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2023年5月1日, 《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评价技术标准》(WS/T 812—2022)》正式实施, 这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国家卫生健康委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十四五"发展规划》, 健全完善病原微生物保藏和国家生物安全标准体系的具体体现和重要举措之一。本标准首次明确了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国家标准株的一个定义、四项评价原则、五种用途类型、三类评价指标, 并首次规范了国家标准株评价技术程序和证明。标准实施后, 必将有力支撑我国传染病防控、食品安全检测、生物计量等病原微生物标准株评价、应用的国家需求, 逐渐减少对国外标准株长期依赖等"卡脖子"问题, 在促进生物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 助力国家生物安全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毒株是国家重要的生物资源, 规范化HIV标准株的建立是开展艾滋病检测监测、疾病防控、试剂评估、治疗药物评价以及疫苗研发的物质基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制定的中华预防医学会团体标准《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标准株艾滋病病毒毒株建立技术规范》(T/CPMA 027—2023)于2023年2月2日起实施。标准首次明确了建立HIV标准株必备的样本、分离培养、滴定、鉴定、评价、保藏、信息、质量控制和生物安全的全过程技术要求, 并规范了HIV毒株分离鉴定技术和标准株信息描述。本文从HIV标准株国内外研究现状、标准编制过程和主要内容, 以及应用等方面深入解读, 对推动我国HIV标准株资源库构建, 提升保藏资源质量和生物安全管理水平, 提高资源共享利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凸显了SARS-CoV-2病毒等病原微生物保藏及共享的重要性。我国微生物资源较为丰富, 然而由于保藏工作起步较晚, 病原微生物保藏体系建设与国际上主要保藏机构相比, 还存在一定差距。本文采用文献调研法, 结合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 对比分析了美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ATCC)、日本国家技术与评估研究所生物资源中心(NITE biological resource center, NBRC)、德国微生物和细胞培养物保藏中心(Deutsche Sammlung von Mikroorganismen und Zellkulturen, DSMZ)在运行管理、组织机构及共享能力方面的异同, 总结其成熟管理经验, 为我国病原微生物保藏机构的体系建设、运行管理和共享服务提出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的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和《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相关规定, 2023年8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通告国卫科教发〔2023〕24号, 正式印发了《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目录》(以下简称《目录》)。随着新的病原微生物不断出现, 对现有病原微生物认识不断更新, 以及实验室生物安全研究不断深入, 原有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已不能够满足需求, 因此颁布了《目录》。本文旨在详细解读《目录》中病毒部分, 包括制定背景、原则、过程以及主要内容, 以便更好的了解和认识《目录》。  相似文献   

5.
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三级实验室新风口设计的考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目前,随着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耐药结核菌等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不断涌现,生物安全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研究焦点,同时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也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为加强对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控制、提高生物安全防护能力,我国各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校或科  相似文献   

6.
2001年, 美国炭疽事件的发生使全球更加强烈地关注潜在的生物恐怖事件对人类造成的威胁。为了防止类似生物恐怖事件的发生, 更加规范管理病原微生物, 特别是可能用于引起潜在生物恐怖事件相关的病原微生物, 美国于2002年成立联邦管制病原项目(Federal Select Agent Program, FSAP)。该项目通过制定法规来管理拥有、使用或转移特定的生物制剂或毒素的个人或机构, 以尽量减少对人类、动植物以及动植物产品造成的危害, 确保国家生物安全。本文在系统阐述FSAP基本情况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FSAP二十年的发展变化以及其目前存在的问题, 并对我国病原微生物监管工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形势严峻,国家已经意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本文从管理制度、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等方面总结病原生物学教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教育的情况与经验。并通过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临床八年制学生进行问卷调研,初步了解学生对生物安全知识学习方式的看法和生物安全知识掌握的情况。期望通过生物安全教育的思考,探讨病原生物学生物安全教育课程设计,提高医学生生物安全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8.
我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我国,有众多的科学研究人员和相关实验室工作人员从事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工作,这些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近年来,由于SARS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疾病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暴发流行,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社会团体以及广大民众的高度重视。由于实验室生物安全涉及公共安全,因此,进一步加强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别是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物安全问题正日益趋向全球化,并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也受到了业内专家甚至普通百姓的深切关注。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从事接触病原微生物的工作,这些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国内非典型性肺炎和高致病性禽流感的暴发、国际上恐怖分子利用大规模杀伤性生物战剂的潜在威胁、外来生物入侵、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事件,均已对人们的生存空间、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相似文献   

10.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行病学微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徐建国认为 ,二十一世纪可能对中国人卫生健康有重大影响的病原生物有十二种 :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②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 ;③伯氏疏螺旋体 ;④嗜肺军团菌 ;⑤新型肝炎病毒 ;⑥幽门螺杆菌 ;⑦霍乱弧菌 ;⑧肺炎衣原体 ;⑨空肠弯曲菌 ;⑩单核细胞李斯特氏菌 ;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 朊病毒 .这十二种在中国均有不同程度的感染 .徐建国说 ,近年来新的病原性微生物不断出现 ,一些过去已经基本得到控制的病原性微生物又重新抬头 .除了基因突变之外 ,许多社会因素对新的病原性微生…  相似文献   

