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报告获得28株分泌抗HBsAg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系,均为抗HBsAg“a”决定簇抗体。产生鼠IgM抗体的有一个细胞系:IgGl 18个系;IgG 2a 1个系:IgG 2b 6个系;IgG 3两个系。采用反向被动血凝抑制法测定了其中24种MeAb的交互抑制现象。24种McAb可分为10个不同的抑制群。并对这种简单易行的位阻分析方法在实用中的价值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3.
常见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突变体的抗原性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突变株和野毒株对表面抗体结合能力的差异,探讨免疫漏检基因变异株的机制及对策。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HBsAg常见基因突变株和野毒株表达质粒,分别在COS-7细胞中瞬时表达,定量后用常规HBsAg免疫诊断试剂盒检测,观察重组抗原与不同抗-HBs的结合能力。结果:T126 S变异与单克隆抗体的结合力增高,G145R,K141 E和2株三位点同时变异株则明显下降,对M133T变异与单克隆抗体的结合力影响不大。变异株与多克隆抗体的结合力也有变化,但仍能检测到大部分变异株抗原。结论:“a”抗原决定簇氨基酸的置换影响了HBsAg与抗-HBs的结合能力,并且氨基酸的置换位置和特性对抗原性的影响各有不同。因此,建议应用HBsAg多克隆抗体或开发研制“免疫逃逸突变株”的特异性抗体,以完善HBsAg免疫诊断试剂的抗体组成,减少免疫诊断对常见基因变异株的漏检。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抗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的单克隆抗体,检测单克隆抗体与15种变异HBsAg的反应模式。用筛选出的单抗建立快速检测变异HBsAg的ELISA实验方法,并做初步评价。方法用中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中分离的HBsAg免疫BALB/c小鼠,通过杂交瘤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抗-HBs单克隆抗体。检测不同单克隆抗体与野生及变异HBsAg的反应性。筛选出两种可以较好识别变异HBsAg的单克隆抗体McAb2和McAb3,建立两种抗体ELISA检测HBsAg的方法。结果制备了14株抗-HBs单抗。经过初筛,有4种可以较好识别包括G145R在内的大多数变异HBsAg。优化了McAb2和McAb3检测HBsAg的条件,检测HBsAg的灵敏度较好,检测变异HBsAg的能力优于2种现行国产HBsAg检测试剂盒。结论用本实验制备的单抗可以很好地识别包括G145R在内的大多数变异HBsAg。  相似文献   

5.
在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单克隆抗体位阻分析的基础上,选用错位阻双单克隆抗体夹心ELISA竞争法测定同位阻群抗体相对亲和力。并蹦出了第4组,第5组相对亲和力最好的抗体为9B5和24D2。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HBsAg)表位单克隆抗体(mAb),建立HBV血清型夹心ELISA检测方法。方法将HBsAg亚型蛋白分别免疫小鼠,通过细胞融合、高通量筛选ELISA(HTS-ELISA)筛选后得到杂交瘤细胞株并在无血清培养基中扩大培养。采用蛋白A对抗体进行纯化并测定抗体亲和力、亚型、特异性,最后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结果HBsAg的亚型蛋白ad、adr及ayw分别免疫小鼠后,其血清效价达到1∶105。细胞融合及HTS-ELISA筛选后获得4株杂交瘤细胞株。经过纯化后得到的mAb分别命名为#2-4,#18-3,#7-7,#56-5,亲和力都在1×109L/mol以上。间接ELISA结果显示,#2-4,#18-3,#7-7,#56-5分别特异性地与HBsAg的d,y,r,w表位结合。用抗HBsAga表位的mAb#3-11分别与这4株抗体组合,进行夹心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不同的ELISA组合能特异性地检测HBsAg的d,y,r,w表位。结论成功制备了亲和力高、特异性好的抗HBsAg 4个表位的mAb,建立了检测HBV血清型的双抗体夹心ELISA。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是临床治疗乙型肝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它不仅能区分乙型肝炎病程的各种分期,而且对药物治疗效果及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作用.本文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结构、定量检测的方法学以及在临床中的应用等方面做一综述分析.  相似文献   

8.
单克隆抗体(McAb)是一种只针对某一抗原表位(或决定簇)的高度特异性的抗体,因此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但当其针对的抗原表位在抗原分子表面重复性较低时,则与相应的McAb便不出现沉淀或凝集等可见的二级反应,因而限制了它的使用。本文通过以两种McAb分别包被和致敏血球,建立了一种McAb夹心RPHA试验,可使原来不出现凝集反应的抗HBsAg-d McAb成功  相似文献   

9.
