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少敏 《中国斜视与小儿眼科杂志》2021,(1):46-48,I0011,I0012,36
弱视检测对于保证视觉发育正常,避免视觉功能永久性下降具有重要意义。用传统的视力筛查对婴幼儿可能很困难,因为在检查过程中婴幼儿很难合作。目前弱视的诊断及治疗大多是在学龄期的儿童,如何早期发现及诊断学龄前,尤其是幼儿期的弱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弱视的视觉筛查、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弱视的危险因素、如何做到早期诊断弱视及未来趋势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学龄前儿童的条栅视力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婴幼儿条栅视力的发育情况。方法采用电脑控制的闭路式强化优先注视(COPL)系统,以普查的形式进行条栅视力检查,分析本系统与方法的可靠性、成功率及599例2~72个月的正常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发育趋势。结果所有年龄组2次检测结果均表现出良好的可重复性;此检查方法成功率较高,可达90%以上,体现了COPL系统的强化优先注视的优势。检查中2~12个月和42~72个月的幼儿配合较好,12~42个月的幼儿处于好动状态,配合率略低,但也远高于以往文献报道;随幼儿年龄增加,其条栅视力亦逐渐增加。通过散点图估计发育趋势线图,可见出生后12个月的幼儿视力提高显著,之后条栅视力稳步上升,30~36个月视力变化相对趋于平缓,36个月之后的条栅视力发育进入平台期。结论应用电脑控制的COPL视力检测系统对学龄前幼儿条栅视力检查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有效地应用于学龄前婴幼儿视力发育的研究,了解不同年龄段条栅视力发育的快慢及其发育成熟的年龄和可以发育的最高程度。  相似文献   

3.
分别应用角膜及眼底反光同时摄影仪和标准对数视力表对1196名4~6岁儿童进行了屈光、斜视和视力普查。比较两种方法的普查结果后发现:尽管摄影法普查异常发现率显著低于视力普查,但是,在筛选严重影响儿童视功能发育的眼病上,摄影法与视力表法接近,可以独立应用。  相似文献   

4.
早期评估婴幼儿视力的重要性已被临床眼科医师所接受。优先注视法是测定婴幼儿客观视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利用优先注视法测定的婴儿条栅视力让视觉研究者了解了视觉发育的有关信息。本文就优先注视法原理、及其对条栅视力的评估、条栅视力与认知视力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早期评估婴幼儿视力的重要性已被临床眼科医师所接受。优先注视法是测定婴幼儿客观视力的一种重要方法,利用优先注视法测定的婴儿务栅视力让视觉研究者了解了视觉发育的有关信息。本研究就优先注视法原理及其对条栅视力的评估、务栅视力与认知视力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3~6岁学龄前儿童的视力发育曲线比较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用不同的方法检查正常3~6岁学龄前儿童的视力,比较研究学龄前儿童正常视力发育的曲线表现,并探讨不同年龄段儿童可行的视力检查方法。方法对幼儿园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无眼部器质性病变、屈光度在正常生理值范围的3~6岁的学龄前儿童检查条栅视力、E字视力、图形视力。结果(1)对不同的视力检查方法,幼儿的视力发育趋势表现有所不同,视力发育成熟的年龄亦有差异。其中,条栅视力发育较快,在3岁左右达到5.0;图形视力和E字视力发育接近,6岁以后达到5.0。(2)就3~6岁之间幼儿的视力发育呈阶段性,大致可分为2岁10个月~3岁3个月、3岁4个月~4岁3个月、4岁4个月~4岁9个月和5岁4个月~6岁3个月四个阶段,P<0.01,差异有显著性;其中,2岁10个月~3岁3个月和4岁4个月~4岁9个月两阶段视力发育更敏感,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为半年;继这两个阶段之后分别是两个视力发育相对缓慢期,为3岁4个月~4岁3个月和5岁4个月~6岁3个月两个年龄段,持续时间较长,约为一年。结论视力发育过程不仅与视神经传导功能的发育有关,还与幼儿的心理发育及认知能力有关;针对3~6岁的学龄前儿童,其视力检查以E字视力最敏感;其视力发育曲线可为视力普查时判断幼儿视力是否正常提供参考值。  相似文献   

7.
近视眼在我国呈高发态势,且发病趋于低龄化,儿童视力健康保护的严峻性日显突出。人眼的屈光状态发育是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婴幼儿的屈光特点与成人相比差异较大。本文着重介绍婴幼儿及儿童屈光状态发育的自然进程,并分析眼部屈光要素变化的主要特征和作用。  相似文献   

