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综合考虑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置入对动脉瘤瘤体及分支血管的影响,为临床制定更加合理的FD栓塞颅内动脉瘤手术策略提供参考。方法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创新应用多孔介质模型模拟FD栓塞颅内分叉动脉瘤的过程。分析和比较不同分支血管直径条件下FD置入动脉瘤前后瘤体与分支血管血液流场、血流速度、壁面压力、壁面剪切力(wall shear stress,WSS)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FD置入改变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血流速度减小,动脉瘤壁尤其是顶部压力减小,瘤颈口WSS增大,但瘤颈远侧端与近侧端WSS的差异减小。且不同分支血管直径对血流动力学特征改变的影响程度不同,直径越大,FD置入后流入分支血管内血流的减少量越大,但瘤体内血液流速与瘤顶压力的减少量越小,同时瘤颈部WSS增加量越小。结论分支血管直径越大,FD对动脉瘤的栓塞治疗效果与对血管粥样硬化的改善作用越差,越易造成分支闭塞或其他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此类情况下进行FD介入栓塞术尤其需要引起临床医师注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Neuroform支架植入结合Matrix II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对诊断颅内宽颈动脉瘤6例的病人,其中大脑前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眼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4例先行Neuroform支架瘤颈成形,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置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2例先置入微导管于动脉瘤内,再释放支架后栓塞。术后3~6个月随访4例。结果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其中致密填塞4例,部分致密填塞2例,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4例短期随访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结论Neuroform支架结合MatrixII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Neuroform支架结合Matrix Ⅱ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euroform支架植入结合Matrix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并发症防治。方法对诊断颅内宽颈动脉瘤6例的病人,其中大脑前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眼动脉瘤1冽,大脑中动脉分又部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4例先行Neuroform支架瘤颈成形,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矬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2例先置入微导管于动脉瘤内,再释放支架后栓塞。术后3~6个月随访4例。结果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其中致密填塞4例,部分致密填塞2例,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4例短期随访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结论Neuroform支架结合Matrix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北京大学国际医院2016年3月—2020年5月采用FD治疗的颅内复杂动脉瘤患者89例,其中男34例、女55例,年龄28~75岁(平均53.08岁)。患者术前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为颅内复杂动脉瘤,其中大型或巨大动脉瘤45例,微小动脉瘤4例,夹层动脉瘤25例,梭形动脉瘤1例,串联多发动脉瘤14例。患者行FD或FD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术后即刻行DSA检查,观察支架位置、动脉瘤栓塞情况,动脉瘤栓塞程度依照0'Kelly-Marotta(OKM)分级标准进行评定。患者出院时及随访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状况。术后6~12个月采用DSA、CT血管造影(CTA)或MR血管造影(MRA)复查观察支架位置、动脉瘤栓塞情况。结果 89例患者108个动脉瘤,FD治疗56例,FD结合弹簧圈栓塞33例。所有患者均成功植入FD,术后即刻DSA检查显示支架位置良好,瘤腔内血流均出现滞留现象;108个动脉瘤栓塞程度:OKM分级,A级68个(63.0%),B级39个(36.1%),C级1个(0.9%)。围手术期缺血性并发症10例(其中1例死亡),出血性并发症2例。出院时mRS评分0分25例,1分57例,2分4例,3分1例,5分1例,6分1例。80例患者获随访7 d~20个月,平均12.4个月。随访期间1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继发肺部感染死亡;1例患者不明原因死亡,考虑动脉瘤再出血可能。末次随访mRS评分0分39例,1分37例,2分2例,6分2例。术后6~12个月48例患者行影像学检查显示:支架位置良好、无移动,支架内无狭窄;48个动脉瘤栓塞程度OKM分级D级33个,C级7个,B级8个。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动脉瘤复发。结论 FD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治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是影响其生长与破裂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形态学参数径颈比(aspect ratio,AR,瘤体长径/瘤颈宽度)对其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本研究使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技术的ANSYS 16.0软件包,数值仿真分析了不同径颈比对颅内动脉瘤瘤体与分支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上制定合理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指标来筛选高危的动脉瘤患者,并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通过使用空间直角坐标系建立径颈比为3.33、2.5、2、1.67、1.43、1.25的理想颅内动脉瘤几何模型,分析和比较了包括血液流场与涡量分布、流速与流量、壁面压力、壁面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WSS)、瘤颈近远侧端与分支血管剪切应变率(shear strain rate,SSR)在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数值模拟结果给出了动脉瘤与分支血管内的流线图、涡核图、压力分布云图、WSS分布云图以及随X轴变化的流速与压力峰值分布曲线。