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 探索不同介入封堵入路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9—2020年阜外医院收治的≤7岁行介入治疗的PDA患者。根据不同介入封堵入路将患者分为3组,常规动静脉组、单纯静脉组和逆行股动脉组。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220例患者,其中男78例、女142例,年龄(3.21±1.73)岁,体重(14.99±5.35)kg,身高(96.19±15.77)cm,平均PDA直径(3.35±1.34)mm。85例患者采用常规动静脉法,104例采用单纯静脉法,31例采用逆行股动脉法。逆行股动脉组PDA直径最小[(3.44±1.43)mm vs.(1.99±0.55)mm;(3.69±1.17)mm vs.(1.99±0.55)mm,P<0.001];单纯静脉组术中造影剂用量最少[40(30,50)mL vs. 20(20,30)mL;35(25,50)mL vs. 20(20,30)mL,P≤0.001],手术时间最短[32(26,44)min vs. 25(23,30)min;29(25,38)m...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途径封堵婴幼儿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技术要点、适应证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在阜外医院接受单纯超声引导经颈静脉途径封堵治疗53例ASD婴幼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0例、女33例,年龄1.2(0.5~2.9)岁,体重9.0(6.8~10.6)kg,ASD直径9.8(8.0~14.0)mm。31例患者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完成治疗,其余22例患者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完成治疗。在超声引导下,使用可调弯鞘经颈内静脉、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进行封堵,封堵器直径(13.5±4.5)mm。结果 53例患者全部封堵成功,均无中转放射线引导或开胸手术。术后住院时间(3.35±0.70)d,无外周血管损伤、封堵器脱落、严重心律失常或心包积液等并发症。随访(14.3±5.1)个月,无心律失常、残余分流、封堵器脱落、血栓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途径封堵ASD对于低体重、ASD分流大的婴幼儿或下腔静脉异常不适宜经股静脉治疗的患者,不仅克服了射线引导的辐射风险,同时保持了微创、安全的优点,为此类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Amplatzer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近期疗效.方法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30例,经透视或(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指引下穿刺股动脉或者股静脉,通过导管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分别于术后24 h、1个月、6个月、1年及以后每年通过TTE、心电图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疗效.结果1例膜部室间隔缺损(perimembranous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s,膜部VSD)因选用封堵器直径偏小导致封堵器在释放即刻脱落至主动脉弓部,用抓捕器通过股动脉回收成功,二次置入直径较大的封堵器,封堵成功.其余29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defects,ASD)、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膜部VSD均一次置入成功,术中未发生其他并发症.手术时间20~90(38±16)min,X线曝光时间5~45(18±10)min,住院时间3~7(4±2)d.结论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适合于继发孔型ASD、膜部VSD及各种类型的PDA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两种单静脉入路法和动静脉双入路法治疗PDA各自的优缺点及最佳适应症,为PDA患者选择合理介入治疗方法提供依据。方法103例PDA患者经三种不同介入方法治疗,其中单静脉入路超声法37例,单静脉入路造影法14例,动静脉双入路法52例。PDA的位置、形态、大小经不同方法观察,单静脉超声法经超声观察,单静脉造影法在PDA内或降主动脉近PDA口外造影观察,动静脉双入路在主动脉弓降部侧位造影观察。选择合适型号的Amplatzer伞经股静脉建立的轨道进行封堵。术后15 min经胸超声及心脏听诊判断有无分流。术前、术后均行血流动力学测定,术后3 d、1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结果103例患者全部一次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中操作平均透视时间(10.45±4.35)min,心导管检查测肺动脉收缩压由术前轻度增高[(33.2±3.11)mmHg]降为正常[(22.03±5.3)mmHg]。术后即刻所有患者心前区双期连续性杂音消失,术后无残余分流,无任何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未发生动脉水平分流及动脉导管再通。结论单静脉入路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简化了手术程序,不用或减少造影剂用量,缩短了操作透视时间,手术成功率高,疗效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超声引导下经皮由股静脉入路应用多孔筛状房间隔封堵器(amplatzer cribriform occluder,ACO)及房间隔缺损封堵器(atrial septal defect occluder,ASDO)封堵筛孔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经验,评估其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2月至2018年5月48例在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封堵筛孔型ASD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例、女31例,年龄10个月至51岁,平均年龄(11.50±13.86)岁,体重6~79(27.00±20.14)kg。