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骨性Ⅲ类错牙合是临床上较为复杂的错牙合畸形,严重影响牙齿、颌骨及面部的发育。目前对自锁托槽的研究多是围绕骨性Ⅰ类错牙合进行,自锁矫治系统专门针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的研究国内外尚未见报道。 目的:分析Clippy自锁系统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矫治前后的X射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及模型测量结果,从而确定该系统对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疗效。 方法:选取在大庆油田总医院就诊的恒牙期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34例,男21例,女13例,年龄11-15岁,平均年龄12.8岁,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ANB角)平均为-2.1°。应用Clippy自锁系统矫治,矫治期间未使用前牵引、扩弓矫治器等活动及辅助矫治措施,矫治疗程平均23.7个月。拍摄和测量矫治前后的X射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相关数据。 结果与结论:①34例患者牙齿排列整齐,均建立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上下第一磨牙都达到中性关系或轻度近中关系。②上齿槽座点、鼻根点与下齿槽座点构成的角(ANB角)增加了1.56°,面角、AB平面角和腭平面角之和(APDI)减小了-2.22°,Ⅲ类骨型向Ⅰ类发展。③患者面型得到一定的改善。④上、下牙弓的横向宽度均有扩大,上牙弓的矢状向长度增长。结果可见Clippy自锁矫治系统对恒牙早期轻中度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有较好的矫治作用,能够改善软组织侧貌,对上、下颌牙弓横向有扩大作用,对上颌牙弓矢状向有扩大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勤  陈曦  祝军  刘红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16(12):2207-2211
背景:自锁托槽直丝弓矫治技术是一种低摩擦轻力矫治技术,其无需结扎的自锁托槽与高性能的弹性弓丝的结合使用,带来了临床的高效矫治和固定正畸技术革命性的改变。 目的:探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治疗前后的硬组织变化。 方法:选择采用Damon-Ⅲ自锁托槽矫治技术和Roth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的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各13例,治疗前后拍摄患者头颅侧位X线片并进行测量。 结果与结论:Damon-Ⅲ自锁组和Roth直丝组治疗后蝶鞍点-鼻根点-上牙槽座点角增大,下牙槽座点角减小,说明治疗后上下颌矢状向的不调得到了纠正;治疗后与自锁组比较,直丝组下颌有顺时针旋转趋势,下后牙升高量不明显(P < 0.05),下前牙唇倾较明显(P < 0.05)。提示Damon-Ⅲ自锁托槽配合平面导板+Ⅱ类牵引引起下颌及面部比例的改变比直丝弓托槽配合平面导板+Ⅱ类牵引更明显,在下前牙唇倾度上有良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背景:侯录等研发的颊侧多曲簧矫治器是一种新型的可全天戴用的矫治器,主要用于乳、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利用颊侧多曲簧柔和的弹力在推上颌骨向前促进其发育的同时,抑制下颌的过度向前发育,形成颌间Ⅲ类矫形力,引起颞下颌关节产生适应性改建,并使下颌功能性后退,解除反牙合。 目的:观察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前后颞下颌关节间隙测量值的变化。 方法:选择功能性或骨性下颌前突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20例,其中男7例,女13例。初诊年龄5~13岁,平均年龄8.5岁。拍摄颊侧多曲簧活动矫治器矫治前后的颞下颌关节闭口位X射线片,测量颞下颌关节间隙。 结果与结论:矫治后患儿颞下颌关节间隙发生改变,关节前间隙增大、后间隙减小,髁突明显后移位,髁突位置基本正常。说明颊侧多曲簧矫治器适当的持续加力作用,能引起颞下颌关节适应性改建,髁突前移,不会对颞下颌关节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沈阳地区错合畸形的分类状况及特点。方法选择205例错合畸形模型进行安氏分类,在头颅定位侧位片上采用APD I值及OD I值进行骨性分类。结果在错合畸形中,安氏Ⅰ类、Ⅱ类、Ⅲ类的构成比分别为45.71、28.57、25.72;在近远中方向,骨性Ⅰ类、Ⅱ类、Ⅲ类的构成比分别为55.24、16.19、28.57;在垂直方向,低角、均角、高角的构成比为8.57、60.95、30.48。在安氏Ⅰ类错合畸形中,构成比为近远中向骨性Ⅰ类>Ⅲ类>Ⅱ类,垂直向均角>高角>低角;在安氏Ⅱ类错合畸形中,构成比为骨性Ⅰ类>Ⅱ类>Ⅲ类,均角>低角>高角;在安氏Ⅲ类错合畸形中,构成比为骨性Ⅲ类>Ⅰ类>Ⅱ类,高角>均角>低角。结论安氏分类不能准确的反映颌骨的近远中向及垂直向类型,安氏各类畸形中具有多种骨性类型,因此临床上需要同时进行安氏分类及骨性分类,以制定正确的矫治计划。