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改良短时受精在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IVF—ET)周期治疗中对胚胎质量的影响及其I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助孕治疗的患者886例,其中短时受精不脱颗粒细胞组(A组)235例,短时受精并全部即刻脱颗粒细胞组(B组)315例,短时受精并部分(3~5枚)脱颗粒细胞组(c组)336例。分别比较3组的受精率、多精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结果3组的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种植率和流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多精受精率高于A、C两组(P〈0.05);C组的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高于A、B两组(P〈0.05)。结论短时受精并部分即刻脱颗粒细胞不影响受精率、卵裂率和胚胎种植率.但可提高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并且能够降低多精受精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中不同受精方式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12月在本院生殖中心接受IVF/ICSI-ET治疗的733个新鲜移植周期,按受精方式分为常规IVF组(605周期)和ICSI组(128周期),比较两组受精率、卵裂率、有效胚胎率、优胚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多胎妊娠率、异位妊娠率及胎儿畸形率。结果两组间受精率、卵裂率、有效胚胎率、优胚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多胎妊娠率、异位妊娠率及胎儿畸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SI技术可取得与常规IVF相似的妊娠结局,是治疗男性不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发生多核受精周期和无多核受精周期的临床结局。方法将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进行IVF-ET/ICSI治疗的患者,排除早期补救ICSI受精周期和无可移植胚胎的周期,共1461个治疗周期纳入研究,其中IVF受精1259个周期,ICSI受精202个周期,分别比较各受精组中发生多核受精和无多核受精的临床结局。结果 (1)在IVF多核受精组平均年龄和卵子利用率显著低于非多核组,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的受精率、D3优胚率、囊胚形成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ICSI非多核受精组与多核受精组的平均年龄受精率、D3优胚率、囊胚形成率、临床妊娠率、胚胎种植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ICSI多核受精组卵子利用率显著低于非多核组(P0.05)。结论多精受精对临床结局的影响主要是减少了可利用胚胎的比例,有多核受精发生的周期,不影响胚胎优质率,囊胚形成率,可以得到较好的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多核受精与患者年龄增加无关,而与卵子质量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长、短时受精受精液中活性氧的不同,分析精卵孵育不同时间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结局的影响。方法155例接受常规IVF受精的患者,每人取出的OCCC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短时受精,B组为长时受精。检测受精液中H202、CTA的含量。移植的119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60人移植短时受精的胚胎,一组59人移植长时受精的胚胎。结果B组的受精液中H202水平明显高于A组(P〈0.05),CTA水平明显低于A组(P〈0.05)。B组的多精受精率明显高于A组(P〈0.05),A组的优胚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间的受精率、卵裂率、植入率、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长时受精时,过量的活性氧对卵子及胚胎有不利影响。短时受精在不影响受精率的前提下,可以降低多精受精率,提高优胚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不明原因不孕(UI)夫妇接受IVF-ET助孕治疗的结局。方法:共纳入212个因UI接受IVF-ET助孕的周期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周期均采用短时受精,在IVF受精后6h,对低受精率(〈30%)和IVF完全受精失败周期中未出现第二极体的成熟卵立即进行早期补救ICSI。结局按原发不孕(A1组,139例)及继发不孕(A2,组73例)分组进行比较。并将所有获得成熟卵的周期再分为IVF受精(B1组,181例)与补救ICSI受精(B2组,26例)进行比较。结果:1.A1组较A2组年轻,但不孕年限更长,MII卵IVF受精率及2PN受精率较低,补救ICSI受精周期率明显较高(17.04%比4.17%,P值〈0.05)。A1组因异常受精、未受精、未卵裂或胚胎质量差导致的无可移植胚胎周期取消率明显高于A2组(11.79%比2.74%,P值〈0.05),但两组移植周期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无显著差异(P值〉0.05)。2.Bl组比B2组MII卵受精率更高(93.82%比84.78%,P值〈0.05),但其余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不明原因不孕夫妇中原发不孕者更容易出现IVF受精失败或低受精率。采用短时受精及补救ICSI受精后可以获得与继发不孕夫妇相当的IVF-ETII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IVF周期中短时受精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6月期间的IVF周期,比较和统计分析103例长时受精和122例短时受精的IVF周期中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多精受精率,优质胚胎率、妊娠率、种植率、流产率、宫外孕率及活产率。