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蔡敏  厉群  吴素娟 《护理研究》2004,18(7):571-572
[目的 ]为明确院内心脏骤停病人在行标准心肺复苏术 (CPR)的同时加插入式腹部按压 (IAC)能否提高脑复苏成功率。 [方法 ]将 72例心脏骤停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ABC程序行标准心肺复苏术 (S -CPR ) ;实验组在进行S -CPR的同时 ,在胸部按压放松时行一次腹部按压 ,按压力度为 13 .3 3kPa~2 6.67kPa ,按压频率为10 0 /min ,压胸与压腹交替进行。监测两组心肺脑复苏效果。 [结果 ]实验组在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2 4h生存率、出院存活率及脑复苏结局评价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并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 ]IAC -CPR在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同时提高了远期存活率和脑复苏效果 ,是一项有利于脑复苏的循环支持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明确院内心脏骤停病人在行标准心肺复苏术(CPR)的同时加插入式腹部按压(IAC)能否提高脑复苏成功率。[方法]将72例心脏骤停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按照ABC程序行标准心肺复苏术(S—CPR);实验组在进行S—CPR的同时,在胸部按压放松时行一次腹部按压,按压力度为13.33kPa~26.67kPa,按压频率为100/min,压胸与压腹交替进行。监测两组心肺脑复苏效果。[结果]实验组在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呼吸恢复率、24h生存率、出院存活率及脑复苏结局评价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未发现明显并发症。[结论]IAC—CPR在显著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同时提高了远期存活率和脑复苏效果,是一项有利于脑复苏的循环支持新技术。  相似文献   

3.
插入式腹部按压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明确院内心脏骤停的病人在行标准CPR的同时附加IAC能否提高复苏成功率并探讨IAC -CPR下冠脉灌注压的变化。方法  10 2例ICU内发生的心脏骤停病人随机分为IAC -rockonCPR组 (即实验组n =5 0 )和标准CPR组 (即对照组n =5 2 )。对照组按照ABC程序紧急行标准心肺复苏术 (S -CPR) ;实验组在进行S -CPR的同时 ,在胸部按压放松时行一次腹部按压 ,按压力变为 15 0~ 2 0 0mmHg ,按压频率为 10 0~ 12 0次 /min ,压胸与压腹交替进行。两组均监测有创动脉压及右房压。结果 实验组自主循环恢复率为 80 .4 % ,对照组为 5 0 % ,P <0 .0 5 ;2 4h自主循环恢复率分别为 6 8%、2 8% ,P <0 .0 1;实验组冠脉最高灌注压为 (31.9± 12 .1)mmHg ,对照组为 (13.8± 7.1)mmHg ,P <0 .0 1。结论 IAC -CPR可明显地提高冠脉灌注压 ,增加自主循环恢复率和 2 4h自主循环恢复率 ,未发现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使用机械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患者复苏结局的影响。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关于机械心肺复苏和徒手心肺复苏的相关文献,提取有效数据后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计纳入20项临床研究,包含29 727例患者,其中11 104例患者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不同频率插入式腹部按压心肺复苏及标准心肺复苏产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探讨IAC-CPR的最佳按压频率。方法选12条健康杂种犬,每条实验犬均接受S-CPR和80IAC-CPR、100IAC-CPR、120IAC-CPR四种复苏方法,每只犬四种复苏方法的顺序由随机法确定,每种按压方法进行5min。体外电击法制作犬室颤模型,采用6F猪尾导管及压力换能器,测量中心静脉压(CVP)、升主动脉收缩和舒张压、颈动脉收缩(CAS)和舒张压(CAD),并通过公式计算获得冠状动脉灌注压(CPP)、平均主动脉压(MAP)及平均颈动脉压(CMAP)。结果100IAC-CPR产生的MAP、CMAP、CVP均大于其他三种按压方法(P<0·05),产生的CPP和120IAC-CPR相当(P>0·05),优于其余两种按压方法(P<0·05)。结论100IAC-CPR能产生最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主要表现为能产生更好的CPP和CMAP,预示可能产生更好的复苏成功率,而且易于操作和维持。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评价两种不同形式心肺复苏的效果。方法:计算机并手工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万方数据库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关于持续胸外按压及标准胸外按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有效数据,用Review Manger5.3软件进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个随机对照试验,共2610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种不同形式的心肺复苏对患者存活至出院的机率没有明显差别[RR=1.05,95%CI(0.85-1.31),P=0.64]。