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人类β-防御素1(human beta-defensin 1,hBD~1)、人类β-防御素2(human beta-defensin 2,hBD-2)在声带息肉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制作包括声带息肉组、声带小结组以及对照组(正常声带组织)标本的组织芯片.利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hBD-1、hBD-2在各组的表达情况.结果 hBD-1在声带息肉、声带小结及对照组中均为低强度表达,且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BD-2在声带小结组和对照组中仅有微弱表达,而在声带息肉组中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 hBD-1和hBD-2在声带上皮中分别为固有性表达和诱导性表达,这表明声带上皮在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尚未发生作用之前.即可通过分泌β-防御素及时、有效地杀灭外来病原菌,在早期炎症反应中发挥天然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2.
防御素(defensins)是重要的一类抗微生物肽,在结构上分为β-防御素(β-defensin)和β-防御素(β-defensin)。β-防御素主要分布在脊椎动物的皮肤、黏膜等上皮组织,构成机体抵御微生物的第一道化学屏障,在鼻黏膜免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黏附分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鼻息肉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鼻息肉中的表达与意义。方法25例鼻息肉标本和9例下鼻甲黏膜标本,分别行ICAM-1、VCAM-1、VEGF免疫组化染色和HE染色,光镜下观察比较各种分子表达水平。结果 鼻息肉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EOS)浸润。ICAM-1、VCAM-1和VEGF均可表达于鼻息肉血管内皮、间质及炎症细胞,且在鼻息肉血管内皮、间质及浸润炎症细胞中的表达趋势呈现正相关关系。结论 ICAM-1、VCAM-1可能与EOS等炎症细胞附壁浸润活化过程关系密切,VEGF可能启动并加强这一病理变化。它们的协同作用可能参与了鼻息肉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黏附分子在实验性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变应性鼻炎迟发相反应阶段是以嗜酸粒细胞为代表的大量的炎性细胞的浸润而导致的慢性炎症,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在嗜酸粒细胞等炎性细胞的黏附、浸润到黏膜炎症区域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观察实验性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中黏附分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β-防御素是一类带正电荷、富含半胱氨酸的内源性抗微生物活性肽,是机体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联系先天免疫和后天获得性免疫的桥梁.近来研究表明在人类鼻黏膜中分布着大量的β-防御素,对鼻黏膜抵御病原菌入侵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上皮性屏障分子E-钙黏蛋白和闭锁蛋白在鼻黏膜上皮中的表达情况和意义。方法:纳入对照组下鼻甲黏膜13例,嗜酸性鼻息肉10例,非嗜酸性鼻息肉14例,单纯性慢性鼻窦炎11例。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屏障分子E-钙黏蛋白和闭锁蛋白在不同类型慢性鼻窦炎上皮的表达情况。结果:伴和不伴息肉的慢性鼻-鼻窦炎各组和对照组的E-钙黏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各组中E-钙黏蛋白表达在黏膜上皮和腺体上皮。而闭锁蛋白主要表达在上皮细胞顶端的最外侧,在对照组表达连续,而在慢性鼻窦炎各组上皮细胞顶端闭锁蛋白的表达出现中断、不连续的现象,表达下调。结论:上皮屏障分子E-钙黏蛋白和闭锁蛋白在不同类型慢性鼻-鼻窦炎中的表达情况,提示在鼻黏膜慢性炎症过程中,细胞间黏附分子的表达无明显缺失,而主要紧密连接蛋白在慢性炎症的黏膜上皮表达下调,在上皮细胞的顶端表达中断,引起上皮的屏障功能异常,因而病原微生物更容易侵入,引起鼻黏膜不同程度的炎症,这可能为鼻窦炎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通过对变应性真菌性鼻 鼻窦炎窦腔病变黏膜 (AFRS)和慢性鼻窦炎 (CRS)病变黏膜中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iNOS)的定位和半定量研究 ,探讨AFRS和CRS发病机制的差异 ,一氧化氮 (NO)的生成情况和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化 (S P法 )的方法对 2 8例AFRS和 6例CRS标本中iNOS进行定位和半定量检测。并且用Ridit分析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NOS广泛存在于上皮组织、血管内皮、平滑肌细胞、黏膜下浆液性腺体和炎症细胞中 ,以细颗粒或粗颗粒存在于细胞质中 ,细胞膜上偶见。细胞核及间质细胞内无iNOS表达。AFRS黏膜与CRS黏膜之间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iNOS在AFRS窦腔黏膜中呈大量表达 ,iNOS对AFRS发病起重要作用 ;AFRS与CRS可能是不同的两个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4, AQP-4)在鼻息肉组织中的分布并探讨其在鼻息肉形成过程中的机制和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新鲜鼻息肉标本和30例肥大下鼻甲黏膜中AQP-4的表达及分布水平,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对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鼻息肉和下鼻甲黏膜的上皮细胞、固有层腺体细胞、血管及血窦内皮中均可检测到AQP-4分布;鼻息肉上皮细胞、血管及血窦内皮中阳性细胞数均高于下鼻甲黏膜,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QP-4在鼻息肉上皮细胞和血管及血窦内皮细胞中表达水平明显增高,提示AQP-4在鼻息肉组织中的异常分布可能是鼻黏膜水肿的形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白细胞介素 6 (IL 6 )在变应性鼻炎鼻及支气管黏膜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CAM 1、IL 6在 2 8例变应性鼻炎患者 (鼻炎组 )及 12例健康志愿者 (对照组 )的鼻、支气管黏膜中的表达。