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骨性Ⅲ类错牙合垂直骨面型对颅-舌骨的平面位置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共计186名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影像数据,利用winceph8.0软件进行舌骨的相关数据测量,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Ⅲ类错牙合畸形舌骨水平距离:低角均角高角;Ⅲ类错牙合畸形舌骨垂直距离:高角均角低角;横纵斜率高角明显小于均角和低角,且后二者相近。垂直距离中,12岁以下组与其他年龄组的患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年龄增大,12岁以后舌骨水平和垂直位置均趋于恒定。4个年龄组之间的水平距离与斜率的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4岁以后人群,未表现舌骨的水平距离差异。垂直距离有少许生长变化,高峰期前逐渐增加至12岁左右,以后也不再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化。(2)当垂直骨面型为高角时,舌骨的垂直距离较高,下颌平面越低,水平距离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6.
背景:安氏Ⅱ类错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主要表现为骨性错牙合,其主要因素是下颌后缩,对于此类患者,多进行早期矫治,以纠正骨性畸形,明显改善颜面外观。 目的:对比Twin-Block矫治器与直丝弓矫治器配合口外弓及Ⅱ类牵引早期矫治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及生物力学变化。 方法:选择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的骨性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15例,分别用Twin-Block矫治器及直丝弓矫治器配合口外弓及Ⅱ类牵引治疗。对比及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颅侧位片,并作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矫治结束后,所有患者磨牙和尖牙均达到或接近中性关系,上下齿槽座角(ANB角)减少至正常范围。Twin-Block矫治器的骨效应明显大于直丝弓矫治器,使用Twin-Block矫治器,患儿下颌骨体长度及下面高增加更显著。提示Twin-Block矫治器对尚处于生长发育期的早期骨性Ⅱ类错牙合患者疗效显著,可在生物力学的作用下,改变不协调的颌骨关系,实现组织重建,获得理想软组织侧貌。对于下颌后缩显著,上切牙较为唇倾,下切牙较为直立的病例侧貌改善效果更佳。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骨性错(牙合)的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和牙弓、基骨弓长度,并评估3个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 于治疗前收集104名骨性Ⅰ、Ⅱ、Ⅲ类错(牙合)及个别正常(牙合)的CBCT数据,使用MATLAB软件测量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和牙弓、基骨弓长度,分析指标间的差异及相关性。结果 Ⅲ类错(牙合)的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显著小于其余3组,牙弓、基骨弓长度大于其余3组;Ⅱ类错(牙合)的下切牙矢状向倾斜度显著大于其余3组。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与相应基骨弓长度呈中度负相关(中切牙区至尖牙区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557、-0.554和-0.489,P<0.001),而与牙弓长度无相关性。结论 不同骨性错(牙合)的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和牙弓、基骨弓长度存在差异。通过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的大小可以评估相应基骨的矢状向发育情况,但改变下前牙矢状向倾斜度不足以影响牙弓长度。  相似文献   

8.
背景:在错牙合畸形的诊断和治疗中,准确地描述颌骨的矢状向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的评价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不足。 目的:介绍一种新的头影测量方法r角,以准确反映上下颌骨矢状向关系。 方法:对180例13~25岁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按照4项标准分为3组,确定不同的错     牙合畸形类型,分析男女差异。 结果与结论:①骨型Ⅰ类错牙合的r值为(40.84±3.10)°,骨型Ⅱ类错牙合的r值为(48.85±3.09)°,骨型Ⅲ类错牙合的r值为(26.12±4.76)°。②各组r值在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r角能够反映上下颌骨矢状方向不调,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r值在35°~45°之间为骨型Ⅰ类错牙合,小于35°为骨型Ⅲ类错牙合,大于45°为骨型Ⅱ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9.
