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重建(SSD)技术在骨盆创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使用GE Hispeed ZX/I螺旋CT机对25例骨盆创伤患者进行扫描,在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4.0工作站进行MPR、SSD图像重建,并与二维CT(2DCT)及X线平片比较。结果 2DCT、SSD、MPR显示骨盆外伤共48处,MPR和SSD图像能准确显示损伤部位、类型、严重程度及软组织损伤情况。结论 MPR、SSD重建技术是诊断骨盆外伤的有效手段,对骨盆外伤术前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法(SSD)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在肩胛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的MPR、SSD及MIP图像;所有病例均用Mareoni Ultra Z型螺旋CT机扫描,并在图像工作站上用MPR、SSD及MIP技术获得多平面和三维图像。结果 MPR、SSD及MIP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40例共45处肩胛骨骨折及7例肩关节脱位;MPR、SSD及MIP能多方位、立体、全面地显示肩胛骨骨折部位和程度。MPR在显示微小骨折方面较好,而MIP、SSD在显示骨折的位置、形态、范围及移位方面较好。结论 MPR、SSD及MIP是诊断肩胛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对肩胛骨骨折分类、手术入路及内固定器选择等方案的制定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三维表面重建(SSD)技术在骨盆创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使用GE Hispeed ZX/I 螺旋CT机对25例骨盆创伤患者进行扫描.在GE Advantage Workstation 4.0 工作站进行MPR、SSD图像重建,并与二维CT(2DCT)及X线平片比较.结果 2DCT、SSD、MPR显示骨盆外伤共48处,MPR和SSD图像能准确显示损伤部位、类型、严重程度及软组织损伤情况.结论 MPR、SSD重建技术是诊断骨盆外伤的有效手段,对骨盆外伤术前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估计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法(SSD)及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在肩胛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肩胛骨骨折患者的MPR、SSD及MIP图像;所有病例均用Marconi Ultra Z型螺旋CT机扫描,并在图像工作站上用MPR、SSD 及MIP技术获得多平面和三维图像.结果 MPR、SSD及MIP重建图像清晰显示了40例共45处肩胛骨骨折及7例肩关节脱位;MPR、SSD及MIP能多方位、立体、全面地显示肩胛骨骨折部位和程度.MPR在显示微小骨折方面较好,而MIP、SSD在显示骨折的位置、形态、范围及移位方面较好.结论 MPR、SSD及MIP是诊断肩胛骨骨折的有效方法,对肩胛骨骨折分类、手术入路及内固定器选择等方案的制定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与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和表面掩盖法重建(SSD)比较,探讨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MIP)在颅底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外伤颅底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轴位容积扫描,常规层厚1~2mm,重建间隔1mm,螺距为1~1.5,原始轴位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MPR、SSD、MIP等方法重建,分析比较各种技术、图像在骨折显示能力、骨折线连续性、碎骨片移位、塌陷程度和空间关系方面的优势.结果 30例颅底骨折患者中,SSD显示14例,11例显示不全, 5例未能显示;MIP显示22例,8例显示不全;MPR结合轴位图像全部显示.SSD在显示碎骨片明显移位的空间关系较MIP、MPR好,而MIP在显示微小骨折、结构细节和骨折连续性方面有优势.结论 MIP重建图像显示颅底骨折效果良好,尤其在中颅窝显示微小骨折和有关孔、裂结构是否受累完整方面明显优于轴位CT和 MPR、SSD重建,对估计所在神经和血管是否受累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6.
CT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在颅底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通过与螺旋CT多平面重建 (MPR)和表面掩盖法重建 (SSD)比较 ,探讨螺旋CT最大密度投影 (MIP)在颅底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对 30例外伤颅底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轴位容积扫描 ,常规层厚 1~ 2mm ,重建间隔 1mm ,螺距为 1~ 1.5 ,原始轴位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进行MPR、SSD、MIP等方法重建 ,分析比较各种技术、图像在骨折显示能力、骨折线连续性、碎骨片移位、塌陷程度和空间关系方面的优势 .结果  30例颅底骨折患者中 ,SSD显示14例 ,11例显示不全 ,5例未能显示 ;MIP显示 2 2例 ,8例显示不全 ;MPR结合轴位图像全部显示 .SSD在显示碎骨片明显移位的空间关系较MIP、MPR好 ,而MIP在显示微小骨折、结构细节和骨折连续性方面有优势 .结论 MIP重建图像显示颅底骨折效果良好 ,尤其在中颅窝显示微小骨折和有关孔、裂结构是否受累完整方面明显优于轴位CT和MPR、SSD重建 ,对估计所在神经和血管是否受累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7.
