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牛草始载宋代《本草图经》,明清本草多有沿用,但其所指均不甚清楚。艾叶在我国有着悠久应用历史和广阔应用范围,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艾叶药材的基原较多,其中明、清时期的蕲州九牛草被称作为"蕲艾",珍贵而价高,民间推崇为"艾之精英"。为捋清九牛草基原和九牛草与艾的历史渊源,该文通过对古代文献著作中九牛草的本草文图考证、产地分析,对蕲州九牛草的实地调查取样,并查阅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馆藏蒿属标本,考证认为古代本草记载九牛草基原植物应为菊科植物宽叶山蒿Artemisia stolonifera,为古代中药材艾叶的重要基原之一,值得进一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文献考证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常用藏药材"蒂达"的名称、品种分类及其基原进行了考证和整理.结果表明,"蒂达"的名称、品种和基原极为复杂混乱,是导致其缺乏和难以制定药材质量控制标准的关键制约因素.类似状况在民族药中普遍存在,反映出了对民族药进行品种整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由于古代文献对于药物基原的形态描述往往较为简单,多数情况下仅根据文献考证难以准确确定其基原,在进行民族药品种整理时,还应"尊古不泥古",注重古今药材品种、基原的历史变迁和现实资源、临床使用状况的调查,并积极借鉴现代化学、生物活性评价等的研究成果,既继承民族医药的特色与优势,又推动其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查证纳西医学现有文献,系统整理和分析菊科纳西族药材名称、基原、药用部位、功效及标准。结果发现纳西药用菊科共有89种(含变种),涉及84个药材品种,其中32个基原品种被我国现行各级药材标准收载,占总数的38.10%,在各相关标准中均存在药材品种名称、基原、药用部位、功效记载差异较大,品种混乱,质量标准不健全等问题。鉴于此,深入开展文献考证、资源和使用现状调查,规范纳西药材品种和基原,完善药材质量标准体系,对推动纳西医药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通过查证傣医学现有文献,对菊科傣药的品种、基原及标准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相关文献记载的菊科药用植物共有78种(含变种),涉及63个药材品种,在我国现行各级药材标准中收载的基原植物有47个,占总数的60.25%。在相关标准和文献中,各药材品种所记载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或功效等存在较大差异,傣药材品种混乱、质量标准不完善的状况在傣药材中较为普遍,已成为制约傣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加强傣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并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技术开展系统研究,推动傣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工作。  相似文献   

5.
通过查证纳西医学现有文献,对百合科纳西药的品种、基原及标准进行整理。结果表明,相关文献记载的百合科药用植物共有36种(含变种),涉及34个药材品种,在我国现行各级药材标准中收载的基原植物有21个,占总数61. 76%。其中有2种为国家Ⅱ级保护植物和中国特有物种。在相关标准和文献中,各药材品种所记载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或功效等存在较大差异,纳西药材品种混乱、质量标准不完善的状况在纳西药材中较为普遍。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纳西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推动纳西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  相似文献   

6.
通过查证藏医学现有文献,对玄参科藏药的品种、基原及标准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现有文献中记载的玄参科藏药共有11属99种(含变种),涉及28个药材品种,藏文名、藏文音译汉文名及基原混乱十分明显;约41.4%(41种)为中国特有植物,约15.2%(15种)的种类作为藏药材被有关藏药标准收载,除玄参、洪连、胡黄连、毛果婆婆纳等药材品种的质量标准较为完善外,多数品种仅有性状、鉴别等项规定。玄参科藏药材这种名称与基原混乱、质量标准不完善的状况在藏药材中较为普遍,已成为制约藏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当加强藏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开展资源物种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生物活性研究,以推动藏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的规范和质量标准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7.
通过考证藏医学文献的方法,对豆科藏药的品种、基原及标准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各文献中记载的豆科藏药共有36属142种(含变种),涉及64个药材品种,不同文献记载的各药材品种的名称、基原、药用部位、功效等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约38.0%(54种)的种类为藏医学特用药用植物,约25.4%(36种)的种类作为藏药材被有关藏药标准收载,除与中药材交叉使用的9个药材品种的质量标准较为完善外,多数品种仅有性状、鉴别等项规定。藏药材品种混乱、质量标准不完善的状况在藏药材中较为普遍,已成为制约藏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应当加强藏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资源物种的药效物质基础及生物活性比较、质量标准、医药名词术语规范等研究,以推动藏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等的规范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  相似文献   