结果 (1)长时受精组和短时受精组女性患者的年龄、获卵数经统计无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差异显著(P0.01),多精受精率和优质胚胎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2)新鲜移植后,长时受精组和短时受精组妊娠率、着床率、流产率、宫外孕率和活产率分别为59.4%/63.6%、57.4%/43.9%、10.5%/9.5%、5.3%/9.5%、50.0%/54.5%,经统计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冷冻移植后,长时受精组和短时受精组妊娠率、着床率和活产率分别为56.7%/64.1%、38.0%/44.3%、10.5%/8.5%、5.3%/6.8%、47.8%/53.3%,经统计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讨论无论是新鲜移植或冷冻移植,短时受精同长时受精相比对妊娠结局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从短期的临床数据来看,短时受精在临床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在新鲜IVF移植周期中,多原核受精(≥3PN)是否影响低获卵数患者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沈阳东方菁华医院生殖中心进行新鲜周期IVF移植的938个周期,根据是否存在多原核受精分为A组(不存在多原核受精)和B组(存在多原核受精),分别比较两组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早期流产率、异位妊娠率和多胎妊娠率等指标。结果在两组患者的女方年龄、基础FSH、获卵数、移植优质胚胎数均无显著性差异的前提下,受精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5),正常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A组显著高于B组(P0.05);优质胚胎率和多胎妊娠率A组低于B组,早期流产率和异位妊娠率A组高于B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新鲜IVF移植周期中多原核受精的存在可能对临床结局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体外受精中精卵孵育时间对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体外受精中精卵孵育不同时间(短时与过夜)对治疗结局的影响,进一步探讨短时受精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90个体外受精(IVF)周期常规促排卵,将获得的患者同胞卵子随机分配到两组中,A组:短时受精组,精卵孵育2h后将卵子转移至新鲜培养基中;B组:过夜组,精卵孵育18h;比较两组的受精、卵裂及优质胚胎率。移植胚胎按来源又分1组:2个胚胎均来源于A组;2组:2个胚胎A、B组来源各1个;3组:2个胚胎均来源于B组;比较三组的妊娠率、种植率及单、双胎率。结果A、B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质胚胎率A组高于B组(P<0.05)。1、2、3组妊娠率、种植率、双胎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1、2到3组种植率、双胎率逐渐下降。结论缩短精卵孵育时间不影响受精及卵裂,相反能提高胚胎质量,从而提高胚胎的种植潜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培养箱换水间隔时间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结局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生殖中心2008年1月至2008年11月行IVF-ET335个治疗周期的相关资料,依据培养箱换水间隔时间分3组:间隔1~7d、间隔8~14d和间隔15~21d,比较各组间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新生儿情况。结果 (1)各组间患者年龄(男、女方)差异不显著(P〉0.05);换水间隔15d~21d组正常受精率显著低于其它两组(61.71%vs68.05%,61.71%vs72.63%;P〈0.05),而多精受精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17.26%vs12.34%,17.26%vs11.78%;P〈0.05),卵裂率、周期冷冻率、种植率、妊娠率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35个移植周期共分娩140个婴儿,其中单胎分娩86例,双胎分娩27例,出生婴儿未见先天异常,3组间宫外孕率、活胎分娩率、孕周、出生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流产率随换水间隔时间的延长有上升趋势。结论 (1)培养箱换水间隔时间在2周内有利于正常受精及胚胎的后续发育,延长可能使多精受精率及流产率增高;(2)培养箱换水间隔时间在1d~21d并未对IVF-ET的助孕后的新生儿健康情况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短时受精是否能改善年龄、精子形态学异常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200个IVF-ET周期进行随机分组比较,其中试验组1095个卵子行短时受精(精卵混合2h),对照组1003个卵子行常规受精(精卵混合约16~20 h).同时选取男方精液形态学异常和女方年龄≥35岁时,主要比较短时受精和常规受精的受精率、胚胎质量以及妊娠率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短时受精组与常规受精组患者的基本情况,以及完全不受精率和受精率<30%的周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短时受精组和常规受精组优质胚胎率分别为29.8%(192/645)和24.7%(142/576),前者高于后者(P<0.05).