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30例经检查确诊为脑卒中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剥离颈动脉斑块。结果30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脑缺血症状有明显改善,围手术期内未出现死亡及脑卒中事件。随访6-24个月未出现脑卒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且病人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配合及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曾收治的7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配合过程,总结手术配合及护理要点。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周围神经损伤1例(14.3%),切口血肿1例(14.3%);其余几例术后疗效佳,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中配合,能够有效地提升手术的成功率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围手术期干预。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1月我院57例患者因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完整病例资料,围手术期监测头颈部CTA或DSA、经TCD、头部MRI,并动态监测患者收缩压,实现围手术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监测和有效干预。结果 57例患者经术后CTA/DSA证实颈动脉狭窄斑块完整切除,1例(1.75%)患者经临床症状及TCD、MRI影像学证实存在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出现头痛,手术对侧肢体肌力下降及认知功能下降,经积极控制血压及TCD动态监测,患者于术后7 d恢复正常。所有患者术后7 d无颈部血肿、声音嘶哑、颅内出血、脑缺血发作、植物生存及死亡患者。结论 围手术期加强监测是防治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重要方法,而控制血压是治疗脑过度灌注综合征的有效干预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尸体标本的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为安全有效地开展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提供形态学依据及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取20例(40侧)无明确心、脑血管疾患的尸体解剖标本(男11例、女9例),采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式入路对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明确血管和神经的形态学及结构特点。 结果 颈总动脉分叉部形态可分为Ⅰ、Ⅱ、Ⅲ型,分别占比为10%、52.5%、37.5%。分叉位置以甲状软骨为界,左侧颈总动脉分叉部高度在其上缘以上、平上缘和上缘以下的占比分别为55%、37.5%、7.5%;相较之下右侧分别为62.5%、27.5%、10%。男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内径均大于女性(P<0.05);男性颈动脉分叉角度大于女性(P<0.05 )。双侧颈总、颈内、颈外动脉内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 5);左侧颈动脉分叉角度大于右侧(P<0.05)。 结论 通过对颈动脉分叉区域内的神经、血管进行解剖研究,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术中血管与神经的保护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颈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7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了经皮腔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DSA血管造影汪实有颈内动脉狭窄,手术成功率100%,治疗后残余狭窄率均低于30%:72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可逆性小卒中;3例出现术中球囊扩张时对侧肢体局灶性癫痫发作;3例血管痉挛;25例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1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5例出现其它部位出血。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治疗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提高术者操作技巧及围手术期监护可以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提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张朝贵 《解剖与临床》2010,15(5):320-322
目的:探讨应用Onyx胶栓塞颅内动静脉畸形(CAVM)的治疗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09年12月,经股动脉穿刺,采用血管介入Onyx胶栓塞治疗CAVM 50例,其中畸形血管团直径<3.0 cm者10例,3.0~6.0 cm者29例,>6.0 cm者11例.结果:50例CAVM患者,一次栓塞治疗后畸形血管团栓塞达90%以上者12例,栓塞在90%以下者38例均行多次栓塞或联合手术、放射治疗.并发颅内出血症2例,其中1例术后24h死亡.44例术后随访3~18个月,无一例CAVM复发.结论:Onyx胶是治疗CAVM较为理想的栓塞材料,血管内栓塞治疗CAVM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行多模态监测预测术后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聊城市人民医院在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CEA手术患者58例,其中男41例,女17例;年龄(65.1±8.7)岁,均经DSA检查证实存在颈动脉狭窄,术中均行多模态神经电生理监测。观察术后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比较术中不同监测模式对于预测术后脑卒中发生的效能。结果 患者CEA术后1周内复查CTA或DSA显示颈动脉狭窄均消失。发生围术期卒中患者7例。单一TCD监测的灵敏度为71.43%,高于SEP+MEP监测的57.14%,低于多模态监测的85.71%;SEP+MEP监测的特异度为82.35%,高于单一TCD监测的78.43%,低于多模态监测的92.16%。结论 多模态监测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有重要意义,可以更好地指导手术进程,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超声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年来 ,随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人们注意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颈动脉硬化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超声检测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比冠状动脉造影检测的动脉硬化严重程度明显。本研究通过对照健康人群、非冠心病 (CHD)患者和CHD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 ,研究颈动脉IMT增厚与CHD的关系 ,从而为CHD的早期诊断提供一种简便无创的方法。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的选择与分组收集 2 0 0 0年 6月至 2 0 0 1年 6月有症状的CHD患者10 4…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及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方法 2004年10月~2006年10月经颈部彩超初选,全脑DSA明确,9例患者颈动脉狭窄50~80%(均为单侧),全麻下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结果 8例患者的短暂性脑缺血表现消失。部分患者慢性脑缺血症状也得到明显的改善。1例患者术后1d死于严重心功能不全。结论 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行预防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满意的疗效。作好围手术期处理,有助于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颈部神经损伤(CNI)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天坛医院2012年4月—2015年5月209例CEA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7(84.69%)例、女32(15.31%)例,年龄42~80(67.5±8.8)岁。(1)统计患者术后CNI的发生率及临床表现。(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