8.
李时珍的故乡湖北蕲春,有四种药材为人们所称道。这就是蕲蛇、蕲龟、蕲艾和蕲竹。蕲蛇,白花蛇之产于蕲地者也。味甘咸,性温,善走窜,能内走脏腑,外彻肌肤以通治诸风,作用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海螵蛸与其近似基原品种的鉴别特征。方法:参考已有生药鉴别,以及乌贼科权威分类学文献,在对来源准确实物标本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结合体式显微及成像技术,对海螵蛸药典品——金乌贼和无针乌贼,与近似基原品种——白斑乌贼和目乌贼,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形态鉴别研究,归纳总结了适用于药材和饮片的鉴别特征,并制定了检索表。结果:海螵蛸《药典》品与其近似基原品种在背面的纵肋、腹面的纵槽、横层纹的峰形等形态特征上存在明显差异。结论:通过本次实验研究,补充完善了海螵蛸与其近似基原品种的重要鉴别特征,为海螵蛸的监督检验和标准制订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常用藏药材生等的基原及用药情况,为临床用药提供可靠依据,通过查阅历代藏医药文献及汉译本著作,对藏药生等的名称、基原、产地及功能主治等进行本草考证;发现生等最早记载于《四部医典》。经本草考证,12世纪前古籍文献中未见生等的优劣之分,12世纪起以品种和颜色分为赞旦生等、吉尔巴生等和松生等;搜集文献发现,其基原品种涉及无患子科、鼠李科、三尖杉科、豆科、苏木科、红豆杉科等6个科的16种植物;结合历代藏医文献及汉译本著作,判断上品藏药生等可能为产于印度、缅甸、非洲以及中国广东、云南、浙江、广西、台湾等地生长的豆科植物儿茶Acacia catechu(L.f.)Willd.的干燥茎枝。其他属地方习用药,多基原藏药生等以赞旦生等、吉尔巴生等、松生等入药使用是权衡生态资源和藏医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属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由于藏药特色资源日益匮乏,今后此类现象会更加明显,应加强开展藏药传统药性、现代化学及药理药效研究,确定最佳用药植物。  相似文献   

11.
远志为我国常用大宗药材之一,应用历史悠久。关于远志品种的考证,近年来已有不同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然而得到的结论不尽相同。为确保经典名方临床使用的安全有效性,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书籍、结合现代文献报道与实地调研,从名称、基原、产地、药用部位、采收加工及炮制等方面对远志进行考证,探析本草中记载的远志基原植物。经考证后认为历代所用远志品种主流均为远志科远志亚属内几种近缘物种,自宋代以来,主流品种当为远志Polygala tenuifolia Willd.,"开心散""地黄饮子""固阴煎"等方中推荐使用此品种。  相似文献   

