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科收治和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的8例病例资料。其中男7例,女1例;年龄20~47岁,平均28.3岁;患者均为单侧损伤,右侧损伤5例,左侧3例。尺骨冠状突骨折按Regan-Morrey分型:Ⅰ型1例,Ⅱ型5例,Ⅲ型2例;桡骨头骨折按Mason分型:Ⅲ型5例,Ⅳ型3例。均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观察切口愈合、骨折愈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应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本组获随访10~23个月,平均15.7个月,所有8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未见神经、血管损伤及肘关节骨化性肌炎等并发症。根据患者肘关节的运动功能、稳定性、疼痛和日常活动等情况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估手术疗效:优3例,良4例,中1例,优良率87.5%。结论采用肘关节前方入路微型钢板内固定联合外侧Kocher入路桡骨头置换治疗肘关节恐怖三联征,具有术中显露充分、固定可靠及手术时间短等优势,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在内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中通过深筋膜下分窗技术所达到的手术显露优化效果。方法从2013年10月~2016年3月,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8例。根据Schatzker分型:Ⅱ、Ⅲ型12例,Ⅳ型5例,Ⅴ型15例,Ⅵ型6例。按照平台骨折的不同类型,选用单一内侧切口进行深筋膜下分窗,同时显露平台内前侧及内后侧,单一外侧切口进行深筋膜下分窗,同时显露平台外侧及外后侧,并结合钢板螺钉固定治疗。结果 3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0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3个月时骨折线模糊,未见高度丢失。根据Rasmussen评分系统评定膝关节功能:优25例,良9例,可4例,优良率为89.4%。结论根据平台骨折类型而选用内外单侧、双侧入路或其扩展入路,应用深筋膜下分窗技术有手术显露清晰、易与复位固定、创伤小、手术安全性高、疗效满意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对肘前内侧血管神经等相关结构进行解剖研究,为肘关节相关手术提供更佳的手术入路。 方法  福尔马林防腐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尸体上肢标本20侧,按层次解剖,从肱桡肌及旋前圆肌间隙进入,通过正中神经与肱、尺动脉之间的血管神经间隙,显露肘前侧解剖结构。观察肱动脉、桡动脉和尺动脉向内、外侧的分支,测量分支到桡、尺动脉分叉处的距离,分支管径;观察正中神经及分支走行情况,测量神经与血管伴行无相互交叉分支距离。 结果 血管神经无互相交叉分支伴行长度平均为6.04 cm,两者之间无重要分支相交叉,易于向两侧分开,能够清楚地提供肘关节相应部位的暴露。动脉向内侧分支较向外侧分支少且细,易于向外侧牵拉。神经肌支,基本上向内侧发出,以极小的锐角从主干发出,几乎与主干平行,易于向内侧牵拉。 结论 肘前内侧血管神经间隙入路,可保护血管神经,能清楚显露肘关节前侧解剖结构,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 冠状突骨折:尺骨冠状突骨折并不常见,且易于漏诊,合并冠状突骨折的复杂肘关节损伤中冠状突骨折多为粉碎性,此类损伤治疗棘手,临床治疗中,治疗冠状突需达到足够的肘关节稳定性以便早期肘关节功能锻炼,钢板能给予冠状突坚强内固定。 肘关节前侧入路:从肱动脉和正中神经之间显露肘关节前关节囊和冠状突,操作简单,视野广泛,可直接对冠状突骨折进行评估及固定,放置内固定时相对容易;操作时需特别保护肘关节前侧血管神经束。 背景:尺骨冠状突解剖特殊,紧邻血管神经,同时存在固定不牢固、复发不稳定、术后肘关节僵硬和疼痛等特点,使得治疗尺骨冠状突骨折充满挑战,尤其是复杂肘关节损伤中尺骨冠状突骨折。 目的:探讨肘关节前侧入路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肘关节损伤中尺骨冠状突Regan-MorreyⅡ型或Ⅲ型骨折的效果。 方法:2012年9月至2017年5月对取得完整随访资料的16例合并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复杂肘关节损伤患者实施了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1例为Regan-MorreyⅡ型骨折,5例为Regan-MorreyⅢ型骨折;14例合并桡骨头骨折,2例合并尺骨鹰嘴骨折。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采用肘关节前侧入路,从正中神经和桡动脉之间给予尺骨冠状突骨折复位及钢板内固定,同时所有的桡骨头或尺骨鹰嘴骨折也给予内固定治疗。