48例筛孔型ASD患者中12例为双孔型,13例为房间隔膨胀瘤并缺损,23例为多孔型ASD。所有患者均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完成筛孔型ASD的封堵。术后次日复查超声、心电图及胸部X线片以评价疗效。结果 48例筛孔型ASD患者共使用49枚封堵器,1例置入2枚封堵器,其余置入1枚封堵器。ASDO 29枚,ACO 20枚,ASDO大小为8~26 mm,ACO大小为18~34 mm。术中TTE/TEE检查显示48例均完全封堵成功,13例在释放推送杆前可见细束分流,释放推送杆后9例有细束分流,术后24 h复查8例有细束分流,1年后复查3例微量分流。所有随访患者封堵器位置形态良好,右心不同程度缩小,胸部X线片显示肺血不同程度减少,术后心电图未见心律失常。结论单纯超声引导下经股静脉入路选用ACO及ASDO封堵筛孔型A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腹股沟途径和高位腹膜后途径显微外科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方法的优缺点。方法:226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经腹股沟途径(n=119例),B组采用经高位腹膜后途径(n=107)。分析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效果、并发症及精液改善情况及配偶自然怀孕率等指标。结果:A组手术切口长度明显短于B组[(2.0±0.35)cm vs.(2.5±1.69)cm,P0.05];A组手术时间少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0.2±4.8)min vs.(35.6±8.2)min,P0.05)];A组平均结扎静脉数明显大于B组[(7.2±3.3)支vs.(2.8±0.9)支,P0.05]。A组术中所见淋巴管支数明显大于B组[(2.5±1.3)支vs.(1.5±0.3)支,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睾丸鞘膜积液、睾丸萎缩等。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精液有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精液改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2例复发,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配偶有63例怀孕;B组配偶有50例怀孕,两组配偶自然怀孕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外科经腹股沟和腹膜后2种途径精索静脉高位结扎术均安全有效,但经腹股沟途径切口更易显露,适应于所有患者,对较瘦体型者及有腹股沟区手术史的患者可以选用高位腹膜后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股骨髓内定位孔封堵对围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就诊于本院拟行初次单侧TKA的6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30例术中使用骨塞将股骨髓内定位孔进行封堵,另外30例未将定位孔进行封堵,其余两组操作皆相同。比较两组早期临床及检验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首次下床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组在术中出血量[(278.7±41.3) ml vs (319.7±50.9) ml, P<0.001]、总失血量[(1 155.7±260.4) ml vs (1 312.0±228.3) ml, P=0.016]均显著少于开放组。平均随访时间(10.6±2.4)个月,术前两组间VAS、HS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封堵组术后1 d [(6.7±0.4) vs (7.1±0.5),P=0.010]、7 d的VAS评分[(5.4±0.6) vs (6.3±0.6), P<0.001],及...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微创二尖瓣手术与同期常规二尖瓣手术的早期疗效,评估微创手术治疗二尖瓣疾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分析南京市第一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选择性实施单纯二尖瓣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早期随访结果。共纳入120例患者,其中男72例,女48例;年龄22~71(42.4±11.0)岁。采用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闭式体外循环下直视微创二尖瓣手术组(微创组,60例)和常规单纯二尖瓣手术组(常规组,60例)。微创组所有手术均经股动脉、股静脉、右颈内静脉插管建立闭式体外循环,取右前外侧第4肋间长5~6 cm的切口,用特制微创心脏外科手术器械完成二尖瓣修复或置换术。常规组手术经胸骨正中切口常规建立体外循环,完成二尖瓣修复或置换术。比较分析两组围术期临床资料、并发症和死亡率。结果全组无围术期及出院后近期死亡,微创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98.0±26.0)min vs.(63.0±21.0)min]和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68.0±9.0)min vs.(37.0±6.0)min]较常规组显著延长(P0.05);微创组术后平均机械通气时间[(6.0±3.9)h vs.(11.2±5.6)h]、住ICU时间[(18.5±3.0)h vs.