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使用多层螺旋CT与单层螺旋CT诊断的价值。方法根据2013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的86例胰腺导管细胞患者进行分析。术前为患者进行多层和单层螺旋CT诊断,并按此分组,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诊断情况。结果多层螺旋CT检查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的敏感性和准确性较高,要优于单层螺旋CT(P0.05),这两种检查方法临床中的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腺癌侵犯胰周血管使用多层螺旋CT检查的价值比单层螺旋CT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MR小肠口服造影与CT小肠造影在小肠肿瘤性病变诊断价值。方法我院收治疑似小肠肿瘤性病变患者76例,分别对其实施MR小肠口服造影和CT小肠造影,对比两种检查方法准确度、灵敏度及特异性。结果病理检查病灶部位显示:空肠30例,十二指肠12例,回肠16例。MR造影特异度、准确度、灵敏度与CT造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小肠口服造影与CT小肠造影在小肠肿瘤性病变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准确度均较高,其中MR小肠口服造影创伤小,更适合儿童、孕妇等人群。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CT和MR在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接收的19例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CT检查以及MR检查,并对CT和MR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T恶性肿瘤诊断率为89.47%,MR恶性肿瘤诊断率为94.74%,CT与MR诊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诊断恶性肿瘤钙化转移具有自身的优势,MR诊断对肿瘤的定位以及定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合理的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CT与MR对女性盆腔恶性肿瘤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2016年5月—2017年8月收治的40例盆腔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CT与MR诊断结果。结果 CT恶性肿瘤诊断率为90.0%,MR为92.5%,CT、MR诊断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诊断宫颈癌体积不规则变大,信号不均匀,T1-2段信号较长。子宫内膜MR影像可见不规则子宫内膜增厚,累及子宫侧壁。子宫内膜CT影像可见体积明显增加,部分有积液。卵巢原发性恶性肿瘤边界模糊,分布不均匀。盆腔周边存在大量钙化病灶与钙化转移现象,多数患者外淋巴结异常变大,有淋巴结转移发生。卵巢转移瘤CT影像可见肿块密度不均匀,存在腹水。结论 MR诊断在肿瘤定位、定性价值较高,CT诊断恶性肿瘤钙化转移方面具有优势,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X线、CT及MR诊断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73例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X线、CT及MR对患儿进行检查和诊断,探讨不同影像学手段的临床效果。结果 73例患儿中有32例采用X线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有11例(34.38%);51例患儿采用CT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有22例(43.14%);另外有40例患儿采用MR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有27例(67.5%);MR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检查手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X线、CT及MR诊断均具有较高的价值,MR阳性率更高,但成本更高,临床中可根据患者的实际需求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患者采用MRI检查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60例,均接受CT、MRI检查,对比分析两种检查方法诊断不同疾病分期的确率差异。结果 60例患者前列腺癌病理分期为A期9例,B期15例,C期12例,D期24例。MRI对A、B期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检查(P0.05);两种方法对C、D期前列腺癌的诊断准确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与CT检查技术均可用于前列腺癌不同病理分期的临床诊断,但两种方法诊断效果差异受不同疾病分期影响,MRI对早期前列腺癌诊断更为精确,较CT检查而言更具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诊断小肝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小肝癌患者60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60例患者分别实施螺旋CT、磁共振成像检查,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时间间隔2 h。结果 CT平扫检出52例,磁共振成像检出41例,CT平扫检出率高于磁共振成像检查,两者之间的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磁共振增强扫描检出结果与CT增强扫描检出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螺旋CT检查是小肝癌病症的首选检查方式,螺旋CT联合磁共振成像检查,能够对小肝癌的诊断结果进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期血管成像技术(MSCTA)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收治的46例疑诊为DVT的患者行MSCTA检查,其中32例同时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MSCTA检查46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正常,43例患者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左侧者27例,右侧者14例,2例为双侧.行32例DSA检查的患者检查结果与MSCTA一致,诊断符合率为100%.MSCTA发现股深静脉2段,而DSA检查未能显示,DSA检查发现3例有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MSCTA检查未能发现.有44例患者至少存在一侧股总静脉正常显影,1期静脉显影结果 1级11例,2级28例,3级4例,4级1例,2期显影结果 1级12例,2级28例,3级3例,4级1例,显影效果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总静脉正常的患者的平均CT值及标准差,1期扫描为(101.48±12.94)、(13.59±2.16),2期扫描为(89.29±10.47)、(9.14±1.98),双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A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DSA比较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并且具有检查无创伤性,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临床诊断中接受MR磁敏感加权成像与CT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颅脑外伤患者40例,均接受MR磁敏感加权成像与CT检查,比较诊断结果。结果 CT常规平扫病灶检出率71.19%,经MR SWI序列病灶检出率为94.92%(P0.05)。结论 MR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颅脑外伤的准确性较CT更高,能够指导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更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CT灌注成像技术在胰腺癌诊断及鉴别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临床胰腺癌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胰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身体检查的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分别行CT灌注成像,比较两组患者BF、PS、BV、MTT及PS/PF等参数。结果:观察组患者BF、BV均低于对照组,PS、PS/BF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T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在胰腺癌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BF、PS、BV及PS/BF等可作为胰腺癌的CT灌注指标,为胰腺癌的诊断及鉴别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CT影像学鉴别慢性胰腺炎与胰腺癌的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本院在2018年1月—12月收治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依照疾病类型划分为胰腺炎组70例和胰腺癌组5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CT影像学检查。