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取得了骨折块满意复位和坚强固定;②随访13-28个月,在末次随访中所有骨折均显示了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6.5周,平均屈曲-伸展弧为113.4°,肘关节于平均13.8°位屈曲挛缩,进一步屈曲弧度为127.2°,平均旋前弧72.5°,平均旋后弧为74.7°,平均前臂旋转弧为146.9°,11例患者取得了功能运动弧;③所有患者均对治疗结果满意,平均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为90.3分,其中优11例,良5例;④结果表明,复杂肘关节损伤中的冠状突骨折可以有效通过肘关节前侧入路结合支撑钢板内固定来治疗,这种固定方式允许肘关节早期功能锻炼,并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ORCID: 0000-0001-8184-3330(冯伟楼)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文题释义: 直接前方入路:能够较好的保护髋关节周围肌肉及软组织,由传统的Smith-Peterson入路改良,经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间隙,故经过此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能够使关节更加稳定,术后脱位率更低。但是该手术入路学习曲线较长,术中需要具备一定的经验,且对手术室硬件条件有相应的要求。 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该系统是由6项疼痛相关和6项日常活动(如行走、穿衣服、睡觉等)内容组成,自2007年修改后,被广泛应用于骨关节外科领域。该系统更加客观易懂,更能有效量化患者主观感受,故在实际临床随访中能够更好的执行及随访。 背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能够显著缓解终晚期髋关节疾病患者疼痛,有效改善其关节功能。不同手术入路各有其优势及不足。作为近些年比较热门的直接前侧入路,通过阔筋膜张肌与缝匠肌间隙进入暴露髋关节,更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同时具有软组织损伤小、置换后恢复快等优点;但其存在一定的学习曲线,需要主刀医师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及硬件要求。 目的:基于置换后早期患者主观感受比较直接前侧入路及前外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龄单侧股骨颈骨折的差异。 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骨科中心收治的单侧股骨颈骨折患者42例(42髋),均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随机分为2组,直接前侧入路组21例患者(21髋),前外侧入路组21例患者(21髋)。2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对比2组患者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时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主观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并观察假体位置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直接前侧入路组患者较前外侧入路组患者术后出院时间更早(P < 0.001);手术切口长度直接前侧入路组小于前外侧入路组(P < 0.001);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比较,直接前侧入路组大于前外侧入路组  (P < 0.001);②术后第1,2天,直接前侧入路组患者1 min内行走距离均大于前外侧入路组(P < 0.001),疼痛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前外侧入路组(P < 0.05);③术后3个月随访时,2组患者髋臼假体外展角及前倾角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术后1周时Harris评分及主观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直接前侧入路组均高于前外侧入路组(P < 0.05);术后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及牛津髋关节功能评分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直接前侧入路组1例、前外侧入路组2例患者切口周围出现滑囊炎,患者感疼痛不适,经局部封闭注射后,症状均消失;1例直接前侧入路组患者术后出现切口血肿,术后3周时自愈;1例直接前侧入路组患者术后出现大腿切口内侧缘皮肤感觉麻木;⑥结果表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早期患者主观感受前外侧入路组较直接前侧入路组更具优势。直接前侧入路虽然具有切口小、术后早期疼痛较轻、恢复更快等优点,但有一定的学习曲线,早期开展时手术时间较长,失血量较多。 ORCID: 0000-0003-1981-7259(米尔阿里木·木尔提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6.
