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治疗,并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86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采取泼尼松片治疗;观察组43例,采取针灸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有效率率为95.35%,对照组为81.40%,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2周,观察组患者的H-B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能够提高临床有效率,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见效更快,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6年12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27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发病1周内接受针灸治疗,对照组在发病1周后接受针灸治疗,进行两组痊愈时间、显愈率的对比.结果: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显愈率更高(P<0.05).相对于对照组,观察组痊愈时间更短(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最佳治疗时间为发病1周内,所以该疾病患者应尽早接受治疗,进而获得有效救治.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周围性面瘫患者共180例,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三组,每组60例,治疗4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三组患者治疗后H-B评分均显著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评分显著低于电针组与温针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温针灸组与电针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个周期后,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5%,显著高于温针灸组81.67%与电针组80%,有统计学差异(P0.05),温针灸组与电针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效果满意,临床操作过程中应加强护理,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研究温针灸联合推拿对急性期肩周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科2017年05月~2018年05月收治的86例急性期肩周炎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随机双盲法随机分为对照组(n=43)和观察组(n=43);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配合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95.35%(41/43)、76.74%(33/4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20,P 0.05)。结论 :急性期肩周炎患者采用温针灸配合推拿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面神经损伤平面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住院收治的患者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治疗组在面瘫急性期介入面神经损伤平面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法.结果:本组病例在经过2~6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组痊愈12例(35.29.%),有效19例(55.88%),无效5例(8.83%),总有效率(91.18%).对照组痊愈7例(20.58.%),有效14例(41.18%),无效13例(38.24%),总有效率(61.76%)治疗组治疗面瘫临床疗效总有效率达91.18%明显优于对照组61.76%(P<0.01).结论:根据面神经损伤平面针灸可以明显提高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周围性面瘫使用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对102例急性面瘫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将患者分成了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有51例患者,对照组使用先用药后针灸方式,治疗组使用温针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率是96.07%,对照组是70.587%,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周围急性面瘫可以使用针灸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分期针灸应用于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治疗效果与护理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进行分期针灸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50例按照奇偶数列表的分组方法分为2组,25例/组.其中,一组患者实施传统护理干预(对照组),另一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观察组).将两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不良情绪情况以及portmann评分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周围性面瘫患者紧张、自卑、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发生率分别为8.00%、4.00%、12.00%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后的portmann评分(16.46±2.48分)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分期针灸能够有效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同时辅以护理干预可促进临床效果的提高和患者不良情绪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收取本次研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50例,时间为2014年4月9日至2017年11月16日,后对收取对象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采取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对2组护理满意度以及Portmann评分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观察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护理满意度96.00%,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0.05.观察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Portmann评分(9.56±1.02)分,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间相比较,P<0.05.结论:将早期康复护理应用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中具有显著效果,且能够有效提高Portmann评分,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干预在分期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取2014年12月-2016年10月医院收治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随机数字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2组患者均采用分期针灸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效果。结果:2组治疗前H-B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7d、14d、21d及28d H-B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分期针灸治疗时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效果理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针刺合温针灸择期治疗非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5年1月我院周围性面瘫者,分为:研究组(治疗方案为针刺配合温针灸足三里穴)和对照组(单纯采取针刺治疗).对比:(1)两组周围性面瘫治疗疗效.(2)两组治疗前后面部FDI残疾指数评分.结果:(1)两组周围性面瘫治疗疗效比较有差异(P<0.05). (2)两组治疗前面部FDI残疾指数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面部FDI残疾指数评分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针刺合温针灸择期治疗非风热型周围性面瘫疗效肯定,对减少面部残疾程度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温针灸应用于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对本医院诊治的6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收入数据分析资料,选择于2016年2月至2018年11月,按照患者入院日期单双号予以分组处理,一组纳入30例,试验组实施中医温针灸治疗,对照组实施西药治疗,计算两组治疗1个疗程之后的治疗有效统计率、治疗效果满意统计率,且比对两组痊愈用时及治疗之前、治疗1个疗程之后VAS评分数值。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统计率比较对照组有关数据提升,存在组间指标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效果满意统计率比较对照组有关数据提升,存在组间指标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痊愈用时比较对照组有关数据缩短,存在组间指标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1个疗程之后VAS评分数值比较对照组有关数据下降,存在组间指标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开展温针灸的临床效果较优,可以将患者治疗有效状况提升,提高患者满意状况,缩短患者痊愈时间,缓解患者疼痛情况,呈现出重要治疗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对周围性面瘫进行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预后。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面瘫患者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针灸治疗,治疗组以针灸配合康复功能训练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疗效、肌电图检测结果以及Portmann评分。结果:治疗组患者39例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Portmann评分在治疗后提升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针灸治疗与康复功能训练联合应用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优于单纯针灸治疗,值得进一步在临床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面瘫患者接受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根据2009年至2012年我院的200例面瘫患者来进行研究分析,将患者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有10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的是中药和针灸联合治疗,对照组使用的是针灸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有31例显效,10例有效,59例痊愈,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有52例痊愈,36例显效,12例有效,总有效率100%。两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同,不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8120.05)。观察组急性期痊愈率为64%,恢复期痊愈率为40%(P0.01)。观察组急性期痊愈率为80%,恢复期痊愈率为42%(P0.01)。结论:面瘫使用针灸治疗方式的效果突出,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昭通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3月-2013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单纯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40例采用温针灸为主且辅以电针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面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2周、4周后H-B量表评分分别为(8.62±3.26)、(2.20±3.14)明显低于对照组(12.38±4.86)、(6.58±3.56)(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50%(P<0.05)。结论临床上应用温针灸辅以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单针治疗效果,显著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促进其生活质量的提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中医特色护理方法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为临床治疗护理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45例,将受试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22例,观察组2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中医特色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痊愈2例(8.70%),显效10例(43.48%),有效9例(39.13%),总有效率为91.30%;对照组患者护理后痊愈0例(0.00%),显效8例(36.36%),有效6例(27.27%),总有效率为63.64%。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安全有效,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乐泉 《现代养生》2014,(6):190-190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门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患者共10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与护理,干预组给予心里护理、针灸护理、功能锻炼和眼部护理等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有效率的差异,分析护理干预对于针灸治疗的影响。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干预对治疗效果的提高具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灸护理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及对不良情绪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就诊的5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时间在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以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以实施针灸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面瘫(portmann)评分及患者不良情绪改善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portmann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干预后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周围性面瘫患者中应用针灸护理能有效提升临床效果,改善患者的周围性面瘫评分和不良情绪,对提升患者的满意度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针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治疗使用中医针灸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017年9月~2018年7月接受治疗的20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所研究的所有成员按照随机的方式对其采取分组,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使用西药治疗方式,实验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方式,将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和痊愈时间上采取对比。结果:通过实践研究,实验组在治疗效果上要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痊愈的时间上,对照组患者痊愈的时间要比实验组长,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上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方面,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很明显,不仅让患者能够尽快痊愈,同时在临床上有着推广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并总结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53例,对患者实施针灸治疗,并配合护理措施,观察治疗效果,总结护理经验。结果:53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46例,显效4例,有效2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8.11%。结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易于患者接受,治疗同时配合有效护理措施可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应用西医综合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针刺、中药治疗,治疗2周后统计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是94.2%,对照组是73.9%,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确切,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能有效快速缓解症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