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不完全川崎病(IKD)临床及实验室特点,以便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对如皋市人民医院2005-01-2010-10收治的32例IKD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IKD婴幼儿多见,早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发热,口唇潮红、皲裂、杨梅舌,球结膜充血,肛周潮红、脱屑等,多数伴有白细胞总数(WBC)、C-反应蛋白(CRP)升高,血沉(ESR)增快及血小板计数(PLT)升高。结论对持续发热5 d以上的婴幼儿,具备发热在内的川崎病(KD)2~4项诊断标准,同时WBC、CPR、ESR增高,应及早按IKD治疗,以防止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金瑄  王丽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4):8502-8502
目的探讨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34例不典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最常见及最早出现的临床表现是发热、眼球结膜充血和唇红皲裂;肛周皮肤潮红、蜕皮、卡介苗瘢痕红肿、WBC、ESR、CRP增高有早期诊断价值;冠状动脉病变最早出现在发病后4d。结论在临床表现不足时结合辅助检查和综合分析有助于提高不典型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川崎病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总结川崎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68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本组病例中典型川崎病56例(82.4%);不典型川崎病12例(17.6%)。(2)四季均有发病,3、4、5月份为发病高峰。(3)典型川崎病临床均有发热、口腔黏膜弥漫充血、眼球结合膜充血、皮疹、肛周充血脱皮等,但一些症状和体征出现较晚。不典型川崎病不完全符合标准,需要借助超声心动图示冠状动脉病变及实验室检查如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等来明确诊断。(4)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有显著疗效(本组为98.5%)。结论对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的小儿,要将川崎病纳入常规鉴别诊断中,并早期动态地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实验室检查,才能减少漏诊和误诊;一旦临床考虑川崎病,立即给予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及阿司匹林治疗,应用愈早,效果愈好。  相似文献   

4.
川崎病的早期诊断探讨--附7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田青  吴日勉  包忠宪  肖钢明  乐新 《新医学》2004,35(10):615-616
目的:探索川崎病的早期临床诊断指标.方法:对72例川崎病患儿的症状、体征出现时间及发生率,重要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川崎病早期均有发热症状,其次为口唇及口腔改变、皮疹、眼结膜充血、肛周皮肤脱屑,其发生率依次为100%(72/72)、92%(66/72)、78%(56/72)、60%(43/72)、65%(47/72).90%以上的患儿中性粒细胞、血小板、ESR、C-反应蛋白升高,57%(41/72)的患者早期出现肺部X线改变.结论:川崎病早期绝大多数有发热症状;多数患者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进行性升高,ESR、C-反应蛋白高;有肺部X线改变但无咳嗽症状,有助于早期诊断.肛周皮肤脱屑具有早期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变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多种病毒感染或链球菌感染及其免疫反应有关。作者通过对本院近5a收治的52例川崎病的临床总结分析,了解本地区川崎病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体会。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效,常见双侧球结膜炎,口腔和咽部黏膜弥漫性充血,口唇潮红,有皲裂或糜烂、杨梅舌。手足硬性水肿,手足掌早期潮红,恢复期特征性指趾片状脱皮。  相似文献   

6.
小儿不完全川崎病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波  邹外一  王峰  郑瑞丰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3):2282-2283
目的:探讨小儿不完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16例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及仪器检查结果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16例不完全川崎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结膜充血和口唇潮红、皲裂,而颈淋巴结肿大、皮疹、手足硬肿出现率相对较低。血液检查除血小板明显升高外,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常明显升高,多有轻度贫血、白蛋白降低,肝酶及心肌酶升高也较为常见,同典型川崎病实验室检查相符,冠状动脉损伤多为轻度扩张,未见有重度扩张的病例,治疗转归方面没有比典型川崎病有更严重的倾向。结论:结膜充血,口唇潮红,肛周潮红脱屑,冠状动脉改变,脏器损伤,血小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及血沉明显升高,轻度贫血,白蛋白降低,肝酶及心肌酶升高,以上表现可作为不完全川崎病早期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以减少对该病的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加强对川崎病的认识。方法:对我院近3个月来153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以发热、眼结膜充血及唇充血皲裂三者为首发症状就诊的患者较其他首发症状者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发热、四肢变化及多形性红斑和单纯发热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误诊率较高。早期确诊的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8±0.3)d,未在早期确诊的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15±0.5)d: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典型川崎病临床多见,临床医师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完全川崎病(IKD)的早期诊断和临床特征,以提高川崎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23例临床表现未达到川崎病全部诊断标准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23例患儿发热均超过4d,在川崎病其他5项临床诊断特征中,具备4项主要表现者13例(56.5%),具备3项主要表现者7例(30.4%),具备2项主要表现者3例(13.0%),经静脉丙种球蛋白及阿斯匹林治疗,均获治愈或好转。结论发热时间长、卡疤红肿、肛周脱皮、WBC计数及CRP明显升高、ESR增快有助于IKD诊断,正确治疗可获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小儿川崎病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早期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3年20例临床确诊为川崎病的住院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小儿川崎病多见于蜜幼儿,且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所有患儿均有发热。伴球结膜充血(18/20=90%);口唇鲜红皲裂,口腔黏膜弥漫性充血(18/20=90%);多形性红斑样皮疹(14/20=70%);杨梅舌(13/20=65%);手足硬肿,掌趾红斑。指趾膜状脱皮(16/20=80%);颈部淋巴结肿大(9/20=45%);肛周潮红脱皮(8./20=40%);卡介苗接种部位红肿硬结(4/20=20%);阴囊皮肤潮红脱皮(1/20=5%);白细胞总数升高(18/20=90%)。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19/20=95%)血小板升高(14/20=70%),轻度贫血(8/20=40%);血沉增快(17/20=85%);c反应蛋白增高(16/20=80%);心脏彩超发现冠状动脉扩张(10/20=50%),冠状动脉瘤心腔积液(1/20=5%)。误诊率(2/20=10%)。结论:小儿川崎病临床表现复杂。而无特异性早期确诊检查手段,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多趋势,临床医师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不完全川崎病(KD)临床特点,以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发生。方法对2006-01-2010-10符合肺炎支原体(MP)感染并不完全KD住院病例13例患儿临床资料、治疗情况、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13例均有发热,球结膜充血11例,皮疹7例,口腔黏膜改变8例,手足水肿、指(趾)端蜕皮6例,颈部淋巴结肿大4例,卡痕、肛周潮红6例。误诊为猩红热、淋巴结炎、支气管肺炎、败血症、MP感染并肺外表现。结论 MP感染并是引起不完全KD原因之一,早期易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