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究急性脑血栓脑梗死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4月至2017年8月收治102例急性脑血栓脑梗死患者,并根据随机抽签的方式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与日常生活功能评分情况予以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评分的对比(P0.05);治疗7 d与14 d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比对照组低(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的对比(P0.05);治疗7 d、14 d后,两组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比治疗前有一定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功能评分的对比(P0.05);治疗7 d与14 d后,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所提高,且观察组的高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脑血栓脑梗死实施早期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使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功能充分改善。  相似文献   

2.
陆宇  张亮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5):101-104
目的:探讨综合性神经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抑郁障碍的影响。方法:将2018年11月至2019年12月在辽宁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治疗的74例偏瘫伴抑郁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7)与对照组(n=37)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使用综合性神经康复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状态变化、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97%(P<0.05);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FMA评分、B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HAMD评分和HAMA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躯体功能、社会功能、活力、情绪角色、躯体角色、总体健康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神经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抑郁障碍均有良好治疗作用,能促进缺损神经功能的修复,改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升整体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康复功能训练治疗脑出血偏瘫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6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4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电针治疗。对两组临床治疗的有效率进行对比,观察并比较两组脑血管功能指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IHS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卒中生存质量表(SS-QOL)、生活能力指数(BI)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脑血管流速和脑血管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血管外周阻力和动态阻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FMA、SS-QOL、BI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联合康复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出血偏瘫患者脑血管功能、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脑梗死偏瘫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前后Barthel指数、FuglMeyer、NIHSS量表评分及肌力评分和ESS评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Barthel指数、Fugl-Meyer评分、肌力评分、ES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可提高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状况,提高肌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符合要求的1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如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调脂、脑保护、康复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早期心理干预。所有患者于治疗前、治疗后的14、28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治疗前两组间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28 d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心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具有良好的效果,能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性脑梗死患者高压氧舱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整取抽样2006年1月-2016年1月我院老年性脑梗死患者5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50例,采取常规药物和早期康复治疗,观察组250例,采取常规药物、高压氧联合早期康复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1)两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分析: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2)两组治疗效果分析: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6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6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高压氧舱康复治疗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组62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基于此,开展系统化的早期康复护理。观察与比较两组护理后的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观察组出院后6个月时的卒中量表(NIHSS)评分[(4.55±0.97)分]较对照组[(7.41±1.14)分],明显低于后者(P0.05)。观察组脑卒中影响量表(SIS310)评分、Barthel评分相比对照组,均优于后者(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显著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与质量,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8.
叶妍 《基层医学论坛》2013,(11):1403-1404
目的探讨综合性康复治疗在神经内科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11年8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偏瘫患者7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性康复治疗。比较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AMD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HAM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好转(P<0.01);且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HAMD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神经内科偏瘫患者采取综合性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缓解患者抑郁症状,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针灸结合康复技术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在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治疗的86例脑梗死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为分析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分析组,每组43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单一的康复技术治疗,分析组采用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上肢运功能情况及神经功能缺损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能力。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FMA评分、MBI评分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优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组治疗后的各项评分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脑梗死偏瘫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可采用针灸结合康复技术治疗,因其具有恢复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优势,且尽可能将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维持在正常水平,有较高的临床运用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联合Brunnstrom功能锻炼对脑梗死急性期肢体康复的作用。方法:将脑梗死急性期患者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应用Brunnstrom功能锻炼法,观察组采用康复护理联合Brunnstrom功能锻炼法对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运用神经功能缺损度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分别对康复锻炼前后患者进行评分。结果:观察组功能康复后神经功能缺损度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康复护理+Brunnstrom功能锻炼法较单独应用Brunnstrom功能锻炼更能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1.
丁丽丽 《黑龙江医学》2021,45(8):809-810
目的:总结早期中医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舞阳县中心医院接受中医康复护理的脑卒中患者96例,采用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中医康复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5.83%高于对照组的81.25%(P<0.05);护理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早期中医康复护理有良好的效果,能显著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同时能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8年2月—2020年8月本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0例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针对脑梗死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以康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及干预后认知功能。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23.92±1.47)分,高于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43.81±21.84)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认知功能相关项目心算、数字鉴别、双字词认知、数值工作记忆、汉字快速比较评分分别为(15.30±1.56)分、(20.06±1.99)分、(14.69±5.61)分、(13.01±1.02)分、(14.50±2.08)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对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以及保障预后等有积极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邵志梅 《中外医疗》2009,28(34):143-143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在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方法随机选择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康复组24例,对照组22例,对早期康复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与护理。分别于入院3d及1个月内,采用中国脑卒中量表和改良Barthel指数,对比观察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Barthel指数在护理前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护理1个月后,与护理前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Barthel指数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早期康复护理组与对照组同期比较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能够促进缺损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纪别克 《吉林医学》2010,31(21):3442-344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86例急性脑梗死合并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44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采用Bobath康复技术进行早期康复锻炼和治疗,疗程1个月;对照组未给予规范康复治疗。以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和BI指数进行治疗前后功能评价。结果:康复组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方面治疗后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康复治疗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和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操作简便、经济实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钠合用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及奥扎格雷钠治疗(10~14)d。对照组常规予以阿司匹林、辛伐他汀、盐酸川芎嗪、脑蛋白水解物治疗,两组均予以偏瘫肢体功能锻炼及理疗,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14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5%(P0.05)。结论:依达拉奉与奥扎格雷钠合用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后遗症偏瘫的早期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治疗方法。对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分别利用NIHSS和Barthel指数(MBI)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提高脑卒中后遗症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利于偏瘫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59例,予以常规的护理;观察组患者61例,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予以早期康复护理,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法评定其运动功能,用Barthel指数法评定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比较护理前、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护理后运动功能评分、Barthel得分两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脑梗死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护理,能有效促进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焦虑抑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焦虑抑郁的影响。方法 11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6例,观察组采用系统化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观察两组护理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及焦虑抑郁状况。结果两组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活动能力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较护理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采取康复护理,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且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140例脑梗死后偏瘫早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训练,分别治疗4周后对比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两组首次康复时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康复治疗4周后,AD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84.29%显著优于对照组的5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在病情适合后立即给予专业综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在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安徽省针灸医院2020年6月~2023年6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省针灸医院收治的96例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两组均行小骨窗开颅术治疗,术后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早期肢体康复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肢体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28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75%,高于对照组的79.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治疗28 d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治疗28 d后观察组肢体活动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肢体康复训练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偏瘫患者可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肢体活动能力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