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和发病规律。方法 :对药物性肝病 7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引起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 ,以抗结核药为最多 (2 7.6 % ) ;用药 2~ 4周出现肝损害最常见 (5 5 .3% ) ;主要表现有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腹胀 (76 .3% ) ;肝功受损以 AL T、BIL 和 γ- GT增高为主。结论 :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无特异性。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用药。早期诊断是预后良好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刘波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3):517-518
【目的】分析诱发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认识,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2009年108例药物性肝病的住院病例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药物性肝病患病平均年龄(39±15)岁,多在用药后2~4周出现临床症状,用药前HBsAg阳性、有饮酒史者更易出现肝损害,65例肝损由抗结核药和抗生素引起,占60.19%,其次为抗肿瘤药、中药和抑酸药物。治疗10~30d,103例症状改善,肝功能恢复,占病例的95.37%。【结论】药物性肝病病因多样,起病隐匿,中药引起药物性肝病近年有增多趋势,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经治疗大部分患者愈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五酯胶囊、水飞蓟素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112例住院HB-sAg( )初治浸润型肺结核随机分为两组,均以2HRZE(S)/4HR方案抗结核治疗,治疗组于强化期加用五酯胶囊、水飞蓟素(西利宾胺或利加隆)。结果:治疗组47例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升高7例(14.9%);对照组65例,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升高25例(38.5%),两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HBsAg(-)住院初治浸润型肺结核102例,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升高9例(8.8%)。结论:HBsAg( )病例接受抗结核治疗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五酯胶囊、水飞蓟素只对部分药物性肝损害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而对药物过敏反应在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引发药物性肝损伤的机制,提高对抗结核药不良反应的认识。方法对我院收治的抗结核药物所致的重度药物性肝损伤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均因双上肺继发浸润性肺结核,采取HRZE四联方案标准化抗结核治疗,同时服用保肝药物,平均治疗11 d后查总胆红素(平均301μmol/L)、丙氨酸转氨酶(平均486 U/L)、天冬氨酸转氨酶(平均536 U/L)均升高,白蛋白平均27.50 g/L;凝血酶原时间平均26.6 s。明确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后,均立即停用抗结核药,予抗炎、保肝、解毒、促进肝细胞再生、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1例好转出院,5例死亡。结论临床医师应了解和掌握抗结核药物所致严重药物性肝损伤的诊断标准、停药时机、治疗原则,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发现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及时停药、正确处理,可降低重度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药物性肝病病因、临床特点及关联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病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评价诊断正确性,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早做出正确诊断并治疗。方法对22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国际共识会议诊断标准进行关联性评价。结果引起肝病的主要药物为抗结核药33.8%(77/228),中草药24.6%(56/228).临床表现以黄疸多见。临床分型以肝细胞型为主,占62.6%(119/190)。关联性评价结果:药物相关性肝损伤69例(36.3%),药物不相关性肝损伤25例(13.2%),未能确定病因的肝损伤96例(50.5%).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以抗结核药和中草药常见,临床分型以肝细胞为主。国际共识会议诊断标准有助于肯定或排除药物性肝病,但本组资料中仍有50.5%病例为疑似状态,现行的临床诊断方法尚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7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了分析,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中,抗结核药22.2%、抗菌药19.4%、中药13.9%、抗甲亢药12.5%、解热镇痛药9.7%、降脂药6.9%、免疫抑制剂5.6%、其他9.8%。临床分型:72例中肝细胞损伤型62.5%,胆汁淤积型22.2%,混合型15.3%。54例病人肝功能在停药后1个月恢复正常,10例(13.9%)病人肝功能在2个月恢复正常,无死亡病例。结论: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为抗结核药,抗菌药及中药,停用相关药物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帮助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及及时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致肝损害的主要药物以抗结核药物最常见,其次为非甾体消炎药物及抗菌药物。全部病例均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多在复查时发现肝功能异常。除1例死于原发病并发症外,其余病例经停止使用或调整用药与使用保肝药物治疗后均获痊愈。结论药物性肝病可由各种药物引起,起病隐匿,临床详细的询问病史及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并应用正确的保肝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其认识与诊治水平。方法对符合标准的51例药物性肝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肝病的药物中,中草药占33.3%、抗生素占19.6%、抗肿瘤药占11.8%、抗结核类占7.8%、抗甲状腺类占7.8%、心血管类占5.9%、降糖药占3.9%、神经精神病药物占3.9%、非甾体抗炎药占2.0%,其他类占3.9%。临床分型属于肝细胞损伤型22例,胆汁淤滞型24例,混合型5例。结论多种药物可以引起急性药物性肝病,应加强监测以及时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为临床诊治提供病理依据.方法 对9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血清标志及用药后的疗效进行总结性分析.结果 本组引起药物性肝损害92例药物中,抗结核药物35例(38.04%),中药23例(25.0%),抗生素类12例(13.04%),抗肿瘤化疗药物10例(10.87%),降血糖药物5例(5.44%),解热镇痛药物3例(3.26%),抗甲状腺药物3例(3.26%),抗抑郁药1例(1.09%).肝损害类型:肝细胞损伤型54例(58.70%),胆汁淤积型20例(21.74%),混合型18例(19.57%).治愈75例(81.52%),好转14例15.22%),其他转归3例(3.26%).结论 抗结核药物和中草药为目前主要的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指导临床护士在给患者药疗过程中,要了解药物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对有肝损害的药物,密切观察肝功能的变化,及时诊治,提高治愈率,尽可能减少发生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 liver disease,DILD)。方法对我院7年里收治的191例DILD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合并其它肝病者易发生DILD;(2)涉及16类药物的病因,前五位依次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激素类药、中草药及中枢神经系统药;(3)停药后保肝治疗,80%以上预后较好;死亡率11%。结论DILD是临床中较常见和易被忽视的疾病,应引起临床护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药物性肝病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诊断及预后。