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观察AF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该院应用AF系统治疗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椎管狭窄症患者10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均手术成功,100例患者中优55例(55%),良25例(25%),可12例(12%),差8例(8%),有效率为92%.随访1~5年,患者的AF椎弓根螺旋钉无断裂脱落现象.结论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伴椎管狭窄症应用AF系统固定治疗,简单快捷,疗效明显,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刘斐  郝鹏飞  郑刚  吕晓  党培业  高智 《贵州医药》2022,46(4):569-570
目的 探讨与分析不同手术入路对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所有患者都给予手术方法,观察组给予前路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后路入路手术治疗,记录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状况.结果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切除治疗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后凸畸形并椎管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80例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后凸畸形并椎管狭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椎弓根截骨治疗,而观察组患者给予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胸腰椎后凸Cobb角、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指标,并作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Cobb角、VAS评分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20.0%,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单纯使用经椎弓根截骨治疗,给予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后凸畸形并椎管狭窄患者经椎弓根+椎间盘截骨进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疗效显著,能够有效矫正患者的胸腰椎后凸畸形,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路单节段伤椎固定对脊柱胸腰段不完全爆裂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脊柱胸腰段不完全爆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单节段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短节段固定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的术后1周、术后1年伤椎角度、视觉模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周及1年伤椎后凸角度及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单节段伤椎固定与短节段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不完全爆裂骨折疗效没有明显差别,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前路和后路内固定方式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临床效果进行探讨,以其为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本院收治的80例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采用前路内固定方式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方式治疗对照组患者,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椎体平均刚度、强度、高度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病症改善较为明显,其中观察组患者椎体的平均刚度、强度、高度较对照组改善明显,两组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前路内固定方式治疗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疗效显著,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AF系统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新鲜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患者早期均行后路切开复位、减压、AF系统内固定。结果 8例无截瘫表现者可在扶腋杖腰围保护下部分负重行走;26例不完全性截瘫者经3~6个月随访,肌力增加2~3级;完全截瘫者除1例肌力恢复达3级、能扶腋杖走路外,其余无恢复。合并排小便困难者于术后1~6周能自行排尿。合并胫骨平台骨折、跟骨骨折者于术后5~7d分别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较好。合并肋骨骨折及气胸者术后逐渐好转。结论 AF系统手术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胸腰段爆裂骨折是骨科常见的严重创伤性疾病之一,其发生与高能创伤有关,多见于车祸和坠落伤。胸10-腰2节段尤其是胸12、腰1和腰2最易受累。目前临床采用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但采用脊柱前后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疗效差异报道不一L2剖。我院收治的48例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患者,分别采用前后路手术进行治疗,本研究现对两种不同入路的手术方法的疗效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前后方同时减压治疗伴脊髓损伤的胸腰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2月~2011年5月收治的伴脊髓损伤的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23例,均采用后路椎管前后方同时减压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问为(173.6±32.8)min,术中出血量为(649.5±203.1)mL,术后24h伤口引流量为(297.2±56.3)mL,骨折愈合时间为(16.8±3.4)周。术后患者发生感染2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7%。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伤椎后缘高度、椎管容积率均明显大于术前,术后Cobb角明显小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Frankel分级评定情况明显好于术前。结论后路椎管前后方同时减压治疗伴脊髓损伤的胸腰段爆裂骨折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减压彻底,骨折复位效果好,内固定更为牢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36例,其中前路组14例,后路组2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前路组相比,后路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少,椎体高度恢复以及Cobb角矫正率、椎管狭窄恢复情况均优于前路组(P<0.05)。结论前路与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其中后路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效果更优,安全性高,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进一步探讨AF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 :在熟悉椎弓根解剖结构的基础上正确放置AF内固定系统并辅以椎管减压 ,共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 2 2例。结果 :经平均 12个月随访 ,本组脊髓神经功能2 0例有FrankelⅠ级以上改善 ,无改善者 2例 ;伤椎Cobb’s角和椎体高度比分别为 :术前 2 8.6°、0 .44,术后 3.2°、0 .93 ,随诊 9.5°、0 .76。