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内固定与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从解剖学角度探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分类及切开复位多支骨圆针交叉固定的疗效。方法:采用手术切开撬拨复位多支骨圆针交叉固定,使粉碎的跟骨成为较稳定的加固结构,结合功能位短腿石膏固定,治疗各种类(Paley分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30例35足。术后2.5个月拆膏拔针,康复锻练。结果:除术后不足半年的6例外,余24例均获随访,随访期6月~33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病例均获得解剖或接近解剖复位及满意的足功能,按天津医院骨科评分标准,评分均在85~100分之间,优良率达100%。结论:本手术简便易行,符合力学要求,不须特殊器械,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2.
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目的 :探讨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10 8侧成人跟骨干燥标本和 2 6侧成人足部标本进行解剖学观察。结合观察测量结果 ,分析 45例跟骨骨折患者的X线片和CT片中的载距突移位情况。结果 :载距突的长、宽、高分别为 (2 3 .6± 3 .0 )mm ,(15 .3± 2 .2 )mm和 (9.5± 1.2 )mm。在 45例跟骨骨折患者中 ,无一发生载距突移位。在跟骨载距突的周围 ,有牢固的肌腱、韧带和关节囊附着 ,故当跟骨骨折时 ,这些结构可限制载距突移位。结论 :载距突周围的解剖特点决定了载距突在跟骨骨折中不会发生移位 ,故临床上可利用稳定的载距突骨块作为跟骨骨折行内固定术时的固定点。  相似文献   

3.
跟骨前部与载距突关系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研究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解剖关系, 探讨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向载距突置钉的可行性和方法。 方法 观察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解剖形态。用解剖测量法、数字化X线摄影法和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法,测量36只跟骨标本的前部和载距突数据,确定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向载距突进钉点和方向。在标本上模拟置钉,评价置钉的安全性。 结果 跟骨前部与载距突具有密切的解剖关系。跟骨前部长(22.27±2.96)mm,宽(23.60±1.99)mm,高(25.25±3.03)mm。载距突长(24.24±2.27)mm,宽(15.44±1.41)mm,高 (10.96±1.25)mm,前倾角(39.13±5.28)°,外倾角(27.78±4.36)°。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取两点向载距突置钉,前点进钉方向为上斜角(21.37±3.35)°,后斜角(22.39±3.13)°,有效固定长度(43.16±2.12)mm;后点进钉方向为上斜角(33.60±4.15)°,后斜角(10.09±1.03)°,有效固定长度(44.69±2.32)mm。模拟置钉,无螺钉穿透跟骨前部上面的骨皮质。 结论 载距突是跟骨骨折螺钉置入的理想位置,自跟骨前部外侧壁可以向载距突安全地置钉,跟骨前部与载距突的相互关系决定螺钉进钉方向和长度。这些数据为跟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提供了可靠的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测跟骨各分部的损伤程度,更好地理解跟骨各部位骨折损伤机制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收集589例跟骨,按解剖学特点分为前部、体部、结节部、载距突部、丘部,划分无损、轻度、中度、重度4个损坏等级,结合观测法采用χ~2检验。结果 :无损的可能性排序为载距突部体部丘部结节部前部;轻度坏损可能性为丘部前部载距突部;中度坏损可能性为前部结节部体部丘部;重度坏损可能性为结节部丘部体部。结论 :跟骨分部与坏损程度发生率有相关性,前部坏损可能性最大,载距突部坏损可能性最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侧跟骨骨折患者的治疗与临床效果,并介绍治疗体会.方法自2007年12月~2010年1月,治疗21例双侧跟骨骨折的病人,其中11例患者﹙22足﹚行双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10例为闭合性损伤,1例为开放性损伤;受伤机制包括高处坠落伤、车祸伤、碾压伤等.依据 Sander 分型:Ⅱ型8足,Ⅲ型14足.术中采用无接触技术保护软组织血运,恢复跟骨关节面及其高度宽度,同时植入人工骨,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结果9个病例随访1年以上,平均为13.8个月,2例失随访,定期复查 X 线及足功能检查.18足获得骨性愈合,Bohler角从术前平均的10.58°恢复至术后平均的30.47°.临床采用 Maryland 足评分标准.最终结果为:7足优,6足良,3足可,2足差,优良率达70%.结论对于双侧跟骨骨折的病人应采取更积极的手术治疗,而术中的无创技术、一定的骨折复位顺序、人工骨及跟骨钢板的正确使用及通畅引流是手术成功及术后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可塑型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骨科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跟骨骨折患者50例,对50例患者均行可塑型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近解剖复位47例,Bohler角恢复在23°~40°,骨折均愈合,47例伤口一期愈合,2例裂开感染,1例皮瓣边缘坏死,但经过换药后均愈合,按照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进行评价,45例为优(90.0%),3例为良(6.0%),3例为中(4.0%),无差者,优良率为96.0%。结论可塑型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少、恢复快且无并发症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碎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46例62侧跟骨碎折采用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该组病人均采用骨折切开复位跟骨接骨板内固定的方法进行治疗.术前常规拍X线平片及CT片,对骨折的情况进行评估,伤后7~10天待肿胀消退后再进行手术.术中在“C“行臂X线机透视下进行复位,固定.术后常规治疗、护理,定期随访.结果 46例62侧骨折全部愈合,无跟骨感染的发生.经过随访,其中21例术后出现距下关节僵直及行走时距下关节不同程度的疼痛,可能与距下关节面碎折严重有关.结论 跟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跟骨碎折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跟骨、距骨的计算机三维重建及其解剖学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跟骨、距骨数字化计算机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数据,为踝部的手术设计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正常成人志愿者40例,男性20例,女性20例,进行CT扫描,扫描层厚5 mm,以1.25mm层厚、0.6 mm层间隔进行重建,重建后的图像用Mimics软件进行处理,进行三维测量.测量指标包括距骨与跟骨的相关解部学参数.结果:重建的跟骨、距骨数字化虚拟可视模型能够从多角度、多平而进行观察及测量,距骨上关节而前中后宽度,弧形关节面半径,跟骨长度,跟骨前部、沟部及后部的高度和宽度,载距突的长、宽、高的测量值男性大于女性,同性别间左右两侧比较无明显差异,Gissane's角的测量值同性别间、左右两侧及男女间同侧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获取的踝部解剖学数据可能对跟距骨手术器械的设计、手术方案的制定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跟骨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方法。方法 用撬拨复位加重建钢板治疗,按Grosby分型Ⅲ型8例。结果 8例足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按跟骨关节骨折评分标准术后功能,8例中,优6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达87.5%。结论 用撬拨复位加重建钢板对严重跟骨粉碎性骨折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可塑形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切开复位、可塑形钛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 .方法 对 4 2例跟骨后关节面塌陷的跟骨骨折 ,行切开复位 ,可塑形钛板螺丝钉固定 ,加同种异体骨植入治疗 .结果 随访时间 2个月~ 4年 3个月 ,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功能 ,优 19例 ,良 2 0例 ,可 3例 ,优良率 92 .9% .结论 切开复位 ,可塑形钛板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32侧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分析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8~34个月,平均16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17侧,良10侧,可3侧,差2侧,优良率为81%。结论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用跟骨钛钢板加同种异体骨植入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方法本科自2002年12月-2007年3月收治27例(30足)跟骨骨折患者,运用跟骨钛钢板加同种异体骨植入手术治疗,并进行16个月-4年的随访,回顾性研究。结果24例(27足)患者获得随访,跟骨骨折全部骨性愈合,采用MFS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18足,良6足,可3足,优良率为88.9%。结论运用跟骨钛钢板加同种异体骨植入手术治疗跟骨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坚强可靠,功能恢复理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骨折采用Sanders分型法,43例52侧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37例45侧获得3~37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个月。结果所有骨折均愈合。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本组优19侧(42.2%),良21侧(46.7%),可5侧(11.1%),优良率88.9%。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是治疗跟骨关节内移位骨折的有效方法。应尽量恢复关节面的平整和跟骨的外形。  相似文献   

