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考察大学生新媒介依赖(包括网络和手机依赖)的状况,以及与无聊倾向、抵制效能感的关系。方法:方便抽取北京市3所高校的992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完成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抵制效能感量表、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和问题性手机使用问卷。结果:①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检出率为6.2%,边缘网络成瘾比率40.4%;手机依赖的检出率为26.7%;男生的网络成瘾率、手机依赖率均高于女生(χ~2=11.16,7.82;P0.01);②无聊倾向与网络成瘾、手机依赖均呈显著正相关(r=0.27,0.30;P0.01),抵制效能感与无聊倾向、网络成瘾、手机依赖均呈显著负相关(r=-0.25,-0.35,-0.28;P0.01),网络成瘾与手机依赖呈显著正相关(r=0.29,P0.01);③抵制效能感在无聊倾向预测新媒介依赖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χ~2/df=4.13,CFI=0.90,GFI=0.92,NFI=0.91,NNFI=0.90,RMSEA=0.05,SRMr=0.04),中介效应占比42.41%。结论:无聊倾向既能直接影响大学生新媒介依赖行为,同时也可通过抵制效能感影响新媒介依赖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考察心理控制源对大学生手机成瘾的影响,并探讨自我效能感在二者之间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量表和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对357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内控性与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r=0.330,P0.001),与突显行为显著负相关(r=-0.134,P0.05);有势力他人、机遇与自我效能感显著负相关(r=-0.128,-0.141;P0.05),与手机成瘾显著正相关(r=0.408,0.472;P0.001);自我效能感与手机成瘾显著负相关(r=-0.186,P0.001)。自我效能感在心理控制源的内控因子与手机成瘾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自我效能感在心理控制源的有势力他人因子、机遇因子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心理控制源影响大学生手机成瘾,且部分影响通过自我效能感起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师生无聊状态、学业兴趣、时间效能感三者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无聊状态量表﹑学业兴趣量表和时间效能感分量表对212名高师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高师生无聊状态在不同性别(t=3.257,P0.01)﹑不同年级(t=4.154,P0.01)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在不同专业(t=3.984,P0.001)﹑是否独生子女(t=3.614,P0.001)﹑是否参加过志愿者活动(t=-6.357,P0.001)和不同生源地(t=-4.048,P0.001)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2)高师生无聊状态与学业兴趣(r=-0.433,P0.001)﹑时间效能感(r=-0.577,P0.001)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3)学业兴趣和无聊状态对时间效能感均有预测作用,无聊状态在学业兴趣对时间效能感的影响中有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学业兴趣通过无聊状态间接影响时间效能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同伴依恋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的关系,并检验自尊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二者间的链式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同伴依恋量表(IPPA)、自尊量表(SES)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量表(SRESE)、外化行为问题量表(EPBS)对1108名青少年进行施测。结果:青少年EPBS得分与IPPA、SES和SRESE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22,-0.25,-0.25;P0.001);IPPA得分与SES和SRESE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34,0.40;P0.001);SES和SRESE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56,P0.001);自尊(效应值=-0.06;95%CI=[-0.09,-0.029])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效应值=-0.03;95%CI=[-0.065,-0.009])在同伴依恋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间均发挥显著的中介效应;自尊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同伴依恋与青少年外化问题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效应值=-0.02;95%CI=[-0.042,-0.006])。结论:安全的同伴依恋可缓解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这一效应可通过自尊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间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在自尊与青少年攻击性关系中的链式中介效应。方法:分层抽样选取634名中学生,采用攻击性问卷(BPAQ)、罗森伯格自尊量表(RSES)、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RESE)和自我控制双系统量表(DMSC-S)分别测试被试的攻击性、自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水平。结果:青少年BPAQ得分与RSES、RESE和DMSC-S得分均存在负相关(r=-0.21~-0.45,P0.001);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是自尊与青少年攻击性之间的中介变量(95%CI:-0.49~-0.20,-0.45~-0.17),效应估计值分别为-0.33和-0.29,且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在自尊与青少年攻击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95%CI:-0.29~-0.1),效应估计值为-0.19。结论:链式中介模型能较好解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控制在自尊与青少年攻击性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自我效能感与拖延行为的关系,检验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TMD)、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和一般拖延量表(GPS),对广东省5所高校6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时间管理倾向及各维度与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正相关(P0.001),与拖延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P0.001),自我效能感与拖延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P0.001);②时间管理倾向对拖延行为有明显的直接效应(β=-0.497,P0.001),而且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也显著(β=-0.125,P0.01)。