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解读《内经》对"经隧"的认识。方法:查阅文献,总结《内经》所有篇章关于"经隧"的论述,探求其内涵。结果:"守经隧"是《内经》学术观点之一,但对"经隧"却无明确的内涵和外延界定,总体上"经隧"应属于经络系统,主要包含有广义经络概念、泛指28条经脉、循行于深层的经脉、五脏精气透散敷布于体表的通路等含义。结论:将"经隧"理解为"循行于深层的、主司五脏精气流注输布的经脉"可能更接近《内经》的"守经隧"本义,也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考“尾翳”词,最初见于《灵枢·经脉》:“任脉之别络,名曰尾翳,下鸠尾,散于腹。实则腹皮痛,虚则痒搔”。亦见于《太素》、《甲乙经》。对于“尾翳”的含义,查阅诸家注说则纷杂不一,有碍于针灸文献整理,故考异于后,以述管见。“尾翳”即“鸠尾骨”。杨上善注:“尾则鸠尾,一名尾翳,是心之蔽骨”。《太素·卷九·十五络脉》。“尾翳”即“鸠尾穴”。皇甫谧谓:“鸠尾,一名尾翳,一名(骨曷)骭,在臆前蔽骨下五分”。《甲乙经·卷三·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  相似文献   

3.
《灵枢·经脉篇》对十二经病有“是动”、“所生”之分,其含义历代医家争论颇多。有以气、血分者;有以本经、他经分者;有以脏腑分者;有以病因内、外分者。众说纷纭,都只能说明其中某一方面的病候,不足以概括其全部病候。我们认为,根据《内经》原旨,“是动病”为正经自病,“所生病”为五邪所伤。理由如下:考《灵枢·经脉篇》,“是动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厥证。“所生病”主要症候为十二经循行部位肿痛、该经联系脏腑病证,以及该经络脉之病证。对其病因病机,《素问·脉解篇》、《素问·太阴阳明论》、《素问·厥论》、《素问·举痛论》等有详细解释。概括地说,“是动病”的病因  相似文献   

4.
经隧是脏腑气血流行的通道,经隧与脏腑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有着密切的联系。经隧不利,百病乃变化而生,故临床出现脏腑疾患时,应遵循"守经隧"的治疗理论。"守经隧"即认识和治疗疾病必须掌握有关经隧的知识,依据经隧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指导临证思维。通过"守经隧"治疗脏腑疾病角度来探讨其对针灸临证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正> “接经取穴”法是近人临床取穴的一种方法。本法与循经取穴法的联系甚为密切,二者常常相互为用,若配合得当,取效甚捷。但本法在历代医著中未见有详尽的论述。余不揣浅陋,管陈一斑,以就正于同道。“接经”即指经脉上下相互衔接者或手足同名经脉相接之意。其理论源渊于:经脉有沟通内外,贯穿上下,联系肢体,运行气血的功能,全身十二经脉的循行通路也是互相衔接、环周不休的。如《灵枢·海论》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又《灵枢·本脏》云: “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杨上善曾言:  相似文献   

6.
<正> 《灵枢·经脉篇》在记述十二经脉的气血流注时,以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脏的经脉为序运行,周而复始,如环无端。为何不从先天之本的肾脏所属之经——肾经和后天之本脾胃所属之经——脾经或胃经开始,却始自手太阴肺经?对此略述管见,不妥之处,敬请指正。《灵枢·海论篇》云:“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说明经脉是沟通人体上下、内外,联系脏腑器官的系统;同时,气血借经脉运行周身,濡养组织,即经脉又是运行气血的通道。这里的气,主要指营气。《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相似文献   

7.
“下合穴”是指六腑相合于下肢阳经的穴位,归属于特定穴的范畴。即:胃合于足三里,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大肠合于上巨虚,小肠合于下巨虚,三焦合于委阳。因为手、足三阳经都合于下肢,所以称“下合穴”,亦称“六合穴”。“下合穴”始见于《灵枢·四时气》:“邪在腑,取之合。”《素问·咳论》:“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洽其合。”说明六腑的疾病,临床可取合穴予以治疗。《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荣俞治外经,合治内腑。”这是从五输穴的分布来确定其治疗范围的。荣穴和俞穴在肢体远端,经气表浅,宜治脏腑之外经脉及所属器官  相似文献   

8.
严桂芳 《中国针灸》2002,22(12):853-853
最近研读了“谈谈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中的几个问题”(《中国针灸》2 0 0 1年第 8期 5 10页 ,以下简称“谈文”)一文感触很深 ,对文中的一些论述及观点实难苟同 ,在此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以增强交流。综观《内经》《针灸大成》等医著 ,应该注意到古典医著中对经脉循行、起止有多种不同的表达方式。1 概言经脉之循行、起止如《灵枢·营气》曰 :“故气从太阴出 ,注手阳明 ,上行注足阳明 ,下行……”《灵枢·脉度》曰 :“手之六阳 ,从手至头……手之六阴 ,从手至胸中……”2 以具体部位 ,详细表述经脉之循行、逆顺、起止如《灵枢·经脉》中有…  相似文献   