8.
屈光不正、屈光参差、斜视、先天性白内障、黄斑出血、弱视等,是危害儿童视功能正常发育的常见眼病,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对确保儿童视功能的正常发育,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在儿童眼病的普查中,我们体会到目前尚缺乏一种理想的儿童视力监测工具。1939年“司氏”(Sjogren)首创用手印式视标制成儿童视力卡片(见图一)。著者认为传统的“司氏”手印式视标存在如下缺点(以下简称司氏视标):  相似文献   

9.
邢台市1219名学龄前儿童视力及立体视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我市学龄前儿童视力、立体视发育情况,及时有效地防治儿童弱视。方法由专门眼科医师对我市1219名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立体视锐度检测。结果我市学龄前儿童弱视患病率为8.86%,可疑弱视患病率为26.58%。学龄前儿童有中心凹立体视者占58.41%。结论学龄前儿童进行视力、立体视普查很有必要,对视力低下或立体视检查明显低于同龄人者需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0.
选择观看法(PL)对婴幼儿正常视力的测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用日本制造的NitenPLVisualTester对天津市区和郊区1~24月龄正常发育的婴幼儿810例(1620只眼)进行了视力检查。并对1月龄组婴幼儿21例(42只眼)的视力进行了纵向追踪观察。获得了婴幼儿各月龄的正常视力值及视力发育曲线。婴幼儿的视力随月龄增加而增长。婴幼儿正常视力的测定,不仅了解其增长规律,而且为婴幼儿眼疾早期视力受损程度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1.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及视力恢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及视力恢复陈瑞英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率不高,约占新生儿的4%〔1〕,但是它严重地影响了婴幼儿的视觉发育,治疗不及时或方法不当可以造成终生的视力缺陷,甚至失明。白内障造成的失明约占儿童盲目的1/3,它是儿童视力障碍最主要的疾病之一。虽然...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大兴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弱视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庆慧 《国际眼科杂志》2006,6(6):1468-1469
目的:了解我区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及弱视发病情况,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群防群治措施。方法:对我区6所公立园所4~6岁学龄前儿童给予系统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后进行视力检查,对视力低常和斜视者(≤0.8)进行验光检测。结果:我区学龄前儿童视力低常率(≤0.8)为9.12%,弱视患病率为4.20%,各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定期加强学龄前儿童视力及弱视的普查工作,以便早期发现弱视,力争在儿童视觉发育敏感期得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3.
学龄前儿童是视觉发育的重要阶段,眼屈光状态变化较快,做好儿童的眼保健工作十分重要,普查可以及早发现儿童的眼科疾患,以便及时治疗,对于提高儿童的智力,促进视觉发育是非常必要的,现将我院二年来对幼儿园3~7岁儿童视力低下原因的调查结果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对象:我们从1988年5月至1990年5月检查了抚顺市委幼儿园、市幼儿园、新抚幼  相似文献   

