦虑都会产生影响;要降低考试焦虑水平,需要选择合适的学业求助行为。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心理求助行为研究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2  
目的:考察大学生在处理心理问题时的求助倾向及妨碍其寻求专业帮助的原因。方法:以一所部属师范大学全日制本科生(n=292)为对象,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结果和结论:①受试者倾向于先求诸己,后求诸人;在寻求他人帮助时,更倾向于向关系密切的人求助,只有当面临严重的心理困扰时,才倾向于向专业咨询求助。②男生较女生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来自农村的学生较来自城市的学生更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③妨碍大学生寻求专业咨询帮助的原因可分为三类,其中“自我效能”因素和“保全面子”因素是最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油区初中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业求助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效能感综合量表和学业求助量表对296名油区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①油区初中女生比男生表现出更多的工具求助行为(t=-2.421,P<0.05)。不同年级学生在工具求助行为上存在显著差异(F=4.537,P<0.05),在执行求助行为上存在极其显著差异(F=15.269,P<0.001),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表明,初一学生工具求助行为显著高于初三学生,初二和初三学生的执行求助行为极其显著高于初一学生;②油区初中生自我效能感对其学业求助行为有着显著的预测作用:自我调节学习效能感对工具求助行为具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373,P<0.001),对执行求助行为和回避求助行为均有极其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320,-0.321,P<0.001);学业自我效能感对执行求助行为和回避求助行为均有极其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β=-0.306,-0.203,P<0.001)。结论油区初中生工具求助行为受性别、年级因素影响,执行求助行为受年级因素影响;研究结果支持"脆弱假说",即自我效能感越高的学生越容易表现出求助行为,而自我效能感越低的学生越容易避免求助。  相似文献   

8.
<正>工作场所暴力是护士时常面对的消极事件~([1])。相比综合科医院护士,精神科专科医院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频率和风险更高~([2])。既往研究表明,工作场所暴力会加剧护士的工作倦怠~([3-4])。自悯是指个体在面对失败、不足或遭受苦难时,自己向自己表达怜悯或同情的能力~([5])。研究发现,自悯能帮助个体应对负性生活事件,缓冲它们带来的消极影响~([6])。高自悯水平的个体在面对自己的遭遇时,较少采用自我批判、反刍、思维抑制、逃避等消极应对方式~([7])。同时,提  相似文献   

9.
<正>高中生的成长不仅包括学业上的发展,还应包括身体、心理等个性的健康发展,不仅包括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活动,而且也包括学生个性发展相关的活动~([1]);高中生成长动力是引导和促使学生在高中阶段完成升学、未来就业、个人素养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发展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强大力量~([2]),如果高中生动力不足或者出现动力偏颇,很容易引发各种心理行为问题,如学业失败~([3])、物质滥用和网络成瘾等。因此,本研究旨在开发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学生疑病症状发生情况及其求助行为。方法:通过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抽取大一到大四不同专业的797名学生,进行横断面问卷调查。结果:(1)55.33%的医学生在过去一年报告发生过疑病症状;(2)76.87%的疑病症状医学生求助,其中,首选非专业求助方式所占比例最大;求助非精神科医生和求助精神科医生所占比例较小;(3)不同性别(χ~2=11.85,P0.01)和不同来源地(χ~2=4.36,P0.05)的疑病症状医学生求助率不同;女性较男性更多求助,来自农村的疑病症状医学生较城镇更多不求助;(4)疑病症状医学生的求助方式在性别(χ~2=7.74,P0.05)、年级(χ~2=16.64,P0.05)、专业(χ~2=16.33,P0.01)、疑病知识得分(χ~2=16.58,P0.01)的分布上有统计学差异;(5)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级、专业、疑病症知识得分是疑病症状医学生求助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疑病症状在医学生中发生较普遍,应予以重视;可鼓励其适当使用非专业方式寻求帮助,更重要的是,应加强对疑病症相关知识的教育,使其对疑病症形成正确认知,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相似文献   

11.
<正>孤独感是个体的人际关系不能满足社交需要时所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体验~([1-2]),其影响个体的幸福感~([3-4]),但目前集中在对儿童和老年群体的研究。人际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心理契约,个体对他人的信任程度越低,生活满意度越低~([5-6]),低人际信任也更易导致社会孤独感~([7])。本研究探讨大学生社会孤独、人际信任与幸福感的关系。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方便选取贵阳市两所高校的部分班级,在课堂  相似文献   

12.
探究医学生学业拖延和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关系。采用学业拖延量表(PASS)和应对方式问卷对滨州医学院300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和Excel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在被调查的医学生中,有65%以上的学生存在中度拖延水平,中度及高度期望降低学业拖延行为的被试超过了85%。2不同性别医学生在学业拖延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应对方式6个维度中,与学业拖延存在负相关的有解决问题(r=-0.614,P<0.01)、求助(r=-0.150,P<0.05);与学业拖延存在正相关的有自责(r=0.433,P<0.01)、幻想(r=0.226,P<0.01)、退避(r=0.109,P<0.05)。医学生学业拖延现象具有普遍性,期望降低水平偏高;医学生学业拖延存在性别差异,女生整体水平高于男生;当个体在面对学习任务时越多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其拖延程度越低;而越多采用自责、幻想、退避等消极的应对方式时,其拖延程度越高;解决问题与自责对学业拖延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3.
<正>心理理论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它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心理状态(如:愿望、意图、信念、情绪等)的认识,并由此做出因果性的解释和预测~([1])。错误信念是心理理论研究中,是否掌握错误信念被作为儿童是否获得心理理论的重要标志~[2]。错误信念即认识到他个体对某事或某物所持信念有不正确的可能性,并且能根据这种认识对个体行为进行合理的预测和解释。研究表明4岁以上儿童能正确回答这类问题,即获得错  相似文献   

