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夏杰  辛华秀 《中国保健》2005,13(24):54-54
目的为了了解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及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2例年龄在60~85岁的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结论显示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和斑块的发生率分别是66%和53%.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临床诊断的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均相关,但各组之间无显著性相关,而随年龄的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明显增高(P<0.05),也趋于加重.  相似文献   

2.
谢辉 《中国卫生产业》2014,(16):102-103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与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间的联系。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检测其颈动脉斑块以及内膜中层厚度,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烟酒嗜好、冠心病、糖尿病、血脂情况、高血压情况,研究上述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吸烟、饮酒及性别无明显联系,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动脉粥样硬化与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血压显著相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血脂异常、高龄(超过60岁)显著相关,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吸烟、饮酒以及肥胖人群其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不合并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吸烟、饮酒以及肥胖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血脂异常、高龄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有效控制,提前预防可以大幅度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提高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造成高血压患者血管狭窄、引起脑血管意外的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其病变性质是治疗该病的关键[1]。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血管的内-中膜、斑块形成及血管内血流动力学变化均可清晰检测,是早期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依据[2]。本研究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及血流动力学特征进  相似文献   

4.
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探讨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为该类疾病的干预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开滦集团公司离退休职工体检中检出的认知功能障碍者258例作为病例组,选取同期在开滦医疗集团健康查体者,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的非认知功能障碍708例为对照组。采用美国ATLHDI—超9彩色多普勒超声仪,确定颈动脉斑块的形态、大小。结果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患认知功能障碍的占30.2%,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的21.6%,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增加了1.58倍(95%CI 1.17-2.13),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级别与认知功能障碍之间存在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级别越高OR值越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认知功能障碍具有相关性,是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级别越高,患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越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与斑块稳定性。方法:对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斑块形态结构、动脉内膜厚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年龄、饮酒、餐后2小时血糖、甘油三酯、血纤维蛋白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P〈0.05)。脂蛋白a、高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相关(P〈0.05)。结论:年龄、高血压、饮酒、高脂血症、餐后血糖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高敏C反应蛋白、脂蛋白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相关。  相似文献   

6.
吸烟对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吸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通过多普勒超声检查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观察68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吸烟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互关系。结果吸烟持续时间及吸烟数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相关(P<0·05)。结论吸烟的持续时间及数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粥样硬化指数相关,吸烟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心通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步长脑心通胶囊4粒口服,3次/d;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片100mg口服,1次/d,治疗期为6个月。两组均随访1年,通过对颈动脉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来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最大厚度(Tmax)、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斑块个数、斑块体积、斑块积分等方面比较,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少于对照组。结论脑心通胶囊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并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超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关系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本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168例经过CT、MRI检查证实脑梗死患者进行彩超检查,将同期住院非脑血管疾病患者160例设为对照组,对比2组的彩超检查结果。结果观察组168例患者有134例(79.76%)彩超诊断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对照组160例有6例诊断出颈动脉颅脉外段存在粥样硬化,2组彩超检出率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的部位是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总动脉。梗死灶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健侧(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高,为了早期诊断、早期预防,临床上建议使用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筛查进行筛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的厚度,探讨引起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了113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超声特征,了解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斑块性质,同时与107例体检者做对照。结果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糖尿病、高血压与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有显著相关性(P<0.01)。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及血脂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密切相关(P<0.05)。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吸烟、饮酒方面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脑梗死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颈动脉的内-中膜增厚与斑块形成是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梗死非常重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马国平 《现代保健》2009,(16):19-2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33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33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43例(73.2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颈动脉彩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筛查的简单、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表现为一组以胰岛素抵抗为中心的疾病:糖耐量减低、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肥胖等。其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病。MS聚集的危险因素协同作用,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由此产生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老年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探讨老年M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非硬化老年人危险因素的关系以及各年龄段颈动脉硬化检出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颅外段颈动脉、椎动脉,并与多项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者随年龄增长病变检出率呈递增趋势,各年龄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项相关影响因素中,硬化患者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冠心病、高脂血症、痛风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非硬化患者(P<0.01或<0.05),腔隙性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虽略高于非硬化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化患者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B、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均高于非硬化组,而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l低于非硬化组(P<0.01或<0.05).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多种因素关系密切,对于预防、诊断及治疗心脑血管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汕头地区老年人颈动脉彩超检查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汕头地区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随机检测300例老年人颈动脉结构及血流状态,检测颈总动脉IMT和斑块,计算颈总动脉内-中膜横切面积。结果汕头地区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73.3%,随年龄增大,粥样硬化程度加重,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梗塞患者粥样硬化明显,且与病变程度成正相关。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老年人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作出诊断,为社区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综合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探讨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之间的关系。方法2013年10月—2014年4月在扬州地区选取≥40岁常驻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通过危险因素评估确定脑卒中高危人群,进行血液生化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纳入研究的脑卒中高危人群994人,血HCY的中位数9.0μmol/L,高HCY率为15.3%,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病率为48.5%;颈动脉正常组和异常组高HCY率分别是9.9%、21.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正了所有的混杂因素后,高HCY组发生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是HCY正常组的2.1倍。结论社区脑卒中高危人群中血HCY升高是发生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之一,稳定或消退粥样硬化斑块对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进而预防脑梗死具有重要的意义[1]。颈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渐进的炎症过程,其中血小板(platelet,plt)活化和聚集在其病变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  相似文献   

