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盛夏炎炎,天暑地湿,人在其中,若正气虚弱、或因劳倦伤津耗气,或因饥渴元气亏乏,致使正气不足以抵抗暑热之邪,很容易感受暑热之病。除了“绿豆汤”、“酸梅汤”等大家熟悉的解暑饮品,防治暑病还有许多简单易行、容易制作、效果更好的中药方。清络饮和香薷(音“儒”)饮就是其中的代表,不仅可以清解暑热,还可预防暑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首都医药》2009,15(1)
第一节太医院与医事管理 历史上,北京是诸多朝代的都城,是帝王后妃、王公大臣的聚居之地.有存在,就有需要.在统治机构中就有一批专门为他们的医疗保健服务的机构和职官,如太医院、太医等,由此形成具有特色的医学为宫廷医学.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与感染性疾病的防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智 《抗感染药学》2008,5(4):205-208
因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致使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事实。笔者回顾因气温升高、降雨频繁、暑热干旱及雷雨、飓风等对虫媒或动物感染性疾病以及经水或食物传播感染、地方性真菌感染等的发生、发展及其流行区域带来的变化,并简要叙述有关预防措施和药物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4.
夏日感受暑热、暑湿之邪。有暑热见证者,称为“暑病”。清代吴鞠通将暑之偏于热者称为“暑温”。临床上根据感邪不同.有冒暑、暑温、暑湿、暑秽之不同。根据病理、临床症状的不同有伤暑、中暑、暑痫、暑风、暑瘵、暑厥之不同,虽然暑病有多种证型。但临床以中暑、疰夏、冒暑为多见。  相似文献   

5.
三、郭玉诊手【原文】范晔《后汉书》:郭玉者,广汉雒人也,和帝时为太医丞,多有效应,帝奇之,仍试令嬖臣美手腕者与女手杂处帷中,使玉各诊一手,问所疾苦.玉曰:“左阴右阳,脉有男女,状若异人,臣疑其故.”帝叹息称善.  相似文献   

6.
空气湿度对人体有直接影响。湿为长夏(夏季的最后一个月份)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热又多雨,这个季节里湿度最大。加之因身体暴露,或因出汗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室潮湿,以致湿邪侵体而发病者最多。所以,在谈到夏季如何养生时,《理虚元鉴》就曾指出:夏季不仅要防暑热,更要防湿。传统医学认为,夏季养生的基本原则是“养护人体的阳气”。  相似文献   

7.
芒种     
《健康管理》2012,(6):88-88
公历每年6月5~7日是芒种的交节,为二十四节气的第九个节气。从气候上看,芒种时节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烈日当空,气温暑热难耐,故此时多为"暑热之邪"为患,中医认为,暑、热皆为阳邪,易伤阴分。炎热的空气中,机体为了保持正常温度,大量排汗,汗为心之液,流汗太过,易损心脏,且汗血同源,血为气母,还会导致气虚。综上,芒种节气之饮食摄生,应以益气、滋阴、养心为要。  相似文献   

8.
秦静 《家庭医药》2014,(12):16-16
常吃红薯可使人延年益寿,常吃其叶,也能如此.有这么一个传说一数百年前,有个皇帝因京都失陷,为敌军追杀,逃往南方,一路疲于奔命,饥肠辘辘.一天,君臣一行来到一座古寺寄宿.当寺中僧人了解到他们是落魄君臣时,本想做点儿丰盛饭菜宴请他们,奈因战乱频仍,百业凋零,到寺里进香乐捐的香客不多,僧人的生活也相当清苦.无奈只好到菜地里摘了一些红薯嫩叶,经过精心烹制,献给皇上等一行充饥.  相似文献   

9.
炎炎夏日,人体新陈代谢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出汗量剧增,如果不注意科学补水,人体的体温调节、营养输送、酸碱平衡、废物及毒素排泄等多项机能就会陷入紊乱,老人因体质下降的原因尤其如此。那么,在暑热难耐的时节,该怎样饮水呢?  相似文献   

10.
任真年 《中国药房》1992,3(5):47-47
<正> 宋代国家的统一,经济文化的昌盛,科学技术的进步,国家对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视以及医学的普及和历史因素,药房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唐朝时期的医疗行政、教学、医药业务统属太医署。宋代在唐代基础上进行了改革,1076年太医署(建于唐朝624年)改太医局,专管医疗教学,翰林医官院于1082年改翰林  相似文献   

11.
<正> 炎热夏季,常遇暑热兼湿之气候,肤腠开泄,汗出较多,食欲不振,四肢乏力,脾胃功能较差,加之人们喜食生冷寒凉之物,更易伤脾胃。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苦味入于心经,泄降心火。同时,苦味食品富含氨基酸、维生素、生物碱、甙类等,具有抗菌消炎、解热祛暑、消除疲劳等作用,对脾胃运动能力的恢复也  相似文献   