多层螺旋CT肠系膜动脉造影的三维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肠系膜动脉的显示能力,研究肠系膜动脉的三维影像学解剖。方法:54例患者行腹部MSCT薄层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多平面重组(MPR)进行血管三维重建,分析肠系膜动脉的空间解剖特征,比较不同重建方法对肠系膜动脉、特别是交通支的显示。结果:54例肠系膜动脉均清晰显示。VR及MIP图像可显示4~5级分支,TSMIP可显示6~7级分支至肠壁周围血管网。MSCTA可清晰显示肠系膜动脉位置、起源、管径、走向、分布及变异情况。腹腔干(CA)和肠系膜上动脉(SMA)间、SMA内部分支间均可见吻合支,仅59.2%病例显示肠系膜上下动脉间吻合。在显示吻合支的能力方面,TSMIP优于MIP和VR。结论:MSCTA三维成像能很好的显示肠系膜动脉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弓分支变异的诊断能力及其三维影像解剖特征。方法:对500例接受MSCT胸部及头颈部增强扫描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动脉期三维重建,结合横断面、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主动脉弓分支变异情况。结果:84.4%(422例)为正常型,即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从右向左分别起自于主动脉弓,15.6%(78例)为变异型。本组共发现8种不同类型的变异,包括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共干分出9.4%(47例),左侧椎动脉于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之间起源于主动脉弓3.6%(18例),头臂干与左颈总动脉共干分出伴左侧椎动脉起源于主动脉弓1.0%(5例),左右颈总动脉共干伴迷走右锁骨下动脉0.6%(3例),左右颈总动脉分别从主动脉弓发出伴迷走右锁骨下动脉0.4%(2例),左侧椎动脉与左锁骨下动脉从主动脉弓共干分出0.2%(1例),右位主动脉弓伴相关结构变异0.4%(2例)。结论:主动脉弓分支的解剖变异较为复杂,CTA三维成像能予以较好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盆骨折脱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在骨盆骨折脱位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7例骨盆骨折脱位患者,术前均行X线、GE Light speed 16CT扫描和CT三维重建成像。其中使用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做骨盆图像任意角度旋转,获得骨盆各个方位的图像,并根据需要摄片。结果37例CT三维重建成像均能较清晰显示骨盆骨折、脱位在三维层面即矢状面、额状面及水平面上的移位方向和程度,以及骨盆变形和损坏情况。临床根据骨折脱位和损坏的程度,选择了恰当的治疗方案和手术入路,其中26例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螺钉内固定术,11例采取保守疗法。术后26例随访1—1.5年,平均16个月。依据Matta评分标准:优18例,良6例,尚可2例。结论CT三维重建获得三维空间图像,能直观、全面、精确地显示骨盆的立体形态和各部位解剖结构的空间关系,为临床选择手术入路和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背景: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供直观的三维图像,而且可以根据需要向任何方向旋转,使医生可以在任意设定的角度观察骨盆骨折移位情况,从而得到清晰直接的印象。目的:观察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11/2009-03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骨盆骨折患者42例,男30例,女12例,分别进行X射线摄片和螺旋CT扫描,利用表面遮盖法(SSD)三维重建,同时利用三维成像软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选择能最佳显示骨折的图像进行存储并进行摄片,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与结论:所有骨盆骨折患者经螺旋CT三维成像摄片均显示骨折,能较准确地描述出骨折分型和碎骨部位,其效果明显优于X射线摄片(P0.05)。提示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在骨盆骨折的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较准确地显示骨折的情况,能为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 muhislice spiral compute tomography angiography,3D DCE MSCTA),以及肝内血管系统重建并与肝癌病灶进行整合技术在临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方法:对16例肝癌患者采用上腹部3D DCE MSCTA扫描技术采集影像资料,经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和表面遮盖(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法重建肝内血管及肝癌病灶,并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is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 DSA)对照。结果:肝内血管与肿块关系:肝内血管系统主分支未见异常5例,由肝动脉发出供血动脉11例,肝内血管主干受压移位10例,其中门静脉或下腔静脉癌栓3例。MIP法在显示重建血管级数方面高于SSD法,VR法显示图像的立体感优于MIP法和SSD法,3D DSA显示肝动脉及门静脉优于VR、MIP和SSD。结论:肝脏血管系统和肝癌病灶三维重建与整合技术可以较好的显示血管和病灶的立体解剖关系,有助于临床医生确定能否手术及手术的方式、范围。  相似文献   

12.