14.
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跟骨骨折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量跟骨轴长、宽度和高度,探讨螺钉入路及固定点,为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跟骨骨折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60份无跟骨损伤的轴位及侧位X线片和120份无跟骨损伤的CT片,在X线片及CT上做其纵轴长度为跟骨轴长L,取其中点做跟骨纵轴的垂线为宽度W。在跟骨侧位片上,从跟骨丘部顶点向下做垂线,于跟骨下缘相交的距离为跟骨丘部高度H。成人跟骨标本60个,测量跟骨轴长、宽度、高度;跟骨结节入钉点区域及该部位入钉固定跟骨前部、后关节面、载距突。结果:X线片跟骨测量跟骨轴长平均为(68.02±8.24)mm,宽度平均为(30.86±6.26)mm,高度平均为(40.66±7.48)mm;CT片跟骨测量跟骨轴长平均为(67.82±6.38)mm,宽度平均为(30.16±4.62)mm,高度平均为(40.02±3.34)mm;跟骨标本测量跟骨轴长平均为(69.12±7.32)mm,宽度平均为(32.18±5.34)mm,高度平均为(42.02±6.62)mm;各数值均为非正态分布,因此未进行均数的显著性检验。跟骨各数值之比:宽度/轴长为0.45,高度/轴长为0.60,宽度/高度为0.76。跟骨结节外侧区域入钉可以牢固地与跟骨前部、后关节面及载距突固定为一体。结论:跟骨宽度、高度与轴长的测量可为跟骨骨折治疗及手术器械研制提供解剖学参数,通过跟骨结节外侧区域入钉可以固定跟骨前部、后关节面、载距突为一体,可有效维持跟骨的外形。  相似文献   

