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认知行为疗法配合中医治疗对脾胃病失眠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脾胃病失眠症患者100例,随机法分组。对照组(n=50)患者采用中医治疗,联合组(n=50)患者应用认知行为疗法(CBT)配合中医治疗。8周后,运用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焦虑抑郁心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患者睡眠质量,记录所有脾胃病失眠患者临床躯体症状改善情况。结论:联合组治疗后临床躯体症状明显改善,且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χ~2=4.891,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SAS及SDS各项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低(t=-7.796,-5.395;P0.01);联合组治疗后PSQI各因子分(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及总分较对照组显著低(t=-6.932,-8.123,-11.515,-7.032,-7.291,-7.147,-9.373,-19.121;P0.01)。结论:CBT疗法配合中医疗法可改善脾胃病失眠患者焦虑抑郁症状,提高睡眠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妊娠期妇女、老年人及儿童青少年作为失眠障碍的特殊群体,因药物耐受性差,常面临疾病带来的严重后果。失眠障碍认知行为疗法具有不良反应小、疗效长等优点,可作为患有失眠障碍特殊人群非药物治疗的首选疗法,值得进一步推广。考虑目前其在特殊人群中疗效仍不及普通人群,未来需加强治疗依从性并针对特殊人群制定更适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失眠的生活质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照美国精神科学会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的诊断标准,原发性失眠是指难以入睡和/或维持睡眠困难或睡眠后精力未恢复,至少在一个月以上,引起具有临床意义的苦恼或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的损害;并排除由于其他睡眠/精神障碍以及躯体疾病、酒精或药物等医学问题引起的失眠.美国睡眠医学研究会的<国际睡眠障碍分类>(ICSD)中将原发性失眠依据病因分类归于内因性失眠(并分为心理生理性失眠或精神性失眠)、主观感觉性失眠或睡眠状态错觉、特发性失眠或儿童期起失眠三种亚型.各亚型之间有很大的重复,且在临床现象中常因外源因素,如应激事件、服用药物等变得更为复杂.由于缺乏明确的诊断指标,上述两种分类标准都是排除性诊断标准.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中有失眠症的诊断标准,归入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迄今为止,我国尚无公认的流行病学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认知行为疗法(CBT)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CCMD-3的失眠症患者72例,药物组36例,服用佐匹克隆,联合治疗组36例,以佐匹克隆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共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价心理健康水平,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比较药物组和联合治疗组SCL-90评分躯体化(t=2.682,P〈0.01)、人际关系敏感(t=2.685,P〈0.01)、强迫症状(t=2.983,P〈0.01)、抑郁(t=2.045,P〈0.05)、焦虑(t=2.650,P〈0.01),联合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药物组;匹兹堡睡眠质量(t=2.366,P〈0.05)、入睡时间(t=2.398,P〈0.05)、睡眠效率(t=2.176,P〈0.05)、睡眠药物(t=2.060,P〈0.05),各因子联合治疗组得分明显低于药物组。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可提高失眠症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情绪症状,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失眠障碍和抑郁症是成人和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以前的观点认为,失眠症状是抑郁症的一个常见伴随症状,会随着抑郁症的缓解而消失。但逐渐积累的证据显示,失眠症状不仅是抑郁症起病及复发的危险因素,也是抑郁症治疗后的残留症状。最新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和《睡眠障碍国际分类第3版》将失眠障碍看作是与其他精神障碍共病的状态,这将对未来失眠症的诊疗和临床研究产生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就2008-2013年关于失眠(障碍或症状)和抑郁症的研究进展,讨论失眠与抑郁症在疾病层面及症状层面上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认知行为疗法对失眠症患者睡眠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失眠症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39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安眠药物与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对照组单纯药物治疗。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睡眠质量,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价生活质量。结果匹兹堡睡眠质量(PSQJ)总分、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使用、日间功能因子分.以及总体幸福感(GWB)总分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第三周末,研究组PSQI及GWB总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对失眠症患者有良好的疗效,同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50例功能性胃肠疾病患者的述情障碍及睡眠质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述情障碍主要表现为情感交流及分辨能力减退、缺乏幻想或想象力和对梦的回忆、认知拘泥于外部细节 ,常见于神经症、心身疾病和多种精神障碍患者[1] 。述情障碍和睡眠质量差不仅与胃肠疾病的发生有关 ,更重要的是影响胃肠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本研究对 5 0例胃肠疾病患者的述情障碍和睡眠质量做一比较分析 ,为躯体疾病的心理治疗提供依据。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病例组 5 0名被试随机选自消化内科门诊及住院患者 ,全部病例均经X光或CT、B超、内镜和其他实验室辅助检查 ,排除了器质性疾病、确诊为功能性胃肠疾病 (FGID)并接受…  相似文献   