结论:基于此次Meta结果显示,两种不同形式的心肺复苏对患者存活至出院的比例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腹部提压心肺复苏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治疗心跳呼吸骤停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WanFang Data和CBM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18年4月15日,同时补充检索clnicaltrials.gov registry、百度学术引擎等查找相关文献,手工检索所有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方法,筛选关于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对比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治疗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中、英文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纳入文献的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对比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出院生存率、长短期生存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仅有4篇随机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偏倚风险评价显示研究质量不高,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组的ROSC率高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46,95%CI:1.10~1.94,P=0.010);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组患者的短期生存率(小于2周)高于标准心肺复苏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4.73,95%CI:1.98~11.29,P=0.0005)。与标准胸外按压心肺复苏组相比,腹部提压心肺复苏组胸肋骨骨折的发生率更小(RR=0.08,95%CI:0.01~0.61,P=0.01)。无研究报告患者的出院生存率、长期生存率及腹部脏器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论:腹部提压心肺复苏可能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有效复苏方法,但仍需进一步开展基础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探讨体外膜肺氧合(ECMO)辅助下心肺复苏(CPR)对心脏骤停(CA)患者神经功能预后的影响。方法 检索从建库至2023年2月PubMed、Web of Science、Ovi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等。根据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应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9项研究,共计2 694例患者,其中体外心肺复苏(ECPR)组717例患者,传统心肺复苏(CCPR)组1 977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CCPR相比,ECPR可以提高CA患者短期(出院或1个月内)神经功能预后[OR=2.93,95%CI(1.76,4.87),P<0.000 1]及长期神经功能预后[OR=0.12,95%CI(0.07,0.17),P<0.000 01]。亚组分析表明,在院内心脏骤停(IHCA)和院外心脏骤停(OHCA)患者中实施ECPR对改善出院时的神经功能预后方面异质性较大(组内I2≥50%,P<0.05),而在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比较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心肺复苏(IAAC-CPR)与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C-CPR)对心搏骤停(CA)兔复苏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及神经系统改变情况,初步评价IAAC-CPR的心肺脑复苏效果及其影响脑灌注和复苏预后的机制.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白兔28只,体质量在2.0~2.5 kg,雌雄不拘,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C-CPR组(实施传统胸外按压)和IAAC-CPR组(于胸外按压放松期,施行腹主动脉按压),每组14只.冰氯化钾联合气管夹闭建立CA模型,由建模前5 min开始持续监测动物心电图(ECG)、主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脑皮质血流(CBF)情况直至实验结束;分别记录复苏前基础值(1次/min),复苏30 s、60 s、90 s及120 s的MAP与SBP及脑皮质血流;并于建模前基础时点、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h、6h留取血液标本.比较两组动物的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脑皮质血流(CBF)、血清S100B蛋白含量、ROSC率、复苏成功率、24 h存活率及24 h神经功能评分的差异.比较两组间差异时,均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率的比较用x2检验确切概率法.结果 复苏30 s、60 s、90 s、120 s内,IAAC-CPR组MAP、SBP及CBF均高于CC-CPR组,其中MAP值(mm Hg,1 mm Hg =0.133 kPa)为[30 s:(46.4±9.4) vs.(31.4±8.7,60)s:(55.8±13.8)vs.(34.0±11.5); 90s:(61.2±11.5)vs.(38.2±10.1); 120 s:(63.6±11.8) vs.(40.2±10.2);95% CI,30s:-21.73~-12.41,60 s:-28.03~-16.26,90s:-25.27~-14.87,120 s:-25.38~-13.19;t值2:30 s:-7.536,60 s:-7.734,90 s:-7.943,120s:-6.505; P<0.05,P<0.01];SBP值(mm Hg)为[30s:(62.6±9.2)vs.(43.4±15.1); 60s:(75.4±14.0)vs.(50.4±13.8); 90s:(78.4±12.6)vs.(59.4±16.2),120s:(82.8±10.3)vs.(64.3±15.9);95% CI,30 s:-28.91~-9.51,60 s:-35.82~-14.18,90s:-30.28~-7.71,120s:-28.93~-8.07;t值2:30s:-4.071,60s:-4.751,90s:-3.460,120s:-3.647;P值,30s:P<0.05,P<0.01,60s:P<0.05,P<0.01,90s:P=0.02,P<0.05,120s:P=0.01,P<0.05]; CBF值为[30 s:(16.1±6.0)vs.(7.8±2.2); 60s:(91.6±11.8)vs.(57.3±23.2); 90s:(259.9±74.9) vs.