9.
略论络病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内经》是络病理论之源《内经》提出了络脉的概念并描述了络脉的循行和分布。《灵枢·脉度》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灵枢·经脉》云:“经脉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伏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指出了经脉直行于分肉的较深部位,为里,多深不可见,络脉支横于肌腠的浅表部位,属表,多浅而常见。此外,络脉与经脉循行和分布的区别还在于经脉多循行于溪谷大节之间,而络脉多循行于经脉所不到之处,以为联络流通之用。如《灵枢·经脉》云:“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年的临床经验,笔者尝试探讨从“通”立法理论的源流及其可行性,为临床中医辨治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1从“通”立法的理论源流
  《灵枢·经脉》指出:“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经络的通调、气血运行的调畅,是人体健康的根本。因此,《素问·调经论篇》说:“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即五脏是人体之本,经脉之所络属,都通过经脉发挥作用,通过经脉以运行气血;人若出现血气不和,就会由此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所以,要保持经脉通畅,不失其常。从“通”立法,即指临证要从“通调”立意,辨证施治,正如清代高世栻《医学真传·心腹痛》指出:“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若必以下泄为通,则妄矣!”故切不可狭义理解“通调”内涵。  相似文献   

11.
《灵枢》、《素问》、《难经》对督脉的循行各有不同的描述。《素问》所论系拼凑《灵枢·经脉》篇“督脉之别”与足太阳经之部分原文而成,循行十分混乱;《难经》之论被今之教科书广泛采用,但循行方向不符合传统中医理论,有悖于经脉循行规律,只有《灵枢·营气》所论之督脉为最早的记载,也最合乎经脉循行规律。  相似文献   

12.
<正> 物质代谢是生命的基础。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灵枢·五味篇)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人体由外界摄取物质,在体内不断地进行着代谢,转化为气、血、精、津液等,从而保证人的生存和繁殖。张景岳说:“脾主运化,胃可受纳,通主水谷,五谷入胃,由脾布散”。水谷入胃,在胃的受纳、腐熟,肾气的作用下,借助于脾的运化,其富有营养的物质通过经隧(“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注之于肝,入肝的精华随经脉流于脏腑器官(见  相似文献   

13.
问题解答     
问:经脉根结、标本理论的含义是什么? 答:经脉根结、标本理论是经络学说的重要内容。标本始见于《灵枢·卫气》篇;根结始见于《灵柩·根结》篇。标本、根结理论内容虽不尽相同,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以十二经脉分布来说明四肢末端与头面、躯干的特定联系。《灵枢·根结》篇云:“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  相似文献   

14.
1 血瘀致病的各类血瘀致病最早源于《内经》,有血瘀腰痛(《素问· 生气通天论》)、血瘀痹证(《素问·痹论)》)、血瘀成痈(《素问·痈疽》)、血瘀(《素问·举痛论)》)、血瘀腹痛(《素问·举痛论》)等;气血病的治疗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者宜决之,气虚者擎之。”《素问·针解》则针对经脉中的血瘀明确提出:“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汉·张仲景,创立了“瘀血”病名,创制了许多活血化瘀的方剂,如桃仁承气汤、抵当汤、鳖甲煎丸、大黄度虫丸、大黄牡丹皮汤等。初步奠定了血瘀证辨证论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从络论治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络病学说始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至清代叶天士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独特的理论体系。《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明确指出经脉是主干,向下分出络脉、孙脉。《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浮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临证指南医案》说:“阴络即脏腑隶下之络。”可见由经脉别处的络脉循行于体表部位的是浮络、阳络,循行于体内的络脉是阴络,分布于各个脏腑,成为脏腑之络。六淫外侵,邪客肌表,入舍阳络,留而不去,传入经脉,正邪相争,病在经气,迁延不愈,病久延虚,虚气留滞,…  相似文献   

16.
《灵枢·天年》有:“黄帝曰:人之寿百岁而死,何以致之?岐伯曰:使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百岁乃得终”.历代对“道隧以长,基墙高以方”注释不一,我们认为这两句话是取自然界之象类比人体长寿的典型例证.“道隧以长”,即指道路的畅通、条畅.《释文》:“隧,道也”.《乐记》:“感条畅之气”.畅,《广雅释诂》:“畅,长也”.“长”“畅”定透旁纽,阳部叠韵.“基墙高以方”,即指建筑物高大方正.《说文》:“基,墙始也”.故“道隧”喻人体内部各种通道,包括经络系统、营卫之道、九窍通道等  相似文献   

17.
<正>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云:“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阴经经脉均循行过腹部,六条阳经中有五条循行过背及身之侧,只有足阳明胃经循行过腹部,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四条。一、有四条阴经经脉联系胃经。1.胃经与肺经相连。《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2.胃经  相似文献   

18.
督脉命名别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督脉”一语,《素问》凡六见,《灵枢》有五处。“督”字也有“督脉”义。《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郭庆藩集释引王夫之曰:“身后之中脉曰督。”其脉所以命名为“督”,多据其功能,取其“督率”义。如《素问·骨空论》王冰注:“所以谓之督脉者,以其督领经脉之海也。”  相似文献   

19.
1.髓海:指脑。髓上通于脑。《灵枢·海论》曰:“脑为髓之海。”《素问·五藏生成篇》:“诸髓者,皆属于脑。”故脑为髓海。 2.血海:指冲脉。《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王冰注:“冲为血海。”指肝脏。《素问·五藏生成篇》王冰注:“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何者?肝主血海故也。”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足太阴脾经。 3.气海:指膻中,又名上气海,是宗气会聚发源之处。《灵枢·海论》曰:“膻中者,为气之海。”指丹田,又名下气海(《类经附翼》),是气功意守部位的名称。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属任脉。  相似文献   

20.
《素问·经脉别论》(以下称“本论”)曰:“……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论中“府”字究当何释?历代医家各持已见,其观点纳约有四: 一指“玄府”。明·吴昆注:“府上增玄字,毛属肺气,肺属心血,毛脉合精,则行气于府,是为卫气。玄府,腠理也。”二指“六府”。清·张志聪曰:“毛脉合精者,血气相合也。六府为阳,故先受之。”三指“经脉”。现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讲义》(程士德主编)释为“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