在男方精液正常形态学<10%的周期中,短时受精组和正常受精组的多原核率分别为6.5%(32/490)和10.5%(34/325);而优质胚胎率分别为29.5%( 84/285)和15.2%(30/19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女方年龄≥35岁的周期中,短时受精组优质胚胎率为28.6%(42/147),明显高于正常受精组的13.1%(17/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终短时受精组的植入率、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均稍高于常规受精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所有IVF的不孕患者特别是当男方精液形态学异常时,短时受精(2 h)可明显降低多原核受精率及提高优质胚胎率;当女方年龄≥35岁时,短时受精亦可明显提高优质胚胎率,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追踪观察卵子短时体外受精后原核(pronucleus,PN)的出现情况,评价PN出现的时间在预测IVF周期受精情况的价值,并探讨其与胚胎质量的关系。方法2009年1月~5月在本中心接受IVF-ET助孕治疗的62个周期,对IVF卵数≥5的助孕周期进行观察。授精后4h脱颗粒并观察原核出现情况,6h、7h、8h、9h、10h分别观察一次并记录。D1(21h)换液并观察记录受精情况,D3天移植,对胚胎进行评分。结果共观察721枚行常规IVF的卵子,受精504枚,受精率为69.9%;4、6、7、8、9、10、21h的原核出现率分别为0%、2.91%、14.84%、29.68%、46.74%、56.59%、71.15%(相关系数为:r=0.768,P〈0.01)。共获胚胎495枚,其中可用胚317枚,优质胚119枚,以上不同时间段出现原核的可用胚胎率分别为66.67%、64.29%、65.38%、64.71%、62.32%、62.24%(P〉0.05),优质胚胎率为28.57%、26.19%、24.04%、23.53%、22.45%(P〉0.05)。受精率≥65%的周期共41例,在授精后8h至少有一个原核出现,原核出现率为12.5~80%;受精率〈65%的周期共21例,授精后8h原核出现率为0%,其中,完全未受精2例;0〈受精率≤30%的周期有7例。结论IVF周期原核开始出现的时间为4~6h,原核出现时间与最终受精率之间存在相关性,原核出现越早受精失败或低受精的风险性越低;8h仍未出现原核的周期,受精失败或低受精率的风险较大;较受精后6h或更早,我们认为8h采取补救ICSI确定受精情况更方便、准确。原核出现时间与胚胎质量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氧分压环境下(20%02&5%O2)体外受精一胚胎移植中胚胎发育潜能与临床结局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年在郑大三附院生殖医学中心行助孕治疗的280个周期,分别为IVF(n=200),ICSI(n=80)。随机分组:研究组(5%氧分压)和对照组(20%氧分压),对比两组间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和着床率。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和着床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人类早期胚胎在低氧环境下进行体外培养是有利的,可以获得更好结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使用冷冻复苏精液进行IVF授精时间与IVF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临床妊娠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至2011年在郑大三附院生殖医学中心使用供精治疗的129个IVF周期。其中完全IVF周期96个,half-ICSI周期33个。对比精液处理后不同授精时间间隔与IVF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授精时间间隔0.5-1h组67.319%正常受精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2-3h组;1-2h组)(58.156%;57.820%)(χ2=12.210,P=0.001;χ2=4.097,P=0.043),对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缩短授精时间间隔可以提高冷冻复苏精子IVF正常受精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明原因不孕患者首次IVF治疗影响其受精率的因素。方法将44个首次行IVF方案的不明原因不孕患者的,根据受精率高低划分为受精率高组(A组28例,受精率〉50%)和受精率低组(B组16例,受精率≤50%),比较2组之间年龄、不孕年限、促排卵方案、成熟卵母细胞数、优质胚胎数、妊娠率及种植率有无差异。结果 44例患者在年龄、基础FSH、启动Gn数、用药时间、总Gn用量、获得卵细胞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A组不孕时间短于B组,且获得成熟卵母细胞的比率较B组高,获得的优质胚胎率也显著高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P=0.002,P〈0.05);A组临床妊娠率为32%,高于B组的14.28%。结论不明原因不孕患者行首次IVF治疗时,应综合分析年龄、不孕时间及获卵数来判断受精方式,不要盲目扩大ICSI指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女性原发不孕患者行短时受精、half—ICSI与常规长时受精三种受精方式对受精率和胚胎发育潜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05个非男性因素导致原发不孕在本中心接受体外受精治疗,将其分为ABC三组,A组128个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ICSI周期(A1组:112个短时IVF受精周期,A2组:16个早期补救ICSI周期),B组65个hal-ICSI周期,C组512个常规长时受精周期。对三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不同病因、促排卵方案及卵巢功能、受精、胚胎质量和妊娠情况进行分析。对A1、A2两组患者的受精、胚胎质量和妊娠情况进行分析。结果B组较A、C组不孕年限长,获卵数多,正常受精率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两组的3PN率明显低于短时受精组(P〈0.05),而1PN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短时受精联合早期补救ICSI对原发不孕患者是一种较为合理而安全的受精方式。  相似文献   

16.