结论自我效能感在时间管理倾向与拖延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聊倾向在述情障碍与青少年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方法:使用述情障碍量表、短式无聊倾向量表和攻击问卷对454名高中生开展调查,使用AMOS21.0进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述情障碍与无聊倾向(r=0.46,P0.01)和攻击行为(r=0.39,P0.01)均呈显著的正相关,无聊倾向与攻击行为亦呈显著正相关(r=0.38,P0.01);无聊倾向在述情障碍与攻击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述情障碍既能直接对青少年攻击行为起作用也能通过影响无聊倾向进而对青少年攻击行为间接起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伴依恋与青少年抑郁症状的关系,并检验情绪调节效能感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同伴依恋量表,情绪调节效能感量表和抑郁量表,对858名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同伴依恋、情绪调节效能感与抑郁相关显著(P0.01);②同伴依恋(B=-0.18,P0.001)、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B=-0.04,P0.001)、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B=-0.11,P0.001)可负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症状;③表达积极情绪效能感和管理消极情绪效能感在同伴依恋影响青少年抑郁中均发挥中介作用。结论:安全的同伴依恋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积极地情绪调节信念,这对降低青少年的抑郁症状起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00后"职业学校学生休闲阻碍、休闲无聊感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为预防职业学校学生手机依赖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通过休闲阻碍量表(LCS)、休闲无聊感量表(LBS)和手机依赖量表(MPATS),对山东省3所高职学校和1所中职学校609名"00后"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00后"职业学校学生手机依赖检出率为28.41%,手机依赖总分在性别差异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学校类别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F=8.32,P0.05),手机依赖总分及突显行为因子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45,2.19;P0.05)。个人内在阻碍因子、休闲无聊感在性别差异上均有统计学意义(F=6.491,4.341;P0.05),休闲阻碍总分及各因子、休闲无聊感年级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69,2.34,3.33,3.53,4.44;P0.05)。休闲阻碍总分及各因子、休闲无聊感与手机依赖总分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P0.01)。个人内在阻碍、人际间阻碍和休闲无聊感均能正向预测手机依赖(t=3.82,1.47,9.24;P0.05)。休闲无聊感在个人内在阻碍和人际间阻碍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0.46和0.48。结论:休闲无聊感对"00后"职业学校学生休闲阻碍对手机依赖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聊倾向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同时考察生命意义感的中介作用以及人际信任是否在此中介过程中发挥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无聊倾向量表、人际信任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对70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通过差异分析发现,兴趣爱好广泛学生在无聊倾向得分上(t=2.35,P0.05)显著低于兴趣爱好单一学生,而在生命意义感上得分(t=-3.26,P0.01)显著高于兴趣爱好单一学生;大二学生的生活满意度(F=13.56,P0.001)显著高于大一、大三、大四学生;(2)相关分析表明,无聊倾向与人际信任(r=0.148,P0.01)呈显著正相关,与生命意义感(r=-0.271,P0.01)、生活满意度(r=-0.304,P0.01)呈显著负相关;人际信任与生命意义感(r=-0.075,P0.05)、生活满意度(r=-0.094,P0.05)均呈显著负相关;生命意义感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r=0.230,P0.01);(3)无聊倾向显著负向预测生活满意度(t=-6.672,P0.001),无聊倾向与人际信任的交互项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t=0.826,P0.05);无聊倾向对生命意义感的负向预测作用显著(t=-8.010,P0.01),无聊倾向与人际信任的交互项对生命意义感的预测作用显著(t=6.724,P0.001);生命意义感对生活满意度的正向预测作用显著(t=4.432,P0.001),生命意义感与人际信任的交互项对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t=-0.209,P0.05)。结论:无聊倾向、人际信任、生命意义感和生活满意度四者之间构成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生命意义感在无聊倾向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人际信任在这一中介过程的前半段上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与时间管理的关系。方法:对611名大学生用时间管理问卷(TMQ)、青少年病理性互联使用量表(APIUS)与中文生命意义感问卷(C-MLQ)进行测查。结果:①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正相关(r=0.51,P0.001),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与生命意义感负相关(r=-0.33,P0.001),与时间管理负相关(r=-0.36,P0.001);②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群体占比12.8%,在生命意义感、时间管理上得分均低于正常群体和边缘群体;③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3.53%。结论:生命意义感是大学生时间管理的保护因素,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是两者的部分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与时间管理的关系。方法:对611名大学生用时间管理问卷(TMQ)、青少年病理性互联使用量表(APIUS)与中文生命意义感问卷(C-MLQ)进行测查。结果:(1)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正相关(r=0.51,p0.001),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与生命意义感负相关(r=-0.33,p0.001),与时间管理负相关(r=-0.36,p0.001)。(2)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群体占比12.8%,在生命意义感、时间管理上得分均低于正常群体和边缘群体。(3)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3.53%。结论:生命意义感是大学生时间管理的保护因素,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是两者的部分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创造性人格和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以及成就动机在该关系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创造性人格量表,成就动机量表,创新自我效能感量表,对420名大一学生进行测查,进而对创造性人格、成就动机和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①创造性人格与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r=0.573,P0.01),与成就动机显著正相关(r=0.407,P0.01);成就动机与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显著正相关(r=0.629,P0.01)。②创造性人格正向预测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β=0.45,P0.001),正向预测追求成功动机(β=0.54,P0.001),负向预测避免失败动机(β=-0.35,P0.001);追求成功动机正向预测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β=0.28,P0.001),避免失败动机负向预测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β=-0.33,P0.001)。③成就动机的两个维度,追求成功动机和避免失败动机,都在创造性人格和大学生创新效能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创造性人格能通过成就动机的中介作用影响大学生创新自我效能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大学生的生命意义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与时间管理的关系。方法:对611名大学生用时间管理问卷(TMQ)、青少年病理性互联使用量表(APIUS)与中文生命意义感问卷(C-MLQ)进行测查。