[摘要]目的 研究腹直肌外侧入路联合髂坐钢板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采用腹直肌外侧入路联合髂坐钢板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患者共15例,男9例,女6例;年龄18 ~ 65岁,平均(40.0±2.0)岁。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结果 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5 ~ 4.0 h(平均3 h),术中出血量为500 ~ 1 500 mL(平均800 mL)。术中显露清晰,骨折复位固定顺利,C臂透视显示骨折复位良好,钢板螺钉位置合适无松动。总体复位优良率93.3%。围手术期无患者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随访6 ~ 12个月,2例出现髋关节轻微疼痛,无内固定失效、异位骨化、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结论 经腹直肌外侧入路联合髂坐钢板治疗髋臼前后柱骨折,具有创伤小、显露清楚、手术操作方便、固定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改良Henry肘关节前外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干近1/3骨折,为临床手术提供方法。方法本院2006年8月~2010年6月18例桡骨干近1/3骨折应用改良Henry肘关节前外侧入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我们对其疗效进行总结并分析。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30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4周,无1例出现手及腕的麻痹、伸拇指障碍等桡神经卡压及受损现象。按照Anderson评分标准。优16例,良1例,可1例,失败0例,优良率达94.4%。结论改良Henry肘关节前外侧入路是一个良好而安全的手术入路,可有效保护桡神经深支,因此改良Henry肘关节前外侧入路在手术治疗桡骨干近1/3骨折中防止损伤桡神经深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支配肘肌的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的研究,阐明手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各种入路可能对肘肌带来的损伤,并提出新的手术入路.方法:对左、右臂共35例的肘肌神经血管进行解剖,观察其起始、走行、分布,并与常用肘部手术入路相对比.结果:肘肌的营养血管来自尺动脉发出的骨间后动脉或尺侧返动脉;神经是由桡神经发出的肱三头肌外侧头—肘肌支,穿过肱三头肌外侧头支配肘肌,与中副动脉伴行.结论:尺骨鹰嘴截骨手术入路、肘后正中切口都有可能对肘肌的功能有影响,本研究提出创新入路.  相似文献   

9.
梁晶峰  徐华  李文成 《医学信息》2019,(14):107-109
目的 对比前侧入路及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在不同年龄人群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7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的尺骨冠状突骨折患者85例,按年龄分为青壮年组(42例)和高年龄组(43例),两组均分别采用前侧入路及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内前侧入路和内侧入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组间及组内前、内侧入路术后患者MEPS评分和Broberg-Morrey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至少12个月,无伤口感染;高年龄组前侧入路1例出现正中神经损伤,内侧入路2例出现尺神经损伤,1例出现异位骨化,1例出现内固定失败;两组患者前侧入路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均小于内侧入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壮年组术后MEPS评分和Broberg-Morrey评分分别为(87.74±7.42)分、(88.21±7.23)分,高于高年龄组的(74.93±9.63)分、(75.86±9.5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壮年组中前侧入路MEPS评分、Broberg-Morrey评分与内侧入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龄组中前侧入路MEPS评分、Broberg-Morrey评分高于内侧入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因素对尺骨冠状突骨折的疗效可造成一定影响,尤其是高年龄患者,更应选择创伤小、疗效更好的前侧入路进行手术。同时手术中应注意操作细节,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采用经直外侧入路与后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80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其中直外侧入路组40名,后侧入路组40名,对两组之间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偏心距恢复率、外展肌力恢复情况及并发症进行评估.