骨盆前环骨折经皮空心拉力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骨盆生物力学的研究,为前环骨折提供可供选择的临床治疗方式。方法:15具防腐湿性尸体,随机分成三组每组5具。A组骨盆完整,行预试验;B、C两组制成前环骨折模型,B组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C组采用重建钢板固定。各组均接受不超过500次的循环压力负荷,直至结构衰竭,经动态机械性能分析(DMA)并记录压应力和各方向位移。结果:A组在150N/3Hz模式下出现应力松弛,耻骨支间位移(0.7±0.32)mm;250N/5Hz负荷模式下发生结构衰竭,位移(3.0±0.88)mm。相同的压力/频率耦合模式下,发生松弛时B组位移(1.26±0.49)mm,C组位移(1.06±0.45)mm;发生衰竭时B组的应力为(1010.4±542.46)N,C组为(919.2±409.34)N。结论:拉力螺钉与重建钢板相比,应力足够坚强,基于骨盆的生物力学特点,能够改善前环骨折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股骨远端复杂骨折各种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法,提高手术疗效提供依据。方法本组46例股骨远端复杂骨折按AO的Müller分类,按手术治疗方法分组:髁动力加压钢板(DCS)16例(A3型3例,C2型8例,C3型5例);股骨髁支撑钢板14例(A3型6例,C2型4例,C3型4例);自锁髁钢板10例(A3型6例,C2型2例,C3型2例);股骨髁上逆向交锁髓内钉6例(A3型4例,C2型2例)。根据膝关节Kolmert临床标准的评价对各种手术方法进行1.5~2年临床疗效随访观察。结果 46例骨折中,无一例感染及骨折不愈合发生。按Kolment疗效评定标准评定:优27例,良9例,可7例,差3例。结论手术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临床疗效可靠,其手术治疗的成功有赖于:手术方法的正确选择;骨折的良好复位;坚强牢固的内固定,能为术后相对早期康复训练提供保障;骨折断端血供的良好保护,防止骨折处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继发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冠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畸形(CAA)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57例经DSCT冠脉成像检出的冠状动脉畸形患者的MPR、VR、MIP及CPR图像,其中31例患者的图像与常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进行对照。结果:DSCT冠脉成像检出的357例冠状动脉畸形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37例,包括冠状动脉高位起源15例,冠状动脉起源于对侧冠状窦13例,回旋支起自左冠状窦7例,回旋支起自右冠状窦1例,单一冠状动脉1例;本组冠状动脉走行异常均表现为心肌桥(MB),其发现MB319例326处;冠状动脉终止异常中冠状动脉瘘1例。其中31例于DSCT冠脉造影后行CAG检查,DSCT冠脉成像检出27例29处MB者CAG仅检出21例22处,但3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及1例冠状动脉瘘行CAG全部检出。结论:DSCT冠脉成像能清晰地显示各种冠状动脉畸形,为术前评估及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亦可作为随诊复查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5.