(163.6±50.3); 120s:(301.5±60.5)vs.(208.4 ±23.8);95% CI,30 s:-14.82~-1.70,60 s:-61.24~-7.49,90s:-189.45~-3.29,120s:-160.12 ~-26.03;t值2:30 s:-2.904,60 s:-2.948,90s:-2.387,120s:-3.201;P值,30 s:P=0.020,P<0.05,60 s:P=0.018,P<0.05,90 s:P =0.044,P<0.05,120s:P=0.013,P<0.05].两组基础点血清S100B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781,P>0.05),ROSC后2h、6 h IAAC-CPR组血清S100B蛋白水平(pg/mL)低于CC-CPR组,分别为:[2h:(148.7±19.9)vs.(176.0±17.5);6 h:(237.7±17.7)vs.(267.0±14.8); 95%CI,2 h:4.53 ~50.05,6 h:9.29 ~49.26;t值,2 h:2.519,6 h:3.164;P值,2h:P =0.022,P<0.05,6 h:P=0.007,P<0.05).ROSC率及24 h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复苏成功率及24 h神经功能评分IAAC-CPR组优于CC-CPR组(复苏成功率:80%vs.60%,x2值:5.250:P=0.022,P<0.05; 24 h神经功能评分:(3.3±1.49)vs.(4.4±0.94);t值,t=2.429; 95%CI,0.18 ~2.11;P值:P=0.024,P<0.05).所有动物实验后尸检未见腹腔内器官损伤.结论 在心搏骤停兔的复苏过程中,IAAC-CPR可产生较高的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SBP)及脑皮质血流(CBF),从而减轻了CA所致循环中断造成的脑组织等重要脏器损伤,提高复苏成功率及24 h动物神经功能评分,其心肺脑复苏效果优于CC-CPR.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心脏骤停患者氧化应激及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科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119例,骤停时间≤10min,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均按照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标准的心肺复苏,干预组在标准心肺复苏基础上静脉注射山莨菪碱,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及复苏后24h存活率;分别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和复苏24h后测定血清总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活力、总抗氧化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比较两组间差别。结果:干预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复苏24h后,干预组患者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自主循环恢复后及复苏24h后,干预组T-SOD活力和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应用山莨菪碱可能会减轻心脏骤停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可能有助于提高复苏后24h存活率,但对于短期自主循环的恢复可能没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电监护下胸外按压对院内心脏骤停(CA)心肺复苏(CPR)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9-06~2011-02浙江省台州市恩泽医疗中心(集团)路桥医院40例院内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心电监护组.复苏人员均经培训2005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常规组复苏人员自行控制胸外按压,心电监护组复苏人员在直视心电监护[主要看心电图(ECG)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波形]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两组胸外按压时均2 min轮换按压人员,观察两组复苏人员的每人次胸外心脏按压频率、每人次患者平均动脉压(MAP)、每人次有效按压时间比例.结果 常规组共按压171人次,心电监护组共按压158人次;常规组按压频率、MAP、有效按压时间比例与心电监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8±16) 次/min vs(108±8)次/min,(78±15)mm Hg vs(86±13)mm Hg,(86±3.6)%vs(94±4.5)%,P均<0.05],心电监护组每人次按压频率低于常规组,且更接近指南中的100次/min,每人次患者MAP及有效按压时间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 心电监护下胸外按压可以提高院内心脏骤停患者的按压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林玉冲 《临床医学》2021,41(10):47-49
目的 分析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抢救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419例行院前心肺复苏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心肺复苏成功与否分为成功组与失败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病因等相关资料差异,使用Logistics回归分析评估影响心脏骤停患者院前心肺复苏抢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插入式腹主动脉按压心肺复苏(IAAC-CPR)对心搏骤停兔心肺脑复苏的效果。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0只,雌雄不拘,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C-CPR)组和IAAC-CPR组,每组5只。经颈静脉快速推注冰氯化钾并夹闭气管导管制备心搏骤停模型;心搏骤停3 min后开始实施心肺复苏(CPR),CC-CPR组为呼吸机辅助通气+胸外按压;IAAC-CPR组为呼吸机辅助通气+胸外按压+腹主动脉按压。