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慢性结肠炎在治疗中,尤其是直肠、乙状结肠部位的病变多采用药物保留灌肠。临床上一般用50ml或100ml的注射器进行药物保留灌肠。由于灌肠药物一般是锻类做、云南白药等,这些粉剂药物溶于盐水中会形成许多沉淀物,致使注射器发生堵塞现象。既造成注射器的损坏又影响了治疗。我们通过临床实践用一次性输液瓶代替注射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用物16号灌肠管一根,一次性输液瓶一个。Z操作方法将一次性输液瓶的过滤器剪掉并与肛管相接。灌肠液倒入瓶内悬挂起来,排气,关闭调节器,将已润滑的胆管轻轻插入肛门10~15cm。打开调节器,据情况调…  相似文献   

2.
2003年1月~2005年12月,我院对27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采用一次性输液器和吸痰管代替肛管行保留灌肠,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用物:备一次性输液器、一次性吸痰管、500ml清洁玻璃瓶各1个,中药汤剂150~200ml,清洁纱布1块,其它用物同常规保留灌肠。方法:中药汤剂用纱布过滤去渣后装入玻璃瓶,盖好橡皮塞,温度控制在40~42℃,套瓶套后挂于距肛门30~40cm处,一次性输液器去掉头皮针,剪掉针头处过滤网,连接一次性吸痰管代替肛管,插入瓶内排尽空气,按常规操作缓慢插入肛门20~25cm后将输液器调节夹松开。输入完毕关闭调节器,取出肛管,嘱患者休息40~60mi…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一种能有效提高开塞露给药解除便秘的方法,现报道如下. 设计方法 准备一次性无菌肛管,开塞露2支(40 ml),石蜡油棉球,卫生纸,手套,一次性中单,必要时备剪刀,患者取左侧卧位,揭开开塞露盖子或剪开开塞露顶端备用,使用石蜡油棉球润滑肛管的前端,护士左手戴手套,分开肛门,右手将肛管轻轻地插入直肠,15~20 cm,将开塞露颈部前端连接一次性肛管,将2支开塞露全部挤入,然后接续反折末端并向上轻微提高30~40°,待管内存留的药液全部灌入直肠后拔出肛管.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们临床上使用的灌肠器由一直径约8~9m m,长约60cm橡胶管(即肛管)和1容量200m l的磁缸组成。而在临床工作中,常见到以下两种情形不适合使用此种灌肠器。(1)老年人由于肛门括约肌松弛,加之肛管的刺激,灌肠后腹压增加等综合因素,使药液来不及发挥作用就从肛门溢出,效果较差。(2)婴幼儿肛门直径较小,以往我们用一次性导尿管连接20cc注射器来代替肛管灌肠,但由于两者相连处衔接不牢,导致药液由于压力的作用从衔接处溢出,极易污染患儿衣物,从而灌注量不准确,达不到合理治疗。为了克服上述缺点和不足,我们自制了一种简易灌肠器,经临床试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材料取一次性输液器1副,去掉针头,空盐水瓶1个,一次性导尿管1根,瓶套1个。2方法将配制好一定浓度、温度的灌肠液倒入输液瓶。将一次性导尿管与输液器末端相接,如图1示:将输液器针头和排气管一并插入输液瓶。按灌肠法完成操作。3优点3.1由于使用一次性导尿管代替肛管,其管径细,质地柔软,插管时减轻了对肛门的刺激。更合理地利用渗透原理,软化大便,解除便秘,消除腹胀。尤其适用于老年及婴幼儿患者效果颇佳。3.2制作简便,就地取材:临床输液后的输液器及输液瓶,1:20...  相似文献   

5.
中药灌肠器的制作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灌肠是降低尿毒症病人尿素氮和肌酐的重要措施。通常使用的器械为灌肠器或大空针、肛管、止血钳 ,该方法在操作便捷性、观察入量、控制流速等方面存在弊端或不足。为此 ,我们改进了灌肠器 ,以克服以上不足 ,现介绍如下。1 材料与制作方法1.1 材料 输液瓶、瓶套、一次性输液器和吸痰管。1.2 制作方法 取输液瓶 ,套瓶套 ,打开输液器插入瓶塞至针头根部 ,关闭调节器在靠近过滤器根部剪除过滤器 ,连接吸痰管。见图 1。2 使用方法将 4 0℃左右的药液装入瓶中 ,挂于输液架上。助患者取左侧卧位 ,双腿屈曲 ,脱裤至膝下 ,臀部移近床沿垫高…  相似文献   