背景:已有研究证实,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能够有效实现磨牙的远中移动,但是对于远移磨牙后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垂直向如何变化尚未明确。目的:探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推磨牙向远中对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在垂直向上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安氏Ⅰ类13例,安氏Ⅱ类20例,安氏Ⅲ类7例)错牙合畸形患者,其中高角组13例,均角组17例,低角组10例;年龄10-53岁,平均28.5岁。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进行正畸治疗,均采取推磨牙向远中的方法,治疗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由同一位专业正畸医师对牙齿和颌骨的矢状向及垂直向相关指标进行测量,每个数据测量3次取平均值。结果与结论:(1)40例患者矫治后牙列拥挤解除,前牙建立正常覆合覆盖,面型得到一定改善;(2)高角组的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GoGn-SN)减小0.4°,均角组、低角组的下颌平面与前颅底平面的交角(GoGn-SN)增加小于1°,3组中的前下面高(ANS-Me)增加小于1 mm,治疗前后差值均无统计学意义;(3)低角组上颌第一磨牙的近中颊尖点至上腭平面的距离(U6-PP)减小0.47 mm(P <0.01),均角组下颌中切牙切端至下颌平面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 矢状骨面型:矢状向上,上下颌骨的位置关系及其所导致的错牙合畸形类型。 牙合 平面:由连接上下颌切牙覆牙合中点、上下颌第1磨牙覆牙合中点确定的假想平面。 后牙牙合平面:由连接上颌第2前磨牙颊尖和上颌第2磨牙或第3磨牙(如果萌出)颊尖的假想平面。 背景:研究表明颅底角与矢状骨面型的形成有关,牙合平面或后牙牙合平面对矢状骨面型形成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目的:比较牙合平面倾斜度与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在决定矢状骨面型形成中的重要性,探讨颅底曲度、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对矢状骨面型形成的综合效应,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的相关伦理要求,患者及监护人对测量过程均知情同意,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207名个体的头颅侧位片(男100例,女107例,年龄12-20岁),利用Uceph 软件、SPSS软件(版本17.0)进行相关指标的测量和分析。按照前后不调指数(APDI)值将样本的矢状骨面型分为3组:Ⅱ类组、Ⅰ类组、Ⅲ类组。SNK、LSD 法比较各项相关指标在3组之间的差异。运用Pearson积矩相关系数分析法对颅底角(NSBa角)、牙合平面(FH-OP)、后牙牙合平面(FH-POP)与其他相关测量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根据牙合平面倾斜度、后牙牙合平面倾斜度及颅底角进行分组,并运用成组t检验法分别对相关骨性与牙性指标的进行比较。根据后牙牙合平面角度和颅底角度建立4个牙齿骨骼型组:小颅底角-平坦后牙合平面组(S-F),小颅底角-陡峭后牙合平面组(S-S),大颅底角-平坦后牙合平面组(L-F),大颅底角-陡峭后牙合平面组(L-S)。应用交叉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进行各组间差异的比较。 结果与结论:①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颅底角明显小于Ⅰ类和Ⅱ类,而Ⅱ类错牙合患者的后牙牙合平面明显大于Ⅲ类和Ⅰ类;②代表矢状骨面型分类的指标(APDI及ANB角)在牙合平面倾斜组之间并未发现差异;③颅底角和后牙牙合平面交叉分组的比较中,只有小颅底角-平坦后牙牙合平面组和大颅底角-陡峭后牙牙合平面组间的比较结果显示ANB角和APDI值存在显著差异;④结果说明,对于影响矢状骨面型的形成的因素中,后牙合平面比牙合平面更具代表性;颅底角度和牙合平面倾斜度作为单独的指标在确立前后骨骼畸形方面存在局限性;颅底曲度和后牙合平面倾斜共同影响矢状骨面型的形成;在矢状骨面型形成过程中,颅底曲度及后牙合平面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补偿机制。 ORCID: 0000-0002-1930-6566(余星月);0000-0002-2386-6515(程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背景:口腔常用的矫治器对早期错牙合畸形治疗效果近年来研究较为深入,其中对矫治器分类、作用机制、适应证等方面研究都有很大进展。 