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小肠淋巴管瘤致肠梗阻1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是发生在淋巴系统的较为少见的肿瘤。按照Wegner分类方法,淋巴管瘤分为单纯性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及囊状淋巴管瘤。小肠淋巴管瘤在临床上少见,我院曾收治1例,男,13岁,因中下腹疼痛伴呕吐5d入院。5d前患者因饱食后运动出现中下腹隐痛不适,逐渐加剧并出现呕吐,非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含有胆汁样液体,无腹泻、发热等,到当地医院救治(具体用药不详),无明显好转,遂转入本市红十字医院。腹部x线平片提示肠梗阻,行胃肠减压、抗炎补液治疗3d,病情仍无明显好转并加重而转入我院,因当时病情危重,在我院未行腹部B超和立卧位x线平片检查。  相似文献   

2.
腹部淋巴血管瘤九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有毛细血管增生的淋巴管瘤即为淋巴血管瘤,是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头颈部,是一种先天畸形或发育缺陷,常见于儿童,成人少见。虽然少见部位如肠系膜、网膜、腹膜后等淋巴管瘤的个例报道时常见到,但腹部淋巴血管瘤非常罕见。本文总结2002年12月至2005年12月本院收治的9例腹部淋巴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脾脏脉管瘤的病理形态特征、形成原因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7例脾脏脉管瘤病例进行病理形态观察,EnVision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7例脾脏脉管瘤中,2例为血管瘤,脉管内皮细胞CD31、CD34表达阳性;2例淋巴管瘤,脉管内皮细胞D2-40表达阳性;3例血管淋巴管瘤,D2-40在淋巴管内皮细胞表达阳性,CD31、CD34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阳性.结论 脾脏脉管瘤是少见肿瘤,免疫表型D2-40、CD31、CD34检查阳性,对脾脏脉管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的认识,探讨其诊治方法。方法报告2例经本院收治的腹膜后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表现。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39岁及45岁。患者均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超声及CT均表现为边缘光整的囊性肿块。2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腹膜后肿物切除术,并检索Pubmed和CBM数据库,对该疾病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2例均成功切除病灶并经病理诊断为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术后随访5和24个月,未发现肿瘤复发。结论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临床上少见,该病多无特征性临床表现,B超及CT检查对协助术前诊断及手术均有重要指导意义。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膜后囊性淋巴管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囊性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以提高诊断率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2例成人肝囊性淋巴管瘤患者临床资料及诊疗过程,并检索、复习中文期刊数据库中肝囊性淋巴管瘤的文献。结果:笔者收治的2例患者,均为女性,入院诊断分别为肝囊性占位和肝囊肿;患者完善相关检查后行肝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肝囊性淋巴管瘤;患者术后随访均无复发,治疗满意。检索1984—2017年期间国内共报道6例患者,其中男4例,女2例;入院诊断肝囊淋巴管瘤2例(2/6);其他均误诊(4/6),6例患者均行手术切除后明确诊断,术后患者恢复满意。结论:肝囊性淋巴管瘤为临床罕见的肝脏良性疾病。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临床易误诊为肝囊肿及其他囊性疾病;MRl有助于鉴别诊断;有明确症状、体征或不能排除恶性的患者应结合个体情况制定治疗方案,病理检查是明确诊断的唯一方法。  相似文献   

6.
乔祖俊  郭喜林 《腹部外科》1997,10(5):206-206
腹膜后淋巴管瘤临床上极少见。我院自1975年至1996年经手术及病理检查证实者11例。该病男性多于女性,以中、上腹部多发。患者常以“腹部肿块”而就诊。术前确诊困难,手术是最理想治疗方法。本组均一期根治性切除。  相似文献   

7.
