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3D打印、虚拟现实技术在肝胆外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三维可视化3D打印、虚拟现实技术用于肝胆外科研究生临床教学,引导学生对三维重建3D打印肝脏实体模型进行立体观察学习;三维可视化3D打印模型形象逼真,立体感强,清楚显示肝内各管道、肿瘤大小、位置及其与肝内各管道的空间解剖关系;再结合实际病例对三维重建3D打印模型进行讲解,进行术前虚拟手术,观摩手术过程,再次学习术前三维可视化3D打印、术前虚拟手术与术中真实情况是否一致。结果肝胆外科研究生通过三维可视化3D打印模型、术前虚拟手术教学,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并掌握复杂肝脏解剖特点,并对术中解剖及手术方案有基本理解。结论三维可视化3D打印技术联合虚拟现实技术对肝胆外科研究生临床教学是一种有效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脏外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海军军医大学三所附属医院80名实习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0例,分别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及传统二维影像学方法进行临床教学,分析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结果三维可视化技术教学组学生的影像学考核成绩、术中考核成绩及总体优秀率均好于传统教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维可视化技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加深对肝脏影像及肝脏外科手术的理解。结论三维可视化技术有助提高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肝胆外科临床PBL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针对两组本科实习学生,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结合3D打印技术的PBL教学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对3D打印肝脏实体模型进行立体观察学习,熟悉肝内各管道、肿瘤大小、位置及其与肝内各管道的空间解剖关系,再结合实际病例对3D打印模型进行讲解,然后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考核对比。结果肝胆外科实习生通过3D打印肝脏模型,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并掌握肝脏解剖特点,应用3D打印技术的PBL教学法教学成绩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结合3D打印技术的PBL教学法对临床本科生在肝胆外科的临床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产前系统超声检查对胎儿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7年10月于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检出的11例肝脏肿瘤胎儿的临床资料,通过产前系统超声检查记录胎儿发生肝脏肿瘤时的胎龄、病灶部位、形态特点、病灶大小、回声及血流分布情况,并通过随访结果证实产前系统超声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11例胎儿的肝脏肿瘤均为单发且经病理检查证实,其中8例为肝海绵状血管瘤,3例为肝母细胞瘤。肝海绵状血管瘤中,6例病灶位于肝左叶,2例病灶位于肝右叶;1例不均匀强回声,1例混合性回声,其他均为低回声,且边界均较清晰;7例血流信号丰富,1例血流信号较少。3例肝母细胞瘤均位于肝右叶,边界均十分清晰,且血流信号丰富。结论产前系统超声检查能够有效检出孕中期和孕晚期的胎儿肝脏肿瘤,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其不能明确区分肿瘤类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打印在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三维立体脑肿瘤,特别是颅底肿瘤、脑血管疾病等模型,用于神经外科专科医师培训的临床带教。带教老师讲解、指导专培医师对实体模型进行立体观察学习,进行术前虚拟手术,专培医师实际参加手术或观摩手术,同术中真实情况进行对比学习。结果3D打印模型能清楚显示颅骨、脑部血管、肿瘤大小、位置及其与脑内血管和重要组织神经等的空间解剖关系。专培医师通过3D打印模型、术前虚拟手术教学,能在短时间内理解复杂的正常脑部解剖、复杂脑血管疾病解剖、复杂肿瘤空间三维关系特点,能够较好理解术中解剖及手术方案。结论 3D打印技术有助于提高神经外科专培医师对复杂脑部疾病的认识,在神经外科专培医师培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对当代医学生来说,深入了解人体结构、对正常解剖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是至关重要的。虽然教学方法因国而异,因校而异,但《人体解剖学》教学仍然以传统课堂讲授为主。目前,将医学影像整合到解剖课程中已经越来越普遍,与标准图谱、解剖标本相比,它具备以下优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大体解剖结构、内部血管关系、生理及病理等变化的机会。运用实影渲染(cinematic rendering)技术能让医学影像更真实地展示活体中的诸多细节,能让未来的医生们更好地辨认重要的人体结构。此外,医学生自己也认为,影像实影渲染技术与医学教育的融合具有正面的影响,对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非常有益。  相似文献   

7.
