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对混合性肝癌患者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以及MRI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2月—2017年11月接收的108例混合性肝癌患者,均进行手术病理结果证实,根据不同的检查手段,分为CT组以及MRI组,其中CT组54例,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MRI组54例,采用MRI技术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这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病理检查后,108例混合性肝癌患者共发现病灶81处,直径0.31~12.69 cm,平均直径(5.96±0.54)cm。经过多层螺旋CT检查后,共41例患者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检查符合率为75.93%,MRI检查后,共49例患者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检查符合率为90.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混合性肝癌患者采用MRI的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肺栓塞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8月—2018年2月收治的53例肺栓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应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测,同时借助三维重建技术对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管栓塞的发生情况上,肺段动脉与肺叶动脉栓塞率最高,分别为35.37%、34.80%;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所有入选的患者均存在肺栓塞,而应用多层螺旋CT准确诊断出53例,符合率为96.23%。结论对于肺栓塞患者,临床中可以应用多层螺旋CT诊断患者,为患者疾病治疗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16层螺旋CT三维成像对胃癌手术前分期中的诊断作用。方法通过病理确诊胃癌患者102例,应用16层螺旋CT在空腹、胃充盈状态下行全胃扫描,使用原始的横断面扫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评价图像,病变检出率和临床分期,和手术病理比较。结果 16层螺旋CT的平扫和三维重建的图像质量满意,胃壁增厚发现率为100%,对早期和进展期胃癌诊断率分别是78%和100%。胃周围侵润和淋巴结转移准确率分别为100%和83%。结论 16层螺旋CT三维成像能提高图像质量和病变检出率,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对进展期胃癌和胃周围侵润病灶的早期发现有临床意义,为手术分期胃癌手术前准确评价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肺动脉栓塞患者于螺旋CT肺动脉的血管造影中采用低剂量对比剂进行诊断的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对本院2017年10月—2018年6月诊治的肺动脉栓塞102例患者临床资料加以分析,均行螺旋CT肺动脉血管造影,且按照对比剂不同剂量分成两组,将应用常规剂量51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应用低剂量51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对两组诊断价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左右肺静脉的血管强化CT值均比对照组低,且不良反应总发生概率比对照组低(P 0.01)。结论对肺动脉栓塞患者于螺旋CT肺动脉的血管造影中采用低剂量或者常规剂量对比剂进行诊断价值相当,但低剂量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双源CT双能量成像(dual energy perfusion imaging,DEPI)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 reactive protein,hs-CRP)、D-二聚体(D-dimer,D-D)检测对周围型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3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71例临床疑似周围型肺动脉栓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行CT肺动脉造影(CT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DEPI检查,检测患者血清hs-CRP、D-D水平,以CTPA结合病理检查结果作为周围型肺动脉栓塞诊断的金标准,计算DEPI及其联合hs-CRP、D-D水平检测对周围型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结果 171例患者中,共有87例诊断为周围型肺动脉栓塞,单纯CTPA检出率为56.32%(49/87)。87例周围型肺动脉栓塞患者共检出栓子159个,CTPA对亚段以下动脉栓子检出率显著低于CTPA+肺灌注血容量(lung perfusion blood volume,Lung PBV)和CTPA+肺血管(Lung Vessels)(均P<0.05)。周围型肺动脉栓塞患者血清hs-CRP、D-D水平均显著高于非周围型肺动脉栓塞患者(均P<0.05)。hs-CRP+D-D诊断周围型肺动脉栓塞的灵敏度较高,但特异度偏低;DEPI联合hs-CRP、D-D水平检测周围型肺动脉栓塞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13%、79.62%。结论 DEPI联合hs-CRP、D-D水平检测对周围型肺动脉栓塞的诊断效能值得肯定,对亚段以下动脉栓子的检出率优于CTPA。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64层螺旋CT联合心肌酶检查应用于急性心源性胸痛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08年2月~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45例急性心源性胸痛患者作为治疗组,抽取同期来我院体检中心进行检查的45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单纯给予MSCTA(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血清心肌酶检查,观察两组患者的诊断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经MSCTA联合心肌酶检查诊断急性心源性胸痛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5.56%,显著高于对照组93.33%、86.67%,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MSCTA分辨钙化粥样斑块CT值为(341.65±308.42)HU,非钙化粥样斑块CT值为(59.88±67.93)HU,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层螺旋CT联合心肌酶检查应用于诊断急性心源性胸痛效果良好,准确率较高,同时对判断冠状动脉斑块与狭窄性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诊断急性胸腹部创伤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研究患者例数为100例,对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时间为2016年3月—2017年11月,100例患者均采用多旋螺旋CT以及B超进行诊断。结果虽然CT扫描时间平均为(31.22±2.05)min,比B超(13.55±1.74)min长,但是CT的诊断准确率为95.00%,明显高于B超的82.00%,同样误诊率低于B超诊断,P0.05。