(28.6±9.5)h]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8.0±2.0)d vs.(13.5±2.5)d]较常规组显著缩短(P0.05)。而微创组术后12 h平均胸腔引流量[(110.0±30.0)ml vs.(385.0±95.0)ml]、输血率[25.0%vs.58.3%]较常规组显著减少(P0.05)。术后随访1~24个月,随访率94.2%,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和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右胸微创切口直视治疗二尖瓣疾病是安全、可行的。在达到与传统开胸手术相同效果的前提下,微创手术明显缩短患者术后住ICU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血液制品使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治疗主动脉瓣单纯关闭不全的临床疗效和术前评估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阜外医院2019年5月至2020年10月行经股动脉TAVR 12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3例、女46例,平均年龄(72.26±8.97)岁。根据疾病情况分为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组(17例)和主动脉瓣狭窄组(112例)。分析主动脉根部形态学特点、手术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组与主动脉瓣狭窄组比较,3MENSIO测量的瓣环[(25.75±2.21)mm vs.(24.70±2.90)mm,P=0.068]及流出道直径[(25.82±3.75)mm vs.(25.37±3.92)mm,P=0.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组与主动脉瓣狭窄组相比,瓣中瓣发生率较高(47.0%vs.16.1%,P<0.01)。中转外科手术、术中使用体外循环辅助、术中左室破裂、术后使用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术后外周血管并发症、术后致残性脑卒中、死亡、术后起搏器植入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行经股动脉TAVR可行。术前应重点评估瓣环平面直径、流出道直径以及流出道的形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单纯局限的升主动脉夹层患者与单纯升主动脉扩张患者的升主动脉内径及术后结局,探讨现有指南指导国人升主动脉扩张患者手术时机选择的可靠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2017年139例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主动脉扩张及主动脉夹层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排除合并马方综合征、心脏瓣膜等病变的患者后,分为单纯局限的升主动脉夹层组(83例)及单纯升主动脉扩张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升主动脉内径及术后结局。结果在主动脉内径方面,单纯升主动脉扩张组的升主动脉内径[(57.30±9.41)mm vs.(50.72±9.53)mm,P0.001]及升主动脉内径指数(31.12±5.38 vs. 27.22±6.40,P0.001)均大于单纯局限的升主动脉夹层组。对于男性患者,结果也是相似的[(60.28±10.80)mm vs.(47.40±6.53)mm;30.00±6.33vs. 23.60±3.72,P0.001]。但女性患者中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4.90±7.47)mm vs.(53.81±10.84)mm;32.03±4.37 vs. 30.58±6.56,P均0.05]。对于术后结局而言,单纯局限的升主动脉夹层组死亡率较高,气管切开术发生率较高,术后出血再探查率较高。结论本研究中升主动脉发生夹层时患者的升主动脉内径多数5.5 cm,因此仅凭现有指南指导国人升主动脉扩张患者手术时机选择是不够的,在未来的临床研究中,我们还需要明确更加合理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行先天性心脏病漏斗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6月河北省儿童医院21例漏斗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行漏斗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1例,年龄8~24(16±8)个月,体重(9±3)kg,室间隔缺损大小(4.5±2.5)mm。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完成21例经胸小切口漏斗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评估封堵器的位置、对房室瓣和主动脉瓣的影响以及有无残余分流。结果无围术期死亡和并发症发生。21例室间隔缺损患儿中20例成功封堵,成功率95.2%。其中1例因缺损太大,转为体外循环下直视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安置封堵器时间(32±16)min,封堵器大小(5±3)mm;住院时间6~8 d。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随访期间超声心动图提示:封堵器回声清晰,位置正常,无轻度以上残余分流和瓣膜反流。结论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经胸小切口行漏斗部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易于操作、疗效确切、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中功能型助手与支架型助手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22例行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全胃切除,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0例为支架型助手组(对照组),62例为功能型助手组(研究组)。