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计算机辅助对股骨头假体植柄通道的模拟研究,为人工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股骨头假体植入方案提供更为科学的评估方法和预测手段。方法:选择无明显髋关节疾病的15具成人尸体标本,对整个骨盆进行连续CT扫描,将CT原始数据导入Mimics 10.1软件,重建出股骨近端三维模型。通过计算股骨头中心和股骨近端中心线,建立股骨颈轴线并确定股骨头假体最佳植柄通道,进行虚拟植入和三维可视化分析。结果:各维度观察股骨头假体植柄通道通过股骨头中心,位于股骨颈的中央。股骨头定位针模拟植入后假体柄干角与术前颈干角相比呈轻度外翻位,侧方偏移和水平偏移度较小,达到预期植柄方位的要求。结论:计算机辅助可以准确建立股骨头假体植柄通道并进行可视化分析,为个体化髋关节表面置换术提供了科学的评估方法和预测手段。  相似文献   

2.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瓣移植过程的有限元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临床上的一例股骨头三期缺血性坏死患者的单侧CT图像数据,建立了股骨近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包括:正常模型、坏死模型和修复模型。并基于医学OF图像数据,分别对三种有限元模型赋予材料性质。最后应用有限元软件,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骨瓣移植手术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切除掉坏死区域后,股骨头近端的位移及应力值均增加较大,而采用骨瓣移植手术,可以有效地减少股骨近端的位移及应力值,使其更接近正常状态。说明了该手术方法安全可靠并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正常髋臼空间形态以及头臼相互关系的覆盖率变化曲线,对于准确描述髋关节的空间轮廓、指导髋关节疾病尤其是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式选择、以及评价治疗效果,极其重要。目的:利用正常髋关节螺旋CT扫描的三维数据,以特定及合作开发的计算机软件重建后描述正常髋关节空间形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选择6~17岁正常56个髋关节三维CT扫描数据,以特定商业软件VxWork模拟分析并表面重建髋关节之后截取髋臼和股骨头,再借助协作开发的Terrain软件生成髋臼及股骨头的等值线图形、并予以定性研究。结果与结论:正常髋臼的等值线排列成多个同心"C"和"卵圆O"形、其中至少有一个封闭的"O"形,表示髋臼存在穹顶形态;"O"形周围的等值线稀疏,表示髋臼穹顶周围曲率小、空间形态变化平缓;而髋臼底区域等值线密集则表示该部曲率大、形状陡峭、空间形态变化显著。髋臼前、后缘等值线形成多个"V"形,连接该"V"形拐点所成的弧线与髋臼外上缘等值线平滑延续。股骨头等值线为多个同心"O"形。髋臼穹顶区与股骨头表面的中央区等值线叠合后,二者的走势及形态基本吻合,表明头臼曲面形势及空间适应性程度良好。结果提示髋臼和股骨头等值线图像,能够形象而直观立体地描述其空间形态及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CAD软件的髋臼骨形态三维结构重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利用髋臼轮廓的三维数据值重建髋臼骨形态,并能对其解剖结构进行定量测量。方法选取成人髋臼标本,通过CT扫描、图像边界处理和定标,利用CAD软件直接拟合出髋臼骨形态。结果重建的髋臼能客观反映髋臼真实解剖形态。结论以CT二维图像为依据,采用CAD软件,能准确地进行髋臼的重建,为髋臼的形态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重建一个含有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的人体膝关节3D骨骼优化模型。方法:采用螺旋CT机扫描人体膝关节部位,从胫骨近端到股骨远端,获得DICOM格式图像数据。利用Mimics软件进行图像数据输入和视图图像处理重建3D骨骼模型,并使用它自带的3-matic软件对所建的3D模型进行优化处理。结果:使用Mimics软件重建了一个含有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的左侧人体膝关节3D骨骼模型,其自带的3-matic软件重建了一个含有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的左侧人体膝关节3D骨骼优化模型。结论:该优化模型可清晰精确地模拟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的三维几何形态,能导入到ANSYS/ABAQUS等有限元软件进行力学特性分析,也能结合MRI重建含有半月板的人体膝关节生物力学模型,为仿生膝关节的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背景:目前对于日常生活中步幅及髋关节外展角度大小是否会对坏死股骨头影响认识不多,也缺乏相关的实验研究。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步幅大小及髋关节外展角度对坏死股骨头应力分布的影响。 