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胸痺西医称之为"冠心病心绞痛"。其发病机理在《素问.痺论篇》中是这样阐述的:心痺者,脉不通;心脉不通,不通则痛。其发病常与心、肾、肝、脾诸脏的盛衰有关,病机总属邪痹心络,气血不畅,络脉瘀阻,心络挛急,心脉不通。针对其本虚标实之病机,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辨证分型与非线性分析心率变异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非线性方法对165例冠心病患者(心脉瘀阻型31例,胸阳痹阻型32例,痰浊内阻型24例,气阴两虚型44例,阴虚阳亢型34例)及41例正常对照组的心率变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除痰浊内阻型表现出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加强外,其余各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交感神经系统功能受损,且以气阴两虚型和阴虚阳亢型较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定悸汤治疗气阴两虚、心脉瘀阻型心悸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医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气阴两虚、心脉瘀阻型心悸患者11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6例,实验组给予益气养阴定悸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30d后,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0d后,实验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气阴两虚、心脉瘀阻型心悸,益气养阴定悸汤具有良好的效果,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围术期中医证型变化的规律.方法 选择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拟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386例患者,围术期分为心血瘀阻证组、痰阻心脉证组、气阴两虚证组和心肾阴虚证组,术前,术后3 d、7 d、3个月和6个月分析中医证型并分析变化规律.结果 386例患者术前分型结果心血瘀阻证者占67.9%(262/386),痰阻心脉证者占13.2%(51/386),气阴两虚证者占12.2%(47/386),心肾阴虚证者占6.7%(26/386),痰阻心脉证患者三支病变比例较高[92.2%(47/51)],与其他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术后第3天,心血瘀阻证为5.4%(21/386),痰阻心脉证为90.7%(350/386),较术前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气阴两虚证为2.1%(8/386),痰阻心脉证为1.5%(6/386),另有0.3%(1/386)演变为阳气虚衰证;术后7 d,痰阻心脉为80.8%(312/386);术后3~6个月痰阻心脉证为20.3%(78/386)和15.3%(56/386),较术后7 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P=0.006).结论 拟行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术前中医证型以心血瘀阻为主;痰阻心脉病变相对重且术后比例大幅增加.临床上应该高度重视这一证型的患者,并根据证型变化应用中西医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中医药辨证治疗胸痹,包括心脉痹阻、痰浊壅盛、阴寒凝滞、心肾阴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等证型.采用相应的治法,并用中医理论阐明中医治疗胸痹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胸痹是由于胸阳不振,阳气推动无力,温煦作用减弱,气血不能正常运行,痰浊、血瘀、寒凝等邪气积聚心脉,导致心脉痹阻不通。临床以胸膺部痞闷疼痛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相当于西医所说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临床上以瓜蒌薤白半夏汤为主方,辨证论治,根据症状的不同进行药物加减变化,治疗胸痹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7.
活血化瘀药治疗冠心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心痛范畴、是心血管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祖国医学认为:胸痹心痛为本虚标实之证,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发作时以标实为主,以血瘀为突出:缓解期主要有心脾肾气血阴阳亏虚,其中又以心气虚最常见。临床上本病多表现力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而血瘀常贯穿本病始终,因此活血化瘀也成为治疗胸痹心痛的根本大法。随着对活血化瘀药药理与临床研究的逐步深入,人们发现活血化瘀药对冠心病的干预是多方面、多途径综合调控作用的结果,本文主要结合冠心病发病机制,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活血化瘀药对冠心病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 概述 冠心病心绞痛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的范畴。其基本证候特点属于“本虚标实”。本虚表现为脏腑虚损,功能低下或失调,及因之而造成的血瘀、气滞、浊阻、寒凝、热结导致了心脉瘀阻,而心脏瘀血又作为直接致病因素引起了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因此在治疗时应重视病  相似文献   

9.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2):201-202
笔者自1994年以来运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气阴两虚、心脉瘀阻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52例 ,并与消心痛片组31例对照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 1诊断标准 :所有病例根据全国冠心病心绞痛座谈会修订的《冠心病的诊断参考标准》和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 (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确诊 ,均属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中医诊断与辨证分型标准按1980年全国冠心病辨证论治研究座谈会制定的《冠心病中医辨证试行标准》来确定为气阴两虚、心脉瘀阻证患者为选择对象。1 2一般资料 :观察病例共83例 ,均选…  相似文献   

10.
周婷娇 《首都医药》2014,(12):78-79
目的总结孙中林主任医师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经验以供参考。方法笔者跟随孙中林主任医师学习中医治疗冠心病方法,并进行临床经验总结。结果临床上冠心病多由寒凝、痰浊、气滞、血瘀等单一因素痹阻心脉,也可由以上因素互相影响、兼夹而致病。结论中医认为痰浊、气滞、血瘀、寒凝是冠心病发病之标,为标实。其本为气血阴阳亏虚,为正虚。病位在心,涉及肺、脾、肾,部分患者有瘀血夹浊毒之邪内侵心脉之变证(如心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荣心丸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气阴两虚或兼心脉瘀阻证)的有效性以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法进行试验。选择病毒性心肌炎(气阴两虚或兼心脉瘀阻证)患者160例,按3∶1比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口服荣心丸每次9 g,对照组口服芪冬颐心颗粒每次5 g,均3次/d,疗程均28 d。观察治疗前后心肌炎症状积分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心肌酶,以及中医证候疗效、疾病疗效的改善情况。结果 疗后28 d试验组、对照组的心肌炎症状积分和下降的均值分别为6.106、5.026,证候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4%、71.05%,疾病疗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4%、71.05%,试验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者未报告临床不良事件与不良反应。结论 荣心丸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气阴两虚或兼心脉瘀阻证)疗效优于上市药物芪冬颐心颗粒,并且未提示更高临床应用风险。  相似文献   