15.
髋臼前柱拉力螺钉技术内固定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髋臼前柱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中螺钉的最佳进钉点、方向和长度。方法:取成年男性半骨盆标本20个,制作髋臼前柱系列断面。测量进钉点与坐骨大切迹顶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和垂直距离,测量螺钉长度,测量螺钉矢状面和冠状面的角度,将测量数据输入到SPSS1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螺钉技术:OP和PQ的长度分别为(23.5±2.2)mm和(16.8±1.6)mm,螺钉长度为(84.9±4.7)mm。双螺钉技术:O1P1和P1Q的长度分别为(26.3±2.3)mm和(13.6±1.4)mm,内侧螺钉的长度为(69.8±4.1)mm;O2P2和P2Q的长度分别为(20.7±2.1)mm和(20.1±1.8)mm,外侧螺钉的长度(61.2±3.7)mm。α角为(123.4±4.1)°,β角(62.2±5.8)°。结论:髋臼前柱拉力螺钉技术具有创伤小、固定强度大等优点,在某些髋臼骨折中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锁骨骨折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根据锁骨形态特点,探讨微创内固定技术治疗锁骨骨折的手术入路。方法:成人锁骨标本60个,防腐成人尸体(8具)的肩关节标本16个。测量锁骨长度、锁骨最窄处直径、锥状结节处入钉点区域及该部位入钉在锁骨内的固定长度。结果:锁骨长度为(144.34±6.48)mm;最窄处直径为(9.40±1.92)mm。锁骨锥状结节至肩锁关节内侧进针范围为(32.86±5.18)mm;该范围内最近及最外穿刺点打入的克氏针均可通过锁骨前弧最凸点,穿行长度最短为(74.28±1.16)mm,最长为(98.86±2.16)mm。肩关节标本解剖显示,锁骨外侧端与肩胛冈形成向内侧开放的角度,锥状结节以远部分比相应的肩胛冈高(8.24±0.62)mm。左、右侧锁骨测量结果经t检验两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锁骨锥状结节处可作为微创手术入路及入钉点区域,该部位入钉可在锁骨内穿行足够的固定长度。  相似文献   

17.
跟骨的解剖分部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研究跟骨解剖学分部的特点和临床意义.方法[HTSS〗将跟骨按其解剖学特点分为前部、体部、结节部、载距突部和丘部5个部,并在54对108侧跟骨干燥标本上对各区进行骨性测量.结果跟骨各区在骨的质量、大小、形态和结构方面各有其解剖特征和功能.跟骨前部长、高和宽分别为(19.8±2.2)、(24.5±3.2)、(22.4±3.2)mm;跟骨水平长(68.6±6.4)mm;跟骨载距突长、宽、高分别为(23.6±3.0)、(23.6±3.0)、(9.5±1.2)mm;跟骨丘部宽、高和底长分别为(27.5±2.6)、(16.4±1.2)和(40.9±5.1)mm.结论[HTSS〗跟骨解剖分部与跟骨骨折线的形成有关,并有利于对跟骨骨折和病损进行恰当的解剖学描述.  相似文献   

18.
与跟骨骨折内固定相关的跟骰关节面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跟骨骨折的手术内固定跟骨前突处的螺钉植入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0个成人正常跟骨干燥标本进行观察测量,用游标卡尺和量角器分别测量跟骨骰骨关节面的横径和内倾角,另外通过跟骨的矢状断层切片对跟骨骰骨关节面附近的内部骨小梁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跟骨骰骨关节面的横径为(22.67±2.14)mm;其内倾角为(60.4±7.1)°;紧邻跟骨骰骨关节面关节面下的压力骨小梁是致密的,厚度大约为5mm,向后方和下方的骨小梁逐渐变得稀少、疏松。结论:跟骨骰骨关节面下方的骨量丰富,骨小梁致密,是螺钉植入的理想位置;应根据跟骨骰骨关节面的横径选择螺钉的长度,根据该关节面的内倾角决定螺钉的进钉方向。  相似文献   

19.
沿骨盆界线放置内固定物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通过对骨盆界线进行解剖学研究,探讨如何才能避免在骨盆骨折和髋臼骨折手术中沿骨盆界线放置内固定物时发生螺钉进入关节、损伤重要血管和神经等严重并发症。方法:在12具骨盆标本的界线上做O,Q,A,B,C,D,E,F,G等标记点,并分为耻骨嵴区、闭孔区、髋臼区、后柱区、坐骨大切迹区和骶骨翼区6区,分别测定每区的长度和高度。结果:耻骨嵴区、闭孔区、髋臼区、后柱区、坐骨大切迹区和骶骨翼区的长度(x±s)分别为:(18.98±0.74)mm,(37.42±1.52)mm,(40.87±1.69)mm,(18.71±0.61)mm,(20.39±1.13)mm,(23.63±1.84)mm;高度分别为:(38.52±1.63)mm,(15.15±0.72)mm,(14.78±0.86)mm,(106.64±4.97)mm,(26.36±1.34)mm,(35.79±1.91)mm。结论:沿骨盆界线放置内固定物时应对骨盆界线进行分区,在各区内使用不同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