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璐琳  廖伟华 《护理研究》2005,19(4):708-709
回顾性分析了新生儿胃穿孔的临床资料,提示新生儿科护士应加强对患儿腹胀、呕吐、哭闹的观察,喂奶量应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同时必须加强术后护理,以提高胃穿孔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胆石症合并胃穿孔的诊治要点,以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复习相关文献并对我院收治的2例误诊为肝囊肿的老年胆石症合并胃穿孔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均为老年患者,以上腹部疼痛多日就诊,根据临床表现结合B超、CT及核磁共振胆道水成像(MRCP)等影像学检查均诊断为胆石症、肝囊肿。1例行手术治疗,术中诊断为胆石症合并胃穿孔,行单纯胃穿孔修补、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1例行穿刺引流,亚甲蓝染色证实为胃穿孔,予抗感染、抑酸、营养支持、保持引流通畅等治疗。2例均治愈出院。结论老年胆石症合并胃穿孔容易漏诊和误诊,临床应重视老年胃穿孔的特点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穿孔患者修补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3月收治的168例胃穿孔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胃穿孔修补术,术后连续随访3个月,评估患者有无复发,经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术后病情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168例行修补术治疗的胃穿孔患者中,术后复发22例,占13.10%(22/168),术后未复发146例,占86.90%(146/168)。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胃穿孔修补术后复发与溃疡程度、穿孔直径、缝合针数、腹膜炎、进出针距穿孔距离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穿孔时间无关(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中重度溃疡、穿孔直径≥5 cm、缝合针数>2针、腹膜炎患者、进出针距穿孔距离<5 mm是导致胃穿孔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中重度溃疡、穿孔直径≥5 cm、缝合针数>2针、腹膜炎患者、进出针距穿孔距离<5 mm均是导致胃穿孔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临床应加强围术期诊断,做好相应预防措施,控制术后病情复发。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的发病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本院近5年治疗的8例胃穿孔新生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例胃穿孔新生儿皆行手术治疗,术后死亡4例。结论新生儿胃穿孔多因先天性胃壁肌层发育不良及胃内张力增高缺血缺氧所致。早期诊断及时手术,减少并发症及术后加强支持疗法是提高本病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赵小军 《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2):1196-1197
目的探讨外科治疗急性胃穿孔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78例胃溃疡急性胃穿孔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其中单纯胃穿孔修补术40例,胃大部切除术38例。对2组病例进行术后疼痛、肠功能恢复时间、感染发生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复发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2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单纯修补术在疼痛、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上明显优于胃大部切除组(P<0.05),在感染、复发、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术治疗胃穿孔依然作为首选,但随着内科药物治疗溃疡病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单纯修补明显优于胃大部切除,单纯修补应作为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张先亮 《临床医学》2001,21(2):20-21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穿孔的临床表现及围手期处理措施,方法:总结19年来的7例新生儿胃穿孔,就其围手术处理进行讨论,结果:本组7例中5例行穿边缘修剪后修补,2例行环死胃壁修剪后胃成形术,5例治愈,2例死亡,结论:新生儿胃穿孔起病突然,早诊断,早手术及加强围手术期处理是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的病理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致胃穿孔死亡的尸体解剖资料,并结合文献资料进行讨论.结果 本例因腹痛、腹胀伴呕吐3h,意识不清1h急诊入院,予复苏抢救无效死亡,行尸检证实死因为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伴胃穿孔及感染性休克.结论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多发于出生后数日~数月的早产儿,本例存活到3岁实属罕见,提示对出现典型胃穿孔症状、体征的患儿,应考虑本病的可能,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及早诊治,以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食管癌术后胸胃穿孔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5例食管癌术后胸胃穿孔的临床资料 ,对胸胃穿孔的可能性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作进一步分析。结果  4例 (80 % )患者术前误诊为吻合口漏 ,所有患者经二次开胸修补穿孔 ,均获得成功。结论 食管癌术后胸胃穿孔的原因复杂 ,术前难以确诊 ,主要原因是胃壁局部血运障碍和手术损伤 ,正确的手术操作可减少胸胃穿孔的发生率 ,胸胃穿孔的诊断需要反复的检查 ,一旦确诊 ,早期再开胸修补穿孔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胃穿孔手术治疗胃穿孔临床可行性。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4年1月~2016年4月胃穿孔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传统组采取传统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胃穿孔手术治疗。将两组患者消化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平均天数、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引流量和胃穿孔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组胃穿孔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传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腹腔镜组患者消化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平均天数、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平均引流量均明显优于传统组,P<0.05。结论:腹腔镜下胃穿孔手术治疗胃穿孔效果确切,可有效缩短消化道功能恢复时间,减少引流量和出血,术后住院时间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36例新生儿胃穿孔的围术期护理,获得类似病症的临床护理经验。方法采用参与性观察法和临床实践法,对36例新生儿胃穿孔手术后的症状和体征变化进行严密观察,实施各项实验护理检测,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获得有效的临床试验数据。结果经过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36名新生儿胃穿孔患者围术期为2周,病情好转,最终如期出院。结论面对儿童这类脆弱的群体,尤其胃穿孔这种高病死率的患儿,应注重围术期的治疗周期,快速施救和精心护理。护理人员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全面的业务知识以及熟练掌握各种观察技术的能力,密切注意患儿的异常症状,认真做好护理过程的记录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