方法:选取1例男性ARCO Ⅱ期股骨头坏死患者行股骨近段螺旋CT扫描,应用专业医学建模软件MIMICS及HYPERMESH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设置边界条件和加载条件,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执行计算。 结果与结论:随着步幅的加大(0~60°),外展角度增加(0~10°),股骨近段应力分布改变最大应力值逐渐增大,提示步幅及髋关节外展角度的大小能够影响股骨头应力分布,股骨头坏死患者日常治疗生活及功能练习时应减小步幅及外展角。关键词:步幅;股骨头坏死;三维;有限元;外展角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7.004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纯髋臼前后缘发育不良对髋周结构的影响及治疗。方法:对1995~2006年收治的18例单纯髋臼前后缘发育不良患者的髋臼形态、临床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性调查;根据Harris评分进行临床评价,Ficat分期改变进行影像学评价。结果:髋臼前后缘发育不良相应的髋臼断面角(ASA)及髋臼前倾角AcAVA改变,而中心边缘角(CE角)及髋臼角均正常;采用髋臼加深联合带旋股外侧血管大转子骨瓣移植修复重建股骨头及髋臼2例,全髋关节置换16例。术后临床随访平均4.6年,Harris评分由51,2分改善到89.6分。临床疗效优良率94%。结论:单纯髋臼前后缘发育不良可导致骨关节炎甚至股骨头坏死改变;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如加深髋臼及调整假体安装位置及角度,可以重建髋臼和恢复股骨近端解剖结构及生物力学关系。  相似文献   

8.
背景:成人髋臼发育不良髋臼小而浅,臼内有大量骨痂和瘢痕组织等都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真臼的辨认、臼杯的准确安装带来极大困难,关节置换前对髋臼的全面认识是选择合适的髋臼假体和制定个性化髋臼重建方案的前提。 目的:评估三维影像重建技术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前臼杯型号选择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11例准备进行全髋关节置换的髋臼发育不良患者行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髋臼,并进行数字化臼杯模板置入拟定术中假体型号,并与置换中实际作吻合度评估。 结果与结论:螺旋CT扫描可清晰显示髋臼形态,基于此所进行三维关节置换前计划,拟定的臼杯大小数据中71.4%与置换中实际一致,其组内相关系数为0.888,明显较基于X射线平片所作二维置换前计划准确。髋臼发育不良病例髋臼变浅变小,髋臼外上方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骨缺损,为达到骨床对臼杯良好的包容,可借助三维多平面重建能有效评估髋臼形态,其对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术前假体的选择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CT的原始数据资料,结合反求工程软件,对大龄髋脱位儿童髋关节的病理形态结构做进一步的定量分析研究,以了解大龄髋脱位儿童髋关节的病理形态变化,探讨髋关节骨性形态的测量方法及意义.方法 实验组共44个脱位髋,按照Tonnis分级标准分为2个亚组:半脱位组,共30个髋;全脱位组,共14个髋.单侧脱位患儿的"正常髋"为相对对照组,共41个髋.以Mimics软件读取CT原始数据,进行前处理,得到髋关节的点云数据,输入至反求工程软件Imageware中,对髋臼及股骨头的骨性关节面进行球面拟合,测定股骨头上下两部分对髋臼的匹配程度.结果 大龄髋脱位儿童髋臼球面半径较平、浅(全脱位组为27.470±6.299,半脱位组为24.340±2.637,对照组为21.710±1.975),股骨头发育小;3组中全脱位组表现得更加明显.实验组与对照组股骨头的上下两部分和骨性髋臼关节面匹配误差比较:全脱位组、半脱位组P<0.001,对照组P>0.05,显示股骨头上半部分对髋臼的匹配程度高于下半部分.结论 髋脱位儿童股骨头上下两部分与髋臼的匹配差异提示了复位手术时股骨近端内翻截骨的必要性.适当的内翻截骨可以使匹配程度较高的股骨头上半部作为主要负重区.良好的球面匹配能获得良好的应力分布,从而减少或推迟骨关节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文题释义: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由于髋臼发育异常造成髋臼与股骨头匹配不佳,长期的生物力学异常导致髋臼、股骨近端骨质结构发育畸形,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功能减退,终末期形成严重骨关节炎的一种疾病。 3D手术模拟技术:利用病患的CT原始数据进行高仿真的数字化三维重建,在此基础上编辑、配准,应用仿真手术功能预估截骨的位置、标志及置入假体的型号,能精确对比术前、术后髋关节解剖结构变化,并能进行解剖学的测量。