结果 两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偏心距恢复率、外展肌力恢复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直外侧入路与后侧入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效果并无明显差异,选取术者熟悉的手术方式更能保证手术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和评估成人Mason—Ⅱ型和Ⅲ型桡骨小头骨折采用桡骨小头切除和切开复位SPIN螺钉内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共有59例Mason—Ⅱ型和Ⅲ型桡骨小头骨折纳入研究。35例采用桡骨小头切除术(甲组),24例采用切开复位SPIN螺钉内固定方法(乙组)。平均年龄43岁和38岁,平均随访5.1年和1.3年。根据Broberg和Morrey评分标准,通过对患者的疼痛程度、活动范围、肌力和影像学资料评估肘关节功能。结果甲组平均伸肘丢失14.7°,屈肘132.1°,乙组分别为7.2°和134.4°。提携角甲组平均为8.5°,乙组平均为1.7°。和乙组相比,甲组伸肘、前臂旋前和旋后肌力明显下降(P〈0.01)。Broberg和Morrey评分甲组平均为80.6分,乙组平均为91.3分。(P=0.0035)结论:Mason—Ⅱ型和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采用SPIN螺钉进行内同定治疗比采用桡骨小头切除术治疗能获得更大的活动范围,更好的肌力和更好的功能。结论支持我们建议Mason-Ⅱ型和Mason—Ⅲ型桡骨小头骨折采用SPIN螺钉进行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福尔马林浸泡的防腐成人下肢标本20例,解剖观察并测量与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相关的主1要血管、神经的走行特点,膝关节后外侧主要肌肉、韧带的分布。(2)新鲜冷藏下肢标本4例,按照设计的入路进行模拟手术,评估该入路的可行性。(3)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应用12例,观察该入路的临床效果。结果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的手术切口全长均不经过腓总神经主干;深层经腓肠肌外侧头外侧和比目鱼肌肌间隙分离,保护了内侧的血管神经束;胫前血管在腓骨头下方(4.15±0.36)cm处自腘动脉发出,影响了远端的显露,但足够复位固定简单的后外侧骨折。临床应用12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简单的胫骨平台单纯后外侧骨折具有安全,损伤小,暴露充分,临床效果良好等优点,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及后路椎板减压、植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治疗作用。方法 8例颈胸段脊柱损伤患者,损伤部位为第6颈椎至第1胸椎,损伤类型为椎体爆裂性骨折2例,椎体压缩性骨折5例,压缩性骨折伴脱位1例。分析上述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分别经后路颈胸段椎板减压椎弓根或侧块螺钉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20个月,植骨均在3~4个月完全融合,所有患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症状改善,伴有交感神经节刺激症状者有所缓解。结论颈胸段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颈胸段脊柱脊髓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后路椎弓根螺钉及侧块螺钉固定系统有助于植骨节段融合、重建和稳定颈胸段脊柱。  相似文献   

14.
文题释义: 全肘关节置换:主要适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损伤性关节炎、肘部骨缺损引起的肘关节不稳定、肘部骨折畸形愈合及其他肘关节手术失败后的患者。目的是恢复肘关节功能,维持屈伸肘关节30°-130°和肘关节105°的旋转活动,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 桡骨头骨折:多发生在平地跌倒或体育运动时致伤。跌倒时,肘关节伸直并在肩关节外展位手掌着地,使肘关节置于强度的外翻位,导致桡骨头猛烈地撞击肱骨小头,引起桡骨头骨折。桡骨头骨折主要临床表现是肘关节功能障碍及肘外侧局限性肿胀和压痛,尤其前臂旋后功能受限最明显。 背景:在治疗桡骨头骨折时,切开复位内固定不可避免的存在如骨不连和内固定松动等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导致肘关节慢性疼痛和功能障碍,为了降低手术并发症及提高手术成功率,桡骨头置换应运而生。 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比较关节置换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Mason Ⅲ,Ⅳ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差异。 方法:检索国内外于1999年至2019年3月发表的临床对照研究,无论是否采用随机及盲法。所检索的数据库包括Embase、PubMed、Central、Cinahl、PQDT、中国知网、维普、万方、Cochrane Library、CBM等数据库。手工检索杂志目录以及参考文献,努力查找灰色文献,如未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中的章节等。同时不限制语言,搜索所有相关文献,必要时进行翻译。选择前臂旋转活动度、前臂屈伸活动度、术后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影像学评估结果、术后并发症及翻修例数等5个结局指标,力求全面细致地比较关节置换与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Mason Ⅲ,Ⅳ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差异。 