在CT诊断下,发现常见的损伤类型为肝脏损伤、肾脏损伤、脾脏损伤、肠系膜和肠管损伤以及复合型实质脏器损伤等,主要的影像学表现为肝、脾以及肾等轮廓较为模糊,并且混有高密度影,同时还伴随腹腔积血、腹膜后血肿以及包膜下积血等。结论采用多层螺旋CT对胸腹部创伤的诊断效果较高,并且有效的观察到病灶和脏器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数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成像(MRI)与螺旋CT在手部关节内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所有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122例和对照组121例,观察组接受MRI与螺旋CT检查,对照组接受X射线检查,观察两组的诊断结果、诊断准确率及影像学特征。结果观察组的诊断准确率100%高于对照组的7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与螺旋CT应用于手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为临床提供清晰准确的影像资料,提高了影像诊断准确性,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双源CT大螺距Flash扫描模式对胸腹主动脉进行扫描成像,对照评价其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50例行胸腹主动脉CTA检查的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A组使用Flash大螺距扫描模式,B组使用常规扫描模式。对2种扫描模式下的主动脉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对比评价,客观评价包括图像噪声和信噪比。主观评价由2名放射科医生独立完成,辐射剂量统计使用设备自带的数据。结果:A组图像质量评分(2.21±0.58)低于B组(2.66±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客观图像质量对比无明显差异。扫描时间A组(2.3±0.10)s,比B组(7.8±0.90)s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辐射剂量(2.9±0.6)m Sv,对比B组(3.8±0.7)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源CT的Flash大螺距模式扫描胸腹主动脉时,可以获得清晰的主动脉图像,能满足胸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扫描时间短,辐射剂量少,在急诊主动脉大血管扫描检查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冠心病早期应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诊断价值。方法:将笔者所在科室2013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84例冠心病早期患者纳入研究,分别予以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患者的不同诊断措施的结果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84例患者中,经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共显示986个血管节段,可用于评估的为918个,成功率93.10%,冠脉造影检查可用于评估的为926个,成功率为93.91%,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的管状动脉狭窄程度分级中,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显示无狭窄者679例,轻度62例,中度105例,重度58例,完全闭塞者14例,未能评价者68例,而冠脉造影显示无狭窄者683例,轻度56例,中度115例,重度62例,完全闭塞者10例,未能评价者60例,两种检查方式各个分组的总节段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冠心病早期的诊断中,应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与传统金标准冠脉造影的结果相一致,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多层螺旋CT在急诊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集我院2004年2月~2014年10月诊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采用SONDSITE公司的M-Turbo便携式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为1-5MHZ,检查内容包括M型及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频率多普勒检查。多层螺旋CT检查采用GE公司的Lightspeedpro 64排螺旋CT,扫描参数,140KV,350~550ma,层厚5 mm,全部病例均行平扫加增强,造影剂选用碘海醇370 mg/m L,经右侧前臂静脉注射,注射速率为4.0ml/s,延时23~28 s,使用高压注射器,应用智能跟踪技术进行扫描,扫描范围从主动脉弓至腹主动脉分叉部下方3cm处。所得图像,重建数据后传至工作站,应用多平面重建技术显示管腔内情况。结果 TTE诊断符合率为92.2%,CT诊断符合率为100%,TTE评估主动脉弓是否受累诊断符合率为94.6%,CT诊断符合率为100%。TTE评估主动脉瓣结构及功能受累程度诊断优于CT,而螺旋CT评估胸、腹主动脉分支血管及冠状动脉受累优于TTE。结论两种影像检查各有优缺点,TTE价格低廉,重复性强、方便,易于床头急诊,对于临床休克、心衰等各种危重病人的抢救和观察具有重要价值。而螺旋CT可进一步明确诊断胸、腹主动脉分支血管及冠状动脉的受累情况,为患者作出快速准确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就诊的有血尿史且高度怀疑为膀胱癌的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多层螺旋CT扫描及图像后处理与纤维膀胱镜检查并取组织标本活检,比较分析两种检测方法对膀胱癌的检出情况及对膀胱癌不同病灶的发现情况,并分析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膀胱癌诊断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结果 60例患者中行纤维膀胱镜检查及病理活检后共54例确诊为膀胱癌,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检出膀胱癌患者50例,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与纤维膀胱镜对三角区、右侧壁及左侧壁膀胱癌病灶的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膀胱癌诊断的灵敏度为90.7%,特异度为83.3%,阳性预测值为98.0%,阴性预测值为50.0%,正确指数为74.0%。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膀胱癌的检出率较高,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容积扫描方法诊断胸廓骨与肋骨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3月在我院诊断为胸廓骨与肋骨骨折的100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100例患者分别进行X线胸片检查与螺旋CT容积扫描方式进行检查诊断,对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结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通过CT轴位扫描图像作为检查诊断标准,X线检查诊断准确度为68.0%(68/100),螺旋CT容积重建检查诊断准确度为94.0%(94/1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螺旋CT容积扫描发现肋骨骨折的有94例,100处肋骨骨折,6例显示无骨折。