结果 :ICAM 1在鼻炎组鼻和支气管黏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10 0 .0 0 %和92 .86 %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对照组鼻、支气管黏膜中ICAM 1表达率 (分别为 6 6 .6 7%和 5 8.33% )分别与鼻炎组 (分别为 10 0 .0 0 %和 92 .86 % )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P <0 .0 1和P <0 .0 5 )。IL 6在鼻炎组鼻、支气管黏膜中的表达率分别为 10 0 .0 0 %、82 .14 % ,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对照组鼻、支气管黏膜中IL 6表达率均为 4 1.6 7% ,分别与鼻炎组 (分别为 10 0 .0 0 %和 82 .14 % )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分别P<0 .0 1和P <0 .0 5 )。结论 :ICAM 1、IL 6是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炎症中的重要细胞因子 ,上、下呼吸道变应性炎症密切相关 ;同时治疗上、下呼吸道炎症性疾病 ,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防御素(defensins)是重要的一类抗微生物肽,在结构上分为α-防御素(α-defensin)和β-防御素(β-defensin).β-防御素主要分布在脊椎动物的皮肤、黏膜等上皮组织,构成机体抵御微生物的第一道化学屏障,在鼻黏膜免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1病理生理基础下鼻甲由内侧黏膜层、下鼻甲骨及外侧黏膜层组成。下鼻甲骨为来自上颌骨的独立骨片,从前向后弧状隆起,它维持着下鼻甲的基本形状。下鼻甲黏膜大部分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受外界刺激后可转变为复层立方上皮或复层鳞状上皮。下鼻甲黏膜中含有丰富的黏液腺、浆液腺、混合型腺体及杯状细胞,其分泌的液体在黏膜表面形成一层黏液毯,正常的黏液纤毛清除系统是维持鼻腔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黏膜下层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之间形成海绵状血窦,内有丰富的含血腔隙,深层的小动脉和小静脉形成动静脉吻合,这些都是调节鼻阻力的主要结构。黏膜基底层具有防御屏障的功能,内侧黏膜基底层明显厚于外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小鼠咽鼓管及其腺体的解剖结构,包括咽鼓管大体形态、黏膜上皮的移行及组成,腺体的分布、种类及组成。方法在解剖显微镜下分离出小鼠的咽鼓管及鼓室,常规石蜡包埋,5μm切片,苏木素-伊红(HE)和阿尔辛蓝-高碘酸Shiff(AB-PAS)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咽鼓管从鼓室向鼻咽部沿前内方向走行,平均长度约为1.53±0.08mm,宽度为0.22±0.03mm,高为1.14±0.08mm。小鼠咽鼓管可分为软骨部和膜部,软骨部主要被覆复层扁平上皮,膜部被覆多种上皮,其上份主要被覆复层扁平上皮,下份主要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咽鼓管腺体分布于咽鼓管的内侧壁和下壁,而外侧壁未发现有腺体分布。腺体可分浆液性、粘液性和混合性腺体,有导管开口于咽鼓管腔。结论咽鼓管黏膜上皮的结构及其腺体的位置分布提示咽鼓管黏膜及其腺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病原微生物进行有效的清除,共同维持着中耳腔的相对无菌环境。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试图通过对内镜鼻窦手术(endoscopic sinus surgery,ESS)后患者鼻腔鼻窦黏膜的内镜、光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下连续动态观察,揭示病变黏膜转归的过程。方法 选取2001年1-12月行ESS的慢性鼻-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31例(53侧)作为研究对象,其中Ⅱ型2期11例(20侧)、3期12例(20侧),Ⅲ型8例(13侧)。分别于ESS术前、术后2-3周、8-11周、13-16周钳取上颌窦口后囟相同部位的黏膜组织进行观察。结果 术前均可见上皮剥蚀、鳞状上皮化生、腺体及纤维组织增生(53侧);微管结构异常、线粒体减少(53侧)。术后2-3周,形态学观察与术前比较没有明显的改变。术后8-11周,纤毛柱状细胞增多,并可见许多带有微绒毛的柱状细胞和大量短纤毛,所有病例均可见病理性腺体及纤维组织增生。术后13-16周,Ⅱ型2、3期和Ⅲ型患者术腔光滑干净,上皮化较好(50侧),窦口通畅(53侧)。纤毛覆盖面积增加,方向一致(50侧)。微管结构清晰,线粒体狭长致密(49侧)。3侧无纤毛柱状细胞排列整齐,形成病理性修复。结论 ESS术后,黏膜形态的基本恢复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有些病理改变是不可逆的;病变程度与黏膜修复情况有关;术中尽可能多地保留黏膜组织、术后局部及时清理换药,有利于黏膜纤毛的形态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腔局部应用布地奈德喷雾剂(BUD)对鼻息肉组织中水通道蛋白-3表达的影响及糖皮质激素治疗鼻息肉的作用机制。