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气管插管全麻患者拔管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100例行全麻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 A组在气管插管前将复方利多卡因乳膏2~3g均匀涂于气管导管的套囊及前端,B组在气管插管前将等量白色医用凡士林均匀涂于气管导管的套囊及前端。麻醉诱导后行气管内插管,分别于手术结束即刻(T1)、拔管前5 min (T2)、拔管即刻(T3)、拔管后5 min (T4)测量记录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的变化。结果 B组SBP、DBP、MAP、HR于拔管前5 min (T2)、拔管即刻(T3)、拔管后5 min (T4)均较手术结束即刻(T1)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拔管前后血流动力学稳定。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气管插管全麻患者可以抑制拔管期间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布气管导管对小儿咽部手术操作、围拔管期心血管反应及小儿气管内插管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扁桃体及腺样体手术患儿80例,随机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气管导管表面涂布组(A组)、气管导管表面涂抹石蜡油组(B组),每组各40例。观察两组插管前、插管即刻、置入开口器、剥离扁桃体时、刮除腺样体时、术毕清醒拔管时血压、心率变化,围拔管躁动程度、术后耐管时间及拔管后咽部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1)与拔管前比较,两组插管即刻HR、M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中操作各时点HR、MBP比较,A组变化明显低于B组(P〈0.05);(3)围拔管期组间HR、MBP比较,A组显著低于B组(P〈0.01);(4)耐管时间A组明显长于B组(P〈0.01),呛咳反射、拔管时躁动及呼吸抑制的发生率A组较B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利多卡因乳膏涂布气管导管表面麻醉复合气管内全麻用于小儿咽部手术可有效抑制术中操作、围拔管期的心血管反应,降低术后咽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使用2.5%复方利多卡因软膏涂布气管导管行全麻,对患者拔管即刻及之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及对拔管后咽痛、声嘶、呛咳、低氧血症的预防性作用。方法将40例年龄20~55岁ASAⅠ~Ⅱ级行择期手术,无特殊心血管疾病,非甲状腺手术,非颌面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人,其中乳腺手术6例,肝胆外科手术14例、妇科手术20例。在常规麻醉诱导维持基础上于治疗组患者所使用气管导管下2/5段进行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布处理,对照组不进行任何特殊处理,对手术结束即刻(t1)、吸痰时(t2)、拔管即刻(t3)、拔管后5min(t4)时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无创血氧饱和度进行记录。并记录患者拔管时呛咳状况及患者清醒后咽痛与否。结果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布气管导管组较对照组组呛阿咳反应减少,低氧血症和咽痛的发生率低,血流动力学变化小。结果2.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布气管导管组较非涂布组呛咳、声嘶、咽痛、低氧血症发生率低,血流动力学变化小。结论复方利多卡因软膏涂布导管在全麻手术后患者拔管即刻及之后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波动范围缩小,拔管时患者基本状况更加平稳,拔管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降低,患者苏醒后舒适度增加,利于术后复苏室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经鼻插管全身麻醉拔管反应的影响。方法择期经鼻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L组)和石蜡油组(C组),分别以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和石蜡油涂布气管导管前2/3,麻醉诱导后行经鼻气管插管。记录2组患者诱导前(T0)、术毕时(T1)、拔管后即刻(T2)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拔管时屏气与呛咳发生情况;拔管后和术后1 d咽喉痛、鼻腔痛发生情况;于T0、T2、术后1 d(T3)抽血标本测定血糖及血浆皮质醇浓度。结果(1)血流动力学变化:与T0时比较,T2时2组SBP、DBP、HR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组间比较,L组变化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应激指标变化:与T0时比较,T2时2组血糖、皮质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组间比较,T2、T3时L组血糖低于C组( P <0.05),T2时L组皮质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3)L组拔管时呛咳、屏气发生率低于C组( P <0.05);L组拔管后、术后1 d鼻腔、咽喉疼痛发生率低于C组( P <0.05)。结论导管外涂布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抑制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拔管期应激反应和术后鼻腔、咽喉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抑制脑动脉瘤夹闭术后气管拔管期间心血管反应的临床效果。方法脑动脉瘤夹闭手术32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L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16例。L组于气管插管前涂布5%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于气管导管前端,C组涂布等量凡士林。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瑞芬太尼用量、术中补液总量。记录麻醉前(T1)、拔管前2 min(T2)、拔管时即刻(T3)、拔管后2 min(T4)患者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计算2组T3时点与T2时点的SBP、DBP、HR差值(△SBP、△DBP、△HR),并计算差值与T2时点相应数据的比值。结果 L组T3、T4时点SBP、DBP、HR显著低于C组(P<0.05)。L组△SBP、△DBP、△HR及差值与T2时点相应数据的比值显著低于C组(P<0.05)。结论脑动脉瘤夹闭手术插管前气管导管涂布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有效抑制术后拔管期心血管反应。  相似文献   

6.