俯卧位闭合撬拨复位斯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俯卧位下行闭合撬拨复位斯氏针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俯卧位闭合撬拨复位斯氏针内固定术治疗闭合性跟骨骨折67例,其中SandersⅡ型52例(ⅡA型25例,ⅡB型20例,ⅡC型7例),Ⅲ型15例(ⅢAB型10例,ⅢAC型3例,ⅢBC型2例),合并脊椎骨折7例.术前Bohler角为(2.71±0.83)°,Gissane角为(164.00±8.85)°.结果:67例术后均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术后Bohler角为(31.54±1.98)°,Gissane角为(131.15±5.80)°,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1个月.按Maryland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优43例,良21例,可3例.结论:选择在俯卧位下行闭合撬拨复位斯氏针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能达到或接近解剖复位,有效恢复跟骨的Gissane、Bohler角,特别是对局部肿胀明显软组织挫伤严重的跟骨骨折,可降低软组织损伤并发症发生率,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SCT肝脏增强扫描及肝动脉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原发性肝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瘘的诊断价。方法回顾分析32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合并动脉门静脉瘘患者的MSCT双期扫描与血管三维重建技术的影像学表现。血管三维重建方法有2种:表面遮盖成像(SSD)和最大强度投影(MIP)。结果中央型肝动脉门静脉瘘5例,周围型肝动脉门静脉瘘27例。根据肝癌并动脉门静脉瘘患者的MSCT增强扫描表现,其程度分为3种:轻度13例,中度15例,重度4例。结论MSCT肝脏增强扫描与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与评价肝癌动脉静脉瘘的有效手段.具有相当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快速成型技术在骨盆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骨盆骨折Tile分型C型旋转不稳定性骨折42例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18例;年龄17~54岁。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每组21例。其中试验组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37.3岁;对照组男性11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35.5岁。两组间损伤严重度评分(IS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试验组骨盆进行快速成型建模,在模型上模拟手术操作后再进行实际手术;将术中指标与未进行建模模拟手术的对照组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13.4±12.3)min和(159.3±47.4)min,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中出血量和输血量分别为(762.3±87.4)mL和(503.3±43.4)mL,而对照组分别为(972.1±75.4)mL和(862.3±81.7)mL,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复位满意率为90.5%,而对照组为85.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功能评分优良率95.2%,对照组优良率9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快速成型技术可有效缩短复杂骨盆骨折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创伤,对骨盆骨折的治疗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构建侧方静态应力作用下骨盆骨的尸体模型,运用生物力学试验技术在垂直应力试验机上对单纯侧方受力导致的旋转不稳定骨盆骨折的生物力学特点及其发病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选取正常成人骨盆试验标本12具,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45~68岁,平均年龄57.32岁。分为2组,每组6具。构建侧方撞击的生物力学模型,测量单纯静态侧方应力作用于髂嵴或股骨大粗隆时,不同工况下骶髂关节、髋臼、耻骨支等骨盆常见骨折部位的受力状况,用应变仪获得各试验点的主应变、主方向、垂直位移,以及测量静态应力下骨盆骨折阈值,并构建应变-时间曲线。结果①500 N静态侧方应力作用于髂嵴时,骨盆环结构中固定侧髂骨翼,对侧耻骨上支承载压(397±43)、拉应变(113.2±11.4)最大,受力侧坐骨支应变最小(23±7);髂骨翼位移最大(4.6 mm),髂嵴在静态侧方应力作用下的极限载荷(3 752±425)N;②股骨大粗隆在500 N静态侧方应力作用下,在骨盆环结构中,对侧耻骨上支承载压(277±31)、拉应变(401±53)最大,受力侧髂骨应变值最小(35±11);左耻骨支位移最大(2.3 mm)。股骨大粗隆在侧方应力作用下的极限载荷(4 207±617)N;③静态侧方应力作用于股骨大粗隆时产生的骨盆各点位移均小于作用于骨盆髂嵴时产生的位移。结论①耻骨支及耻骨联合等骨盆前环结构对于维持侧方应力下骨盆环旋转稳定性至关重要。②生物力学试验能较好地反映静态侧方应力撞击下骨盆骨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9.
唐峰  谢晋东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10,27(6):2258-2260,2287
目的:对医学成像系统不同类型的显示器性能进行测试,以美国医学物理师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stsin Medicine,AAPM)所建议的标准比较分析三者的应用。方法:使用亮度及照度测量器L100和AAPM所提供的显示器性能测试图对泰山医学院的DR系统的纯平显示器,DSA系统的球面显示器及MRI系统所用的液晶显示器的几何失真、亮度均匀性以及显示噪声进行测试,并与AAPM所提供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结果:(1)球面显示器几何失真的最高偏差为3.03%;亮度均匀性最高偏差为70.69%;仅能观察到目标象限内少量靶目标。(2)纯平显示器几何失真的最高偏差为1.493%;亮度均匀性最高偏差为16.53%;只能观察到目标象限内少量靶目标。(3)液晶显示器几何失真的最高偏差为0.645%;亮度均匀性最高偏差为27.18%;能观察到目标象限内三分之一靶目标。结论:纯平和液晶显示器的几何失真及亮度均匀性方面均符合有关AAPM临床诊断用显示器的标准。三种显示器的亮度响应和亮度对比响应均超出AAPM所设定的允许偏差范围,而且通过观察测试三种显示器的显示噪声不符合AAPM TG18所建议的临床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