结果与结论:①依据以上检索策略,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01篇;②通过阅读文题和摘要,排除与研究目的不相关的文献146篇,初筛出155篇相关文献;进一步阅读全文,并严格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筛查,最终纳入7篇外文文献;③在Beoberg-Morrey评分系统[95%CI(7.96,23.14),P < 0.000 1]、屈伸活动范围方面[95%CI(3.72,13.13),P=0.000 4]、前臂旋前活动度[95%CI(2.09,3.18),P < 0.000 01]、旋转活动范围方面[95%CI(2.80,17.45),P=0.007],桡骨头置换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并且桡骨头置换后并发症发生例数少于切开复位内固定[95%CI(0.15,0.57),P=0.000 3],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④结果表明,在治疗Mason Ⅲ,Ⅳ型桡骨头骨折时,桡骨头置换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 ORCID: 0000-0002-6444-9769(程才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并移位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1998年2月至2002年10月,对2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并移位髋臼骨折采用骨盆重建钢板和螺钉进行复位和内固定,20例通过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其中9例加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另2例采用延长S—P入路。术后早期功能锻练。结果平均随诊时间为16个月(6—60个月),骨盆骨折均获复位。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髋臼解剖和复位满意20例,不满意2例。用改良的Merle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结果,优良16例,一般4例,差2例。一例发生异位骨化,无一例感染及不愈合。结论应用骨盆重建钢板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并移位髋臼骨折,可有效复位固定骨折,矫正畸形,重建髋臼、骨盆环的稳定性,恢复髋臼关节面的平整和正常头臼关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解剖学观察肱二头肌腱和前臂内、外侧皮神经之间的解剖位置关系,为肘关节前方入路手术切口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解剖30例成人肘关节标本,均无外伤、畸形、肿瘤、骨折。其中新鲜冰冻标本8例(性别不详,左5例、右3例),经10%甲醛溶液浸泡的标本22例(男12例、女10例,左11例、右11例)。仔细观察肘关节前方的肱二头肌腱和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并测量前臂内、外侧皮神经穿出深筋膜的位置,及其与肱二头肌肌腱之间的解剖位置关系。结果 前臂外侧皮神经走行于肘关节的前方偏桡侧,与肱二头肌腱相毗邻,在肱骨外上髁平面下方(20.5±2.5)mm处穿出深筋膜,穿出点与肱二头肌腱桡侧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2.6±0.9)mm;前臂内侧皮神经沿肱动脉下行,在肱骨内上髁上方约5 cm处穿出深筋膜,在肱骨内上髁平面处,后支与肱二头肌腱尺侧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为(33.1±2.7)mm。两者之间的安全宽度约为40 mm。结论 距肱二头肌腱两侧缘之间约40 mm的宽度为肘关节前方入路的相对安全区域,以肱二头肌腱为参照设计切口,可以减少医源性前臂内、外侧皮神经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稳定骨盆骨折并移位髋臼骨折手术治疗效果.方法自1998年2月至2002年10月,对22例不稳定骨盆骨折并移位髋臼骨折采用骨盆重建钢板和螺钉进行复位和内固定,20例通过骼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其中9例加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另2例采用延长S-P入路.术后早期功能锻练.结果平均随诊时间为16个月(6-60个月),骨盆骨折均获复位.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髋臼解剖和复位满意20例,不满意2例.用改良的Merle d'Aubigne和Postel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结果,优良16例,一般4例,差2例.一例发生异位骨化,无一例感染及不愈合.结论应用骨盆重建钢板手术治疗不稳定骨盆骨折并移位髋臼骨折,可有效复位固定骨折,矫正畸形,重建髋臼、骨盆环的稳定性,恢复髋臼关节面的平整和正常头臼关系,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桡骨小头骨折手术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 我院自2000.6至2002.6收治5例桡骨小头骨折患者,均行手术切开复位,“鼓式”内固定术,即用钛合金指骨(或掌骨)螺钉环行内固定。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随访11~24月,平均18个月,术后10~12周5例骨折均完全愈合,螺钉位置良好,功能恢复均良好,无二次手术病例。结论 “鼓式”内固定治疗桡骨小头骨折是一种比较实用却预后较好的手术方法,但正确掌握手术适应征和手术技巧更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