结果:(1)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正相关(r=0.51,p0.001),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与生命意义感负相关(r=-0.33,p0.001),与时间管理负相关(r=-0.36,p0.001)。(2)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群体占比12.8%,在生命意义感、时间管理上得分均低于正常群体和边缘群体。(3)病理性互联网使用在生命意义感与时间管理中有部分中介作用,其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3.53%。结论:生命意义感是大学生时间管理的保护因素,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是两者的部分中介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学生死亡态度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自我效能感在其中可能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某医学院437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逃避死亡接受与自杀意念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382,0.184,0.268,0.378;P0.001),自然死亡接受与乐观因子、睡眠因子及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48,-0.226,-0.164;P0.01);2逃避死亡接受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t=6.871,P0.001),自然死亡接受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t=-2.469;P0.05);3自我效能感在逃避死亡接受和自然死亡接受对自杀意念的作用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c’/b=-1.243,3.616;P0.001)。结论: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提高自我效能感,可有效的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一般拖延量表在中学生中的适用性,对中学生的拖延行为进行调查。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10名中学生进行一般拖延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和SCL-90中抑郁、焦虑、敌对3个因子的测验。结果拖延量表的Cronbach’s a系数为0.806,分半系数0.808;把自我效能和情绪维度作为其关联校标,一般拖延量表得分与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r=-0.251,P<0.01),与SCL-90情绪因子存在显著正相关:抑郁(r=0.255,P<0.001)、焦虑(r=0.200,P<0.001)、敌对(r=0.157,P<0.001)。结论中文版一般拖延量表在中学生群体表现出较好的信效度,可用于我国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中学生拖延行为进行测量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中职生未来取向与职业决策困难之间的关系中是否存在中介作用,为减少中职生职业决策困难提供实证依据和支持。方法:采用青少年未来取向问卷、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和职业决策困难量表对700名广东省珠三角地区中职生进行调查。结果:职业决策困难与未来认知、未来情感与未来意志行为均呈负相关(r=-0.42,-0.21,-0.49;P均0.01),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呈显著负相关(r=-0.56,P0.0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与未来认知、未来情感与未来意志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0.44,0.16,0.58;P均0.0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未来认知与职业决策困难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Z=-5.01,P0.00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未来情感与职业决策困难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Z=-3.46,P0.00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未来意志行为与职业决策困难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作用(Z=-4.10,P0.001)。结论:中职生的未来认知、未来情感和未来意志行为既可直接影响职业决策困难,也可以通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影响职业决策困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领导是否在情绪智力与自我效能间存在中介作用。方法:采用自我领导力量表、情绪智力量表以及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随机抽取的4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1)情绪智力与自我效能、情绪智力与自我领导以及自我领导与自我效能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50,0.67,0.53;P0.001);(2)情绪智力和自我领导均能显著预测自我效能(P0.001);(3)大学生自我领导在情绪智力与自我效能之间的中介效应为0.33,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47%。结论:大学生自我领导是情绪智力影响自我效能感的部分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肺癌化疗患者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及生存质量的关系,为肺癌患者的健康干预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应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自我效能感量表中文版(C-SUPPH),肺癌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L)对147例肺癌化疗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肺癌患者生存质量与客观支持(r=0.234,P=0.004)、主观支持(r=0.284,P0.001)和自我效能感(r=0.547,P=0.004)呈正相关;自我效能感与主观支持(r=0.215,P=0.009)呈正相关。肺癌患者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生存质量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肺癌患者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支持和生存质量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医务工作者应注重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以改善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职业使命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探索之间的关系。方法:以生涯建构理论为指导,运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量表(CAAS)、职业使命感量表(CCS)、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CDMSE)、职业探索量表(CES)对西安3所大学的57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生涯适应力与职业使命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探索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0.453,0.605,0.444;P0.01),职业使命感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探索之间均存在正相关(r=0.417,0.437;P0.01),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和职业探索之间存在正相关(r=0.549,P0.01);生涯适应力可以通过职业使命感间接预测职业探索(P0.001),也可以通过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间接预测职业探索(P0.001),整体模型拟合良好(χ2/df=3.737,GFI=0.924,NFI=0.934,CFI=0.951,RMSEA=0.069)。结论:生涯适应力可通过职业使命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多重中介作用影响职业探索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