在妇产科CPPT临床教学中,解剖学结构是理解和掌握手术技能的基础,由于其结构复杂且不具有直观性,因而成为妇产科学习的难点之一。三维解剖软件(3D Body)可直观清晰的展示女性生殖及泌尿系统三维解剖结构,实现多角度、任意方向旋转和切截的观察,层次清晰,立体感强,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三维解剖软件(3D Body)教学女性生殖及泌尿系统三维解剖结构,可强化医学生对妇产科相关领域解剖理论知识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的认识与理解,为其在妇产科临床实践中打下坚实基础,提高教学质量与成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评价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脏外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带教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 我们通过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间在我院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50名学生进行临床教学,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普通教学组(25名),三维可视化教学组(25名),对学习效果进行临床评价.结果 三维可视化教学组学生理论考核平均成绩(88....  相似文献   

9.
鼻内窥镜技术是利用光学内窥镜进行鼻腔、鼻窦外科处理的一种新兴技术,近年来已在鼻科学手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项技术具有能直观显示鼻部结构、展示手术治疗过程及手术影像资料制作和传播极为快捷便利等教学优势。传统医学生实践教学多采用图片、解剖模型等形式,具有不够直观、枯燥难懂等弊端,伴随着鼻内窥镜技术的飞速发展,鼻内窥镜系统辅助教学对提高医学生鼻科学实践教学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并分析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用于肝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62例2016年2月—2019年8月在我院行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对其均行肝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及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检查,并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并分析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结果本组患者均经DSA检查后结果显示,13例患者肝动脉起源走形及解剖存在变异(3例患者在介入治疗后肝动脉和腹腔动脉肿瘤出现了闭塞),49例患者影像结果显示肝癌供血动脉及肿瘤血管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其中18例肝动脉期分流,31例为肿瘤染色);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的诊断结果与DSA诊断结果符合率高达100.00%。结论临床上对肝癌患者行介入治疗时,采用多层螺旋CT肝脏兼容性血管造影辅助治疗,效果较好,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准确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1.
神经病学教学内容繁多、神经解剖结构复杂、抽象且理论性很强,历来是医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新时代下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科教学的发展。而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将三维动画应用到神经病学的教学中,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从不同角度、不同视点对神经系统的解剖关系进行清晰、准确的展示,使得学生们更容易形成各种三维立体空间结构的概念,可以把抽象、深邃的知识直观地呈现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加深学生对神经病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学生们将解剖结构与临床紧密相联系,培养了学生定位诊断的临床思维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神经病学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12.
儿童肝血管瘤是儿童婴幼儿期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血管源性肿瘤,部分儿童肝血管瘤与肝脏恶性肿瘤鉴别困难,且少数有恶性转化或出现危及生命并发症的可能。本文综述了儿童肝血管瘤的分型、临床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以期为该病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胆肿瘤患者半肝切除术后早期肝再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肝胆胰外科2014年1月—2020年12月因肝胆肿瘤行半肝切除的患者,82例具有术前增强CT及术后1月CT检查及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被纳入研究,采用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CAS)对患者的CT检查进行肝脏三维重建及模拟切除,计算肝脏相关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旋CT在肝脏囊性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经手术病理和临床证实的肝脏囊性肿瘤性病灶26例,术前均行CT检查,其中肝脏囊性转移性肿瘤12例,肝囊状海绵状血管瘤7例,肝细胞性肝癌4例,肝内胆管癌3例。