6.
巧用止血带     
临床中多用一次性输液器连接输液瓶的方法用于各种灌肠 ,它可根据病情需要调节肛滴速度 ,易操作、观察。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患者腹腔压力过高易从肛管与输液器衔接处漏液 ,影响疗效 ,我们采用止血带连接方法后 ,取得良好效果。1 材料与制作 取一乳胶止血带剪下 3~ 4cm长备用 ,打开一干净输液器 ,用剪刀将连接输液针头处的过滤网剪掉 ,将准备好的止血带套在输液管上 ,将玻璃接头与一次性肛管连接 ,持输液器从玻璃接头插入直至肛管中 ,然后将套在输液器上的止血带一端套在玻璃接头上即可。2 效果评价 一次性输液器连接输液瓶 ,用于灌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量药液保留灌肠新方法,简化操作步骤。方法将所需药液注入输液瓶内连接一次性输血器代替灌肠筒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行小量药液保留灌肠,随机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新方法行小量药液保留灌肠,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结果对灌肠用物改进后,新方法操作简单、方便、安全、效果好,减轻患者精神负担,观察组副作用较对照组少(P〈0.01)。结论小量保留灌肠新技术的改进,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及可操作性,为研究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2015年4月至2016年7月共收治溃疡性结肠炎患者92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各46例,A组为治疗组,采用纯中药汤剂运用改良灌肠袋直肠滴入治疗方法,中药液100 ml加热至40~41℃,患者取左侧卧位,导管前端插入肛门15~20 cm,液面距肛门不超过50~60 cm,滴注速度为30~40滴/min,35~50 min药液全部滴入.B组为对照组,采用一次性灌肠器中药保留灌肠方法加入中药液100 ml,药液温度38~39℃,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 cm,肛管插入肛门15~20 cm,将药液缓慢灌入直肠内,15~20 min药液推注完毕.结果 A组药液保留时间、患者舒适度高于B组.A组患者排便性状改善、排便次数减少明显状况高于B组.结论 改良灌肠袋进行中药直肠滴入治疗可明显减少患者下腹坠胀、便意等不适症状,增加患者舒适度,药液延长保留时间,促进药液有效成分吸收,缩短病程和治疗时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灌肠是临床上常用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和治疗措施。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因年老体弱或其他疾病所致肛门括约肌松驰或丧失功能的患者,由于灌肠溶液不能在胸腔内得到保留而使灌肠失败。为此,我们将普通肛管改制成带气囊肛管,用于此类病人,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1制作方法取较新、弹性较好、大小合适的气管插管导管气囊一个,将其内面涂滑石粉,然后套在一次性肛管距头端5~6cm及11~12cm处,经气门芯注入30~50ml空气,待气囊膨胀后,夹紧气门芯,检查不漏气,放气后备用。2使用方法常规准备灌肠,病人臀部略垫高5~8cm:插管前…  相似文献   

10.
吸痰管及注射器在家庭灌肠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应用吸痰管及注射器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家庭灌肠,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方法:患者排空大小便,将煎好的中药约150ml倒入清洁容器内,保持39~41℃。用5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吸好药液,在吸痰管25cm处做好标记,连接注射器排气后备用。患者取左侧卧位,臀部抬高10~15cm,臀下垫塑料布,双下肢屈曲。将吸痰管前端用肥皂润滑,左手将臀部分开,暴露肛门,右手持吸痰管向肛门内缓缓插入20~25cm后,推注速度以10ml/min为宜,以避免流速过快对肠壁的刺激。推注完需另抽吸药液时,将吸痰管反折,塞入注射器针头帽内即可。灌肠完毕,左手取卫生纸包裹吸痰管…  相似文献   

11.
输液操作中两种排气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静脉输液是最常用的护理技术之一 ,是抢救病人的必要措施。抢救病人必须争分夺秒 ,为此 ,对输液操作排气法进行探讨和改进 ,旨在最大限度地缩短操作时间 ,提高排气一次成功率 ,同时减少药液的丢失量。1 排气方法1.1 方法 1:打开输液器外包装→关闭调节器→插输液管瓶针于密封瓶→挂输液瓶→打开调节器→排气。具体方法详见《护理技术》[1] 。1.2 方法 2 :打开输液器外包装→插输液管瓶针于密封瓶→挂输液瓶→排气。具体手法是 :(1)撤去输液器外包装 ,注意不要将输液管环弄乱 ,右手小手指勾住输液管环 ,拇指、示指和中指持输液瓶瓶颈 ,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控制新生儿静脉输液过程中输液瓶药液残留量,最大限度地保证药物剂量准确.方法:将需要输注的54瓶,容量为100 ml,装有50 ml 10%葡萄糖塑料材质输液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7瓶,对照组在更换输液瓶时,待输液瓶内液体滴至瓶颈处,莫菲氏滴管上段输液器内有空气时,即更换输液瓶.观察组在更换输液瓶时,待输液瓶内液体滴至瓶颈处,莫菲氏滴管上段输液器内有空气时,操作者左手拇指与示指捏住输液瓶颈,右手将输液器排气管反折,置于左手中指与无名指之间,右手拇指与示指将输液器轻轻拔出瓶口约0.5 cm,然后挤压莫菲氏滴管,使输液瓶颈部残存的液体流入输液器内,再更换输液瓶.比较两种更换输液瓶法液体残留量.结果:观察组输液瓶残留液体量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管理者必须关注新生儿输液的每一个环节,控制各环节的药液丢失量,确保新生儿用药量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临床应用开塞露可解除患便秘,减轻其痛苦,新法使用开塞露为用15~20ml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吸开塞露,去除针尖,接上7~8cm长的输液管(婴幼儿用头皮针管),用油球润滑插入端,排去空气。让患侧卧,暴露肛门,左手分开肛门、右手持插入端近端,当插入到输液管的1/2时,左手固定,右手将药液缓缓推入,如果用量大时,可抽一定量的温开水混匀后再推入。此方法润滑效果好,患无痛苦,容易接受,且无药液浪费现象。临床具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中药保留灌肠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盆腔炎的主要手段之一脚,临床证明给药后药物在肠道内保留时间的长短与疗效密切相关。原来我们用传统的肛管灌肠法,不但保留时间短(20—30分钟左右),且增加患者痛苦(因肛管直径近10cm);后来尝试用一次性输液器,由于中药属于混悬液,在滤过膜处容易堵塞,需挤压或更换输液器上端才能完成,费时费力;也看到杂志上报道用气囊导尿管的,成本较高,增加患者经济负担。现我们自创用一次性输血器用于中药保留灌肠,取得良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药保留灌肠是将外用中药煎剂灌入结肠1h,以达到局部及全身治疗的目的。普外科急慢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病人除常规治疗外,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即用中药煎剂(主要成分为大黄、厚朴)保留灌肠。目前临床上使用的灌肠筒连接一次性肛管进行中药保留灌肠存在药物在肠道保留时间短、滴数不好控制、灌肠液液面观察不方便等缺陷。也有直接采用输液器(需将输液器针头端剪掉)行保留灌肠,但此导管较软,不易插入肛门,  相似文献   