<正>淋巴管瘤(Lymphangioma,LA)临床少见,为一种良性淋巴管病变,一般认为是淋巴组织先天发育畸形所致,最常见于颈部和腋窝等区域,罕见发病于泌尿生殖系统,阴囊淋巴管瘤(Scrotal lymphangioma)多见于个案报道。现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7年11月我院收治11例阴囊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提供可参考诊疗方案。1临床资料本组均为男性初发病例,年龄1~63岁,平均(1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1例罕见的呈瘤内瘤组合的皮肤局限性淋巴管瘤内毛母质瘤.方法:对1例皮肤局限性淋巴管瘤内毛母质瘤进行形态学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右肩皮肤革状肿物,大小4.5cm×3.5cm×2.0cm,切面基底部见一结节,部分有石灰样感,结节外周囊性多房,内含灰白色半透明糊状物.镜检:基底部结节表现典型毛母质瘸的组织学特点,外周呈淋巴菅瘤结构.免疫组化结果:衬覆淋巴管腔的扁平细胞D2~40弱阳性,CD 31、CD34(内对照,瘤内血管内皮细胞阳性)及VEGFR-3均阴性.结论:皮肤淋巴管肿瘤和毛母质瘤分别为皮肤软组织和附件来源的肿瘤,二者同时发生并且形成独特的瘤内瘤现象非常罕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技术应用于儿童腹腔涉及重要血管的淋巴管瘤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20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涉及重要血管的腹内淋巴管瘤2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手术处理策略、手术时间、术后复发率和并发症等情况。结果其中18例完全腹腔镜淋巴管瘤切除获得成功,4例累及肠管巨大病变,延长脐部切口后,牵出腹外连同肠管一并切除。其中涉及重要血管包括脾血管3例、腹膜后大血管5例、肠系膜血管14例。手术时间50~270 min,平均(131.40±35.2)min;术中出血量1~300 ml,平均(41.84±5.24)ml;术后恢复排气、排便时间平均3.45 d;术后住院时间6~38 d,平均(15.54±2.36)d;无切口感染,术后病理均回报淋巴管瘤。2例术后引流液每日100~200 ml,考虑淋巴管漏,经引流后治愈;2例术后超声提示少量腹水,经1~3个月随诊消失。所有患儿均无复发、粘连性肠梗阻发生。结论腹腔镜手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患儿术后恢复快,切口瘢痕小、美观,尤其对于涉及重要血管的腹部淋巴管瘤切除,创伤小,手术视野显露好,裸化血管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正淋巴管瘤是一种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的肿瘤,绝大多数发生于头颈部,其次为腋窝,腹部淋巴管瘤少见~([1])。囊性淋巴管瘤是淋巴管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生于腹膜后的囊性淋巴管瘤极少见。1一般资料患者男,21岁。因"体检发现腹腔肿物4 d"入院。专科查体:腹部略膨隆,未触及明显包块,全腹无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墨菲氏征阴性,肠鸣音正常。各项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肿瘤标志物均正常。腹部超声: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肠直肠淋巴管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报道本院收治的2例结肠淋巴管瘤病例,并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万方医学网中有关结肠直肠淋巴管瘤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9月。分析其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手术方法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共计12篇文献,15例病人(包括本院2例)纳入本研究,其中男7例,女8例;平均年龄(49.1±17.5)(0.5~71.0)岁。所有病变均位于黏膜下,其中结肠11例,直肠4例。所有病人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2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9例行病变肠段切除术,3例行内镜治疗,1例合并直肠癌行Dixon手术。结论:结肠直肠淋巴管瘤极为罕见且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内镜及内镜超声检查有助于术前诊断。确诊依据术后病理学检查。手术切除是结肠直肠淋巴管瘤首选治疗方法。>2 cm的结肠直肠淋巴管瘤行病变肠段切除,≤2 cm者可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腹膜后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手术治疗方法的认识,提高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成人腹膜后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的手术治疗过程,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腹膜后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完整切除,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好,未发生任何手术并发症。结论手术切除腹膜后巨大海绵状淋巴管瘤,需熟悉局部解剖关系,妥善保护周围组织,结扎离断与肿物相连的筋膜、淋巴管和血管组织,完整切除肿瘤,术后充分引流。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结肠系膜淋巴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手术治疗的5例小儿结肠系膜淋巴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诊断为腹腔包块性质待查的患儿,术中发现腹腔肿块来源于乙状结肠系膜,其中1例肿块侵犯到降结肠系膜达结肠脾曲而行左半结肠切除+肠吻合术,另外2例行乙状结肠系膜淋巴管瘤切除+部分乙状结肠切除+肠吻合术;1例患儿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合并乙状结肠系膜淋巴管瘤,行阑尾切除+乙状结肠系膜淋巴管瘤切除+肠吻合术,1例患儿诊断为乙状结肠系膜淋巴管瘤破裂并弥漫性腹膜炎,行乙状结肠系膜淋巴管瘤切除+乙状结肠造瘘术,术后6个月后再行二期手术。