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与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方法:使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和《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对420名自闭症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自闭症儿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可以显著负向预测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可以显著正向预测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是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儿童问题行为的中介变量。结论: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不仅可以直接影响自闭症儿童的问题行为,还可以通过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间接影响其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对立违抗性障碍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特点。方法:对湖南省长沙、益阳、娄底、郴州、永州、怀化六个地区进行抽样调查,共抽样9495名儿童。用二阶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凡符合诊断标准的ADHD儿童和正常对照组儿童由儿童本人填写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结果:①单纯ADHD组与对照组相比,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得分较对照组低(P=0.017),父母亲的惩罚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父亲拒绝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2),母亲拒绝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父亲的过度保护因子得分较高于对照组(P=0.028)。②ADHD ODD与对照组相比,父亲的情感温暖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2),母亲的情感温暖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3),父母亲的惩罚,拒绝及父亲的过度保护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③ADHD ODD与对照组相比,实际亲密度因子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理想亲密度因子得分较对照组低(P=0.012)。结论:伴或不伴对立违抗的ADHD患儿的父母教养方式以及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方面均存在着诸多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单纯对立违抗性障碍(ODD)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及家庭功能。方法:应用向制儿童行为调查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对115例单纯ODD儿童(研究组)和115名非ODD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评定和病例对照分析,结果:ODD组儿童家庭矛盾性得分较对照组高(P〈0.01),ODD组父母双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得分均明显比对照组得分低(父亲P〈0.01,母亲P〈0.05).而其“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二因子得分则明显比对照组高(P〈0.01);ODD组母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得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ODD中学生的家庭存在高度的矛盾性.他们的父母养育方式不良,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4~6岁幼儿的行为问题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之间的关系,以便能够更有效的对幼儿的问题行为进行干预和影响。方法对92名4~6岁幼儿及其家长运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和R utter儿童行为问卷父母问卷进行调查,采用Spearm an相关、多个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变量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来分析各因子对幼儿行为的影响。结果幼儿的行为问题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因子存在显著相关:①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因子与儿童的非社会行为呈显著的负相关(θ=-0.394,P<0.01);②父母的责任因子与儿童的非社会行为也呈显著的负相关(θ=-0.227,P<0.05);③儿童的神经症行为与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因子呈显著的负相关(θ=-0.312,P<0.01);④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因子对幼儿行为方式的影响存在显著性差异(K=8.121,P<0.05)。结论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对4~6岁儿童的行为问题有一定的预测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情绪障碍儿童的行为问题与情绪障碍儿童的父母教育子女方式特点的关系。方法选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分别对82例情绪障碍儿童和82例正常儿童进行评定。结果情绪障碍儿童的父母在PLOC量表中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父母对命运/机遇的信念,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LOC的某些因素与情绪障碍儿童行为问题存在相关性。情绪障碍儿童父母双方都存在管教过严、惩罚严厉、过度干涉和保护过多,而关心理解和支持不够等消极的养育方式。结论情绪障碍儿童行为问题与父母教育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及相关因素与高考学生家长焦虑情绪的相关关系。方法对保定市两所重点高中的236名高考学生家长共435人,进行了自编一般情况问卷、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试。结果①高三学生家长中母亲在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t=-2.264,P〈0.05)因子分上显著高于父亲;不同受教育程度PLOC各因子差异显著(P〈0.01);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父母PLOC中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因子分显著高于经济状况一般和经济状况较差的父母;②教育成效、父母责任、子女对父母生活的控制、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4个因子得分与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呈正相关(P〈0.05或P〈0.01)。③焦虑与PLOC及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表明,性别、受教育程度、父母对子女行为的控制进入了对焦虑的回归方程,对焦虑的预测作用较大。结论高考学生家长焦虑情绪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与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有关。  相似文献   

7.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适应性量表、抑郁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492名农村儿童进行测查。结果:单、双留守儿童的家庭亲密度(F=3.05,P0.05)、家庭适应性(F=2.88,P0.05)、积极情感(F=12.19,P0.01)和生活满意度(F=4.66,P0.01)的得分均显著低于一般儿童,抑郁(F=8.42,P0.01)、社交焦虑(F=11.48,P0.01)的得分则显著高于一般儿童;留守儿童的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与其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家庭亲密度对生活满意度(β=2.78,P0.01)、家庭适应性对积极情感(β=2.59,P0.01)有正向预测效应。结论:留守儿童家庭适应性和亲密度可能是影响其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对立违抗性障碍的行为特征及相关因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对立违抗性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ODD)的行为特征及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对47例0DD患者的自尊调查量表(SEI)、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CSCS)、Conners父母问卷调查表(PSQ)及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0C)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儿童自我评价与父母对儿童的评价基本一致。Conners父母问卷、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分别与自尊调查量表和子女控制源量表存在不同程度相关性。结论:0DD儿童对立违抗情绪和行为的产生,孤僻、不合群、自尊心受挫明显及自我评价低的表现与父母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9.