背景: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髋关节解剖畸形程度比较大,3D图像在反映真实髋臼(真臼)形态特征和评估髋臼参数方面有独特优势,因此有必要对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真臼进行定性定量的3D形态分析。 目的:基于3D手术模拟技术探讨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真臼形态特征。方法:将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20例(22髋)和正常对照组22例(22髋)纳入研究。将CT原始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建立髋臼三维数字化可视模型,利用3D手术模拟技术实现真臼重建,确定真臼旋转中心,描述髋臼形态的特点。在3-matic软件中测量髋臼前倾角、髋臼外展角,对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真臼定性定量地进行3D形态分析。结果与结论:①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组的真臼形态呈上窄下宽的三角形,模拟臼杯放置的理想中心大致位于后部骨壁的上方;②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组患者的髋臼前倾角(35.07±3.09)°显著大于对照组髋臼前倾角(15.89±3.1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Crowe Ⅳ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组患者的髋臼外展角(46.87±2.73)°显著大于对照组髋臼外展角(43.88±2.6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通过使用3D手术模拟技术可使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真臼的形态特征得到全面评估,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在进行全髋关节置换前必须谨慎地进行个体化术前计划。ORCID: 0000-0003-4786-2022(康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三维有限元方法研究全髋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骨质区应力分布的变化。方法 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获得正常股骨近端图像数据,重建股骨近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金属对金属全髋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和正常股骨近端应力分布进行量化研究,分析术后生物力学环境的变化。结果 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头近端上、前、后、下方4个区域均出现明显应力遮挡,应力峰值分别为0.60、0.57、0.66、0.79 MPa,遮挡率分别为99.80%、99.16%、98.92%、96.66%。股骨头远端大部分区域出现了应力增加,其中应力遮挡只出现在股骨头远端的后方区域,遮挡率为4.92%。术后股骨颈近端前方区域出现了应力增加,在上、下、后方区域出现了应力遮挡,遮挡率分别为16.48%、22.75%和7.83%;股骨颈远端下方区域出现了应力增加,其余区域出现应力遮挡。大粗隆区出现应力增加9.22%;小粗隆区域和股骨颈基底区出现应力遮挡,遮挡率分别为2.49%、14.44%。结论髋关节表面置换术后股骨近端大部分区域的应力分布和正常股骨相比非常接近,应力传递接近生理状态,可有效避免术后股骨近段明显的应力遮挡,同时保留了骨量,有利于患者正常的生理活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解剖标志建立股骨三维坐标系,实现股骨近端解剖参数的自动化测量,辅助术前规划及个性化股骨柄设计。方法自主研发专用于股骨解剖测量的Femeter软件,可读取显示股骨STL模型,手工选取目标解剖标志点。运用半球形搜索迭代方法实现髓腔快速三维建模,运用经典最小二乘拟合等算法实现股骨头半径、颈干角、前倾角等相关16个测量参数的自动计算。结果通过30例股骨STL模型进行测量实验,平均单次测量的算法执行时间为(0.95±0.16)s,9个解剖测量项的评定者内和评定者间可靠性较高(组内相关性系数为0.907~0.999)。结论 Femeter软件的自动建模和测量算法执行速度较快,测量可重复性较好,操作简易,适用于临床。自动化三维股骨近端解剖测量可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前规划、股骨柄选择和个性化股骨柄设计提供可靠数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在完整步态周期受力环境下髋关节周围软骨的应力分布情况,探求弧形髋臼周围截骨术(curved periacetabular osteotomy, CPO)术中所截骨块的最佳矫正角度,为临床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利用CT扫描获取1名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 dysplasia of hip, DDH)患者和1名健康志愿者骨盆及股骨近端DICOM数据,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划分蒙罩的方法区分皮质骨和松质骨,并为有限元模型赋予材料属性。