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外泌体是近年来多领域的研究热点,其为多囊泡胞内体与细胞膜融合释放到细胞外的脂质双分子层小囊泡,携带有蛋白、核酸、脂质等,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外泌体在外周血中的浓度,外泌体microRNA及蛋白的种类、表达水平在不同分期卵巢癌患者及健康人中不同,利用外泌体的特性可早期诊断卵巢癌。外泌体具有免疫原性,与肿瘤免疫、肿瘤耐药相关,可进行包括免疫治疗、靶向治疗、耐药治疗和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等在内的治疗,改善卵巢癌患者预后,为卵巢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2.
外泌体是具有磷脂双分子层的细胞外小泡。近年研究显示,外泌体介导的蛋白质、DNA和各种形式的RNAs(如miRNA、lncRNA、circRNA和mRNA等)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许多研究表明,外泌体通过携带信息在细胞间传递,参与了细胞增殖、凋亡、迁移、侵袭及免疫调节等过程,因此,外泌体及其携带的信息可能成为HCC诊断、治疗及预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及治疗靶点,但其临床应用仍需大量研究验证。本文就外泌体参与HCC发生、转移、诊断和治疗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外泌体是一种重要的细胞间物质和信息交流的工具,它通过细胞间传递基因和蛋白信号,调节肿瘤微环境,进而介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分化、血管生成和转移。外泌体通过多种机制促进肝癌的发生发展,其在肝癌的早期诊断、耐药性检测、预后评估及治疗均密切相关。因此,对于外泌体的研究,可为肝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机遇。  相似文献   

4.
背景:外泌体由于具有细胞间的通讯功能以及多种生物学特性,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干预疾病的发生发展,在周围神经损伤疾病治疗中具有巨大潜力。目的:综述外泌体在治疗周围神经损伤进程中的相关作用与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周围神经损伤以及基础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检索CNKI、PubMed等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10月期间关于外泌体与神经系统损伤相关的文献,检索词为“外泌体,周围神经损伤,miRNA,许旺细胞,炎症,血管再生”和“exosome,peripheral nervous injury,miRNA,schwann cell,inflammation,vessel regeneration”,共纳入60篇文献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总结外泌体的结构与功能,发现其作为多种疾病的诊断指标与治疗方案具有很大的优势;②外泌体及其包含的miRNA、mRNA和蛋白质不但可以反映来源细胞的病理生理状态,而且被证实是重要的细胞间通讯及生物活性物质转运的重要方式;③从治疗周围神经损伤的途径(轴突再生、调节炎症、血管再生)方面,发现外泌体有助于周围神经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5.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生的一种免疫性疾病,致死率较高,目前治疗方式存在不足,需要新的治疗方案和靶点改进GVHD的治疗效果。免疫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使其备受关注,能够传递信息从而调节免疫应答。miRNA由于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可能作为各种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且包含在外泌体的脂质双层囊泡结构中使其更为稳定,作为GVHD的生物标志物具有良好研究前景。本文就来自不同免疫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MSC)的外泌体在GVHD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并总结目前研究中GVHD来自血液及外泌体的miRNA标志物,提示外泌体来源miRNA作为生物标志物具有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6.
