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税费改革和惠农政策实施后农民生活满意度的内容及其特点.方法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其中主要包括访谈法、田野调查法和问卷法,以山西农民为被试进行研究.结果 ①不同经济收入的农民在总体生活满意度、政府管理、经济和住房与交通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F=4.43,4.84,6.38,5.13,5.85;P<0.01);②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农民在总体满意度,家庭、自我认知和社会适应维度上差异显著(F=4.36,3.46,3.85,2.65;P<0.01);③不同谋生手段的农民除政府管理维度之外其他各维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4.95,3.71,2.78,3.26,4.76,4.57;P<0.05) .结论 农民的生活满意度受到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和谋生手段的影响.经济收入高的农民生活满意度也高;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民生活满意度也越高.  相似文献   

2.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留守儿童家庭功能与心理适应的关系。方法:采用家庭亲密度/适应性量表、抑郁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社交焦虑量表和生活满意度量表对492名农村儿童进行测查。结果:单、双留守儿童的家庭亲密度(F=3.05,P0.05)、家庭适应性(F=2.88,P0.05)、积极情感(F=12.19,P0.01)和生活满意度(F=4.66,P0.01)的得分均显著低于一般儿童,抑郁(F=8.42,P0.01)、社交焦虑(F=11.48,P0.01)的得分则显著高于一般儿童;留守儿童的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与其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均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家庭亲密度对生活满意度(β=2.78,P0.01)、家庭适应性对积极情感(β=2.59,P0.01)有正向预测效应。结论:留守儿童家庭适应性和亲密度可能是影响其积极情感、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城市社区3类老人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气质性乐观、自我效能的关系.方法:运用心理弹性量表、老年人社会支持测定量表、生活定向测验、一般自我效能问卷对375名老人进行调研.结果:与中国社区人群相比,同堂老人的心理弹性差异不显著(P>0.05),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的心理弹性显著偏低(t=-2.512,-3.363;P<0.05),同堂老人心理弹性得分显著高于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F=5.234,P<0.05);心理弹性高分组的社会支持、气质性乐观、自我效能的得分高于心理弹性低分组(P<0.001);3类老人的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气质性乐观、自我效能显著相关(r=0.31~0.55,P<0.001),且杜会支持、气质性乐观、自我效能是3类老人心理弹性显著的预测变量(β=0.181~0.271,P<0.05).结论:同堂老人的心理弹性高于随迁老人和空巢老人,社会支持、气质性乐观、自我效能是城市社区3类老人心理弹性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乐观对负性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整群分层取样法抽取385名大学生参加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解释风格问卷和生活满意度问卷的调查。结果:(1)总应激量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20,P0.01),其中人际因子、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因子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18,-0.25;P0.01;r=-0.12,P0.05);消极事件解释风格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r=-0.11,P0.01);(2)负性生活事件与乐观的交互作用对生活满意度影响显著(F=7.04,P0.01)。结论:解释性乐观是负性生活事件与生活满意度间的调节变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师范大学本科生的生活满意度、幸福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及其保护性因素。方法向382名师范本科生发放生活满意度量表、情感平衡量表、特质应对方式问卷和自编幸福感保护性因素问卷。结果①60.7%的被试的生活满意度在中等水平以下;②师范本科的男生和女生在幸福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t=-2.99,P0.01);③以生活满意度为因变量做多元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家庭人均月收入主效应显著(F(3,374)=6.10,P0.01)。是否独生子女主效应不显著(F(1,374)=1.34,P=0.26)。二者交互作用不明显;④人际交往状况、资源的可利用程度、自信程度和家庭和睦程度能够解释幸福感变异的60.2%;⑤积极应对在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回归系数β由0.24降到0.14。结论师范大学本科生总体生活满意度情况偏低。更高水平的的积极应对方式、资源的可利用程度、人际状况、自信程度与家庭和谐度是他们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测查初中生的乐观心理品质的状况,为更好地培养学生乐观心理品质提供理论和事实依据。方法采用生活取向测量修订版和儿童解释风格问卷对770名初中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男女生在乐观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不同年级的初中生在乐观人格(F=28.49,P〈0.01)、积极解释(F=7.17,P〈0.01)和乐观解释风格(F=6.24,P〈0.01)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 好朋友多寡的初中生在乐观人格(F=23.41,P〈0.01)、消极解释(F=4.59,P〈0.01)、积极解释(F=15.79,P〈0.01)和乐观解释风格(F=16.95,P〈0.01)上的得分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性别因素对乐观程度没有影响,初中生的乐观受年级和朋友多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情绪、应对效能对中、日大学生气质性乐观和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问卷法,调查了493名中日大学生。