对DDH模型模拟CPO,调整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er edge angle, LCEA)和前方中心边缘角(anterior center edge angle, ACEA),共得到100个不同的术后模型。根据完整步态周期中的髋关节受力情况为模型分别施加载荷,分析对比术前、术后和正常髋臼软骨的受力变化。结果 DDH模型模拟术后髋臼软骨在完整步态周期中脚跟落地相、开始单腿支撑相、单腿支撑中期相、单腿支撑结束相、双腿支撑相的最小接触应力峰值分别为5.273、6.128、7.463、6.347、6.582 MPa,分别比术前减少了2.159、2.724、2.249、2.164、2.119 MPa;术后头臼接触面积较术前明显增加,但仍小于正常志愿者。结论 利用有限元方法可以得到LCEA和ACEA的最佳矫正角度,对不同患者模拟CPO手术对提高手术精准度和手术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国内对股骨近端解剖参数特点的研究仅局限于普通国人,而对某些特殊群体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较少。 目的:对1例因右侧股骨头坏死而行人工髋关节置换的运动员进行为期10年的跟踪调查,进行健侧与患侧,健侧与普通国人的髋关节参数对比。 方法:2001至2011年在医院对观察对象进行骨盆平片的X射线片拍摄。拍摄时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双下肢标准中立位,紧贴X射线片,摄影距离100 cm,以小转子水平为中心拍摄骨盆平片。要求股骨内旋,使股骨颈处在冠状面,于股骨颈纵轴平行位摄片。对X射线片上髋关节的各解剖参数进行测量,将数据导入SPSS 16.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以及主成分贡献率分析。 结果与结论:长期职业训练使受试者髋关节负荷严重增加,其股骨头所承受的压缩应力也远超普通人。患侧偏心距偏小,使关节周围软组织收缩乏力。应注意维持和恢复这些变形的部位。髋关节置换后的牵引使中心边缘角(CE角)有所恢复,但由于长期拄拐行走,患侧受压小于常人,患侧下肢重力自然牵引所致,要注意对患侧髋臼相对位置的恢复。由于患侧股骨头坏死,超载负荷区出现股骨头塌陷,关节腔隙减小,骨盆高度明显下降,手术后健侧股骨头与髋臼相对位置有所恢复,但患侧相对位置差异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老年患者Singh指数与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及承重区生物力学的关系。方法:选取82例髋部骨折老年患者(观察组)与41例既往存在闭合性髋部骨折史青壮年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Singh指数分级、股骨近端几何结构指标(股骨颈轴长、颈干角、颈长、内侧偏距)及承重区生物力学指标(骨极限应力、弹性模量),分析Singh指数与股骨近端几何结构指标、承重区生物力学指标的关系。结果:观察组Singh指数分级中Ⅱ、Ⅲ级占比高于对照组,而Ⅳ、Ⅴ、Ⅵ级占比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ingh指数、颈干角、骨极限应力、弹性模量低于对照组,而股骨颈轴长、内侧偏距、颈长高于对照组(P<0.05)。分层回归显示,颈干角、骨极限应力、弹性模量会对Singh指数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而股骨颈轴长会对Singh指数产生显著的负向影响关系(P<0.05)。结论:髋部骨折老年患者Singh指数与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及承重区生物力学具有密切关系,Singh指数的降低会严重影响患者的股骨近端几何结构及承重区生物力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Wolff骨重建理论分析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对股骨近端骨重建进程的影响。方法 根据骨重建控制方程,利用Python语言编写骨重建程序。在ABAQUS软件中分别建立术前股骨模型与术后股骨及假体有限元模型。对比THA手术前后骨重建进程,分析假体植入对THA术后中远期股骨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假体植入后,股骨近端应力持续降低,受力点由股骨头转移到假体,出现明显的应力遮挡现象。应力遮挡区域内骨丢失现象严重。股骨干皮质骨变薄,应力遮挡有所缓解。假体底端内侧受挤压,应力显著高于外侧,此处骨质分布不均。结论 THA术后股骨近端内侧出现明显的应力遮挡,导致骨丢失,造成假体松动;假体底端两侧应力水平存在差异,引起骨质分布不均,导致假体与股骨配合不紧密,造成术后患者大腿中段的疼痛。  相似文献   

17.