器官和组织发生损伤后,干细胞自身的增殖与分化在损伤修复中只发挥很少一部分作用,其修复作用主要是通过干细胞旁分泌功能发挥。外泌体是以胞吐方式分泌到细胞外的纳米级囊泡,靶细胞吸收外泌体后其自身功能会受到调节。干细胞源性外泌体通过传递蛋白质、脂质和微小RNA(miRNA)实现细胞间的通讯。干细胞源性外泌体的靶向性和生物学特性是由其携带的miRNA水平决定的。外泌体到达靶细胞并发生融合后,通过降解后再表达来改变靶细胞的基因表达。此外干细胞源性外泌体的RNA和蛋白质还会通过细胞归巢作用来限制损伤的发展。本文将对干细胞源性外泌体在创面愈合、关节损伤、骨折愈合和心脏损伤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肝癌前病变阶段外泌体分泌增加,通过发挥其细胞间通讯作用,可以直接推动疾病从炎性反应发展成癌。外泌体通过影响血管生成、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和免疫调节参与肝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可能成为肝癌前病变新的治疗靶点,为肝癌前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外泌体是活细胞分泌到细胞外的微小囊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外泌体会影响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病程进展。外泌体生物标志物的判定有可能作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疗效评价或者预后判断的依据。本文就白血病、淋巴瘤及其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相关外泌体的最新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背景:研究表明外泌体具有促进骨再生的能力,但从胎牛血清中提取的外泌体是否可以促进骨形成仍存在争议。目的:观察胎牛血清外泌体对成骨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从而为临床治疗骨破坏提供新思路。方法:通过超速离心法从胎牛血清中提取外泌体,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和Western blot法验证外泌体是否提取成功;然后用10 mg/L胎牛血清外泌体干预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通过CCK-8实验检测外泌体对成骨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外泌体对成骨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骨桥蛋白表达的影响。以不含外泌体的胎牛血清培养的MC3T3-E1细胞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①胎牛血清外泌体具有典型的脂质双层膜结构,大小在30-150 nm之间,外泌体表面标记因子CD81表达呈阳性,而微囊表面标记物CD40表达呈阴性;②外泌体组的增殖能力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外泌体组成骨标志性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骨桥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结果表明,胎牛血清外泌体对成骨细胞的增殖起促进作用,可为临床治疗骨破坏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外泌体PD-L1(exoPD-L1)可由非小细胞肺癌中癌细胞分泌,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外泌体PD-L1的检测具有无创、稳定等优点,可早期诊断非小细胞肺癌、判断肿瘤分期。外泌体PD-L1与肿瘤组织PD-L1相关,可用于筛选免疫治疗优势人群。动态监测外泌体PD-L1表达水平可评估肺癌患者免疫治疗效果。抑制外泌体PD-L1可辅助免疫治疗,为肺癌晚期患者的免疫治疗提供了较佳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外泌体的发现,外泌体介导的新的细胞间信息传递和物质交换途径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关注。外泌体生成过程与许多病毒组装和流出通路有相当大的重叠,提示外泌体可能在病毒感染中起作用。体外实验也显示,外泌体在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外泌体可传递病毒核酸和蛋白质,并可能改变微环境,促进感染扩散;另一方面,外泌体可通过激活抗病毒通路或传递抗病毒分子引起机体免疫应答。外泌体是促进感染扩散还是触发免疫抑制感染扩散?其作用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本文对外泌体在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做一综述,以期为理解病毒感染和机体免疫进程提供参考,为诊断、治疗和预防病毒性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外泌体是由细胞分泌的异质性纳米级胞外囊泡,富含多种RNA、DNA片段、脂质和蛋白质等生物活性物质,能参与细胞间的物质交换与信息交流转送。作为细胞间交流和传递信息的一种新媒介,其在免疫应答、血管生成、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肿瘤发生发展等过程中均有重要的调节作用。调节性T细胞分泌外泌体参与调节免疫应答、器官移植、自身免疫病以及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转移等过程。本文主要综述调节性T细胞来源外泌体的研究进展和生物学特征,与肿瘤细胞来源外泌体的异同点及其在肿瘤微环境的形成维持、肿瘤诊断与治疗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外泌体是一种常见的膜结合的纳米级囊泡(直径30~150 nm),包含多种生物分子,如脂质、蛋白质、核酸等物质。外泌体通过胞吐作用从细胞中衍生出来,被靶细胞摄取,并可以在局部或远处的细胞之间传递生物信号。近年来研究表明,外泌体可通过免疫介导、屏障功能等多种途径影响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进程。该文综述了外泌体的产生、基本组成和功能,总结了不同成分和不同来源的外泌体在IBD中的诊断价值和治疗潜力,以及在疾病治疗中作为递送载体的新兴作用。  相似文献   

14.