14.
<正>心理虐待是指与儿童有亲密关系和责任义务的人对其产生的持续、反复、不适宜的行为~([1])。相比于躯体虐待,心理虐待更容易产生消极、隐蔽、普遍的复杂结果。虐待经历导致个体形成不安全依恋,成人后,此种依恋更有可能体现在个体与其子女的关系中~([2])。有受虐经历的成年人更容易卷入犯罪行为并虐待自己的子女~([3])。儿童虐待认知是指个体对于儿童虐待的看法,主要包括对儿童虐待构成的认知、对虐待行为的态度。个体的儿童虐待认知与其对儿童的施虐倾向密切相关~([4])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查孤独感儿童的社会认知偏差,为孤独感儿童的认知干预提供指导.方法:依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CLS)得分将131名儿童分为孤独感高分组和低分组,进一步让被试填写自编社会认知偏差情景问卷,比较高低孤独感儿童的社会认知偏差.结果:①孤独感高分组儿童更倾向于对负性情境进行指向自我和他人的稳定的归因,低分组儿童倾向进行他人不稳定的归因;②高分组更难以向拒绝者求助,更多考虑采取退缩、回避社会交往情境的行为;③高分组更倾向于对情景做消极结果预期,而较少做积极结果预期.结论:与低分组儿童相比,孤独感高分组儿童更倾向于做负性归因、决定采取回避反应以及对情境结果做消极预期.  相似文献   

16.
正Jorm等~([1])1997年将精神卫生知识(mental health literacy,M HL)定义为:帮助自身及他人识别、管理以及预防精神障碍的知识及理念。自此,有不少关于精神卫生知识的研究。但既往相关研究多关注普通人群~([2-5]),较少在精神障碍患者的照料者中开展。而在精神障碍患者的诊疗及康复过程中,照料者承担着早期发现患者的症状、协助患者进行诊治、监管患者服药以及为患者康复提供基本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儿童学业自我概念在母亲温暖教养与儿童学校态度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儿童社交回避对上述中介效应的调节。方法:以462名3、4、5年级小学生及其母亲为被试,采用母亲教养方式量表(CRPR)、儿童自我知觉量表(SPPC)、学校态度量表(SLAQ)、社会焦虑量表(SAS)进行测量。结果:①母亲温暖接纳能够正向预测儿童的学校态度。②儿童学业自我概念在母亲温暖接纳和儿童的学校态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③母亲温暖接纳经由儿童学业自我概念影响学校态度的中介作用受儿童社交回避的调节。当儿童社交回避水平较高时,母亲温暖接纳的教养方式更能显著预测学业自我概念。结论:对于社交回避的儿童,提升母亲温暖的教养方式,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建立学业自我概念,进而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校态度。  相似文献   

18.
<正>来访者为高职学院二年级学生,女,20岁。首次咨询为主动求助,意图解决与他人(尤其是同学)的人际交往问题。随后在个人陈述中发现个体与母亲及兄弟姐妹的关系、与父亲、后妈及其同父异母兄弟姐妹关系问题、内心混乱而脆弱;表现为特别烦躁,逼迫自己学习,但是看不进去书;想要与同学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却总是事与愿违。1.1成长历程来访者听爷爷奶奶说自己出生40天后被母亲扔下,母亲一人回了相距千里以外的外公外婆家。随后母亲被当地医院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小学儿童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为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参考。方法:采用欺凌行为调查问卷对西安市某小学688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小学儿童校园欺凌行为普遍存在,男女生均有欺凌他人的行为,且男生比女生更易受到欺凌(χ~2=25.573,P0.001);男生身体欺凌的发生率高于女生(χ~2=19.068,P0.001),而女生语言欺凌的发生率高于男生(χ~2=5.017,P0.05),但并无年级差异;欺凌他人行为的发生率随结伴人数的增加明显上升;被欺凌发生场所从高到低依次是教室(52.8%)、学校其它地方(47.7%)、操场(44.8%)、走廊或大厅(20.7%);自己被欺凌后,小学儿童保持沉默和选择告知他人的比例相当,告知对象的选择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分别为朋友(53.0%)、父母(48.7%)和老师(43.6%);他人被欺凌时,70.93%的儿童有制止倾向;家长或老师对小学儿童欺凌行为的态度参差不齐,有2/3慎重其事,还有1/3不以为然。结论:小学儿童校园欺凌行为客观存在,且有其特点,欺凌教育的开展应充分考虑过程及对象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编制适合我国儿童青少年的希望感问卷并检验其信效度。方法:以文献分析和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为基础建构理论模型并搜集行为样例,根据开放式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结果,并参考国外不同生活侧面希望感量表及希望理论模型,编制适合中国传统的儿童青少年希望感初始问卷。通过方便取样对2474名儿童青少年进行测量,进行项目分析和信效度检验。对554名儿童青少年进行测试,计算其与现有儿童青少年希望感问卷的效标关联效度。结果:问卷共35个条目,包括学习希望感、家庭希望感、人际希望感、社会希望感四个因子。四因素模型拟合良好(RMSEA=0.069,GFI=0.84,AGFI=0.82,NFI=0.96,CFI=0.97,IFI=0.97)。总问卷及4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1~0.944,分半信度为0.780~0.936,重测信度为0.799~0.950;总问卷及4个因子得分与儿童希望感量表(r=0.454-0.691)、生活满意度(r=0.431-0.621)、学业弹性(r=0.475-0.671)、家庭支持(r=0.495-0.730)、朋友支持(r=0.456-0.597)和他人支持(r=0.482-0.666)显著相关。结论:儿童青少年希望感包含学习、家庭、人际和社会四个因子,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儿童青少年希望感的测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