8.
速眠安治疗原发性失眠症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失眠,是难以入睡和维持睡眠困难为特征的一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治疗原发性失眠症方法很多,安眠药物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之一。速眠安(Midazolam)又名多美康(Dormicum)是一种苯二氮艹卓类安眠药(国外报道治疗失眠疗效好),入睡作用迅速,能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以及醒后无宿醉等作用特点[1、2]。本文就速眠安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1 资料和方法1.1 对象 选择1999年5~11月到中山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精神科睡眠障碍门诊就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4)原发性失眠症诊断标准[3]。…  相似文献   

9.
神经内科患者睡眠状况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宇 《医学信息》2010,23(5):1474-1474
目的 探讨神经内科患者睡眠状况及影响睡眠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应用Athens失眠量表和自制影响睡眠因素、患者基本资料调查表对100例神经内科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35%的患者失眠,20%的患者可疑失眠;造成神经内科患者失眠的主要因素有环境噪声、担心病情、小便增多、躯体疼痛不适、夜间查房及治疗和耽误工作等;在年龄、文化程度和住院史等方面,患者的睡眠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内科患者的睡眠状况较差,应加强神经内科患者的睡眠护理,提高其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0.
正北京安定医院于2016年7月4日起开设心身病房(13病区),由李占江教授领衔,设置床位50张。病房接收三种类型的患者:一是自愿住院治疗的精神疾病患者,二是有睡眠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强迫症、恐怖症、疑病症、社交障碍、躯体形式障碍、进食障碍、轻中度抑郁障碍等轻型精神障碍的患者,三是酒依赖等物质依赖的患者。病房的一大特色是基于评估的开放式管理模式,另外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强了团体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工娱治疗  相似文献   

11.
认知行为疗法与药物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疗效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疗效。方法符合CCMD-3社交焦虑障碍诊断标准的36位病人,随机将其中的18例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用认知行为疗法做为研究组,另18例单纯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为对照组,均系统治疗12周,采用临床疗效评定,临床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及自我评估报告评定两组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疗效。结果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单用常规药物治疗组。结论认知行为疗法联合药物治疗可以增强社交焦虑障碍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认知行为疗法(CBT)和服用佐匹克隆治疗对失眠症患者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CCMD-3的失眠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药物组、认知行为治疗组,共治疗8周,治疗前后分别测试两组的睡眠质量和心理健康水平.结果 治疗结束后,比较药物组、CBT组疗效,SCL- 90躯体化(t=2.683,P<0...  相似文献   

13.
认知行为与安眠药物治疗慢性失眠症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比较认知行为、安眠药物和安慰剂治疗慢性失眠症的临床效果。方法:48名慢性失眠症男女患者自愿受试者,随机分成4组,分别接受认知行为、安眠药物、安眠药物和认知行为结合、安慰剂治疗。记录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主观和客观(夜间多导睡眠图,简称PSG)指标。结果:治疗开始后第8天,药物组和结合组的主观记录睡眠潜伏期分别为20分钟和27分钟,睡眠效率80%和82%,睡眠总时间分别为381分钟和356分钟,睡眠状况显著改善,效果好于认知行为组。经8周疗程治疗结束时,认知行为组上述睡眠3项指标好于治疗前,安慰剂组与治疗前无显著差异。治疗结束8个月时,认知行为组PSG记录睡眠潜伏期26分钟,睡眠效率84%,睡眠总时间378分钟,睡眠状态好于药物组和结合组,后两组较治疗刚结束时睡眠指标变差,药物组睡眠又恢复到治疗前的水平。结论:药物对睡眠改善起效快,短期效果好,认知行为治疗对睡眠改善有主观和客观(PSG记录)证明的长期效果,对与患者失眠相关的睡眠心理状态也有改善。安眠药物与认知行为结合治疗远期效果不如单纯认知行为治疗。  相似文献   