骨再生是复杂的、受精密调控的生理过程,除正常的骨代谢平衡外,骨再生亦发生于骨损伤或骨疾病后的修复过程中。临床上,骨缺损的治疗往往需要通过干预来诱导骨再生,实现的技术手段包括骨移植、生长因子给药、牵引成骨术等。作为近年来新兴的研究领域,外泌体在包括骨缺损在内的一系列适应证中均取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然而,由于外泌体复杂的化学组成 (由磷脂双分子层包裹的一系列核酸及蛋白质),其机理研究、样品制备和临床应用均存在一系列障碍。特别是在骨缺损治疗中,外泌体如何通过受体蛋白进入细胞并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仍存在较多尚未阐明的科学问题。 本篇综述将简要介绍骨缺损相关治疗方法及外泌体相关的基本概念,讨论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骨缺损治疗中的分子机理, 并介绍 CRISPR-Cas 基因编辑技术等前沿技术手段在研究骨缺损的外泌体治疗中的作用,最后对本领域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骨肉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恶性骨肿瘤,患者预后不良大多因为其转移。研究发现,外泌体可以在细胞间包装运载多种如蛋白质、dsDNA、RNAs及miRNAs等生物活性物质,有大量研究发现外泌体中的miRNA在骨肉瘤的转移过程中异常表达。本文主要介绍外泌体的生物学特征并针对外泌体中的miRNAs的分选机制、外泌体中miRNAs调节骨肉瘤的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外泌体中的miRNAs在骨肉瘤诊疗中的应用潜力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文题释义:外泌体:是一种直径为30-100 nm,由细胞内多泡体与细胞膜融合后释放到细胞外基质中的膜囊泡。外泌体存在于多种体液中,如血清、唾液、羊水、母乳和尿液,同时在细胞培养基中也有外泌体的释放。外泌体含有DNA片段、mRNA、小RNA、功能蛋白及转录因子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其膜结构还表达多种抗原、抗体分子,能产生各种生物学效应,从而在临床治疗疾病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价值:干细胞来源外泌体有效地规避了干细胞移植带来的缺陷,如免疫排斥反应、致瘤性和输注毒性,这些局限性使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黯然失色。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可通过移植到受体心脏来调节各种细胞过程,如增殖、凋亡、应激反应以及分化和血管生成等。因此,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可以作为替代干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安全有效的手段。 背景:外泌体含有DNA片段、mRNA、小RNA、功能蛋白及转录因子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同时其膜结构还表达多种抗原、抗体分子,从而能产生各种生物学效应。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其具有类似于干细胞移植的治疗作用,可用于代替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 目的:总结不同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为外泌体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参考及依据。 方法:通过检索 PubMed数据库2005至 2019年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exosomes,cardiovascular disease,embryonic stem cells,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mesenchymal stem cells”,同时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2014 至 2019年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外泌体,心血管疾病,胚胎干细胞,诱导多能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对文献资料及参考文献进行逐一查阅。 结果与结论:干细胞来源外泌体比干细胞移植更安全、有效,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但关于外泌体功能及用途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此外外泌体含量低,提取过程繁琐等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 ORCID: 0000-0001-8179-1040(刘卒)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7.