结论 :AF内固定技术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爆裂骨折的理想方法 ,但仍存在一些不足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后路改良环椎管减压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290例,根据骨折类型不同,采用后路不同方式的环椎管减压AF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280例,平均随访36个月(3~80个月)。术前后凸成角平均26°,术后平均9。;术前椎管狭窄率平均54%,术后平均10%。172例患者获得Frankel分级1~3级以上的改善。结论后路改良环椎管减压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便、减压彻底、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植骨方便等优点,是治疗新鲜胸、腰椎爆裂骨折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易导致脊髓继发性损伤,加之骨折块向椎管内移位,或椎管内血肿形成,椎管容积显著减少,脊柱稳定性破坏严重,进一步加重了脊髓损伤[1].保守治疗适用范围有限,而且降压和复位效果有时欠佳,因此手术治疗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对于前路和后路内固定手术的临床效果,目前还有一定争议,我院对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分别施行上述两种手术,并对二者疗效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AF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对2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选用AF系统手术治疗。结果 28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术后压缩的椎体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2例轻微神经症状者完全恢复正常,6例不完全截瘫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 AF系统手术治疗复位满意,固定坚强,能达到有效椎管减压,手术效果好,是基层医院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有效而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处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至2012年60例胸腰椎患者进行AF固定治疗并且观察恢复情况。结果 60例患者均未发生定位错误;发生内固定松动的患者有3例;并且没有断钉或断棒病例的发生;不明原因而腰痛的患者有4例。结论采用AF系统内固定与椎管减压法治疗胸腰椎处的骨折,可有效地恢复椎管容积和椎体高度,解除脊髓神经受压,改善脊神经的功能,有效地恢复脊柱的稳定性,并且手术操作简便。总之,运用AF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比较有效的临床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观察组给予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两组术后1年的椎前缘高度、椎后缘高度、后凸Cobb角以及椎管的占位率均优于术前,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减少手术出血量,加快术后愈合时间,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凌峰  李莉 《中国实用医药》2014,(17):120-121
目的:对后路手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探讨。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62例胸腰段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1例患者,观察组采用后路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侧路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术后前缘高度比值、后缘高度比值以及VAS评分平均值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手术治疗,患者骨折椎体高度均得到恢复,其效果较为理想,后凸成角畸形得到矫正,效果明显,该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武进  程银树  汤瑞新  凌荣 《淮海医药》2004,22(6):471-472
目的 综合评价 AF系统治疗腰胸段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5例应用 AF系统治疗胸腰段骨折伴脊髓损伤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表现、X线片和 CT资料。结果  4 5例患者平均椎体前缘高度由 6 0 %恢复到96 % ,中柱高度由术前 74 %恢复到 92 % ,平均 Cobb’s角由术前 1 5°恢复到 4 .5°。椎管内移位骨块复位率 92 %。平均随访 1 8个月 ,瘫痪恢复按 Frankel分级 :A级中 3例无变化 ,其余 4 2例均提高 1~ 2级。结论 AF系统内固定能达到精确复位及恢复椎管容积 ,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伴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应用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7年1月~2018年9月收入的104例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分为采取前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对照组及采取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的观察组,各52例,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围手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前前缘高度、Cobb角、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后路手术内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取得的临床效果理想,值得加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骨科理念在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将128例胸腰段脊椎爆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围手术期应用常规性护理,观察组应用损伤控制骨科理念。对比分析两组治疗效果、伤残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满意率,对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脊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压疮、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泌尿感染及肺炎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FTM评分、MB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骨科理念应用于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伤残率,提高治疗效果,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手术效果。方法 110例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实施前路减压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后路减压手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后,后凸角度都有明显变化。末次随访治疗组后凸角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围术期参数对比得出,对照组手术时间及流血量均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对切口引流管留置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并发症现象。结论治疗无神经症状的不稳定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两种手术方法都有较好疗效,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手术方法 ,来提升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