李树华 《天津医药》2011,39(6):570-571
【摘要】 目的 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于腭咽成型术术中及术后保留气管导管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接受腭咽成型术患者(ASA II-III级),随机分为观察组(复方利多卡因组)和对照组(石腊油组)各30例,2组均采用丙泊酚和芬太尼诱导及维持麻醉,监测围术期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Sp02)及体征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气管导管耐受性优于对照组,包括血压、心率波动和肢动,皱眉、吞咽和呛咳反应频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于气管内麻醉可显著减轻腭咽成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血流动力学反应,气管插管耐受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用于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清醒期对气管耐受的I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160例拟施气管插管全麻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用石蜡油均匀地涂于气管导管的套囊及前端;治疗组患者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均匀地涂于气管导管的套囊及前端,比较两组患者术毕清醒期的呛咳、血压、心率、躁动、术后3d内咳嗽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出现呛咳、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躁动、术后3d内咳嗽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以有效地抑制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术毕清醒期患者不能耐受气管引起的呛咳、血压升高、心率增快、躁动等应激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8.
崔健  吴从友 《黑龙江医药》2014,(6):1362-1363
目的:观察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气管导管对全麻苏醒期患者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气管导管实施全麻手术的3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与同期应用其他药物实施麻醉的34例患者作对比,观察患者在全麻苏醒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气管导管实施全麻手术的观察组患者在麻醉苏醒期血流动力学的各项指标较对照组相对更加稳定,观察组患者苏醒延迟、咽痛呛咳、谵妄躁动、定向障碍等并发症发生率为8.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进行涂抹气管导管全身麻醉,可维持苏醒期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呛咳和躁动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全麻苏醒期躁动表现为兴奋、躁动和定向障碍并存,并出现不恰当行为,如肢体的无意识动作、语无伦次、无理性言语、哭喊或呻吟、妄想思维等,本症在儿童中发生率较高。复方利多卡因(恩纳乳膏)是2.5%利多卡因与2.5%丙胺卡因的乳剂形式,其涂抹气管导管表面的表面麻醉方法操作简单,不增加患者的痛苦,维持时间可达3—4h,且其安全性、有效性已得到证实。我们观察了恩纳乳膏涂抹于气管导管表面用于小儿全麻扁桃腺摘除术术后预防苏醒期躁动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檀文好  莫伟波  黎必万  黄庆 《中国药房》2012,(44):4176-4178
目的:观察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预防全麻术后躁动和咽喉疼痛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0例按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标准评为Ⅰ~Ⅱ级的拟行气管插管全麻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A组和B组,2组均以咪唑安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依托咪酯乳剂诱导,七氟醚、丙泊酚、瑞芬太尼维持麻醉。A组气管插管前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2~3g均匀涂抹于气管导管套囊及前端,麻醉后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1.5~2g均匀涂抹于导尿管外侧辅助导尿;B组常规气管插管及导尿。观察记录2组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躁动程度评级、身体舒适度评分、术后24h咽喉疼痛程度评级,并观察2组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手术结束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及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躁动程度评级和术后24h咽喉疼痛程度评级A组显著低于B组,身体舒适度评分A组显著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见明显过敏反应和局麻药中毒发生。结论: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可有效预防和减轻全麻患者术后躁动和咽喉疼痛的发生,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复合利多卡因胶浆涂抹气管导管,对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咽喉部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200例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的口腔科择期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对照组:0.9%氯化钠注射剂复合2%利多卡因胶浆涂抹气管导管表面;地塞米松组:0.5%地塞米松复合2%利多卡因胶浆涂抹气管导管表面。每组100例。