目的:对国内外早期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常用矫治器及新进展作一综述。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2003-01/2011-10关于矫治器治疗错牙合畸形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安氏Ⅲ类,早期治疗,矫治器”或“Class Ⅲ malocclusion,early treatment,orthodontic device”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最终选择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早期治疗的36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临床常用的矫治器主要有功能性矫治器,矫形矫治器以及广泛应用的机械性活动矫治器,经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证实,其矫治器治疗早期错牙合畸形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及错牙合畸形的程度选择合适的矫治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高角Ⅲ类错牙合 畸形患者全牙轴倾及转矩特征,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角骨性I类(13名)及Ⅲ类(11名)错牙合 畸形共计24名患者头颅CBCT影像Dicom数据,利用invivo 5.1软件进行全牙轴倾度及转矩测量。 结果 (1)高角I类及Ⅲ类左右同名牙倾斜度一致性较好,P>0.05,此后左右同名牙数据一并处理。(2)高角Ⅲ类与I类矢状向比较:①高角Ⅲ类,上前牙根舌向转矩增大趋势,但仅在上尖牙表现统计学差异,P<0.05;②高角Ⅲ类,下前牙根舌向转矩减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 高角Ⅲ类,上后牙近中轴倾、下后牙远中轴倾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高角Ⅲ类与I类横向比较:①高角Ⅲ类,上前牙远中轴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前牙轴倾变化趋势不明,仅下中切牙表现远中轴倾(P<0.05);② 高角Ⅲ类,上后牙根舌向转矩增大,有统计学差异;下后牙根舌向转矩减小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高角I类及Ⅲ类与Andrews正常牙合 矢状向及冠状向各牙倾斜位置比较:① 矢状向:高角I类Ⅲ类上下前牙根舌向转矩增大,上下后牙明显近中倾斜;② 冠状向:高角I类Ⅲ类上下前牙远中倾斜增大,上下后牙根舌向转矩加大。 结论 (1)高角骨性Ⅲ类牙齿位置在垂直方向的代偿表现强于矢状方向;(2)高角骨性Ⅲ类上下前牙唇舌向倾斜移动风险较高,移动时更应注重牙齿的整体移动;(3)高角骨性Ⅲ类上颌后牙明显颊向倾斜,上牙列横向扩展范围减小,扩弓后稳定性可能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高角Ⅲ类错牙合 畸形患者全牙轴倾及转矩特征,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 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角骨性I类(13名)及Ⅲ类(11名)错牙合 畸形共计24名患者头颅CBCT影像Dicom数据,利用invivo 5.1软件进行全牙轴倾度及转矩测量。 结果 (1)高角I类及Ⅲ类左右同名牙倾斜度一致性较好,P>0.05,此后左右同名牙数据一并处理。(2)高角Ⅲ类与I类矢状向比较:①高角Ⅲ类,上前牙根舌向转矩增大趋势,但仅在上尖牙表现统计学差异,P<0.05;②高角Ⅲ类,下前牙根舌向转矩减小,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 高角Ⅲ类,上后牙近中轴倾、下后牙远中轴倾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高角Ⅲ类与I类横向比较:①高角Ⅲ类,上前牙远中轴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下前牙轴倾变化趋势不明,仅下中切牙表现远中轴倾(P<0.05);② 高角Ⅲ类,上后牙根舌向转矩增大,有统计学差异;下后牙根舌向转矩减小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 高角I类及Ⅲ类与Andrews正常牙合 矢状向及冠状向各牙倾斜位置比较:① 矢状向:高角I类Ⅲ类上下前牙根舌向转矩增大,上下后牙明显近中倾斜;② 冠状向:高角I类Ⅲ类上下前牙远中倾斜增大,上下后牙根舌向转矩加大。 结论 (1)高角骨性Ⅲ类牙齿位置在垂直方向的代偿表现强于矢状方向;(2)高角骨性Ⅲ类上下前牙唇舌向倾斜移动风险较高,移动时更应注重牙齿的整体移动;(3)高角骨性Ⅲ类上颌后牙明显颊向倾斜,上牙列横向扩展范围减小,扩弓后稳定性可能降低。  相似文献   

14.
