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脑卒中后抑郁早期综合干预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干预对卒中后抑郁症状的疗效及对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多种量表评分对114例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并随访1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7例全部完成随访.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分在干预后5周,卒中后3、6、12个月研究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抑郁症状在研究组治愈51例(89.5%)、有效57例(100%),对照组分别为2例(3.5%)、7例(12.3%),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01).巴氏指数在干预后各时点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分在干预后5周研究组(7.01±5.43)优于对照组(10.63±8.52,P<0.05),卒中后3、6、12个月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早期综合干预对卒中后抑郁具有很好的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快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
《基础医学与临床》2005,25(2):180-180
抑郁是制备性中风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尽管一直都有预防性使用抗抑郁药的研究,但结果不一,而且它们都不是在中风后立即使用抗抑郁剂。他们进行了一项开放性随机试验表明,在急性缺血性中风后第一天开始使用捣抑郁剂来氦平(mirtazapine)治疗“极其有效地”预防了抑郁发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预防性护理干预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的影响。方法将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在预防性护理干预前和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6个月后采用Zung抑郁量表(SDS)进行评定。结果30例患者预防性护理干预6个月后SDS评分有显著差异(<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抑郁剂对高血压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日常生活能力及血压的影响。方法将90例高血压共病焦虑抑郁症状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降压药物治疗,研究组同时联合抗抑郁剂治疗,观察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6周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进行评定,同时监测血压。结果研究组HAMD、HAMA、ADL评分治疗2周即有下降(tHD=2,01,tHA=1.94,tAD=2.14;P<0.05),6周时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HD=3.24,tHA=4.26,tAD=2.86;P<0.01),且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tHD=218.63,tHA=11.55,tAD=5.13;P<0.01);6周末两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舒=2.94,3.25,t收=3.89,4.14;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t=2.56,3.51;P<0.01)。结论抗抑郁剂能有效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控制高血压指数。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患者常伴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ion。PSD),卒中后抑郁可加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直接影响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目前已成为不可忽视的临床问题。我科自2003年10月至2006年10月共治疗220例脑卒中患者,发生PSD92例。本文对这92例PSD患者临床特征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2000年以来我国心理健康预防性干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反映我国心理健康预防性干预研究的现状与问题。方法:对2000-2011年发表的195篇心理健康预防性干预研究报告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和内容分析。结果:研究者多为学校背景,占67%。65.2%的研究采用了控制组(包括等组和不等组)前后测设计。在评估方式上,74.3%的研究结合使用了多种评估手段,包括多量表复合评估以及量表评估配合主观评价。不同背景研究者在研究设计、评估方式、干预内容及干预方式上存在差异。选择性预防干预和指示性预防干预的研究数量在2008年之后有增加趋势,而发展性干预和普遍性预防的研究数量在2008年后则有减少趋势。结论:我国心理健康预防性干预研究多数来自学校,干预对象也以学生为主,干预内容以针对高校学生群体的整体适应、个性和能力发展的发展性干预和一般性预防为主。未来应增强干预的理论基础、拓展干预对象的范围以及对干预效果及局限性加以总结和改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我效能理论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护理中的意义。方法将92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自我效能的干预措施,对照组只接受常规的治疗和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入院1个月后的自我效能感(GSE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的差异。结果经过评价,两组患者1个月后的自我效能感有显著性差异(t=3.74,P0.05),实验组的自我效能感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经过1个月治疗和护理后均降低,而实验组实施自我效能干预后,HAMD评分显著降低,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3.15,P0.05)。结论自我效能理论可以作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康复护理的理论依据,对临床护理工作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在促进疾病康复的同时达到提高护理质量的目的 。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心理干预前瞻性对照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患者的抑郁症状、影响因素及心理干预的作用。方法:对206例脑卒中患者采用对照方法进行随访一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脑卒中急性期抑郁症状发生率为49.5%,经一年随访,有抑郁症状者研究组为54.7-20.4%,对照组为44.7-39.8%。多因素分析提示卒中后抑郁的危险因素包括病情、负性生活事件、家庭负担、不吸烟、病变部位、职业及有配偶、配偶文化、心理干预。结论:脑卒中后的抑郁症状常见,并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心理干预有助于减轻其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9.