文题释义:脑胶质瘤:是恶性程度高、侵袭性强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临床手术辅以放疗和化疗是当前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即使采取多种高强度的治疗措施,胶质瘤患者的预后不良和复发率仍然很高,术后的生存时间并没有明显延长。 外泌体miRNAs:外泌体可稳定存在于血液、尿液、脑脊液等体液中,其内包含2 838种miRNAs,这些miRNAs不仅在胶质瘤的增殖、侵袭、耐药和免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同时在胶质瘤的诊治及预后等方面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摘要背景:近年来,外泌体已成为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可以通过携带大量生物活性分子,直接运送至受体细胞,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而miRNAs作为外泌体中含量最高、种类最多的非编码RNA,在胶质瘤的增殖﹑侵袭﹑耐药和免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另外,miRNAs在胶质瘤的辅助诊断、治疗导向和预后评估等方面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目的:阐述外泌体miRNAs的分选机制、在胶质瘤中的调控作用以及临床应用,为进一步探究外泌体miRNAs与胶质瘤的相关性提供文献和理论基础,同时在胶质瘤的诊治等方面也具有积极的意义。方法:由第一作者以“胶质瘤,外泌体,miRNAs,分选机制,生物标志物”为中文检索词,以“glioma,exosomes,miRNAs,sorting mechanism,biomarkers”为英文检索词,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以及EI数据库,检索出相关文献118篇,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并进行文献增补,筛选出52篇文献进行汇总、归纳,主要包括外泌体miRNAs分选机制、在胶质瘤中的调控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等相关内容。结果与结论:目前,尽管采取多种高强度的联合治疗方案,胶质瘤的有效治疗仍然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外泌体介导miRNAs应用于脑胶质瘤基因治疗,是对脑胶质瘤患者临床治疗的重要补充。外泌体介导的miRNAs不仅可以在脑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放化疗耐药、免疫调控等方面发挥调控作用,同时还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在脑胶质瘤的分级诊断﹑预后评估﹑治疗用途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这对于进一步探究外泌体miRNAs与胶质瘤的相关性提供了夯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在胶质瘤的创新诊治等方面也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ORCID: 0000-0003-4851-5110(郑克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外泌体是活细胞分泌的直径为30~100 nm的囊泡,是细胞间信息交流的重要媒介。近年来研究发现,外泌体不仅可作为疾病诊断的生物标志,而且可作为天然的药物传递载体。外泌体能够负载的治疗物质包括小分子化合物、蛋白质、寡核苷酸等。外泌体独特的生物兼容性、高稳定性、肿瘤靶向性使其在未来肿瘤治疗中有很大的利用价值。虽然外泌体具有传递生物活性分子的潜在优势,但是目前人们对于外泌体的认知和将其作为理想的药物载体之间尚有很大差距。本文简单介绍了外泌体的功能及组成,重点总结并归纳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的潜在优势及挑战,以期为外泌体作为药物载体的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外泌体是含有核酸、蛋白质、脂质、细胞因子、转录因子受体等生物活性分子的细胞外囊泡, 几乎所有的细胞都可以分泌外泌体。外泌体在免疫应答、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导、生殖和发育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 关于外泌体在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 AD)、银屑病、玫瑰痤疮等非感染性炎症性皮肤病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文章就外泌体在AD病情进展、诊断和临床治疗领域的研究结果进行综述, 以期为AD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13周龄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外周血外泌体数量和大小分布与微循环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市购13周龄雄性SHR(实验组)和相同周龄的WKY大鼠(对照组)各7只。采用多功能激光多普勒血流探测仪(LDF)检测两组大鼠耳廓、趾及脑皮质血流量、血细胞聚集度和血流速度,采用血流成像技术(LDPI)观察脑皮质血流分布。取外周血,提取血浆外泌体,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以Apogee流式细胞术检测总外泌体水平和直径100nm的外泌体水平,分析实验组大鼠外泌体水平与其微循环指标的相关性。结果:LDF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脑皮质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而实验组大鼠趾血流量和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大鼠的耳廓血流量、血流速度及耳廓、趾和脑皮质的血细胞聚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DPI结果显示,实验组大鼠脑皮质血流灌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体外实验显示,实验大鼠血浆外泌体大小分布不均,但以直径100nm者居多;实验组总外泌体水平和直径100nm外泌体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实验组大鼠血浆总外泌体和直径100nm外泌体水平与脑皮质血流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脑微循环功能改变与血浆总外泌体含量,尤其直径100nm的外泌体水平显著相关,提示外泌体水平的升高可能预警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微循环变化,或可作为高血压早期的监测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