Hiyama S  Tsuiki S  Ono T  Kuroda T  Ohyama K 《Sleep》2003,26(4):440-445
STUDY OBJECTIVES: To examine changes in the upper-airway dimension and its surrounding structures induced by mandibular advancement during sleep. DESIGN: Eleven nonapneic adult males participated in the study. A set of supine lateral cephalograms was taken for each subject at the end of expiration during stage 1 and 2 non-rapid-eye-movement sleep with and without a Klearway appliance (Great Lakes Orthodontics, NY, USA), which was adjusted to 67% of the maximum protrusion position. The Wilcoxon signed-rank 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changes in the anteroposterior width of the upper airway and the positions of the hyoid bone and third cervical vertebra with and without the appliance. SETTING: N/A. PATIENTS OR PARTICIPANTS: N/A. INTERVENTIONS: N/A. MEASUREMENTS AND RESULTS: The amount of jaw opening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wearing the titratable oral appliance, and the mandibular symphysis moved backward. The sagittal dimension of the superior pharyngeal airway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however, no significant changes were found in the middle and inferior pharyngeal airway. Significant posterior displacement of the hyoid bone and third cervical vertebra was seen. Moreover, significant inferior displacement of the hyoid bone was also see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mandibular symphysis, the hyoid bone, and the third cervical vertebra remained constant. CONCLUSIONS: Mandibular advancement significantly increases the size of the upper airway in the velopharynx and results in posteroinferior displacement of the hyoid bone and posterior displacement of the third cervical vertebra during sleep.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青春前期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的正畸治疗的机械性原理.方法 8例替牙期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年龄7~9岁,平均(7.9±0.8)岁.患者均为手术适应证但拒绝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接受面罩前牵引、磨牙<牙合>垫、快速扩弓和固定矫治,结束后随访2年.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 患者获得咬合、功能和面容的全面改善,结果 稳定.与矫治前相比,上颌骨逆时针旋转(5.3±1.7)°(P<0.01),长度增加并前移;下颌骨体顺时针旋转(2.6±0.5)°(P<0.01),升支长度增加;下切牙舌倾(5.7±0.4)°(P<0.01),而面部生长方向维持不变.结论 利用牙颌面矫形治疗的机械原理,可以引导生长发育期的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的生长,获得稳定和美观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Hiyama S  Ono T  Ishiwata Y  Kuroda T 《Sleep》2000,23(6):783-790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sleep-related changes in the upper airway and surrounding structures including the mandible, hyoid bone, and cervical vertebra in normal subjects using lateral cephalograms in the supine position. Eleven male and nine female healthy adults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Supine cephalograms were taken at end-expiration during wakefulness and in stage 1-2 non-rapid-eye-movement (NREM) sleep judged from the electroencephalogram and respiratory monitoring. A paired t-test was used to compar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values measured during wakefulness and sleep.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amount of jaw opening was observed during sleep. The anteroposterior width of the upper airway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during sleep. The distances between the hyoid bone and the mandibular symphysis and between the cervical vertebra and the hyoid bone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during sleep. Consequently,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cervical vertebra and the mandibular symphysis wa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upper-airway dimension i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nd relatively small structural changes are induced during sleep in normal subjects.  相似文献   

17.
背景:采用三维有限元对下颌骨、气道、舌骨等共同建模进行研究的报道较少。 目的:通过建立下颌骨、气道、舌骨以及周围肌肉组织的模型,模拟戴用矫治器使下颌前伸改变气道形态的状况,在下颌骨上进行前伸加载,分析舌骨的生物力学表现。 方法:选取1名确诊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男性患者,螺旋CT扫描眼眶下缘至甲状软骨图像,导入Mimics10.01软件分别提取各组织,Imageware10再对得到的文件点云进行处理,由ANSYS 10.0等软件生成三维有限元模型。在下颌骨上分别加载2,4,6,8 mm的前伸量,观察舌骨的生物力学表现。 结果与结论:上气道的应力主要集中在软腭及口咽部,舌骨上的应力主要集中在与下颌、气道相连的肌肉处。随着下颌前伸量加大,应力大小随伸长量增加而增大,舌骨随着肌肉的牵拉主要沿前上方移动。结果说明三维有限元法能够建立具有较高几何相似性及力学相似性的模型,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病理研究方法的扩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