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研究平眩汤配合通络醒脑针刺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平眩汤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通络醒脑针刺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7%,显著高于对照组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及体征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平眩汤联合通络醒脑针刺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眩晕等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通络舒筋汤联合中医推拿治疗交感型颈椎临床疗效,分析其对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将105例交感型颈椎病患者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联合组(n=60)和对照组(n=45);对照组实施推拿治疗,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络舒筋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治疗前后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椎动脉、基底动脉的收缩期末峰流速(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并评估联合组治疗安全性。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两组治疗前主要症状积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头痛、眩晕、肩颈痛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联合组治疗后头痛、眩晕、肩颈痛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均明显增加(P0.05),联合组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服药期间及治疗结束后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络舒筋汤联合中医推拿治疗交感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临床相关症状,安全性、可行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岳耀显  战争尧  黄峰 《河南中医》2016,(7):1232-1233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方配合颈痛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符合诊断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4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颈痛贴,对照组加服颈复康颗粒,治疗组加服化痰通络方。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6.36%,对照组有效率为68.1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通络方配合颈痛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显著,且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舒筋通络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门诊及住院的神经根型及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共172例.两型颈椎病的对照组均予以常规牵引治疗、相同手法推拿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给予口服舒筋通络颗粒,1袋/次,3次/d,疗程1个月.结果:①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组总有效率(85.45%)高于对照组(69.77%)(P<0.05);神经根型颈椎病组在疼痛、压痛、上肢麻木、颈部活动受限、压顶试验和臂丛神经牵拉试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除对照组治疗后上肢肌力变化小明显外,两组治疗后其余观察项目均比治疗前改善(P<0.05).②椎动脉型颈椎病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P<0.05);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在主要的症状、体征消失方面,两组头痛、眩晕、压顶试验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转颈试验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舒筋通络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在临床疗效和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方面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1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8例,分别采用针刺治疗与针刺配合针刀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症状与功能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血流速度增加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刺配合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与体征,加快椎动脉血流速度,其临床治疗有效率可观,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补肾通络方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肾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给予自拟补肾通络中药方配合手法治疗,对照组32例口服西比灵胶囊治疗;2周1个疗程,对比两组疗效和血液流变学检测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81.25%,对照组总有效率71.8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治疗后全血比粘度低切、血浆比粘度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通络方配合手法能显著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舒筋活血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的疗效。方法:9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塞来昔布口服,观察组49例用舒筋养血方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TNF-α指标、VA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JOA评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筋活血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急性期可有效抑制炎性反应,消除疼痛,改善颈椎功能,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通络饮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0例用通络饮治疗,对照组20例用颈复康治疗,疗程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8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椎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流内径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P0.01)。结论:通络饮可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供,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刀加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针刀加牵引治疗组)和对照组(理疗加牵引治疗组)各46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增加椎动脉血流速度的作用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配合牵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具有确切的改善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作用,其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善及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医多途径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仅采用中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药配合针灸、牵引、针刀等中医多途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8.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2.0%,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起效时间、平均治疗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滞针、血肿、晕针等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中医多途径方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缩短病程,改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刀配合手法整复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用针刀配合手法整复治疗;对照组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加入葡萄糖中静脉滴注,同时口服西比灵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仅全血粘度低切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针刀配合手法整复在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血液循环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两组均用针灸结合颈椎牵引,观察组加用松筋疗法配合羌活胜湿汤加减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4.29%、对照组7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颈椎疼痛及眩晕评分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可改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及眩晕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三步理筋止眩法)联合中药热熨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2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受试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中药项痹蠲方热熨;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三步理筋止眩法推拿;疗程为4周。通过对比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及总体疗效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CASCS评均分下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1.7%高于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推拿手法联合中药热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舒筋通络颗粒(曾用名:复方牛膝颗粒)治疗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辨证属于肝肾亏损,气虚血瘀证候者)的临床疗效,并考察其安全性。方法:250例患者通过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的方法进行临床试验,试验病例为126例。结果: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2%。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治疗后主要临床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舒筋通络颗粒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治疗颈椎病神经根型及椎动脉型临床疗效与对照药相当。可用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及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辨证属于肝肾亏虚、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林伟斌  江伟  黄勇  瞿梅增 《新中医》2014,46(10):102-104
目的:探讨舒筋通络、活血除痹方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9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观察组42例应用自拟舒筋通络、活血除痹中药方治疗,对照组37例应用颈舒颗粒治疗,疗程均为10天,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社会心理、生活质量等方面积分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2%,对照组为83.8%,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颈背肩肢疼痛、持续时间、上肢麻木、椎旁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以及社会心理、生活质量方面的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舒筋通络、活血除痹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理筋手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4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采用理筋手法及中药熏蒸治疗,对照组采用颈椎牵引及口服天麻杜仲胶囊、西比灵胶囊,1个疗程后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3560.05)。结论:理筋手法配合中药熏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综合理筋手法配合蠲痹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13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65例,两组均用综合理筋手法治疗,观察组加用蠲痹汤加减治疗。结果:治疗后VAS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理筋手法配合蠲痹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手法配合超短波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均分为手法配合超短波治疗组(治疗组)和单纯手法组(对照组),1个疗程结束后观察分析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配合超短波治疗有舒筋通络、活血化瘀、理筋整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抗炎的作用,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郝先辉 《光明中医》2012,27(3):495-496
目的 通络熄风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方法 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80例.治疗组用通络熄风汤,对照组用盐酸氟桂利嗪胶囊.两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均进行TCD检查,并记录症状变化、TCD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 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对照组各项检测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络熄风汤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面较西药疗效显著,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采取郭程湘畅气通络法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月本院接收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分别采取常规西药与郭程湘畅气通络法,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临床有效率明显要高(P0.05),观察组血流阻力指数较治疗前下降,椎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加快(P0.05),治疗后,两组椎动脉内径均有所改善(P0.05),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型颈椎病采取郭程湘畅气通络法治疗,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