12.
心脉病症的治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心脉不等同于西方医学概念中的心脏. 中医学的发展受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哲学观的影响,提倡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因而心脉疾病既包含了现代医学的"心",如"胸痹心痛"、"心悸",又包含中医整体哲学观的内容,如"身心"、"神明"、"五脏五志". 因而心脉疾病的概念中不仅包含"心脉"的内容,又包含"情志、五脏、阴阳"的内容,其临床治疗亦在历代医家的不断实践中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3.
心悸病是心系病证常见病之一,历代医家对其辨证论治各有见解。总的看来,其不外虚实两端,其与心脾关系最为密切,心的气、血、形有耐于脾胃强健的生化功能去滋养,其正常的生理功能离不开脾升清、统血、主肉的生理协助。脾病可致气血生化不足,脾病生湿生痰,痰郁化热生火,阴火内生,久病生瘀,使心气不旺、心血不足、心脉被阻、心神被扰,因此,心脏正常跳动的节律性被打乱,引起心悸病的产生。主要病理基础为虚、痰、火,治疗当围绕这三方面重视心脾同治。  相似文献   

14.
金静 《北方药学》2013,(9):181-182
中医治疗及护理冠心病失眠有着久远的历史和明显的疗效。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范畴。其病因病机不外乎年老体衰、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寒邪内侵而致胸阳不振、心脉痹阻而发病。失眠属中医学"不寐"范畴,常由七情、六淫、内伤、饮食等因素引起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形成。胸痹的"阳微阴弦"与失眠之阴阳不交、心神失养和心神不安是相互影响的。中医理论根据心主神明、形神合一、七情理论和藏象理论、内病外治等,治疗护理原则以"调和"为主,调整阴阳平衡以宁心安神。  相似文献   

15.
高脂血症为常见病多发病。高脂血症乃血中之痰浊,多属“无形之痰”。现就健脾化痰法在高脂血症防治中的显著作用作一阐述。1痰浊内阻是高脂血症的病理转归痰浊内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高脂血症病变主要在脾,但与肾气虚衰关系密切,也与肝胆心肺功能失调相关。本虚标实,脾肾气虚则心气亏虚而运血无力,易致瘀血形成;肾主水,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湿,脾肾亏虚则痰湿停留为患,痰瘀互结,阻滞气机,则肝胆疏泄失常。故其标实以痰浊膏脂为主,兼有水湿,瘀血,气滞等。瘀血痰浊等浊邪,阻于心脉可致胸痹心痛,阻于脑络,可出现中风,阻于四肢可见血痹。脾肾气…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认为面瘫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头面阳明脉络,使颜面一侧营卫不和,气血痹阻,经脉失养,肌肉弛缓不收而发病。《诸病源候论》指出:"偏风口喁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边,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急而不调,令口喁僻也"。病起以风邪为主,风邪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风邪入中经络,易与寒、热、痰等邪兼夹,故初期病邪在络,夹寒热之邪,分为风寒、风热两证,中期病邪深入,内居筋肉与痰湿相杂,风痰互结,流窜经络。若久治不愈,正气亏耗,气虚血瘀,颜面长期失去气血濡养则枯槁萎缩,难以恢复;若痰瘀不去,新血不生,则血虚不能濡养经脉、肌肉而成抽搐挛缩之内风之象。病不可截然分开,虚实可互相兼夹,外风与内风也常相互影响,外风可引动内风,内风亦可兼夹外风,故内外合邪、虚实兼夹为面瘫的病因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等疾病多属中医“心悸”“虚劳”“惊悸”等范畴,辨证为气阴两虚或心脉瘀阻证,症见心慌、气短、头晕、乏力、心前区闷痛不适或疼痛、手足心热、舌红少苔等。临床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解毒、强心复脉为主。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认为:癫痫多属本虚标实、上盛下虚的证候。该病在发作期虽有本虚的见症,但多以风阳、痰热、气逆、络阻的“标实”症状较为突出。风痰浊邪蒙蔽脑窍,壅塞清阳,元神失控致上盛的症状比较明显。按中医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应先以祛邪为主,可用开窍醒神、平肝熄风、清泄痰热、活血通络、通腑泄热转气等治法。此时邪气亢盛、证候偏实而病程短暂,应迅速地祛除病邪为好,  相似文献   

19.
<正>根据2020年统计数据推算,中国心血管病的现有患病人数3.30 亿,其中冠心病1.139 万,且患病率和病死率处于上升趋势[1],因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临床防治对居民健康意义重大。中医将冠心病归属于“胸痹”“真心痛”等范畴,病理机制特点为本虚标实、心脉痹阻,其发作期以标实为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故发作时应遵循急则治其标的原则,迅速疏通痹阻的血脉以缓解急危病情,但这种处理存在部分心肌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206例入选的CHD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心血瘀阻证、痰阻心脉证、阴寒凝滞证、气阴两虚证、心肾阴虚证、阳气虚衰证6组,采用惠普HP110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患者与正常健康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对各证型Hcy进行比较。结果CHD患者Hcy水平高于正常健康人(P〈0.05),而心血瘀阻、痰阻血脉两组血浆Hcy水平均高于其他4个证型(均P〈0.01)。结论血浆Hcy的异常增高是冠心病的一个危险因素,可以作为冠心病心血瘀阻、痰阻血脉证型的辨证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