观察CPR过程中血流动力学和脑皮质血流的变化;记录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观察动物24 h生存情况、24 h神经功能评分及腹部器官情况等。结果 IAAC-CPR组复苏后30、60、90、120 s时脑血流量(CBF,PU值)及平均动脉压(MAP,mmHg,1 mmHg=0.133 kPa)均明显高于CC-CPR组(CBF 30 s:16.1±6.0比7.8±2.2,60 s:91.6±11.8比57.3±23.2,90 s:259.9±74.9比163.6±50.3,120 s:301.5±60.5比208.4±23.8;MAP 30 s:46.4±9.4比31.4±8.7,60 s:55.8±13.8比34.0±11.5,90 s:61.2±11.5比38.2±10.1,120 s:63.6±11.8比40.2±10.2;均P<0.05)。与CC-CPR组比较,IAAC-CPR组ROSC所需时间明显缩短(s:182.0±59.0比312.6±86.6,t=2.787,P=0.024),24 h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下降(分:2.4±1.7比4.6±0.6,t=2.974,P=0.023);而复苏成功率(80.0%比60.0%,χ2=0.000,P=1.000)、24 h存活率升高(80.0%比40.0%,χ2=0.417,P=0.51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SC后24 h尸解动物均未发现肝脏损伤。结论在心搏骤停兔复苏早期,IAAC-CPR较CC-CPR取得了更好的脑血流灌注,明显减轻了心搏骤停兔的神经系统功能损伤,且无腹部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院前心肺复苏(CPR)的有效措施,提高CPR成功率.方法 对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院前急诊救治的2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院前猝死病例247例,约72%有明确的心血管病史,猝死的高发年龄段有2个:66~75岁(27.3%)和46~55岁(22.6%).发生猝死病例中,既往有明显心血管病史者177例(71.66%),不明原因者20例(8.10%),其它原因者50例(20.24%).引发猝死的直接原因为:室速、室颤(77.0%).结论 院前猝死事件中,以急性心血管事件所致比例最大,及时救治更为重要;对于已有心血管病病史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同时应注意低年龄组人群也有较高比例的猝死事件发生.心脏骤停患者尽早实施电除颤可明显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院前心肺复苏(CPR)的有效措施,提高CPR成功率。方法对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院前急诊救治的2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院前猝死病例247例,约72%有明确的心血管病史,猝死的高发年龄段有2个:66—75岁(27.3%)和46—55岁(22.6%)。发生猝死病例中,既往有明显心血管病史者177例(71.66%),不明原因者20例(8.10%),其它原因者50例(20.24%)。引发猝死的直接原因为:室速、室颤(77.0%)。结论院前猝死事件中,以急性心血管事件所致比例最大,及时救治更为重要;对于已有心血管病病史的患者应注意其发生猝死的高度危险性,同时应注意低年龄组人群也有较高比例的猝死事件发生。心脏骤停患者尽早实施电除颤可明显提高CPR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19.
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和心肺脑复苏成功病例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影响心脏骤停患者成功脑复苏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对比分析心脏骤停后成功心肺脑复苏(A组,n=38)和仅心肺复苏成功(B组,n=42)患者之间的相关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原发疾病、心脏骤停原因、心脏骤停环境、心脏骤停相关时间和心肺复苏后相关治疗持续时间.结果 两组性别比和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疾病:A组以外科为主(78.9%),B组以内科为主(6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心脏骤停原因:A组31例(81.6%)为急性缺氧、低血压、内脏神经反射和单纯心脏疾患, B组30例(71.4%)为慢性缺氧和慢性心脏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心脏骤停环境:A组24例(63.2%)发生在手术室和ICU,B组22例(52.4%)发生在普通病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心脏骤停相关时间:A组心脏骤停持续时间(8.2±8.7)min,自主心跳恢复时间(6.7±8.4)min,脑缺血缺氧时间(1.5±1.3)min,均明显短于B组[分别为(30.8±26.2)min、(27.7±24.9)min和(3.1±3.1)min,P<0.001或P<0.005].心肺复苏后相关治疗持续时间:A组亚低温持续时间(4.0±2.6)d,呼吸机持续时间(11.1±19.7)d,与B组[(5.9±3.8)d和(15.4±29.3)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疾病(OR=6.22,95%CI 1.64~23.46)、心脏骤停持续时间(OR=1.11,95%CI 1.04~1.19)和心脏骤停发生环境(OR=4.51,95%CI 1.22~16.61)与成功脑复苏的关系更密切,成为三个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没有明显慢性疾病,在手术室和ICU以急性缺氧、低血压和单纯心脏原因发生的心脏骤停,抢救及时有效,复苏后处理恰当、合理,尽早实施全面脑保护是成功脑复苏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中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9月-2018年9月急救中心收治的304例成年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患者基本人口学信息、现场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ion,CPR)情况[包括是否有目击者、目击者是否实施CPR、胸部按压分数(che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