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应用术中超声观察颅内占位性病变的回声特征,探讨术中超声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行术中超声应用常规,对38例行颅脑手术的患者应用术中超声检查,分别在:(1)打开硬脑膜后;(2)外科医师认为完成病灶切除后,两个时段对病灶及周围组织观察,记录。结果颅内肿瘤、血肿、异物多呈高回声,肿瘤病理特征不同,其声像图表现亦不同,明确判断肿瘤的大小、边界、位置、与周边脑组织及血管关系等情况。AVM术中超声应用可协助术者确定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囊性占位术中超声可引导穿刺抽吸减压;颅内异物术中超声可明确判断异物形态大小位置数量;在病灶切除后可观察残留情况。结论术中超声可协助外科医师明确病灶边界,准确定位,提供病灶周围手术危险因素,协助提高手术精确性;显示病灶内细微情况以明确病灶性质;协助外科医师发现残留病灶以提高手术全切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利用64排螺旋CT对20例脑动静脉畸形、2例脑静脉畸形、2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对扫描图像分别进行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结果 CT血管造影术(CTA)能显示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病变形态及准确部位,有效显示供血动脉、引流静脉及血管巢。能清晰显示脑静脉畸形静脉血管的组成及引流静脉的数目和方向。但不能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血管结构,对其诊断价值不大。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能清晰显示具有较粗大供血动脉或引流静脉、血管巢的脑血管畸形,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检查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夹闭不全和载瘤动脉闭塞的原因,为动脉瘤夹闭手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1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132个动脉瘤)夹闭术后的64排螺旋CTA检查资料,并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图像后处理技术评价瘤夹位置、瘤颈是否残留和载瘤动脉的开放情况。结果 114例患者的132个动脉瘤中,所有瘤夹显示清晰。检出1例患者(1个动脉瘤)夹闭不完全,1例患者(1个动脉瘤)载瘤动脉局部闭塞,全部经临床后续治疗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证实。结论 64排螺旋CTA对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评价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的首选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对脑静脉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64层螺旋CT对18例脑静脉畸形患者进行CT血管成像检查。并对经CT扫描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结果:CT血管成像能准确显示脑静脉畸形的部位与病变形态;清晰显示脑静脉畸形血管的构成、引流静脉的方向和数目;并且能有效显示血管巢、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CT血管成像操作经济、快速、简单、无创伤性,是诊断脑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对脑静脉畸形的诊断有非常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三维动态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的3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三维动态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 三维动态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准确显示全部40个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4个,前交通动脉瘤4个,大脑前动脉瘤7个,大脑中动脉瘤6个,大脑后动脉瘤7个,后交通动脉瘤5个,椎-基底动脉瘤5个,胼周动脉瘤2个,其中最大瘤体直径为33 mm,最小瘤体直径为2 mm.图像中瘤体、瘤颈和载瘤动脉三维空间关系的显示均清晰、确切.结论 三维动态增强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是一项无创、安全、简便和可靠的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麦栩榆 《现代医院》2009,9(4):77-78
目的探讨分析64排螺旋CT在颌面部血管畸形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6例颌面部血管畸形病例,行64排螺旋管CT平扫、CT血管造影(CTA)以及三维重建,评估各个图象显示病灶的效果。结果6例患者的CT平扫片均显示病变呈边缘欠清的稍低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明显结构状强化,伴异常血管影。CTA可以清楚显示病灶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结论64排螺旋CT能准确、直观地显示颌面部畸形的形态特点,对病变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旋转DSA在脑动静脉畸形造影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旋转DSA在脑动静脉畸形造影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脑动静脉畸形传统及旋转DSA的造影影像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中,供血动脉的显示RDSA显示14例,常规造影10例;引流静脉的显示RDSA显示13例,常规造影8例;静脉窦狭窄的显示RDSA显示11例,常规造影6例。结论旋转DSA较常规DSA能更清楚地显示脑动静脉畸形的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畸形血管团的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应用传统DSA、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评价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动脉瘤,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旋转DSA显示病变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15例血管三维重建处理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动脉瘤的结构关系。结论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的显示高于常规DSA,能够多角度立体观察、直观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颈的宽度及与载瘤动脉的关系;有助于提高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术中超声在神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进行神经外科颅内手术的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评价术中超声对病灶的定位、肿瘤边界的确定等.