14.
综合性医院抑郁障碍10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综合性医院抑郁障碍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与躯体疾病的关系 ,为正确诊断和及时有效地治疗抑郁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用前瞻性的方法对 1 0 0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了临床特点和相关因素分析 ,治疗前后 Zung量表评分分析 ,用氟西汀 ,苯二氮艹卓 类及心理治疗。结果 抑郁患者最主要的躯体症状为睡眠障碍 ,其次为疲乏、胃肠不适、头晕、头痛和心慌。结论 以躯体症状就诊是综合性医院抑郁患者的特点 ,抑郁障碍与躯体疾病互为因果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5.
认知疗法治疗慢性失眠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认知疗法对慢性失眠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睡眠障碍专科门诊的93例慢性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47例和对照组46例,试验组采用认知治疗加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后采用睡眠个人信念和态度量表(DBA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测评。结果慢性失眠症患者普遍存在认知偏差,通过认知治疗,患者的睡眠数量和质量均有改善。结论认知治疗能改变慢性失眠症患者对睡眠的错误认知,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_(300)及Quisi在躯体化障碍患者睡眠障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脑电生理仪对91例躯体化障碍(SFD)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7周进行P_(300)和Quisi检测,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等测定患者的睡眠障碍。选择94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1)共纳入研究的91例SFD中,按症状出现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睡眠、认知功能、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及五官不适症状。(2)治疗前躯体化障碍组有明显的睡眠缺损,其PSQI≥14分。与对照组比较,SFD组患者事件相关电位成分中P_3靶潜伏期延长,靶P_2、P_3波幅低,非靶P_2波幅低(P0.01),同时Quisi异常。治疗后,随着躯体化障碍患者睡眠的恢复,事件相关电位成分中P_3潜伏期缩短,P_3波幅增高及Quisi有所恢复(P0.05或0.01)。结论 :针灸治疗能改善睡眠质量。Quisi及P_(300)联合运用有助于反映躯体化障碍患者睡眠的变化,Quisi及P_3指标的变化较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米氮平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躯体形式障碍的疗效。方法:将68例躯体形式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米氮平合并认知行为疗法,对照组单用米氮平治疗,疗程16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16周末研究组SCL-90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分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2.235,-2.15,-2.31;P0.05)。16周末研究组总有效率85.29%,对照组总有效率61.76%,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83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米氮平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躯体形式障碍优于单用米氮平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对惊恐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40例惊恐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帕罗西汀30~40mg/d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只给予帕罗西汀30~40mg/d治疗,应用临床标准疗效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I)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12周。结果在治疗第4、8和12周末时,治疗组疗效均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轻微,无需处理。结论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惊恐障碍效果优于单纯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9.
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强迫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对强迫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的57例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应用临床疗效标准及耶鲁布朗强迫量表(Y—BOCS)定期评定;观察6个月。结果在治疗1、2、4个月和6个月时,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尤其对强迫行为疗效更好。结论帕罗西汀合并认知行为疗法联合治疗强迫症效果优于单用帕罗西汀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认知行为疗法并帕罗西汀治疗惊恐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的69例惊恐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n=37)和对照组(n=32)。研究组给予认知行为并帕罗西汀治疗,对照组单用帕罗西汀治疗,疗程12周,在入组前和治疗2、4、8、12周末应用临床疗效标准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完成该研究的60名参与者的数据纳入了结果分析。结果汉密顿焦虑量表总分研究组治疗2周末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下降(t=5.56,P〈0.01);对照组治疗4周末较治疗前有极显著性下降(t=4.27,P〈0.01);治疗后2、4、8、12周末研究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认知行为疗法并帕罗西汀治疗惊恐障碍效果优于单用帕罗西汀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