In humans, in contrast to other species, sperm capacitationrequires a very short time, as in-vitro fertilization has beenobtained after only 45 mm of contact between oocytes and spermatozoacapacitated for 1 h. No fertilization occurred, whatever theduration of sperm capacit.ation, when gamete mixing did notexceed 30 mim. On the contrary, 85% of cumulus-free mature oocytesexposed to sperm for 1–4 h were fertilized. The presenceof the pre-ovulatory, fully-expanded or compact cumulus massdid not represent a physical barrier to sperm progression, aswe observed no delay in fertilization when oocytes were enclosedin the cumulus. The use of a short insemination protocol (1–4h instead of 17–20 h) did not reduce the fertilizationrate of denuded or cumulus-enclosed oocytes and had no significanteffect on the morphological appearance of the embryos or theircleavage rates.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卵丘细胞STAG3表达与年龄、卵母细胞受精率、卵裂率的关系,探讨卵丘细胞粘连素表达的年龄相关变化及与胚胎发育的关系,探讨卵丘细胞粘连素检测作为无创、可定量的方法用于早期胚胎筛选的可行性,进一步阐明卵母细胞非整倍体发生的机制。方法应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40个IVF—ET周期卵丘细胞粘连素STAG3mR—NA表达水平,分析其与母体年龄以及受精率、卵裂率、优胚形成率的关系。结果根据母体年龄分为三组:≤30岁;〉30,且≤38岁;〉38岁,三组卵丘细胞STAG3mRNA相对含量分别为:0.70±0.55;1.90±1.08;0.49±0.28,P〈0.001。STAG3表达与受精率负相关(r=-0.465,P=0.002),与卵裂率、优胚率无显著相关。结论年长妇女卵丘粘连素STAG3表达下降,并与受精率负相关。卵丘细胞STAG3检测作为无创、可以定量的方法可能用于早期胚胎筛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冻融胚胎移植在常规体外受精(IVF)失败后补救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L-ICS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12个常规体外受精失败周期中应用ICSI对未受精的MⅡ期卵子进行显微授精,将获得的优质胚胎进行冷冻,再择期行冻融胚胎移植。结果对93个未受精的MⅡ卵子接受L-ICSI,受精63枚,受精率为67.7%(63/93),异常受精3枚(2枚1PN,1枚3PN),57个正常受精卵发生卵裂,卵裂率为95.0%(57/60),优质胚胎率为43.9%(25/57),10例患者冷冻胚胎25枚,其中4例采用程序化冷冻,6例采用玻璃化冷冻。9个患者行冻融胚胎移植,共移植胚胎18枚(其中解冻后胚胎碎裂死亡5枚),其中1个周期因冻融后2个胚胎碎裂放弃移植,2例获得临床妊娠,1例分娩出正常婴儿,1例正在妊娠中,临床妊娠率为22.2%。结论 ICSI可使常规体外受精失败的卵子再受精,冻融胚胎移植可以解决胚胎与子宫内膜不同步的问题,获得相对满意的临床结局,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