14.
3704例新生儿眼病筛查报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眼的重要发育期是胚胎的前4~6个月,而婴幼儿时期是视觉发育的关键阶段。因此美国小儿眼科和斜视协会及美国眼科学会理事会分别于1991、1996及2001年修改和批准进行早期婴幼儿和儿童的视力筛查和眼部检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沙眼衣原体(Chlamydiae trahomatis),是沙眼的病原体,其传布蔓延,与环境条件、卫生习惯、文化素质有关。为了调查杭州儿童感染情况,本院对100名正常健康儿童进行检查、检出率为28%,现报告如下。一、检查对象1987.1—1988.3,本院接受健康检查儿童共100名。男61名、女39名;年龄2.5—14岁。其中学龄前期26人,学龄期74人。全部为市内幼儿园、小学就读生。均发育良好,视力正常,近期无眼疾治疗史。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小学一、五年级学生视力及屈光状态的构成情况,为儿童近视的预防矫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上海市川沙学区小学一年级学生447人,共计894只眼,五年级学生269人,共计538只眼进行眼科普查,先检查其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及小瞳屈光状态,后给予睫状肌麻痹剂散瞳,检查其基础屈光状态。结果近视是小学生视力低常的主要原因。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视力低常率(54.3%)和近视患病率(53.2%)明显高于一年级(7.4%,6.2%),一年级的散光患病率(64.7%)高于五年级(59.5%)。两个年级各种屈光状态构成存在差异;五年级整体屈光状态偏近视,一年级偏远视。两个年级男女生屈光发育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学五年期间,是儿童屈光发育变化较快的年龄阶段,也是儿童屈光异常预防矫治的关键时期,应该作为儿童近视预防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7.
3岁前婴幼儿视力发育的评估--电脑控制COPL系统检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检测3岁以下正常婴幼儿视力,探讨婴幼儿视力发育规律.方法检测装置电脑控制闭路式强化优先注视检测系统(Closed-circuit Operant Preferential Looking System,COPL).对象符合筛选标准的正常婴幼儿.结果(1).COPL的总可测性为91.3%;(2).COPL的可重复性佳,两次检测结果配对t检验P=0.726,无显著性差异;(3).视力与性别的关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男女视力,无显著性差别(P=0.246);(4).视力与年龄的关系3岁以下婴幼儿的视力发育与年龄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r=0.847,P=0.000),视力(Y)与月龄(X)之间的曲线回归方程Y=3.5622+0.1254X-0.0049X2+0.000069X3.结论(1).3岁以下正常婴幼儿的视力发育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与性别无关.在发育过程中有一定的阶段性和规律性.以出生后6个月视力提高最为迅速,以后逐渐变慢,稳步上升,3周岁时视力接近成人水平.(2).本研究结果提示早期检测婴幼儿视力的必要性.提倡对婴儿出生后即进行视力筛查,并在6个月、1岁、3岁时进行跟踪检查.(3).电脑控制强化优先注视检测系统是检测3岁以下婴幼儿视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婴幼儿白内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后囊膜混浊是白内障摘除术后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将影响视力的发育。我们从2004年3月至2006年5月对12例(18眼)婴幼儿先天性白内障行超声乳化吸除,术中进行后囊膜环形撕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及植入人工晶状体,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图形视力表、Teller视敏锐度卡在婴幼儿视力检测中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 对2010年1~12月在北京同仁医院眼科斜弱视门诊就诊的185例患儿,分别使用儿童图形视力表检测2~3岁患儿59例118只眼,用Teller视敏锐度卡检测5个月至2岁患儿126例252只眼.每2个月龄为一组,共分为10组进行视力检测,并对其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应用儿童图形视力表检测视力结果:0.1~0.2者为14.41% (17/118),0.3~0.5者为64.41% (76/118),0.6者为21.19% (25/118);应用Teller视敏锐度卡检测视力结果:13 cy/cm为21.43% (54/252),4.8~9.8 cy/cm为20.63%(52/252),1.3~3.2 cy/cm为42.86% (108/252),0.86 cy/cm为10.71% (27/252),0.43 cy/cm为4.37%(11/252).结论 儿童图形视力表、Teller视敏锐度卡是一种安全、快速、经济、有效地婴幼儿视力评估检测系统,较常规检查能更早地发现低于该年龄段视力发育水平的低常视力,同时可以对眼部先天性疾患的婴幼儿低视力进行早期干预并制定跟踪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Qiu Y  Li XQ  Yan XM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11):995-1000
目的 对5至24个月龄正常婴幼儿条栅视力发育规律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使用以优先注视原理设计的Teller acuity cardsⅡ检测5至24个月龄正常婴幼儿的双眼及单眼视力.应用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比较,月龄组间两两比较使用Dunnett's方法,单眼与双眼及两侧单眼间的差异用配对t检验.视力水平与月龄的关系用Spearman曲线回归分析.结果 Teller acuity cards检查双眼视力完成率98.77%,单眼检查完成率89.2%.平均检查时间2~5 min.分别测得5至24个月龄婴幼儿双眼及单眼视力均值.单眼视力略低于双眼视力,差异小于或等于1个倍频;两眼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婴幼儿双眼及单眼视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5月龄至14月龄视力增长平缓,平均视力由0.17(5.1 cpd)增长到0.32(9.6 cpd),提高约1倍频,15月龄以后视力水平提高速度加快,2岁时达到略低于成人视力水平0.833( 26 cpd),视力水平与12月龄时相比增加1.5倍频.结论 Teller acuity cards TMⅡ可以有效地检测2岁以内婴幼儿的双眼及单眼视力.正常婴幼儿双眼及单眼条栅视力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不同时期,婴幼儿视力发育具有不同的增长速率.单眼视力等于或略低于双眼视力水平,两眼视力发育比较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