记录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导管型号、插管次数以及术后1、6、24h声音嘶哑、咽喉疼痛及咳嗽的发生情况,并对记录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声音嘶哑。地塞米松组患者术后1、6、24h声音嘶哑发生率(16.32%、13.27%、11.22%)均低于对照组(35.35%、30.30%、26.26%)(P均〈0.05);咽喉疼痛发生率(19.39%、14.29%、9.18%)均低于对照组(47.47%、34.34%、25.25%)(P均〈0.05);咳嗽的发生率(40.16%、36.73%、29.59%)均低于对照组(56.57%、51.52%、41.41%)(P均〈0.05);而且地塞米松组在各时间点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地塞米松复合利多卡因胶浆涂抹气管导管,可减少经鼻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术后咽喉部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喉罩通气用于全身麻醉(全麻)小儿扁桃体摘除术的安全性与效果。方法 60例ASAⅠ~Ⅱ级在全麻下接受扁桃体摘除术的患儿,随机分为喉罩组(A组)和气管插管组(B组),每组30例。观察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T0)、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后即刻(T1)、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后5 min(T2)、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后10 min(T3)和拔出喉罩/气管导管后即刻(T4)的SBP、DBP、HR及T2、T3时点的吸气峰压(PIP)和平均气道压(Pmean),记录术后拔管(喉罩)时间、复苏时间,拔管(喉罩)后气道痉挛、胃胀气、声嘶和低SpO2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B组T1、T4时点SBP、DBP、HR较A组及T0时点显著升高(P〈0.05);T2、T3时点B组PIP和Pmean均高于A组(P〈0.05)。B组拔管时间、复苏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拔管后气道痉挛、声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胃胀气的发生率低于A组。结论喉罩通气用于全麻小儿扁桃体摘除术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且易于维持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动力学稳定,全麻后恢复平稳。  相似文献   

13.
杨梦晨 《黑龙江医药》2010,23(5):805-808
目的:评估OPLAC喉罩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并探讨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随机将全身麻醉下腹腔镜行子宫切除术的子宫肌瘤患者80例,分为两组:OPLAC喉罩组(L组)和气管插管组(T组)。分别记录人工气道建立成功时、成功后30min及手术结束时的平均气道压(Pmean)、气道峰压(Ppeak)、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患者入室时(T1)、人工气道建立成功时(T2)、建立后10min(T3)、拔管(喉罩)前即刻(T4)、拔管(喉罩)后即刻(T5)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并观察术中有无反流误吸情况及术后咽喉部并发症,如声嘶或咽痛等。结果:喉罩组和气管插管组在人工气道建立成功时、成功后30min及手术结束时的Pmean、Ppeak、PetC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T1时的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喉罩组在T2~T5时的MAP、HR明显低于同时点的气管插管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各时间点SpO2均为100%。喉罩组术中未发现1例反流误吸患者。两组术后各发生3例轻微咽痛,均未见声音嘶哑。结论:全麻OPLAC喉罩通气用于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优于气管插管,易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应激反应轻微,全麻后恢复平稳。  相似文献   

14.
包义勇  程冰  丁美平  肖勇 《安徽医药》2012,16(11):1684-1685
目的观察持续静脉输注利多卡因对小儿七氟醚麻醉后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择期行扁桃体和(或)腺样体摘除术患儿,随机分为L组和S组,每组30例。L组在气管插管前缓慢静推利多卡因1.5 mg.kg-1,并以2 mg.kg-1.h-1的速度持续泵注至术毕,S组则静脉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两组患儿术中均用七氟醚吸入维持麻醉。记录患儿麻醉前(T0)和拔管时(T1)的MAP和HR、手术时间、拔管时间、PACU留观时间,拔管后行苏醒期躁动(Pediatric Anesthesia Emergence Deliri-um,PAED)评分。结果两组患儿术后拔管时间和PACU留观时间近似;与S组比较,L组拔管时MAP、HR明显降低(P0.05),苏醒期PAED评分与躁动发生率均较低(P0.05)。结论持续静注利多卡因可以降低小儿七氟醚麻醉后拔管期间的心血管反应,减少苏醒期躁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胡明权 《现代医药卫生》2013,(22):3378-3379
目的探讨喉罩在小儿疝气腹腔手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12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I~Ⅱ级、在全身麻醉下接受腹腔镜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将120例患儿随机分为喉罩组和气管插管组,各60例。