比较分析病灶的CT平扫及动脉期、门脉期、延迟期强化表现特点。结果肝脏囊性转移性肿瘤:病灶囊壁、壁结节及囊内房隔均有不同程度强化。肝囊状海绵状血管瘤:动脉期结节样、斑片样强化,延迟期充填直至与肝实质的密度相等。肝细胞性肝癌:动脉期囊壁均有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或延迟期为低-等密度。肝内胆管癌:肿块远端胆管明显扩张,增强扫描肿瘤实质部分和囊壁均有强化。结论肝脏囊性肿瘤在螺旋CT平扫及增强的各期大多数有典型特点,在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抽象和实践性较强的医学基础学科,目前授课的直观清晰性和易操作性不足是人体解剖实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3D解剖结构教学模型教学具有立体,高度仿真等优势,能很好的再现组织器官的立体结构及三维实体信息。现将3D解剖结构教学模型应用到人体解剖实验教学中,分析其存在的优势,不足,提出将3D解剖结构教学模型与传统真实实体标本教学方法相结合,取其长避其短,实现较为理想的解剖专业实验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基于计算机图像技术的数字化立体显示系统在口腔颅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及其效果。方法筛选典型临床病例的三维CBCT数据和二维影像片数据,利用CBCT数据重建三维模型,利用立体显示系统进行展示,引导学生理解三维解剖结构与二维影像片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完成病例的解释与分析。通过对学生的影像片阅读考核、网络问卷调查以及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组织的教学监督组抽查,评价教学效果。结果阅读考核的优良率为87.7%,无差评。共82名学生进行了网上打分,98.75%对教学效果满意,对教学模式感兴趣。网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教师重视度高、讲课明晰、课堂互动好、课程总体满意,综合评分为99.43分,教学帮助度为99.14分。教学督导组的抽查结果为优。结论基于计算机图像技术的立体显示系统的教学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对临床知识的掌握和灵活应用,提高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颅颈畸形手术涉及复杂的解剖变异,手术风险高,操作难度大,传统的教学方式受制于抽象的讲解,学习者很难对颅颈畸形解剖,手术方案及过程有直观的认识。本研究将CTA三维重建导航和术中外视镜操作技术引入颅颈畸形手术教学实践中,术前通过CTA三维重建在导航仪软件上了解颅颈畸形变异情况,规划手术方案。术中采用外视镜操作,所有学生戴上3D眼镜观看手术。将无法直观显示的、抽象的解剖结构以三维立体图像对学生进行展示。使传统被动抽象的教学方式变成直观形象生动的学习方式。增强了神经外科临床专业研究生对颅颈畸形手术解剖认识,提高了手术操作的积极性,缩短了培养时间。  相似文献   

18.
肿瘤外科是肿瘤学领域中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肿瘤外科学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和能力培养为导向,通过采取"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肿瘤外科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综合实践创新能力。传统肿瘤外科授课模式,实践教学不足,学生外科实践能力提升缓慢,不利于培养肿瘤外科专业人才。构建创新且更人性化的"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机制的完善,而且将极大地推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培养理念的转变,推动教学模式创新,加快专业型研究生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和建立,该模式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引导下人工气胸在肝脏膈顶肿瘤微波消融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41例肝脏膈顶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胸腔穿刺置管术建立人工气胸,使右肺与肝脏膈顶分离,随后完成CT引导下经皮肝膈顶肿瘤微波消融治疗。观察患者术后常见不良反应及疗效。结果 41例患者共有60个病灶,其中邻近膈顶肝脏肿瘤44个,病灶直径为1.0~8.8 cm。肝ⅣA段7个病灶、肝Ⅶ段11个病灶、肝Ⅷ段26个病灶。41例患者应用胸腔穿刺置管术注入气体320~1500 ml,平均(701.5±280.8)ml。随后均成功实施了经皮肝膈顶肿瘤微波消融治疗,其中31例患者经人工气胸穿刺完成消融,其余经肝脏穿刺完成消融。术后发生气胸1例、肝被膜下出血1例、胸腔积液3例,均治愈,无严重并发症及相关死亡。术后肝脏增强CT/MRI检查显示,接受治疗的41例患者中38例获得完全消融,有效率为92.7%(38/41)。结论对于肝脏膈顶恶性肿瘤,可通过建立人工气胸安全有效地完成穿刺和消融治疗,肺损伤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0.
全息投影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基础上发展的数字技术,可以让观察者直观地观察到虚拟数据的成像结果。全息投影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弥补传统医学教学模式的弊端并提高教学效率。在骨肿瘤教学过程中,由于本身的解剖理论基础复杂,肿瘤生物学行为多变,理解知识点抽象,临床实践困难等特点,全息投影技术可逐步推动骨肿瘤教育模式的进步与变革,可为术前模拟,术中教学,术后讨论等教学过程提供教学图像,可以为骨肿瘤规范化教学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文章将阐述作者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在骨肿瘤教学目前现状与探索,在理论教学、手术实训、远程培训等方面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