12.
<正>溃疡性结肠炎(UC)是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从直肠开始发病,临床多见弥漫性偶见节段性分布,降结肠与乙状结肠受累,严重者可涉及整个结肠及回肠末端。主要症状为大便粪质稀溏、排便次数增多、便下赤白脓血以及排便不尽。多因外感寒湿暑热之邪气、忧郁恼怒、精神紧张,内伤不洁生冷之物,或病后体虚,先天禀赋不足,导致脾病湿盛,脾胃运华功能失调,肠道分清秘浊,传导功  相似文献   

13.
鲁直言 《家庭药师》2013,(12):78-78
在清王朝的诸多皇帝中,高宗乾隆是几位政绩较好的皇帝之一,且寿命长,在位久。乾隆皇帝进入老年之后常有便秘之症,天天山珍佳肴,仍食之乏味,宫中太医百般医治也没见效。  相似文献   

14.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长恨歌> 上面这句诗出自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之手,诗里描述的,正是唐明皇的爱妃,位列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杨贵妃.她之所以能享受到"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殊荣,是与她善于美容化妆分不开的.在她的美容秘诀中,有一个养颜方特别引人关注,该方不仅美容效果颇佳,更难能可贵的是,此方并非出自太医之手,而是杨贵妃亲手调制而得!  相似文献   

15.
正西瓜,又名寒瓜、夏瓜、水瓜,为葫芦科植物西瓜的果瓤,全国各地均产,为夏日祛暑佳品,有"天生白虎汤"之称。中医认为,西瓜性味甘、寒,入心、胃、膀胱经,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之功,《本草纲目》言其"消烦止渴,解暑热,疗喉痹,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日用本草》言其"消暑热,解烦渴......利小水,止血痢"。《本经逢原》言其"能引心包之热,从小肠、膀胱下泄,能解太阳、阳  相似文献   

16.
锦衣玉食的皇上们,平均寿命反而比不上普通人。那么,佳丽如云的后宫中,皇上们都“性”福吗?皇上们的性生活究竟如何?我不知道。中国的大多数人大约也不太知道。毕竟,我们不能坐时光机器回去请他们填问卷,做访谈。不过,通过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特别是野史、艳史)来看,许多人对坐拥天下美色的皇上还是相当神往的。  相似文献   

17.
六味地黄丸(汤)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味地黄丸(汤)是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等6味药材组成,因地黄为君药,故名六味地黄丸.本方始见于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系北宋太医钱仲阳依据医圣张仲景的肾气丸(<金匮要略>)化裁而成,是滋阴补肾的传统名方.现代药理实验证明,本方具有调节免疫、抗衰老、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调节钙磷代谢及保肝等多种药理作用,并对泌尿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心血管系统有明显影响[1,2].近年来,国内学者在临床上将本方单用,或加减,或与其它方、药合用,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并取得较好疗效[3].现将本方目前的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潘绥铭 《健康管理》2011,(5):105-107
锦衣玉食的皇上们,平均寿命反而比不上普通人。那么,佳丽如云的后宫中,皇上们都"性"福吗?皇上们的性生活究竟如何?我不知道。中国的大多数人大约也不太知道。毕竟,我们不能坐时光机器回去请他们填问卷,做访谈。不过,通过一些相关的历史资料(特别是野史、艳史)来看,许多人对坐拥天下美色的皇上还是相当神往的。表面上,皇上可以算是最成功的男人。为什么这么说?独占三宫六院,这是一种"性独霸"和"性垄断"。就像动物界的"性独占"。  相似文献   

19.
《首都医药》2001,1(7):62
仁丹具有清热祛暑,避秽排浊作用.适用于夏令暑热引起的头昏脑胀、胸中满闷、心烦口渴、身热自汗、恶心呕吐、腹痛泄泻或高温闷热所引起的不适和消化呆滞等症.口服或含服,每次5~10粒.  相似文献   

20.
李云昌  李江  马百平 《首都医药》2004,11(21):52-52
煎服完汤药后,人们自然要把煎过的药渣倒掉,对有毒中药则应埋掉。然而过去在一些地方,由于受风俗习惯的影响,有的则把药渣倒在家门口,有的则倒在路中央,有的则倒在窗台上凉干,待二剂或三剂全部煎服完后,才一起倒掉,说这是出了问题可以查看药渣,既对病人负责,又对医生负责,似乎也有一番道理。为什么倒药渣还有这么多讲究呢?原来这里边还有许多耐人寻味的传说故事。药渣可以引医来。相传,唐朝有个名叫韦慈藏的郎中,医术精湛高明,凡他看的病人,3天以内准能治好。后来皇上知道了,便传旨请他去做太医,他不愿当官,便婉言谢绝。他心里想着的是广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