16.
茂菲氏滴管内液体滴空后处理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袁小莲 《护理研究》2001,15(6):357-357
病人在输液过程中茂菲氏滴管内液体滴空 ,空气进入茂菲氏滴管以下的输液管内 ,如何继续输液 ?传统的方法是接上第二瓶液体后重新向下排气。现经体外试验及十多年临床摸索 ,认为逆行向上排气法明显优于传统法 ,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为威海市医用高分子有限公司产品 ,( 95 )鲁卫消准字第 10 -6 2号。1.2 操作方法 发现茂菲氏滴管内液体滴空后 ,左手立即将输液管折叠 ,以避免液体继续下降 ,右手迅速将调节器向下推至接头处夹紧。然后接上第二瓶液体 ,放低输液瓶或抬高输液肢体。接着用左手拇指与食指挤压…  相似文献   

17.
排气时左手拇指、中指将穿刺针在近针柄2cm~3cm处折叠,食指自然放于针柄与尼龙针之间,右手将输液瓶挂于输液架上,打开调节器,将茂菲氏管倒置;左手拇指、中指在原处将反折的尼龙针放松,使液体流入滴管,待管内液面达1/2~2/3时左手拇指、中指再次反折,右手拇指在一侧,其余四指在  相似文献   

18.
1 用品 输液器 ,50 0ml的输液瓶 2个。大量灌肠 :溶液为温水 ,生理盐水或 1 %肥皂水 50 0~ 1 0 0 0ml;小量灌肠 :常用灌肠溶液为甘油与水各 60ml,1 0 %高渗盐水1 50~ 2 0 0ml,1∶2∶3灌肠液 ( 50 %硫酸镁 30ml,甘油60ml,水 90ml)等。2 操作方法 ①病人取侧卧位 ,屈膝、臀部靠近床边 ,垫以油布。②将所要灌肠溶液放入输液瓶中 ,挂在输液架上 ,距床 60~ 90cm。将输液管在过滤器上 1cm剪掉 ,和输液瓶连接 ,排气后关紧调节器 ,滑润输液管 ,轻轻插入直肠内约 7~ 1 0cm ,一手固定肛管 ,一手调节输液器调节器 ,待液体…  相似文献   

19.
何恒莉  马体宇 《护理研究》2007,21(7):1856-1857
[目的]观察采用一次性导尿管与一次性肛管进行清洁灌肠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需进行清洁灌肠而无灌肠禁忌证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选择一次性肛管,实验组选择一次性导尿管,在相同操作步骤下,对照组按常规灌肠插入肛管深度10cm~15cm,观察组插入导尿管25cm-35cm,观察两组病人所需的灌肠次数、每次能耐受的灌入量、有无灌肠液外溢、手术毕距第1次排大便间隔时间及手术医生对肠道清洁度的满意度。[结果]两种导管进行清洁灌肠效果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一次性导尿管进行清洁灌肠效果明显优于一次性肛管。  相似文献   

20.
一次性氧管在小儿保留灌肠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留灌肠是将一定量的溶液通过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 ,以达到诊断和进行治疗的目的。由于肛管管径较粗 ,保留灌肠肛管插入需 10~ 15cm ,因此插入肛门后对肛门刺激较大 ,容易溢出粪便 ,不易保留 ,而且患儿感觉痛苦。另外 ,护士操作时不易把握推注时的压力 ,且橡皮肛管重复消毒使用 ,既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 ,又是交叉感染的一个因素 ,而一次性肛管造价又过高 ,通过临床实践 ,我们将一次性氧管代替肛管进行保留灌肠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 用物一次性氧管 ,一次性 5 0毫升注射器 ,灌肠用物 1套 (不需灌肠器 )。2 方法氧管的末端连接注射器后将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