预防性控制在护理风险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护理风险贯穿在护理操作、处置、配合抢救等各环节中,有时即使是极为简单或看似微不足道的临床活动都具有一定的风险。护理风险管理是病房护理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控制是管理活动的一种形式。从管理学的角度来定义控制,是指管理人员为保证下属的执行结果与计划相一致,对执行中出现的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以便实现预期目标和计划的管理活动。下面介绍预防性控制在病房护理风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伴抑郁障碍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探讨功能性不良(FD)患者的抑郁障碍及抗抑郁药对其疗效。方法:以CCMD-2-R为标准诊断抑郁障碍。将伴抑郁的FD随机分为3组:文拉法新组,多塞平组和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以治疗前,治疗2周和8周FD症状积分及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积分变化评定疗效。结果:(1)FD中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为32.28%。(2)FD症状积分在文拉法新组和多塞平组于治疗2周时即明显减少(P<0.05),于治疗8周时非常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SDS只分在文拉法新组于治疗2周时即明显减少(P<0.05),文拉法新组和多塞平组于治疗8周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文拉法新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多塞平组。结论:FD伴发的抑郁障碍发生率高,抗抑郁治疗能有效改善消化不良和抑郁症状,文拉法新作用迅速且优于多塞平。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抗抑郁治疗对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了解恢复期抑郁对脑卒中病人远期疗效的影响以及帕罗西汀在脑卒中合并抑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12 1例恢复期脑卒中合并抑郁病人 ,按抑郁程度分为轻、中、重度 ,并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病人在进行康复和原发病治疗同时 ,治疗组 64例 ,给予帕罗西汀 (赛乐特 ) 2 0mg d抗抑郁治疗 ,对照组 5 7例 ,给予安慰剂治疗 ,4个月后对两组病人抑郁状况和远期疗效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即ADL评分 )进行评定对比。结果 :恢复期脑卒中合并抑郁的程度与神经功能缺损呈明显正相关 ,帕罗西汀治疗卒中病人抑郁 ,治愈率为 48 4% ,有效率为 87 5 % ,治疗组ADL评分 69 6± 8 1分 ,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提示恢复期脑卒中病人合并抑郁对远期疗效有明显影响 ,赛乐特可以改善脑卒中病人抑郁状况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后抑郁与血清细胞因子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细胞因子IL-1β、IL-6、TNF-a与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脑梗死(对照组)及脑梗死后抑郁(研究组)患者各32人在脑梗死后第7和28天分别检测血清IL-1β、IL-6及TNF-a水平.结果:对照组患者第7和第28天的IL-1β、IL-6、TNF-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后抑郁组第28天的血清IL-1β、IL-6及TNF-a水平显著高于无抑郁的对照组(41.0±4.4/17.6±3.2,13.5±4.1/5.4±2.0,34.5±7.6/20.8±4.3,P<0.01),亦显著高于研究组发病第7天的血清水平(17.3±3.5,5.7±2.0,21.1±4.3,P<0.01);脑卒中后重度抑郁组血清IL-1β、IL-6及TNF-a水平(42.6±3.5,18.7±6.3、39.0±6.4)显著高于轻度抑郁组(28.7±2.5,6.8±1.7、26.4±3.2)及中度抑郁组(34.3±2.8,9.9±3.4、31.5±3.5,P<0.01),中度抑郁组亦高于轻度抑郁组(P<0.05).结论:IL-1B、IL-6及TNF-a可能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西酞普兰合并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PSD)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西酞普兰合并心理干预(研究组)、单用西酞普兰(对照组)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6周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定患者生活质量,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治疗PSD均有效,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χ2=0.14,P>0.05),研究组显愈率(73.33%)明显高于对照组(46.67%),差异有显著性(χ2=4.44,P<0.05);两组间比较,治疗6周末,研究组HAMD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34,P<0.05),研究组HAMD分数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t=2.26,P<0.05);两组在治疗6周后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提高,研究组在治疗6周末ADL评分较对照组显著下降(t=2.22,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χ2=0.42,P>0.05)。结论西酞普兰合并心理干预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e burden of stroke worldwide is increasing rapidly. There is paucity of data on 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 among stroke survivors in Uganda, despite the high prevalence of PSD reported elsewhere.