对比分析两组围手术期及近期随访情况。结果:入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与支架型助手组相比,功能型助手组手术时间短[(208.1±34.8)min vs.(259.4±37.9)min,P<0.001],淋巴结清扫数量多[(30.2±7.4)枚vs.(26.0±6.4)枚,P=0.001],术中出血量少[(115.0±61.9)mL vs.(200.5±71.5)mL,P<0.001],切口短[(6.7±0.8)cm vs.(8.1±0.6)cm,P<0.001],首次进食流质早[(4.7±1.1)d vs.(5.2±1.3)d,P=0.033];两组首次排气时间[(3.8±0.9)d vs.(4.1±1.2)d,P=0.116]、引流管拔除时间[(9.0±2.5)d vs.(8.2±2.8)d,P=0.096]及术后住院时间[(10.7±2.8)d vs.(9.9±2.5)d,P=0.10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型助手在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中优势明显,与支架型助手相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淋巴结清扫更彻底等优势,近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胸骨下小切口经心尖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2017年5月11例胸骨下小切口经心尖PDA封堵术资料。年龄6. 6~32(17. 0±8. 7)月,体重7. 5~14(9. 4±2. 0) kg,PDA直径3~7(4. 2±1. 2) mm。选择胸骨下剑突区纵向切口1~2 cm,部分暴露右心室表面后,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引导下,血管鞘穿刺右心尖,沿右心室-肺动脉-PDA路径置入PDA封堵器,TEE评估封堵效果。结果术中TEE即刻测量封堵器位置良好,无明显残余分流,11例手术均取得成功。1例术后一过性血小板减少。随访18~28(23. 2±3. 8)月,超声心动显示无残余分流,未见心脏磨蚀,心电图显示无心律失常,心肺功能及生长发育正常。结论胸骨下小切口经心尖封堵PDA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单等特点,不需锯开胸骨,避免损伤乳腺组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引导可调弯鞘右侧颈内静脉途径封堵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纳入2016年3月~2018年9月27例ASD,年龄12~17(14. 6±1. 8)月,体重7. 8~12. 6(10. 2±1. 5) kg。ASD直径9. 0~14. 0(11. 6±1. 6) mm。在TTE引导下,使用新型可调弯鞘经右侧颈内静脉途径,实时调整鞘管的头端通过房间隔缺口,选择合适大小的封堵器进行封堵。结果 27例ASD封堵过程顺利,均获成功,无一例改为放射线引导或中转开胸手术。手术时间18~26(22. 1±2. 3) min。术后住院时间2~5(3. 5±1. 2) d。无外周血管损伤、心内感染或心包积液等并发症。随访18~28(23. 0±3. 5)月,无心律失常、残余分流、封堵器脱落、血栓发生。结论在TTE引导下应用新型可调弯鞘经右侧颈内静脉途径封堵ASD具有适应证广、手术路径短、疗效好、创伤小、恢复快等特点,特别适合于年龄小、经股静脉治疗有难度的患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尿道铥激光膀胱肿瘤完整切除术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疗效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6年1月在我院行膀胱肿瘤手术患者120例,其中经尿道铥激光膀胱肿瘤完整切除术组(Tm-Yag laser组)患者60例,TURBT患者60例(TURBT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后持续膀胱冲洗液颜色变清亮时间、术后留置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出现膀胱刺激症状、闭孔神经反射、膀胱穿孔的发生率,6个月及1年的复发率。结果 2组手术时间、出现膀胱刺激症状的发生率、6个月的短期复发率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术中出血量[(2.25±1.95)mL vs.(8.21±6.81)mL,P=0.001)、术后持续膀胱冲洗液颜色变清亮时间[(7.58±9.83)h vs.(34.67±18.20)h,P=0.001]、术后留置尿管时间[(3.31±1.33)d vs.(4.64±1.15)d,P=0.044]、术后住院时间[(4.31±1.32)d vs.(5.67±1.54)d,P=0.034]、1年复发率方面Tm-Yag laser组(1.67%vs.13.33%,P=0.032)显著优于TURBT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孔神经反射以及膀胱穿孔都发生在TURBT组。结论经尿道铥激光膀胱肿瘤完整切除术术可以避免膀胱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远期复发率,安全,可以使患者获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经右胸—右心房途径微创封堵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优势.方法 2011年5月至2012年7月,采用经右胸—右心房途径微创封堵VSD 47例(经右心房组),分年龄段随机选取同期经胸骨正中—右心室途径行微创封堵术的膜周部VSD 47例作为对照(经右心室组).经右心房组手术于胸骨右缘第4或第3肋间、长1.5 ~2.0 cm的切口进胸,于右心房表面缝荷包,穿刺,插入特殊构型的中空探条,经三尖瓣入右心室.在食管超声引导下将探条对准VSD,沿探条孔送入导丝,再送入输送管和封堵器完成封堵.结果 两组均封堵成功.经右心房组VSD出口直径2.0~7.0mm,置入封堵器型号4~12 mm.心内操作时间[经右心房组(15 ±13) min,经右心室组(8±5)min]和手术时间[经右心房组(56±24) min,经右心室(72±16) min]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1 ~12个月,两组均无封堵器脱落等并发症.