5例患儿手术后恢复良好,未发生吻合口漏等并发症。术后随访5个月~5年,(2.3±1.1)年,1例失访,余均存活,仍在随访中,所有病例均未复发。结论日常行阑尾手术中,应常规探查小肠、结肠;未进行肠道准备的结肠一期吻合手术中结肠灌洗可减少吻合口漏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腹腔感染严重的患儿结肠一期吻合不可取,结肠造瘘安全;小儿结肠系膜淋巴管瘤术前确诊困难,反复出现腹痛、腹部包块的患儿应想到结肠系膜淋巴管瘤的可能性,行充分的肠道准备后择期手术,手术是肠系膜淋巴管瘤唯一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 脾脏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较为罕见的脾脏良性肿瘤,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影像学诊断较为困难,初诊时易误诊,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本文通过回顾1例脾脏巨大血管淋巴管瘤患者的诊治经过,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对本病特点进行总结,以期对临床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方法 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2022年9月收治的1例脾脏巨大血管淋巴管瘤患者临床资料,结合国内外文献对该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为50岁女性,因体检意外发现脾脏占位20 d余入院,全腹增强CT示:脾大,内见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影,部分边缘见弧形高密度影。腹部彩超示:脾脏多发混合回声病灶,较大者约10.2 cm×8.8 cm,形态尚规则,边界清,内回声不均,其内可见血流信号;胆囊息肉样病变(多发)。通过全科讨论分析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实验室检查结果等资料,认为有手术指征。遂行腹腔镜辅助下全脾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脾脏血管淋巴管瘤。结论 脾脏血管淋巴管瘤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生长特性的良性肿瘤,误诊率高,病理组织学检查是确诊该疾病最重要的手段,完全手术切除被认为是治疗该疾病最有效的方式,术后应定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5.
手术治疗阴茎淋巴管瘤13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提高阴茎淋巴管瘤的诊治水平。 方法 :对 13例阴茎淋巴管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13例患者均行淋巴管瘤手术根治性切除 ,随诊 2~ 3年 ,无复发。且阴茎外观正常 ,可正常勃起 ,不影响性生活。 结论 :根治性手术切除为治疗阴茎淋巴管瘤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6.
小肠淋巴管瘤四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淋巴管瘤(lymphangioma)是由一些与淋巴系统不连通的淋巴组织起源的良性肿瘤,是一种先天性病变,每12000个出生者中发生1例。可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囊状淋巴管瘤3种类型,常常发生在颈部或肩部。发生在小肠的淋巴管瘤极为罕见,我院自1988-2006年共收治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淋巴管瘤是淋巴系统少见的良性肿瘤之一,多见于婴幼儿及儿童,成年人少见。淋巴管瘤生长趋势一般较缓慢,好分布于神经血管轴附近,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胃肠道少见。小肠系膜淋巴管瘤更为罕见,据报道,其在所有淋巴管瘤中的发病率不到1%[1],近年仅在部分病例报告中报道,可累及肠系膜内主干血管、系膜及所属肠管,甚至导致肠扭转并发肠坏死等致命并发症[2-5],容易并发急腹症等急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上腺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例肾上腺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及病理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情况进行探讨分析。结果:12例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其中3例行开放手术,6例行经腹腔途径腹腔镜手术,3例行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术后均恢复良好;病理证实7例为肾上腺淋巴管瘤,5例为肾上腺血管淋巴管瘤;随访11个月~12年9个月,肿瘤无转移和复发。结论:肾上腺淋巴管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肾上腺良性肿瘤,患者多无临床症状,部分患者有心悸、出汗、血压升高、腰痛等症状,术前影像学检查可提示诊断,病理检查可确定诊断。手术为首选治疗方法,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9.
腹腔内淋巴管瘤所致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淋巴管瘤 (lymphangioma ,LA)按Harkine分类方法分为单纯性LA、囊性LA、海绵状LA、淋巴血管瘤及淋巴管肉瘤五类 ,其中以囊性LA为多见。但腹腔内LA是一种少见的腹部良性肿瘤 ,文献对其引起肠梗阻的专题讨论较少。现将我院自 196 6年 1月至 1999年 6月诊治的 12例报告如下。一、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中男 9例 ,女 3例 ,平均年龄 14 1岁 (3~ 42岁 ) ,其中 <14岁者 (即儿童组 ) 7例 (5 8 3% )。2 .临床表现 :腹痛 呕吐 腹部包块 9例 (75 % ) ,腹痛 腹部包块 1例 (8 3% ) ,腹痛 腹胀 呕吐 1例 (8 3…  相似文献   

20.
淋巴管瘤是由淋巴腔隙和血管构成的肿瘤,分为毛细淋巴管瘤、海绵状淋巴管瘤和囊性淋巴管瘤三种。人体多处软组织都可发生,但以颈部最多见。本文报告1例腹膜后多发性囊性淋巴管瘤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