结论螺旋CT容积扫描方式对胸廓骨与肋骨骨折检查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清晰的显示细微的骨折部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图像质量,以此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10例可诊断的可疑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55例,观察组5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X射线成像,观察组患者采用64层螺旋CT全方位扫描,观察两组成像质量,判断诊断的准确性。结果观察组成像质量1、2、3级比例分别为74.55%、21.82%、3.63%,对照组成像质量1、2、3级比例分别为50.91%、36.36%、12.73%,观察组成像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成像质量(P0.05)。结论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优于常规X射线成像质量,有利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诊断在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8年1月到我院检查的冠状动脉狭窄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多层螺旋CT成像、冠脉造影检查,结果以CAG为金标准,对图像结果进行狭窄程度评价。结果 72例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最终确诊,确诊前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检查,最终确诊70例,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符合率为97.22%,与金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中,轻度狭窄34例,中度狭窄34例,重度狭窄4例;多层螺旋CT检查无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将多层螺旋CT用于冠心病的患者检查中能对疾病做出早期诊断且准确性高,能有效检查出患者的病变情况,具有较大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胃癌螺旋CT影像学表现与临床分析关系相关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9月64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对其实施多层螺旋CT检查并进行分析,将其与术后病理分期进行比较。结果以手术病理检查分期为标准,多层螺旋CT检查轴位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在胃癌T分期中,T1、T2、T3、T4及总准确率分别为90.91%、94.74%、94.12%、100%及95.31%;N分期中,N0、N1、N2及总准确率分别为93.75%、96.67%、100%、96.88%;M分期中,M0、M1及总准确率分别为94.56%、91.30%、95.31%;螺旋CT胃癌临床分期中,T分期、N分期、M分期准确率均与手术病理结果相近(χ2=3.072、2.032、3.072,P=0.080、0.154、0.080>0.05)。结论在对胃癌临床分期诊断中,实施多层螺旋CT影像学检查,准确率较高,特别在对胃癌细胞转移情况分期中其准确率高,可作为临床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中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实施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100例患者(在2017年3月20日—2018年3月20日期间选取),采用计算机分组模式,观察组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有5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有50例,随后对比两组患者的图像质量优良率、检查耗时、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图像质量优良率(84.00%)、检查耗时(5.69±1.75)分钟、护理满意度(100.00%)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性护理干预用于实施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患者中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提高护理满意度,还可缩短检查耗费时间,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在骨肿瘤影像诊断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2017年1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骨肿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80例患者实施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之后处理,并且对患者实施核磁共振检查,观察两种检查诊断方式的诊断准确度。结果与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比较,MRI诊断符合度低于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之后诊断符合度,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后处理在骨肿瘤影像诊断当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提高临床诊断准确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与内镜检查对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诊断的检查率。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肝硬化合并食管胃静脉曲张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与内镜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优劣。结果:内镜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检出率为72.6%,CT门静脉成像检查为75.0%,两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技术与内镜检查技术有相似的检出率,但前者无创、快速且患者易于接受,同时还可对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进行有效评估,可避免内镜检查,减轻患者痛苦,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降低儿童腹部多层螺旋CT辐射剂量。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接受腹部多层螺旋CT检查的患儿68例,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进行检查,研究组应用自动管电流调节联合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检查。结果研究组CT扫描图像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辐射剂量为(1.3±0.6)m Gy,明显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应用自动管电流调节联合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检查可以明显降低多层螺旋CT辐射剂量,提高图像清晰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