记录患儿麻醉诱导前(T0)、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前(T1)、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后即刻(Y2)、插入喉罩/气管导管后10min(T3)、拔管后即刻(T4)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同时监测并记录患儿'-3时的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气道压力、拔管时间、复苏时间,并观察患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气管插管组T2与T4时SBP、DBP、HR较R时有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4时气管插管组SBP、DBP和HR均明显高于喉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点两组SBP、DBP、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喉罩组的拔管时间、复苏时间及麻醉用药量均优于气管插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疝气腹腔镜术中,喉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气道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喉罩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麻醉中的优越性。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儿60例,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和气管插管组(T组),氯胺酮组(K组),每组20例。分别观察各组在麻醉诱导前、麻醉诱导后及喉罩或导管置入前、置入后、拔除前、拔除后的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和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L组置入喉罩后和拔除喉罩后的MAP、HR低于T组(P〈0.05),术后呼吸系统并发症L组低于T组(P〈0.05),术中肢动人数K组高于L组及T组。结论喉罩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麻醉中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前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氟比洛芬酯在小儿扁桃体摘除术苏醒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60例ASA工级4~12岁行扁桃体摘除术的惠儿,随机分为3组(n=20):对照组(Ⅰ组)、氟比洛芬酯组(IⅠ组)、氟比洛芬酯联合右美托咪定组(Ⅲ组),麻醉诱导前分别静注生理盐水2mL、1mg/kg氟比洛芬酯、1mg/kg氟比洛芬酯及0.5ttg/kg右关托咪定。所有患儿均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罗库溴铵异丙酚静脉麻醉诱导、七氟炕吸入维持麻醉。记录3组患儿拔管后各时点血压、心率、麻醉后躁动评分(PAED)和疼痛评分(CHIPPS)、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结果:Ⅲ组患儿术中和复苏期间芬太尼追加量较Ⅰ组显著减少(P〈0.05);3组复苏室低氧血症的发生率分别为25%、20%和5%,Ⅲ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与工和Ⅱ组比较,Ⅲ组恶心呕吐发生率(30oA)减少(P〈0.01)。与Ⅰ组比较,Ⅲ组心率在拔管后5、10min均下降(P〈0.05)。Ⅲ组PAED评分在拔管即刻、拔管后5、10min较Ⅰ组低(P〈0.01),Ⅲ组CHIPPS评分在拔管即刻、拔管后5min较Ⅰ组低(P〈0.05)。3组患儿麻醉后睁眼时间和拔管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小儿扁桃体摘除术术前应用氟比洛芬酯联合右美托咪定可以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术后躁动、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且不影响患儿的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麻醉在妇科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78例患者随机分为全凭静脉麻醉组和静吸复合麻醉组各39例。2组患者均采用芬太尼、咪达唑仑、丙泊酚及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全凭静脉麻醉组药物维持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及维库溴铵;静吸复合麻醉组采用异氟醚吸入,芬太尼,丙泊酚及维库溴铵维持麻醉。观察2组患者入室时(T1)、切皮时(T2)、切皮后5min(T3)、切皮后30min(T4)、拔管前30min(T5)和拔管时(T6)各个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变化及2组苏醒时间、呼吸满意时间及拔管时间。结果全凭静脉麻醉组SBP、DBP、HR在T2、T3及T6时间点均低于静吸复合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BP、DBP、HR在T1、T4和T5时间点时,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凭静脉麻醉组苏醒时间、呼吸满意时间及拔管时间均短于静脉复合麻醉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妇科肿瘤手术时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效果优于静吸复合麻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GEA)和单纯全麻(GA)对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本文分别采用GEA和GA对上腹部手术患者进行临床麻醉,并比较两种麻醉方式对患者术中应激反应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的血浆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Ⅱ)、β-内啡肽(β-EP)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监测指标均随着麻醉的进行呈现上升趋势,而在拔管时两组患者的Cor均高于麻醉前(P〈0.05);在切皮时、切皮后1h,GA组明显高于GEA组(P〈0.05)。GEA组拔管时的A-Ⅱ明显高于麻醉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组切皮后1h、拔管时均较麻醉前升高(P〈0.05)。两组患者β-EP术中、拔管时均上升,与麻醉前GA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两组患者的IL-10术中、拔管时均呈上升趋势,但GEA组患者拔管时的IL-10水平明显高于GA组(P〈0.05)。GEA组的血压、心率在切皮时和切皮后1h均明显小于麻醉前(P〈0.05);而GEA组血压、心率在切皮时和切皮后1h均明显低于GA组(P〈0.05)。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相比,可以减轻但并不能完全抑制上腹部手术围术期的应激反应,是一种很好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