10.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检测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为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定量检测作为反映乙型肝炎病毒(HBV)复制情况的临床意义,本文对200例HBsAg阳性标本分别做HBsAg定量检测和HNB-DNA检测,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并对10例患者地行随访检测以上项目。根据测得的HBsAg含量将200例标本分为五组,计算出各组HBV-DNA阳性率,发现随HBsAg含量增高,HBV-DNA阳性率也显著增高(P〈0.01)。根据HBVe系统不同模式分组显示,随HBV感染好转,HBsAg含量也随之降低(P〈0.05)。对6例HBV-DNA转阴患者HBV-DNA转阴前后的HBsAg含量比较,发现随HBV-DNA转阴,HBsAg量也显著降低(P〈0.01)。综合以上结果,可以说明血清中HBsAg含量,可以间接反映体内HBV的情况,HBsAg定量检测可作为间接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肝癌相关的单克隆抗体(mAb)用于肝癌的诊断。方法:用高转移肝癌细胞系HCCLM-6细胞免疫BALB/c小鼠后,取小鼠脾细胞与Sp2/0融合建立杂交瘤细胞系。通过ELISA法筛选HCCLM-6细胞蛋白的特异性mAb,用免疫组化染色法筛查对肝癌组织阳性率高的mAb,并用免疫荧光方法鉴定其在不同肿瘤细胞系中的表达,最后通过筛选Uni-ZAP XR人肝细胞cDNA表达文库初步鉴定mAb识别的抗原及其表位。结果:建立了28株杂交瘤细胞株,用ELISA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法筛选出肝癌阳性率较高的mAbQGA062。通过人肝细胞cDNA表达文库筛选初步鉴定表明mAb QGA062识别的抗原是纤维连接蛋白(FN),经分析其抗原表位位于肽段YTVSLVAIKGNQESPK。结论:获得与肝癌相关的mAb QGA062,并鉴定了其识别的抗原和表位,为肝癌的诊断和FN参与肝癌转移的机制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制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国家定量标准品及定量线性参考品.方法 收集各地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献血员血样,用不同厂家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试剂盒筛选.6个协作单位用7种试剂以世界卫生组织(WHO)HBsAg定量标准品标定1份HBsAg国家定量标准品,稀释后得到HBsAg国家定量线性参考品.结果经7种试剂共21次协作标定,得到HBsAg国家定量标准品的浓度为1226 IU/ml,各次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5%.将国家定量标准品系列稀释后得到由8个不同浓度血清组成的HBsAg国家线性参考品,经检测后表明其浓度与理论浓度的差值均<15%,通过加速试验检测该参考品的稳定性效期暂定为5年.将其作为HBsAg国家线性参考品并初步限定检测结果的允许值范围.结论 标定1份HBsAg国家定量标准品并建立了由8份血清组成的HBsAg国家定量线性参考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体外模型中系统研究DuIFN γ对鸭乙型肝炎病毒 (DHBV)复制的影响 ,探讨其抑制病毒复制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重组DuIFN γ及DHBV特异抗原刺激的PBMC上清液 ,分别作用于DHBV慢性感染的原代鸭肝细胞 (PDH) ,检测PDH上清液中DHBVDNA、DHBsAg浓度和胞内病毒复制水平。结果  1U mL、1 0U mL重组DuIFN γ可以抑制培养细胞上清液中DHBVDNA和DHBsAg的分泌 ,与慢性感染对照组比较 ,P <0 .0 5。病毒复制的抑制水平 (包括细胞内DHBV总DNA、闭合环状DNA以及上清液中病毒颗粒和DHBsAg)与DuIFN γ作用呈时间、剂量依赖性 ,但DHBV特异抗原刺激的PBMC上清液无明显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结论 DuIFN γ在体外DHBV慢性感染的PDH模型中可抑制病毒复制  相似文献   

14.