结果:术中超声对颅内病灶定位的准确率达到100%,能够准确判断病灶的边缘,42例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完成肿瘤的切除.结论:术中超声可准确定位神经系统的病灶部位,可协助手术者确定最佳手术路径,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并可以准确、敏感地发现残余病灶.因此,术中超声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具有重要地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在脊髓血管网状细胞瘤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显微外科手术治疗脊髓血管网状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过程中应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确定肿瘤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手术切除肿瘤后再次进行荧光造影评价手术切除范围及观察脊髓正常血管。结果:25例患者均在手术过程中应用荧光造影,显微镜下均全切肿瘤。术后神经症状明显改善21例,无变化3例,加重1例(1周后恢复),无死亡病例。结论:术中应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对脊髓血管网状细胞瘤有明确的应用价值,可以明确肿瘤位置、肿瘤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准确处理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减少手术出血及对脊髓损伤程度,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64排CT脑动脉成像重建技术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64排CT脑血管成像几种重建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 LightSpeed 64排CT机对怀疑脑血管病变的90例患者行CTA检查,将原始数据导入ADW 4.2工作站利用MPR、MIP、CPR、VR和CTVE进行脑动脉成像,并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64排CTA能够清晰显示1~5级脑动脉结构,几种重建技术各有优势。CT脑血管成像发现动脉瘤16例,动静脉畸形13例,脑血管狭窄12例,脑膜瘤10例,正常者39例,病变患者均得到DSA或手术证实。VR对观测脑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其与毗邻结构的关系最为直观准确,在对动静脉畸形的大小、形态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数量判断上以MIP和VR准确,而CPR和MIP更适于对脑血管狭窄程度的观测。[结论]各种重建技术均可用于诊断脑血管病变,它们的联合应用可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技术在脑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临床及影像检查证实的36例脑血管畸形患者,行头颅MRI横轴面T1WI、T2WI、SWI扫描。比较各序列对脑血管畸形病灶的检出及表现,评价SWI在脑血管畸形检查和诊断中的作用。结果:SWI分别检出海绵状血管瘤、发育性静脉畸形和AVM病灶73个、8个、10个,明显高于T1WI和T2WI检出的病灶数,且病灶边界显示更加清晰,发现更多、更小的病灶。在SWI图像上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明显低信号,发育性静脉畸形表现为一条边界清晰低信号影,显示更多细小静脉向引流静脉集中呈星芒状,AVM表现为异常粗大的血管迂曲扩张,呈明显的低信号。结论:SWI对脑血管畸形的检出具有极高的敏感性,能够检出更多、更小病灶,且病灶显示更加清晰,可作为脑血管畸形检查的常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中超声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中对一些位于脑重要功能区、脑表面无明显间接征象的深部小病变应用(在蛛网膜表面)超声定位检查。结果本组术中超声定位检查32例,超声显示深部病变的大小、部位、性质与术前CT、MRI相吻合,根据超声提示都能精确探及病变。结论术中超声定位检查简单、有效、安全,有助于提高颅脑手术操作的精确性。术中超声定位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术中超声和术中导航两种定位方法在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的应用进行比较,为临床手术提供更加准确的定位方法。方法37例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中、术后分别行导航和超声检查,比较两种定位方法定位的准确性及对病灶切除范围判断的准确性。结果开颅去骨瓣后两种定位方法的准确率均为100%;术中进行定位时,术中导航定位准确率为70.3%,术中超声定位准确率为100%;术后判断病变切除范围时,术中导航准确率64.9%;术中超声准确率100%。结论在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术中超声定位较术中导航系统更加精确,有助于提高颅内深部海绵状血管瘤全切除率。  相似文献   

15.
Intraoperative echography is a new field of application of the ultrasound diagnostics. With a special intraoperative examination head the parenchymal abdominal organs may be examined directly in the course of the operation. The intraoperative echo-examination of the tumors and cysts of the liver and pancreas as well as of nephroliths and gallstones is routinely applied in several institutions abroad. The authors report on their initial experiences with intraoperative ultrasonography of different abdominal organs.  相似文献   

16.
旋转DSA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旋转DSA应用技术,提高脑血管病的诊断能力。方法:对122例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常规正侧位和旋转DSA造影检查,其中可疑动脉83例,动静脉畸形16例,脑动脉狭窄23例。结果:脑动脉瘤通过一次旋转DSA检查96%以上病例在脑血管造影中应用的优缺点。可清晰显示瘤颈、狭窄及畸形情况。结论:旋转DSA在脑血管造影中应用具有极大的优势,应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RA诊断颅内动脉成窗畸形的临床应用价值,了解颅内动脉成窗畸形MRA表现、好发部位以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3年2月共22例颅内动脉成窗畸形患者的影像学特点、畸形好发部位、类型及其合并其他颅内血管性病变。22例均行颅脑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扫描,再将原始图像经AW4.5212作站采用MIP及VR两种方法进行血管重组,并对血管图像进行后处理。结果:22例颅内动脉成窗畸形患者中,单发19例,多发3例,共计25处。其中19例单发病例中位于基底动脉6例,位于前交通动脉区3例,位于大脑前动脉10例;3例多发病例中,位于基底动脉及左大脑前动脉1例,位于左椎动脉颅内段及左大脑前动脉1例,位于基底动脉及前交通动脉1例。22例中合并其他颅内血管性病变者20例(20/22),达90.9%,双侧动脉对比一侧优势者16例,伴AVMl例,永存三叉动脉1例,大脑前动脉A1段缺失8例,血管狭窄2例。结论:3.0T磁共振MRA能清楚显示颅内动脉成窗畸形的位置、形态及合并颅内其他血管病变,是诊断颅内动脉成窗畸形首选、有效、无创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