方法46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Ⅱ型患者治疗前后取鼻息肉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组织标本Aquaporin-3(AQP-3)的表达情况,比较分析组间差异。结果布地奈德治疗后鼻息肉组织(治疗组)中AQP-3的表达数在上皮下间质的腺体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较未治疗组(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而黏膜上皮细胞表达数较未治疗组中提高(P〈0.01)。结论在布地奈德作用下鼻息肉组织水肿减轻,体积缩小与组织中水通道蛋白-3在上皮下间质的腺体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三种促炎因子在鼻息肉及术后两周紧邻术区鼻黏膜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鼻息肉及鼻内镜术后2周紧邻术区鼻黏膜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VCAM)-1、嗜酸粒细胞亲合素(Eotaxin)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相关性,探讨鼻息肉术后复发的可能机制。方法 应用链霉亲和素-过氧化物酶(SABC)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鼻息肉及其中22例鼻内镜术后2周患者紧邻术区鼻黏膜的VCAM-1、eotaxin和VEGF的表达情况;HE染色光镜下观察组织结构、炎性细胞浸润情况。结果 ①HE染色可见鼻息肉组织嗜酸粒细胞大量浸润,术后则明显减少(t=2.891,P〈0.05);②VCAM-1在鼻息肉手术前后均呈阳性表达,阳性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51,P〉0.05),平均吸光度术后减弱(t=3.670,P=0.05);Eotaxin手术前后阳性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39,P〉0.05),平均吸光度术后明显减弱(t=4.428,P〈0.05),Eotaxin术后腺体阳性率明显增加(t=-2.899,P〈0.05);③VEGF阳性面积及平均吸光度手术前后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37、0.825,P值均〉0.05)。结论 ①鼻息肉鼻内镜手术后嗜酸粒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说明紧邻术区水肿状组织不同于鼻息肉。②VCAM-1、Eotaxin术后紧邻术区鼻黏膜阳性表达,说明Eotaxin有可能上调VCAM-1在血管内皮的表达,促进嗜酸粒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穿内皮细胞问隙迁移到组织中,可能是息肉复发的基础。其中Eotaxin术后腺体阳性表达明显增加,推测其可能在鼻息肉复发早期发挥重要作用。③VEGF术后高表达,提示VEGF可促进术区血管增生及通透性增强,使局部组织增生、水肿,从而可能成为息肉复发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喉咽癌组织中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VCAM-1)及P-选择素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erovessel density,MVD)间的关系,探讨VCAM-1及P选择素在喉咽癌血管生成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0例喉咽癌组织和10例正常口咽部黏膜组织中VCAM-1、P选择素及CD34表达并计数MVD。结果:VCAM-1及P-选择素在喉咽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显著高于正常口咽部黏膜组织(P〈0.01);喉咽癌组织的MVD值显著高于正常口咽部黏膜组织(P〈O.01),MVD值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1);VCAM-1及P-选择素表达阳性组MVD值显著高于表达阴性组(P〈0.01),且VCAM-1及P-选择素表达均与MVD呈正相关(P〈0.05);在喉咽癌淋巴结转移组中,VCAM-1及P选择素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VCAM-1及P-选择素在喉咽癌组织中的高表达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18.
水通道蛋白-5在人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5(aquaporin-5,AQP-5)在维护正常鼻生理功能及在鼻息肉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明确AQP-5在下鼻甲和鼻息肉组织中不同部位的表达及分布。方法:取30例鼻息肉组织和12例下鼻甲组织,用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贯切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AQP-5在下鼻甲黏膜组织和鼻息肉组织中的阳性细胞的表达及分布。结果:下鼻甲AQP-5的黏膜固有层腺体的阳性细胞表达显著高于鼻息肉组织;而鼻息肉组织AQP-5的血管内皮的阳性细胞表达则显著高于下鼻甲黏膜组织。结论:AQP-5在鼻息肉组织固有层毛细血管及血窦内皮细胞呈过度表达,在腺体表达减少,AQP-5在病理状态下对鼻息肉的形成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慢性鼻-鼻窦炎(CRS)是多因素作用下鼻及鼻窦黏膜的慢性持续性炎症,具有高度异质性,病理机制非常复杂,临床表现型相同,其内在型和预后可能不同。CRS内在型是对不同个体CRS发病内在本质的研究,是从细胞和分子生物学角度探索疾病的发病本质,随着CRS内在型研究的不断深入,期望能找到某些特定的分子标志物,以这些分子标志物为靶标实现个体化的精准治疗。  相似文献   

20.
慢性干燥萎缩性咽炎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疾病,我区处于寒冷、干燥、高原地带,其发病率约占咽喉疾病的10%-20%。临床表现为咽痒、干燥、灼热、刺激性干咳,甚至微痛,乃是黏液腺分泌减少,黏膜下层慢性炎症逐渐机化与收缩压迫腺体与血管,使腺体分泌减少,致使黏膜及黏膜下层逐渐萎缩变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