刘苏燕  董邦全 《现代免疫学》1991,11(2):108-109,112
<正> 在单克隆抗体(McAb)的特性鉴定中,确定其对抗原构象表位(或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为抗原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分析以及进行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实验依据。本文采用McAb相加试验、竞争抑制试验和双位点夹心法三种简便的ELISA,分析了已建立的抗甲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筛选法氏囊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所针对的模拟抗原表位。方法:以纯化的3株IBDV单克隆抗体为靶分子用噬菌体12肽库筛选相应抗原模拟表位;应用间接和竞争ELISA鉴定所筛选的阳性样品;最后对与抗体高亲和结合的噬菌体进行测序分析。结果:经过四轮淘洗,随机挑取30个克隆经间接ELISA鉴定,发现其中22个克隆结合活性较高。进一步应用竞争ELISA,获得14个噬菌体克隆,其抑制率高达50%以上。对这些噬菌体进行DNA测序,并分析比对了IBDV相应序列,确定了3个抗原模拟表位。结论:通过噬菌体随机肽库成功筛选出3个IBDV模拟表位,为进一步研究IBDV抗原性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测定抗重组人α2a 干扰素单克隆抗体的抗原识别表位及其亲和常数。方法 :借助于生物传感器技术进行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分析。结果 :抗体的亲和常数介于 10 -5~ 10 -7之间 ,5株抗体识别干扰素分子上 4种不同的抗原表位。结论 :生物传感器在研究抗原抗体相互作用中确为一个理想的工具 ,适合于抗原抗体结合与解离的动力学分析及预测表位的构像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基因重组抗原免疫小鼠,制备抗人IgE单克隆抗体,研究其特异性和功能.方法 用表达的重组人IgE-Fc免疫BLAB/c小鼠,取其脾细胞与Sp2/0细胞融合,以间接ELISA法筛选杂交瘤上清.用ELISA阻断分析鉴定其生物学功能;通过丙氨酸突变扫描分析确定其抗原表位.结果 利用杂交瘤技术获得了1株抗人IgE的单克隆抗体178,它具有IgE抗体特异性反应,其识别的抗原表位位于IgE与其受体结合的关键部位.经鉴定其具有体外阻断IgE与其受体结合的活性.结论 利用基因重组抗原制备了1株抗人IgE的单克隆抗体178,此单克隆抗体具有体外阻断IgE与其受体结合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点突变对HBsAg抗原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常见基因点突变对HBsAg抗原性的影响,了解我国目前常用的HBsAg检测试剂对HBV S基因突变株的检测灵敏性,减少漏检,有效控制乙肝病毒(HBV)感染的传播.方法 构建HBsAg重组野毒株和重组变异株表达质粒,分别将重组野毒株HBsAg表达质粒pSS1adw2及pSS1adr和重组变异株HBsAg表达质粒pSS1adw2-145Arg、pSS1adr-126 Ser和pSS1adr-126 Asn转染COS-7细胞,进行瞬时转染.采用市售HBsAg ELISA检测试剂盒对细胞上清进行抗原性检测.结果 野毒株HBsAg和两种126位变异株HBsAg具有较好的抗原性;145位点突变后、导致HBsAg的抗原性下降.结论 推测是由于145位点变异影响了"a"抗原决定簇的空间结构,从而降低了其与抗-HBs的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患者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大蛋白(LHBs)、HBV DNA、乙肝前S1(PreS1)及传统的乙肝两对半的检测与平行比较研究,探讨LHBs用于临床诊断乙型肝炎的意义。方法检测385例乙肝患者的血清标本,LHBs、PreS1及乙肝两对半采用酶联免疫方法,HBV DNA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结果307份HBV DNA阳性标本中LHBs的阳性率(86.97%)明显高于PreS1的阳性率(49.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HBs含量与HBV DNA拷贝数呈正相关性,r=0.935;HBeAg阴性标本中LHBs的检出率为76.92%,比较HBV DNA的检出率(67.95%)无统计学意义;PreS1的检出率(45.73%)则明显低于LHBs和HBV DNA。结论乙肝患者血清中LHBs表达与HBV DNA拷贝数呈正相关,两者的检出率与符合率均高于PreS1,LHBs检测可以用于反映乙肝患者病毒复制的血清免疫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毒新的免疫逃避株的S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体内HBVS基因的变异情况及对乙型肝炎的免疫预防的现实意义。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M13噬菌体克隆和核苷酸序列分析方法对一例乙型肝炎免疫失败儿童患者体内HBVS基因序列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该患儿所感染HBV的S基因上有一个重要的点突变,即第551位碱基由野生型的A变为G。该突变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133位氨基酸由甲硫(ATG)变为缬(GTG)。这一氨基酸替换恰恰发生在HBsAg中和性α抗原决定簇区段(aa124~aa147)内。结论鉴于该患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其血清呈抗-HBs阳性和HBsAg阴性,推测其体内的HBV为一个新的疫苗诱导的免疫逃避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