结论 经右胸—右心房途径微创封堵VSD安全、可行,创伤更小,手术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改进型超声引导下针状可视肾镜(Needle perc)钬激光碎石术和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1~2 cm肾下盏结石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5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肾内单发下盏结石(最大径1~2 cm)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行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的30例患者(软镜组)和改进型超声引导下Needle perc钬激光碎石术的30例患者(Needle perc组)的临床资料。结果 Needle perc组较软镜组的整体住院时间[(3.00±1.25)d vs.(4.00±1.25)d]、手术时间[(44.63±5.42)min vs.(48.50±7.24)min]和住院花费[(15 518±441)元vs.(16 872±903)元]均较少(P<0.05)。Needle perc组术后清石率高于软镜组[93.3%(28/30)vs.50.7%(15/30),P<0.001)]。术后降钙素原(PCT)上升幅度低于软镜组[(0.02±0.01)vs.(0.12±0.18),P=0.007],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胸小切口封堵术治疗粗大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3月~2014年12月,对13例直径≥10 mm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行经胸小切口封堵术,经左侧胸骨旁第2肋间2~3 cm切口进胸,在食道超声引导下,用PDA封堵器行动脉导管封堵术。结果全组均封堵成功,无死亡,无术后封堵器脱落,无左肺动脉狭窄。手术时间(48.7±8.5)min,术后(4.9±2.3)h脱离呼吸机,(9.3±1.9)d出院,术中、术后均未输血,无溶血发生。随访3~9个月,平均6个月,未见封堵伞移位,无残余漏、心内膜炎。结论经胸小切口封堵术具有操作简单、微创、术后恢复快、疗效满意等特点,是治疗粗大动脉导管未闭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fast track surgery,FTS)理念下的无管化治疗方式在肺大疱切除手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胸外科收治的45例(其中男29例、女16例,平均年龄26.1岁)电视胸腔镜手术(VATS)下行单孔操作肺大疱切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前留置胃管和导尿管、术中使用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术后留置引流管等有管化治疗方式患者25例,为有管化组;术前不留置胃管和导尿管、术中采用喉罩辅助呼吸、术后不留置胸腔引流管等无管化治疗方式患者20例,为无管化组。结果无管化组术后疼痛指数显著低于有管化组(2.60±1.14 vs. 5.16±1.24,P0.001),且无管化治疗组使用镇痛泵时间短于有管化组[(1.40±0.50)d vs.(2.84±0.75)d,P 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但无管化组术后咽喉水肿、疼痛并发症低于有管化组(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管化组术前麻醉时间[(15.00±2.59)min vs.(18.56±2.10)min,P0.001]、手术时间[(95.30±4.38)min vs.(105.50±4.59)min,P0.001]、下床活动时间[(1.23±0.35)d vs.(1.86±0.48)d,P0.001]、住院时间[(9.45±1.66)d vs.(12.80±1.87)d,P0.001]、住院费用[(20 245.96±1 113.02)元vs.(22 147.06±1 735.01)元,P0.001]均低于或短于有管化组。结论在肺大疱切除术中,无管化治疗可缩短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疼痛,缩短住院时间,从而促进术后恢复,并节省费用,是一种可推广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年轻患者妇科附件良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12月36例妇科附件良性病变行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单孔腹腔镜组),于脐轮上缘做一2 cm弧形切口,置入单孔腹腔镜穿刺套管,建立人工气腹,置入腹腔镜探头及器械进行手术,手术操作步骤同传统腹腔镜手术,并与同期38例传统腹腔镜妇科手术(传统腹腔镜组)进行对比。结果 2组手术均获成功。与传统腹腔镜组比较,单孔腹腔镜手术时间长[单侧卵巢成熟性畸胎瘤/浆液性囊腺瘤剥除术:(50.3±9.1)min vs.(35.6±8.5)min,t=4.340,P=0.000;输卵管整形术:(32.3±7.6)min vs.(15.7±5.3)min,t=5.383,P=0.001;输卵管切除术:(34.1±5.2)min vs.(14.4±3.5)min,t=6.864,P=0.000;输卵管开窗取胚术:(29.6±7.2)min vs.(16.5±5.7)min,t=4.003,P=0.001]。2组术中出血量[(29.9±11.1)ml vs.(30.6±12.0)ml,t=-0.260,P=0.796]、排气时间[(36.5±4.1)h vs.(35.2±5.4)h,t=1.162,P=0.249]、住院时间[(3.4±0.7)d vs.(3.2±0.9)d,t=1.063,P=0.291]和术后病率[8例vs.7例,χ2=0.165,P=0.684]无统计学差异。2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均无切口疝发生。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年轻患者妇科附件良性病变达到了微创与美观的结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