Precise quantification of femur strength and accurate assessment of hip fracture risk would help physicians to identify individuals with high risk and encourage them to take preventive interventions. A major contributing factor of hip fracture is the reduction of hip strength, determined by the bone quality. Bone mineral density (BMD) alone cannot determine bone strength accurately. In this paper, subject-specific quantitative computer tomography (QCT) image-based finite element analyses were conducted to identify the quantita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emoral strength and BMD, material distribution and geometric morphology. Sixty-six subjects with QCT data of hip region were selected from the MrOS cohorts in Hong Kong. Subject-specific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models were developed to predict strengths of proximal femurs. The models took non-linear elasto-plasticity and heterogeneity of bone tissues into consideration and derived bone strengths with proper bone failure criteria. From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 relationships between femoral strength and BMD, material distribution, and geometric parameters were determined. Results showed that FEA-predicted femoral strength was highly correlated with BMD, material distribution, height, weight, diameters of femoral head (HD), and femoral neck (ND), as well as the moment arm for femoral neck bending-offset (OFF). Through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three independent principal components (PCs) were extracted. PC1 was the component of bone material quality. PC2 included height, weight, HD, and ND. PC3 mainly represented OFF.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showed that the PCs were strongly predictive of the FEA-predicted strength. This study provided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 regarding the contributing factors of proximal femur strength and showed that such a biomechanical approach may have clinical potential in noninvasive assessment of hip fracture risk.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研究3种治疗成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方法的生物力学行为;总结最合适的钽块大小、植入位置和植入试验股骨头模型后防止塌陷的效果。方法选择健康成人右侧股骨为研究对象,经层厚2.0mm的螺旋CT扫描得各断面图象,输入计算机识别和提取股骨轮廓并行三维重建。按生理状态下股骨力载荷的三维空间分布,施加髋关节接触力1620N,外展肌合力1061N,髂胫束力1720N。对股骨头三维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求出股骨头受力模型在3种不同处理方法下,不同直径和形状钽金属植入股骨头模型后股骨头负重区表面的塌陷值。结果髓芯减压+植骨+钽块植入组防止股骨头塌陷效果较髓芯减压+植骨组、髓芯减压+植骨+钽棒植入组有明显改善,而髓芯减压+植骨组与髓芯减压+植骨+钽棒植入组随坏死角度增大后无明显差异。结论植入钽金属块后尽可能靠近负重区关节面对股骨头予以支撑,能有效阻止和限制坏死继续进展;植骨加钽棒植入在小范围坏死时尚有一定的支撑作用,当坏死范围增大后不能增加股骨头的机械支撑力;钽金属块植入组治疗股头缺血性坏死明显优于钽金属棒植入组;钽块的最佳植入位置在股骨头负重区正下方软骨板下0~3mm。  相似文献   

19.
背景:人工髋关节翻修中髋臼骨质缺损常常是难以定位及定量的,因而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加工技术进行置换前准备可减少髋臼重建的难度及风险。 目的:探讨Mimics软件在个体化全髋关节假体翻修中的应用及意义。 方法:将全髋关节翻修患者髋关节CT扫描图像数据导入Mimics软件,重建髋关节三维模型。测量髋关节假体前倾角、外翻角、颈干角、股骨头直径、髋臼壁厚度/直径以及假体松动破碎情况,对髋臼骨质缺损范围进行定位以及定量,同时通过模拟翻修,设计植骨范围,拟植入全髋关节假体规格。 结果与结论:通过Mimics三维窗口,精确定位该破碎假体,碎片最大纵径预测33.68 mm,距离股骨头假体距离48.93 mm,距离髋臼假体20.14 mm。髋臼选取130.47 mm2可视区域平均阈值339.98,骨质缺损区130.47 mm2可视区域平均阈值-481.25,缺损面积21.41 mm×21.38 mm,根据三维模型评估骨质缺损并分类:AAOS分类ⅠB型,Gross分类ⅡA型,Engh分类Ⅰ型。结果证实,在髋关节翻修中借助Mimics软件可优化置换方案及方式,减少并发症,降低置换风险。 关键词:髋关节翻修;Mimics;三维重建;人工假体;数字化骨科技术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2.13.006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正常成人双侧股骨近端的三维模型,分析双侧股骨近端形态并测量解剖形态的相关参数,研究双侧股骨近端的对称性及解剖形态。方法选取50例正常成人双侧股骨近端CT扫描数据,其中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4.52岁。扫描参数:扫描层厚0.625 mm,扫描电压120 kV,扫描电流100 mA。扫描范围:自双侧股骨头上10 mm至小转子中点平面下50 mm。将双侧股骨近端CT薄层扫描数据利用Mimics 10.01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将左侧股骨与右侧股骨镜像模型相配准,对配准后模型进行三维测量,并测量左右股骨近端的形态参数,使用SPSS 16.0软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股骨近端形态和髓腔内部结构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双侧股骨近端形态及内部结构具有高度对称性。股骨头直径为(45.71±4.08)mm,股骨头高度为(53.61±5.43)mm,偏心距为(39.91±5.07)mm,股骨颈中央直径为(36.71±3.75)mm,颈干角为(127.88±6.28)°,股骨颈长度(46.61±4.74)mm,小粗隆中点所在平面的髓腔内径为(26.21±4.59)mm,其中偏心距、颈干角与白种人形态参数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供了一种验证双侧股骨对称性的新方法。结论正常成人双侧股骨内外部形态存在一定的对称性,变异较小,为股骨形态的测量提供理论依据;三维重建更利于对股骨近端形态参数的测量;新配准方法的提出对于临床中股骨近端骨折的诊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