16.
吸烟是冠心病、周围血管疾病及中风的一个危险因素。可能的解释是:吸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实际上,长期吸烟与冠状动脉、主动脉、腹主动脉及外周动脉的粥样硬化危险增加有关。最近又发现长期吸烟与颅外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有关。以前大多数关于吸烟与颈动脉疾病关系的研究是以医院为基础或在中年组人群中进行的.而不是在以人群为基础的老年人样本和患有及没有临床心血管疾病(CVD)的人群之中进行研究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在检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5月--2010年3月接收住院的60例糖尿病患者与60例非糖尿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所有的患者实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和血液生化指标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颈动脉IMT值和血流频谱测值。结果60例观察组中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IMT值明显增加了,而且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的发生率分别是:对照组5%,观察组70%,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超声检查的方式对检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利于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早期治疗,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三高症对老年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和作用.方法:以我院收治的年龄大于60岁的脑梗死病人112例作为本次研究主体,所选取的病人均为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依据病人的颈动脉彩超结果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每组病人各56例,之后分析研究病人高脂血症、高血压以及糖尿病患病状况.结果:观察组病人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的病人,其患病率明显要比对照组更高,通过分析研究发现,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为诱发老年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结论: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对年龄大于60岁的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有非常明显的影响,因此如果老年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一定对血糖以及血压等指标实施科学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重构、粥样硬化与高血压不同分级间的关系。方法动态血压确诊老年高血压患者87例,其中1级27例,2级31例,3级29例,选择36例老年健康者作对照组,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随高血压分级逐渐增加,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逐渐增厚,斑块检出率逐渐增加,高血压各亚组间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随高血压分级逐渐增高,颈动脉僵硬度增加,颈动脉扩张性、紧张度降低,阻力增大,高血压各亚组间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表明: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僵硬度、颈动脉阻力与血压分级呈正相关,颈动脉紧张性及扩张性与血压分级呈负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是罹患颈动脉重构、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血压水平增高加重颈动脉重构、粥样硬化,维持良好的血压状态可能对预防颈动脉重构、粥样硬化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女性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指导健康体检实践。方法收集女性体检人群835例,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颈动脉中内膜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作为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价指标并分为颈动脉中内膜增厚组、粥样斑块形成组、中内膜增厚或粥样斑块形成组,比较心血管危险因素:年龄、血压、血糖、体重指数、腰围、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结果心血管危险因素均对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产生影响,且随着危险水平的上升,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持续上升;随着危险因素聚集个数的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明显增加。增龄、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及糖尿病为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高龄、高血压和高LDL—C、低HDL—C是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影响因素(X2值分别为114.35、16.66、12.23、8.40,P〈0.05),其中增龄对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最强。结论女性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与导致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基本一致;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测适用于45岁以上体检人群的筛查;亚临床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危险为多因素、多层次,早期干预应多方位、多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