ADHD儿童行为与教育子女方式问题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的父母教育子女方式的特点及其与ADHD儿童行为问题的关系.方法:选用子女教育心理控制源量表(PLOC)、Conners父母症状问卷(PSQ)分别对30例ADHD及正常儿童进行评定.结果:ADHD儿童的父母在PLOC量表中教育成效、父母的责任、父母对命运/机遇的信念、父母对子女行为控制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LOC的某些因素与ADHD儿童行为问题存在相关关系.结论:ADHD儿童有较多的行为问题,可能与父母教育方式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对立违抗性障碍(OD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及二者共病儿童的冲动行为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方法:以152例正常儿童为对照组,以157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Fourth Edition(DSM-IV)的ODD、ADHD、ODD合并ADHD,且Barratt冲动量表平均量表分≥正常组均值1.5个标准差的儿童为病例组,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家庭功能评定(FAD)、3~7岁儿童气质问卷(BSQ)、8~12岁儿童气质问卷(MCTQ)、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自尊调查量表(SEI)及Conners教师问卷(TRS)进行测查。结果:病例组EMBU父母情感温暖及理解得分低于对照组,惩罚及严厉、拒绝及否认得分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FAD的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和总功能分值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气质问卷的活动水平、节律性、反应强度、心境特征、持久性、注意分散维度分值高于对照组,病例组气质类型为麻烦型及中间近麻烦型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均P0.05)。病例组SEI总分低于对照组,Conners教师问卷的品行问题、多动、注意不集中-被动及多动指数高于对照组(均P0.05)。回归分析显示,夫妻关系差(OR=4.69)、父亲对儿童缺乏情感温暖及理解的养育方式(OR=1.06)、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OR=2.60)、对新刺激的反应阈值低(OR=2.75)及注意不集中(OR=3.60)可能是儿童发生冲动行为的危险因素;母亲的否认及拒绝少(OR=0.90)、运动冲动性弱(OR=0.83)、活动水平低(OR=0.19)、反应强度弱(OR=0.38)、多动指数低(OR=0.15)、问题解决好(OR=0.38)和情感介入少(OR=0.20)可能是儿童冲动行为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研究提示有冲动行为的ODD、ADHD儿童可能存在自尊程度较低、父母养育方式不良及家庭功能紊乱等社会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的关系,为自杀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抽取长沙某本科院校大学生430名,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自杀态度问卷、自杀意念问卷评估大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自杀态度、自杀意念。结果:1大学生在自杀意念问卷的绝望、睡眠、乐观(t=2.128,-2.564,3.151;P0.05)上性别差异显著,在自杀意念总分上年级差异显著(F=3.007,P0.05);2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高低分组在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对自杀者的态度、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绝望、睡眠、乐观、自杀意念总分上差异显著,且前者与后者相关显著。结论:父母更多使用积极的教养方式,较少使用消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降低大学生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气质间及气质与教养方式对青少年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的交互效应。方法:采用气质问卷、教养方式问卷和青少年攻击行为问卷,对1266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①意志控制可缓冲感觉寻求对青少年直接攻击的风险作用。②权威教养可缓冲感觉寻求对青少年直接攻击的风险作用,而专制教养可增强意志控制对青少年直接攻击的保护作用;专制教养可减弱感觉寻求对青少年间接攻击的抑制作用。结论:气质间及气质与教养方式的交互效应对青少年直接攻击效应显著;气质与教养方式的交互效应对青少年间接攻击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分析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EM BU)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20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父母教养方式部分因子与大学生社会支持三维度存在显著相关(P0.05),并对大学生寻求社会支持有预测作用;②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孩子的社会支持有一定影响,在主观支持方面有显著相关(P0.05);③大三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分数相对较高。结论①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社会支持的总分不存在显著相关;②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大学生获得主观支持分越低;③女生社会支持三维度得分均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罪犯的家庭教养方式的特点。