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98例药物性肝病用药史、症状、体征、肝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治愈68例,好转21例,无好转7例,死亡2例。诱发肝病的药物有,中草药21例,抗结核病药20例,解热镇痛抗炎药10例,化学治疗药12例,抗生素8例,其他27例。结论药物性肝病常见病因为中草药、抗结核药、解热镇痛消炎药、化学治疗药等。主要为急性病程,预后良好。此类患者治疗时除及时停用损害肝脏的药物,保肝治疗外,提醒临床医生应注意检查肝功能,选择对肝脏损害较小的药物,减少药物性肝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51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加深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方法根据患者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实验、血清标志以及停药后的效应作出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病的有关药物中,抗结核病药占25.5%,解热镇痛抗炎药占21.6%,中草药类占11.8%。抗菌药占9.8%。抗肿瘤类药占5.9%。其它类药包括性激素类、镇静催眠药、抗真菌药、抗精神病药、抗癫痫药、降血糖药、抗甲状腺药、调血脂药、驱虫药、减肥药等。临床病理分型:49例急性药物性肝病。其中肝细胞损伤型(包括肝炎型、脂肪肝型)39例。胆汁淤积型4例,混合型6例;慢性药物性肝病2例。经停药后治疗,大部分病例痊愈,2例亚急性重症肝炎患者死亡。结论临床医师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3.
药物性肝损害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2000-2008年我院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2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生素(包括抗结核药物)为最多,占40.3%(83/206),其次为抗肿瘤药,占15.5%(32/206).临床以肝细胞型多见,占49.5%(102/206),胆汁淤积型占29.6%(61/206),混合型占20.9%(43/206).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上腹部不适、皮疹、发热.实验室检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206例(100.0%);碱性磷酸酶升高108例(52.4%);总胆红素升高54例(26.2%).临床治愈165例,好转32例,自动出院7例,死亡2例.结论 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很多,应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4.
吴蕾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716-671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根据患者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病原学标志以及停药后的效应作出综合判断。结果引起肝病的有关药物中,抗结核病药,解热镇痛抗炎药,降血糖药,抗肿瘤类药,中草药类,抗菌药,抗真菌药,其他类药均对肝脏有严重的损害。结论临床医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发生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154例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分析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154例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的肺结核患者中,有26例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为16.88%;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55岁)、有肝脏病史、有饮酒史、营养不良及未应用保肝药物可能为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性肝损伤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年龄≥55岁、肝脏病史、有饮酒史、营养不良及未应用保肝药物可能为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性肝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临床应积极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减少预后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52例药物性肝病的病因,药物种类和临床特点,以加深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减少发病率。方法: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肝功能检测及血清标志作出综合分析。结果:引起52例肝病的有关药物中,抗痨药物占23.0%,抗甲状腺药物占13.5%,抗精神药与抗真菌药占7.7%,其它类药物占48.1%。经停药后治疗,多数预后较好,个例仍危重。结论:药物性肝病有增多趋势,引起临床重视,以预防为主,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超声观察抗结核药引起的慢性药物性肝病患者胆囊排空功能。方法对31例慢性药物性肝病患者脂餐后测定胆囊排空率。结果慢性药物性肝病组胆囊排空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小。正常对照组的最大胆囊排空指数在脂餐后60min,慢性药物性肝病组最大胆囊排空指数在餐后120min。结论慢性药物性肝病患者的胆囊收缩功能较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2006-2008年流动人口结核病的耐药状况.方法 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来北京市朝阳区结核病门诊部诊治的流动人口中所有新发感染和复诊治疗的痰培养阳性肺结核病例的标本371份,采用比例法对4种抗结核药物S、H、R、E做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进行结核分枝杆菌耐药监测共371株,耐药菌株83株,总耐药率为22.4%(83/371),初始耐药率为17.5%(58/331),获得性耐药率62.5%(25/40),耐多药率为5.9%(22/371),初始耐多药率4.2%(14/331),获得性耐多药率20.0%(8/40).复治组的耐药率和耐多药率均高于初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39.020和13.210,P均<0.01).4种抗结核药的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S(16.7%)、H(12.1%)、R(11.3%)、E(1.9%).其中初始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S(13.3%)、H(8.8%)、R(8.2%)、E(1.8%),获得性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S(45.0%)、H(40.0%)、R(37.5%)、E(2.5%).复治组对S、H、R 3种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初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3.549、29.810和27.754,P均<0.01).结论 朝阳区近几年流动人口的结核耐药情况仍处于较高水平,今后应当根据流动人口的特点加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6):1272-1274
研究异甘草酸镁治疗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的疗效。选择接诊的80例因抗结核药引起的肝损害患者进行治疗。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治疗前停止使用抗结核药。治疗组使用异甘草酸镁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还原性谷胱甘肽进行治疗,观察两组肝功能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3983,P=0.0007);治疗组在接受异甘草酸镁治疗后,其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异甘草酸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因抗结核药物而引起的药物性肝炎的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指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2000年1月~加06年12月收治的肺结核患者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及特点.结果: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与结核类型、抗结核疗程、抗结核治疗方案、有无乙肝病毒感染及患者年龄等因素相关.结论:抗结核治疗中不可避免出现肝功能损害,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后一般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