11.
段曙光  孙喜燕 《医学信息》2010,23(18):3324-3325
基层医疗卫生实验室(以下简称基层实验室)肩负着血清免疫检测、寄生虫、病原微生物检测、人体体液等多种标本繁杂项目的检测,地理环境处在山区、丘陵、偏远地区,与广大公众接触密切。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安全防护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广州市各大医科大学的调查,了解医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认知情况。方法运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采用当场问卷的方式实施调查。结果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听说过实验室生物安全(69.4%),但是对其具体内容如病原微生物的危害评估等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限(37.9%)。结论医学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知识的了解程度有待提高,学校应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13.
<正>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多能生物因子,在许多方面模拟了 LPS的作用。TNF能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保护机体免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TNF本身并不具备直接杀伤病原微生物作用,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免疫调节提高了机体免疫防护力。已证明,TNF可以激活中性粒细胞排斥白色念珠菌的攻击、增强嗜酸性粒细胞对血吸虫  相似文献   

14.
LC3相关吞噬作用(LC3-associated phagocytosis, LAP)是一种特殊的吞噬作用, 存在于吞噬和自噬两条途径的交叉点。LAP过程的标志性事件是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型(LC3Ⅱ)被募集到单层膜结构的吞噬体表面。LAP途径依赖于含RUN域半胱氨酸丰富域苄氯素1相互作用蛋白(RUN domain and cysteine-rich domain containing, Beclin 1-interacting protein, Rubicon)及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的功能, 最终导致LC3相关吞噬体(LAPosome)与溶酶体结合, 来消化降解内容物。近几年越来越多研究发现, LAP在病原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等感染宿主后发挥着重要作用。多数情况下LAP是宿主抵御和降解病原微生物感染的重要途径, 但是部分病原微生物在宿主内可以有效逃避LAP的攻击, 甚至可以利用LAPosome成为其定居和复制的场所。本研究总结了近几年LAP在宿主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及疾病发生发展方面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病原微生物入侵可激活宿主免疫系统产生抗感染免疫应答.宿主的抗病原微生物免疫应答可分两个阶段: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固有免疫是抵抗病原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是物种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可通过感受器识别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并迅速激活固有免疫应答,进而激活适应性免疫应答并限制病原微生物的扩散.宿主免疫细胞是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识别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来启动固有免疫应答.DNA是一种重要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本综述就目前已报道的固有免疫DNA感受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作一介绍和总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儿童感染性腹泻病原微生物、耐药情况.方法:选取濮阳市某医院2018年12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感染性腹泻儿童100例,分析其感染病原和耐药性情况.结果:100份粪便共培养出97株病原微生物.检出病毒中,诺如病毒和A组轮状病毒比例较高;肠道细菌中,致病性大肠埃希菌的比例较高.经检测,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对新生霉素和利福平的耐药性为100%,对四环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性为70.11%,对多粘菌素B和阿米卡星的敏感度为100%.结论:感染性腹泻儿童的主要感染病原为诺如病毒、A组轮状病毒、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且细菌具有多重耐药性.  相似文献   

17.
由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事件中,沙门菌始终是最常见和最主要的病原因子,检测和控制食品中的沙门菌对有效控制其传播和预防食物中毒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中山市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现状,为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医疗机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设计《实验室生物安全自查表》,对中山市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共29家单位进行问卷调查,使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中山市医疗机构生物安全实验室在安全管理制度的制定、防护设备使用方面与生物安全管理要求尚有一定差距.尤其在菌毒种管理和运送方面存在安全隐患。结论中山市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管理工作需要加强,应尽快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9.
刘玉琴 《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27(12):1376-1376
近期参加了由世界培养物保藏联盟(WFCC)举办由德国培养物保藏中心(DSMZ)承办的第11届国际培养物保藏会议(ICCC)。会议的大部分内容与微生物有关:如不同微生物的分类、信息数据管理的网络化、生物资源中心(biological resourcecenter,BRC)管理规范的推行。有关人类和动物细胞系的内容主要包括:特色细胞(神经内分泌肿瘤细胞)的收集建立,来自ATCC的教授报告近年来文献中大量错误细胞的使用。布告中有韩国细胞库的介绍及近年来他们建立的胃癌及大肠癌的细胞系。DSMZ细胞部门的主任Hans Drexlar教授给我们小组介绍了其细胞质量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20.
正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是开展疾控、医疗、科研、教学工作的重要场所。目前,我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种类多、数量大,工作内容繁杂。在操作病原微生物各种实验过程中,不同的环节和场所存在不同的生物安全风险。为提示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在不同场所、不同操作环节应注意的内容,指导工作人员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或告知工作人员可操作和禁止操作的活动,防范安全事故的发生,急需一套规范、系统、科学、明确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标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