结果:①中日大学生在气质性乐观倾向、生活满意度、应对效能及积极情绪各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②生活满意度与乐观、积极情绪、应对效能正相关,与悲观倾向和消极情绪显著负相关;③应对效能和情绪类型在中国大学生的乐观倾向和生活满意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应对效能中的胜任力和认知水平,在悲观倾向和生活满意度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认知水平、自信程度和情绪类型,在日本大学生乐观倾向和生活满意度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中日大学生的情绪类型和应对效能在在气质性乐观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察独立学院大学生感戴、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方法:采用感戴问卷、一般自我效能感问卷、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问卷对382名被试进行测试。结果:1不同性别、年级学生的感戴(性别t=-2.98,P0.01;年级F=4.92,P0.01)、一般自我效能感(性别t=2.32,P0.05;年级F=4.78,P0.01)、生活满意度(性别t=-2.57,P0.05;年级F=9.54,P0.001)均存在显著差异;2感戴、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满意度及其6个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3感戴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影响生活满意度。结论:独立学院大学生感戴、一般自我效能感、生活满意度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感戴与生活满意度关系中具有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气质性乐观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使用生活定向测验-修订版(LOT-R)、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UPI),对气质性乐观、生活事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研究。对象为延安大学343名在校大学生,其中男生138人,女生205人。结果:①气质性乐观与生活事件、心理健康问题呈负相关(r=-0.283,-0.302;P<0.01),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r=0.213,P<0.01);②气质性乐观在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间起调节作用(F=20.793,P<0.01)。结论:气质性乐观可以显著影响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安徽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状况,为提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一般资料问卷和90项症状清单(SCL-90)对安徽3市区8所幼儿园的101名幼儿教师基本信息和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安徽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与全国成人常模相比无显著差异(t=-0.290,P0.05);不同年级(F=6.615,P0.001)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其显著差异。不同城市幼儿教师在强迫症(F=3.464,P0.05)、人际关系敏感(F=3.141,P0.05)、抑郁(F=4.112,P0.05)和敌对(F=3.794,P0.05)4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质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在抑郁(F=3.782,P0.05)和偏执(F=3.255,P0.05)两个症状因子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安徽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尚可,但不同年级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极其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初中生的乐观人格、解释风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生活取向测量修订版(LOT-R)、儿童解释风格问卷和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770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初中生的乐观人格与乐观解释风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初中生的乐观人格(r=-0.389,P〈0.01)、乐观解释风格(r=-0.309,P〈0.01)与心理健康得分存在显著负相关。结论初中生的人格越乐观,其解释风格越乐观,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当代大学生的无聊倾向性特点,选取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和生活满意度作为反映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指标,重点考察无聊倾向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大学生无聊倾向问卷、认知情绪调节方式量表和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对253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男性大学生的无聊倾向性(尤其体现在外部刺激维度上)显著高于女性(t=2.64,P0.01),城市学生的紧张感显著高于乡镇和农村学生(F=3.69,P0.05),独生家庭的学生在单调性得分上也显著高于非独生家庭的(t=2.85,P0.05);②无聊倾向性中外部刺激维度的孤独感、紧张感和约束性这3个因子对消极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有显著的正性预测作用(t=4.89,P0.001;t=3.53,P0.001;t=2.58,P0.05),而内部刺激维度的自控力和创造力因子对积极的认知情绪调节方式有显著的负性预测作用(t=-5.07,P0.001;t=-2.89,P0.001);③无聊倾向性中的孤独感、自控力和紧张感则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的负性预测作用(t=-4.94,P0.001;t=-3.34,P0.01;t=-2.25,P0.05)。