12.
通过文献考证,收集各地鸡血藤习用品种,阐述鸡血藤的来历及其基原。结果表明,目前用作鸡血藤的植物达26种,分属于6科12属。文献记载最早、使用历史最悠久的凤庆鸡血藤,其基原为五加科植物异型南五味子。《中国药典》收载的鸡血藤以豆科植物密花豆为基原,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逐渐形成的主流品种。鸡血藤各地习用品种和混杂品种甚多,药材质量难以控制。建议将凤庆鸡血藤载入《中国药典》。同时,制定专属性的质量标准,保证药材和中成药产品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藏药材的标准化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国药典》、《部颁标准.藏药分册》、《藏药标准》及有关藏药专著文献为依据,对文献中收载的制剂及藏、青、甘、川、滇藏区藏医医疗机构、藏药制药企业实际生产使用的院内制剂、藏成药制剂等进行调查,对制剂处方中药材的品种、基原及其标准状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上述标准和专著中收载的439个制剂、所调查的40家藏医医疗机构和藏药制药企业反馈的711个医院制剂和藏成药制剂处方中使用的药材共约502个品种,使用制剂数在10个以上的药材品种约154个,绝大多数为藏药特有品种;约416个药材品种有基原的文献记载依据,包括植物药287个、动物药78个、矿物药51个,共涉及到基原植物94科261属643种(含种下等级),基原动物35科52属61种(含种下等级);中医与藏医交叉使用的药材品种约122个,约80%的藏药材品种均产自于青藏高原藏区;约293个药材品种在上述标准中有收载,除《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作为藏药材收载的8个品种外,绝大多数品种的标准仅有【性状】、【鉴别】或【检查】项。结论:藏药标准工作应以常用藏药材品种为重点,特别应加强品种及其基原的调查整理、物质基础研究与民族医药术语的规范化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中药材》2019,(8)
目的:厘清鼠妇虫药材基原品种,考察市场中药材样品种类及混淆状况。方法:通过对鼠妇虫古籍文献、近代专著及标准收载情况进行整理,对鼠妇虫药材基原、历史沿革及品种进行考证;采用形态学鉴定方法对所收集鼠妇虫药材样本种类进行鉴定。结果:文献、标准记载的鼠妇虫药材基原品种主要为卷甲虫科动物普通卷甲虫和鼠妇科动物粗糙鼠妇;10批次药材样品中均含有多个种类来源,其中光滑鼠妇、普通卷甲虫占比最高,粗糙鼠妇仅占较少比例,其比例分别为47.4%、40.7%、6.9%。结论:鼠妇虫药材样品种类与基原品种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开展鼠妇虫药材质量控制与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17世纪《金光注释集》中记载的7种"陆格米格"类蒙古族医药常用杀"粘"药物为基础,通过文献古籍归纳对比的方式,分别从名称、基原、功效、临床应用品种现状4个方面对其进行综述,对"陆格米格"类蒙药进行品种整理及功效总结,以期为蒙古族医药防治疫病寻找潜在药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系统整理和分析了茜草科瑶族药材(以下简称"瑶药")的药用品种、基原、药用部位、功效及标准等。方法通过查阅文献及分析的方法对瑶族医药进行考证。结果茜草科瑶药共有22属76种(含变种),涉及47个品种,包括单基原27种、多基原20种、瑶药特有19种,其中5种为常用药(俗称"老班药"),与其他民族交叉用药28种(59.57%),其中33种以全株或全草入药(70.2%),仅13种为各级药材标准所收载,瑶药标准仅收5种,占老班药的4.8%。茜草科瑶药常以功效或药用部位命名,而同一药材名的药用部位和功效均与中药药用部位不尽相同。结论瑶药茜草科药材品种的名称、基原尚不规范,质量标准尚不健全,亟需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7.
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是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故乡。这里出产的蕲蛇,是蛇类药材中的珍品,与当地名贵特产蕲艾、蕲龟、蕲竹并称“蕲春四宝”,历史上曾作贡品。李时珍在他的医药巨著《本草纲目》中对蕲蛇、蕲艾、蕲龟都有著述。特别是蕲蛇,由于它的形态奇特。药效极佳,更为李时珍所青睐。早在写作《本草纲目》之初,他就曾在州城北边的龙峰山上,实地观察研究过蕲蛇,并写成了一篇专门论述蕲蛇  相似文献   

18.
瑶族药(以下简称瑶药)材品种混乱、质量标准不够完善是制约瑶族医药发展的突出问题。采用查阅文献结合实地调查的方法对瑶族医药用豆科植物(以下简称豆科瑶药)的品种、基原、药用部位、功效及标准现状进行系统整理分析,发现豆科瑶药有37属94种,涉及62个瑶药品种,其中11个为瑶族老班药,9种豆科瑶药被广西瑶药材质量标准收载;不同文献记载的豆科瑶药名称、基原、药用部位、功效等不尽相同;除与中药交叉使用的11个品种的质量标准较为完善外,多数品种仅有性状、鉴别等项规定。应加强瑶药特色品种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质量标准等研究,促进其规范使用及资源的发掘利用。  相似文献   

19.
对藏医学中药用报春花科植物的品种、基原及标准状况进行了分析整理。结果表明,相关文献记载的藏医学药用的报春花科植物共有3属44种(含变种),涉及以藏文名计药材品种17个,以汉文名计药材24个,与中药交叉使用品种1种;在我国现行各级药材标准中收载的藏文名药材6个,涉及原植物6种,分别占35%,14%;收载汉文名药材品种7个,涉及原植物7种,分别占30%,16%。在藏药的标准和文献中,药材的藏文名、藏文音译汉文名及汉文名用字以及其原植物物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质量控制方面仅有性状、显微鉴别等项规定,标准极不完善。通过文献考证、资源和使用现状调查,结合现代药学研究规范藏药材的名称和基原,提高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确保药材质量稳定可控和临床用药安全有效,以促进藏医药产业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0.
白宇明  郝近大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6):2733-2737
通过对土茯苓、菝葜及萆薢原植物的本草考证,明确土茯苓等3种药材临床使用的正名,为临床用药提供文献依据,确保中医临床疗效。以谢宗万先生创立的中药品种理论为指导,运用中药品种本草考证的思路与方法,对这些相关品种从古至今的发展进行系统的考证研究;利用文献考证与植物标本、药材标本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土茯苓等3种药材品种的基原植物古今大致相同,早期文献中对几种药材的名称并未作严格区分,造成异物同名相互混用,其药材性状不尽相同。土茯苓等3种常见中药属同名异物,疗效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