分析得出,径颈比决定瘤内血流模式,径颈比减小,瘤顶的流速与SSR增大,瘤壁上的压力与WSS增大,分支血管壁上的压力增大,且WSS/SSR瘤颈远侧端>WSS/SSR瘤颈近侧端>WSS/SSR分支血管中心,涡核区域由瘤体远侧壁增大至覆盖整个动脉瘤,但对分支血管内血流的阻碍作用减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截面为不同旋转角度的三角形支架对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非均匀格子Boltzmann方法对支架区域进行局部加细,并结合曲边界处理格式对置入支架的颅内动脉瘤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动脉瘤内流动形态、瘤口速度、瘤内速度减小量等动力学参量的分析,探讨不同旋转角度支架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结果在减小瘤内血流速度方面,旋转角为180°的三角形截面支架效果最好,无旋转的三角形截面支架引起的速度减少量最小。在孔隙率较低情况下,截面为不同旋转角度的三角形支架起到效果差异较小。结论非均匀格子Boltzmann方法结合曲边界处理格式可以较准确地研究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特性,为支架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并为临床介入治疗法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结构形状的血管支架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后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针对同一个体化颅内动脉瘤模型,设计了三种网丝截面相同、通透率近似相等、结构形状不同的支架。将这三种支架植入颅内动脉瘤模型,进行双向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分析血流速度、壁面切应力的变化情况。三种支架中,螺旋型支架对动脉瘤瘤腔内的血流旋涡改善效果最佳,对动脉瘤瘤颈和瘤顶部分较高的壁面切应力削弱也最明显;周期型支架的柔顺性优于其余两种类型的支架。螺旋型支架植入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最佳,但不适合几何形状复杂的血管,本研究也可为进一步优化支架结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与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资料,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夹闭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与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开颅夹闭与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手术成功率和复发率相当,但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后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更为明显,预后恢复更加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技术模拟不同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 FD)参数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术前制定合理治疗策略提供可行方法。方法 运用多孔介质模型模拟FD置入动脉瘤的过程,针对特定FD(Tubridge)计算其自身特有的多孔介质动量源参数(渗透率、惯性阻力)初始值。比较不同动量源参数值(初始值80%、90%、100%、110%、120%)情况下血流速度、壁面剪切应力(wall shear stress, WSS)、体积流量、瘤顶压力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并进行多孔介质模型针对病人特异性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血流动力学参数的敏感性分析。结果 IA各血流动力学参数对多孔介质模型渗透率的敏感性为:载瘤动脉WSS>瘤体WSS>瘤顶压力,而各参数均对惯性阻力的敏感性较低。结论 应用多孔介质模型能够通过选择不同的渗透率参数模拟不同FD金属覆盖率(metal coverage, MC),对不同MC的FD进行建模需要调整特定的渗透率设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支架和球囊辅助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应用体会。方法 采用支架和球囊辅助瘤颈成形术对87例患者92个颅内宽颈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支架辅助技术为首先选择合适的Neuroform支架跨动脉瘤颈释放,长度超出瘤颈近、远端各5mm,微导管通过支架上的网孔进入动脉瘤,一期或分期完成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球囊辅助技术采用双导管,微导管动入动脉瘤内后,不可脱球囊置于瘤颈,充盈以覆盖瘤颈,再行GDC填塞动脉瘤。结果 支架辅助栓塞完全填塞的动脉瘤31个,次全填塞(〉90%)3个,大部分填塞(70%~90%)1个,载瘤动脉均保持通畅,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3例,球囊辅助栓塞完全填塞50个,次全栓塞4个,无死亡,轻度神经功能障碍1例;同时采用支架和球囊辅助栓塞完全填塞的动脉瘤2个,次全填塞1个,无死亡。平均随访5.8个月,其中支架辅助栓塞再通率16.7%,球囊辅助栓塞再通率12.5%。结论 支架及球囊辅助技术是处理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采用球囊保护栓塞技术较支架辅助技术具有更大的安全性。图1参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