Methods

I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e assessed adult participants with confirmed first stroke with a standardized questionnaire. The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 was used to assess for depression among non-aphasic patients while the Aphasic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was administered to aphasic patients. Univariable and multivariable analyses performed to describe associations with PSD.

Results

Forty three females (58.9%) and 30 males (41.1%) who had a stroke participated. Fifty eight (79.5%) had ischemic strokes and 12 participants (16.4%) were aphasic. The prevalence of PSD among the study participants was 31.5%. PSD was higher among patients assessed within 6 months after the onset of stroke. PSD wa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total Barthel index of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BIADL) score; p=0.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association between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nd PSD.

Conclusion

There is a high prevalence of unrecognized post-stroke depression. Post-stroke depression was strongly associated with the patient''s inability to undertake activities of daily life. There is urgent need for integration of screening for and management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 among stroke survivors.  相似文献   

15.
万拉法新与丙米嗪治疗脑梗塞后抑郁障碍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国产万拉法新胶囊在治疗脑梗塞后抑郁障碍的疗效 ,不良反应及其安全性。方法 通过随机双盲对照研究 ,共纳入万拉法新组 3 6例 ,丙米嗪组 3 6例 ,用 HAMD,CGI和 Tess量表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国产万拉法新胶囊对脑梗塞后抑郁障碍治疗有效 ,有效率在 88.88% ,与丙米嗪组 86.1 1 %相当 ;其量表评定有效率在 86.1 1 % ,与丙米嗪组83 .3 3 %亦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在不良反应方面 ,万拉法新与丙米嗪相比 ,万拉法新在治疗后 Tess植物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其它系统因子分布明显降低 ,差异性具有显著性 ( P<0 .0 0 1 ) ,而 Tess化验异常 ,行为毒性因子两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 P>0 .0 5 )。结论 万拉法新治疗脑梗塞后抑郁障碍疗效肯定 ,不良反应少于丙米嗪 ,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采用康复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抑郁症状缓解的影响.方法 对74例入选病例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两组患者均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护理,心理干预组加用规范的心理干预,对照组常规心理干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6周末进行疗效评定.结果 心理干预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第3、6周末抑郁分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7.56,8.53,P<0.01).结论 积极规范的康复心理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心理障碍,有助于病人的全面康复.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抑郁与老年期抑郁症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与老年期抑郁症临床特征。方法  5 0例脑卒中后抑郁与 5 0例老年期抑郁症进行年龄、性别配对 ,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及焦虑量表评定 ,分析两组受检两个量表不同因子分的差异。结果 两组受检者在日夜变化、迟缓程度、睡眠障碍、精神焦虑及躯体焦虑方面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症状具有脑器质性疾病特点 ,与老年期抑郁症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认知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影响。方法 84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2例。研究组口服盐酸氟西汀,同时给予认知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盐酸氟西汀,两组疗程均为8周。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8周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疗效依据HAMD减分率评定,生活质量评价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定。结果治疗8周末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0.01,P0.05)。研究组焦虑/抑郁因子分在治疗4周低于对照组(t=2.37,P0.05),第8周低于对照组(t=2.56,P0.05),治疗第8周时研究组睡眠障碍因子分低于对照组(t=2.61,P0.05)。治疗后研究组心理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t=4.02,P0.01),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t=3.68,P0.01)。结论认知治疗有助于提高患者抑郁症的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患者的睡眠。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的心理干预对比分析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老年抑郁障碍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 ,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选择符合CCMD -Ⅱ -R诊断标准的 72例抑郁性神经症和 10例抑郁症患者 ,按性别、年龄、文化等基本相同 ,分成对照和实验组各一半 ,实验组给以 6周的心理干预 ,两组均不用药物治疗 ,分别于治疗前及三个月后 ,测评老年抑郁量表、生活满意度指数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心理干预前两组老年抑郁量表 (SDS)得分分别为 17 41± 3 19、 17 5 1± 2 44,三个月后对照组下降不显著 ,而实验组明显下降 ( 17 5 1± 2 44/ 8 93± 5 5 2 ,t=10 89,P <0 0 0 1) ;生活满意度 (t=4 33,P <0 0 0 1)实验组显著提高 ;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社会支持评定实验组 ( 31 15± 6 37/ 36 32± 6 86 ,t =4 93,P <0 0 0 1)也显著提高 ,而对照组则不明显。结论 :社区综合性心理干预可改变抑郁性神经症患者的抑郁情绪 ,改善认知水平 ,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