方法: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371名罪犯进行测试。结果:①罪犯组与对照组在父母教养方式上有显著性差异。②男性罪犯报告的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得分均显著低于女性罪犯,而父母亲的拒绝、否认得分均显著高于女性罪犯;来自农村的罪犯报告的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和偏爱被试因子得分显著低于来自城市的罪犯。③各组罪犯所感知的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惩罚、严厉两因子在母亲的文化程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④罪犯父母教养方式中存在较为一致的三种类型:溺爱型,放任型和矛盾型。大多数的罪犯的父母采取了相一致的教养方式。结论:罪犯的父母教养方式具有极端化倾向,大致可分为溺爱型、放任型和矛盾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对南昌市9所高校的764名大学生采用Campbell幸福感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孤独量表进行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表明主观幸福感与父母教养方式、领悟社会支持、孤独感各因子及总分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②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孤独总分、朋友支持、父亲过度保护、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4个因子对主观幸福感的联合解释量最大(R2=0.197,F=40.79,P<0.001);③路径分析表明,孤独感作为中介变量对家庭教养方式、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产生影响。结论①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总体处于中等水平;②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领悟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有利于降低个体的孤独感增加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青少年心理韧性的特点,探讨青少年的心理韧性分别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方法:使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对400名中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1差异检验表明:心理韧性总分在年级(t=3.804,P0.01)、独生子女(t=2.023,P0.05)方面存在显著差异;2相关分析表明:心理韧性总分和父、母亲情感温暖、理解教养方式均有显著正相关(r=0.356~0.408,P0.01),和父、母亲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均有显著负相关(r=-0.223~-0.273,P0.01);3回归分析表明,父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对韧性均有正向预测作用,父亲的拒绝否认和母亲的惩罚严厉对韧性有负向预测作用。结论: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韧性,情感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心理韧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汶川地震后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与父母教养方式、心理弹性的关系。方法:震后18个月,采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编一般人口学及地震暴露情况调查表,对都江堰地区规模最大的某高中的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收回有效问卷984份。结果:都江堰地区青少年震后18个月PTSD症状的检出率为13.3%,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及不同地震暴露程度间存在显著差异;心理弹性在父母关怀、父母过度保护与PTSD症状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25.6%、15.6%,心理弹性在父母冷漠与PTSD症状之间存在完全中介作用。结论:父母对孩子较多的关怀和较少的控制干涉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对震后PTSD症状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考察父母婚姻质量、教养行为和女生外化问题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全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数据库中2008年的横断数据,对其中3718名11到19岁的在校女生数据进行分析;外化问题由女生报告,婚姻质量和教养行为由家长报告。结果:①婚姻质量、教养行为和外化问题两两之间存在显著相关。②监控、说理和严厉管教这三种教养行为在婚姻质量和外化问题之间均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在婚姻质量对子女外化问题的关系中,教养行为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青少年父母的教养观念。方法编制了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问卷。调查了466名青少年的父母,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青少年父亲和母亲的教养观念各因素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不同文化程度父母对青少年的成就期望有着明显的差异 青少年的性别和独生子女因素都影响父母的教养观念。结论父母的文化程度、青少年的性别以及是否非独生子女影响父母的教养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