结论大学生无聊倾向性与心理健康的两个重要指标-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生活满意度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来自孤独感、紧张感的无聊可能会使人更倾向于使用消极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以及体验到更低的生活满意度,而自控力低下所导致的高无聊倾向可能会减少积极认知情绪调节方式的使用以及降低生活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表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应用朱拉德自我表露问卷(JSDQ)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90名大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大学生态度和观点的表露与恐怖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245,P<0.05),表露总水平与敌对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234,P<0.05),高、低表露者在强迫症状(t=2.302)、人际关系敏感(t=2.444,P<0.05)、抑郁因子(t=2.336,P<0.05)、焦虑因子(t=2.636,P<0.05)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态度和观点的表露有助于减轻恐怖心理;高表露者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因子、焦虑因子上比低表露者表现更健康;自我表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高职院校大学生自我接纳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随机抽取四川省3所高职院校,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我接纳问卷(SAQ)对3所学校的246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 ①高职生在SAQ总分、自我评价因子和自我接纳因子均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男生的自我接纳水平显著高于女生(F=6.135,P<0.05);②自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民办高校新生SCL-90异常因子与心理问题严重者(≥3)分布情况,不同类型大学新生在SCL-90因子分上的差异及家庭因素对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的民办高校新生基本资料调查表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在西北地区某大城市中随机选取某民办高校08级新生113名进行测量。结果 1在SCL-90因子中,检出率最高的因子依次为:强迫症、人际敏感、抑郁和敌对(并列第3),至少1个因子≥3的学生总体检出率为15.04%;2不同性别的新生仅在恐怖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t=2.41,P0.05);来自不同生源地的新生仅在人际敏感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F=3.35,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SCL-90各因子及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t=1.57或0.50,P0.05);3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家庭因素对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显著影响(F=1.49或0.02,P0.05)。结论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研究者未来应探讨新生个体内的心理健康素质,以及学校因素或社会微环境对民办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大学生生活事件、心理一致感和抑郁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运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LEQ)、心理一致感量表(SOCS)和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对303名大学生进行施测。结果①生活事件,心理一致感和抑郁得分的年级差异显著(F=11.83,8.39,6.63;P<0.001);心理一致感得分的性别差异也显著(t=3.39,P<0.01);②生活事件、心理一致感和抑郁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P<0.001);③生活事件与心理一致感均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的抑郁水平(P<0.001);④心理一致感在生活事件和抑郁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的比例为12.41%。结论生活事件和心理一致感对大学生抑郁水平有预测作用,心理一致感可以缓冲生活事件所导致的抑郁情绪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网络时代军医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380名被试完成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 90)和Young网络成瘾问卷测试.结果 调查发现军医大学生SCL- 90得分低于地方成人常模(t=-7.658,-9.706,-13.911,-8.925,-6.987,-9...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在提升大学生生命意义上的作用以及对大学生人生意义感的影响因素。方法在成都大学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程的班级中,随机抽取566名大学生作为被试,采用中文人生意义问卷(C-MLQ)进行间隔16周的前后测评估,并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自编课程效果问卷调查。结果前后测数据对比显示课程前后学生在人生意义体验上存在显著差异(t=-5.635,P0.001);在人生意义追寻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0.755,P0.05)。在前测中专业满意度(F=10.667,P0.001)、家庭气氛(F=3.951,P0.01)、家庭教养方式(F=3.614,P0.01)显著影响人生意义体验。结论心理健康必修课程对于大学生人生意义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情绪智力及其相关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对天津市15所高校的779名大学生采用情绪智力量表(Emotional Skills and Competence Questionnaire,ESCQ)和心理健康类型诊断量表(Manual for Mental Health Pattern,MHP)进行测试。结果 1不同个人背景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差异;2情绪智力各维度与心理性应激、社会性应激和躯体性应激呈负相关(P〈0.001),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P〈0.001);3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情绪智力,家庭经济状况,性别,是否参加志愿活动等;其中情绪智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最大。结论情绪智力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