结果直接征象包括病变区肿大、胰腺肿大、假性囊肿、密度不均匀等。胰腺炎组患者病变区肿大、密度不均匀、胰管远端扩张均匀、胆总管扩张突然中断、周围脂肪层受累、大血管受累征象发生率均显著低于胰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胰腺炎组患者胰管全长不均匀扩张、假性囊肿、胰腺钙化、胰后肾前筋膜增厚征象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胰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胰腺炎和胰腺癌CT影像学表现存在一定差异,鉴别诊断时应结合CT征象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增强CT协同磁共振扫描在周围型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12月于我院经CT肺部平扫诊断为周围性肺肿块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增强CT、MRI、增强CT+MRI三种检查方式的影像资料,分析三种方式对周围型肺肿块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增强CT+MRI诊断方式的敏感性达到95%,与增强CT和M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CT+MRI诊断方式的特异性要明显高于其余两种方式(P0.05)。结论增强CT协同磁共振扫描在周围型肺肿块鉴别诊断中,具备较高敏感性与特异性,能够较好地帮助肺肿块良恶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CT、MRI诊断老年性肺结核的临床价值。方法我院2015年1月至12月收治的老年性肺结核患者分别进行CT及MRI检查,比较两种方法诊断肺结核的准确率,并对其影像表现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CT和MRI诊断老年性肺结核的准确率为86.2%和70.7%,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检查钙化、结核球的显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块、干酪样及空洞征象的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MRI诊断老年性肺结核各具优势,CT显示钙化方面明显,MRI显示结核球方面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腹部CT、超声内镜对不同分期胰腺炎的影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胰腺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做腹部CT、超声内镜检查,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表现及阳性诊断率情况。结果超声内镜的1期阳性诊断率为82.14%,高于腹部CT的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的2期和3期的阳性诊断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不同分期的影像学特点不同。结论腹部CT、超声内镜对不同分期胰腺炎均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和较高的阳性诊断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观察和分析胰腺癌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并与病理对照分析,为胰腺癌治疗提供一定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30例经多层螺旋CT扫描的胰腺癌患者,均由病理切片证实,并将30例胰腺炎和30例胰腺癌强化后的CT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螺旋CT扫描能够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状和密度,并且能够清楚显示肿瘤与周边器官和血管的关系。在胰腺的实质期强化效果最好,且胰腺实质的强化和肿瘤组织的对比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在增强扫描方面对胰腺癌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于烟雾病患者,分别给予经颅多普勒(TCD)与多层CT血管成像对其进行诊断,对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价值给予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4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45例烟雾病患者,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先对所有患者给予多层CT血管成像检查,进行诊断,再对所有患者给予TCD检查,将两次检查的结果给予对比分析。结果对患者给予TCD诊断之后,将每一期的眼动脉和大脑前动脉的MFV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将患者的每一期大脑后动脉的PI和MFV进行比较,会发现PI有所降低(P0.05),MFV基本没有变化;其中有17例患者为Ⅰ期,7例患者为Ⅱ期,14例患者为Ⅲ期,7例患者为Ⅳ期,并且每一期患者的搏动指数(PI)有降低的现象,将各个期间的PI和MFV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烟雾病患者给予TCD诊断,诊断率明显高于多层CT血管成像检查,并且TCD诊断操作比较简单,对患者的不会造成创伤,每一次检查的费用也比较低,在临床中值得借鉴与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法用于小肠肿瘤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可疑小肠肿瘤患者共68例影像学检查资料,分别行CT小肠造影和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检查,并以手术病理活检作为金标准,比较CT小肠造影和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4.34%(50/53),95.59%(65/68);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诊断小肠肿瘤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8.11%(52/53),98.53%(67/68);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诊断小肠肿瘤灵敏度和特异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模态MR小肠口服造影法用于小肠肿瘤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与CT小肠造影相近,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老年股骨头坏死中应用CT和X线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医院收治的90例股骨头坏死的老年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入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CT诊断和X线检查,对比两类不同方法检测结果。结果 CT对股骨头坏死的总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且两组间进行比较,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54,P0.05);CT检查在Ⅰ期和Ⅱ期的股骨头坏死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检查,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Ⅲ、Ⅳ、Ⅴ期股骨头坏死检查率中,CT和X线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股骨头坏死中应用CT检测,临床检出率明显高于X线,在临床中具有更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CT和MR对不同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1日—2017年2月8日我院收取的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将200例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100例)与对照组(100例),两组研究对象分别实施MR诊断和多排螺旋CT诊断,将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检出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的误诊率以及漏诊率相比较,观察组患者误诊率、漏诊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排螺旋CT与MR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进行比较后,MR具有显著优势,能弥补多排螺旋CT诊断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纵隔型肺癌CT及MRI的临床诊断价值及影像学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纵隔型肺癌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各25例。治疗组采用CT诊断,常规组给予MRI诊断。对两组患者的最终诊断结果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经过CT检查,发现边缘均不规则,成分叶状同时外缘呈毛刺,纵膈淋巴结肿大,同时伴有阻塞性肺炎以及肺不张情况。常规组采用MRI检查能够观察到胸壁、胸膜以及胸椎被肿块侵袭,两种诊断方式的灵敏度均为100%,两种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纵隔型肺癌患者进行诊断的过程中,CT以及MRI均可能呈现不同的影像学,且两种诊断方式的灵敏度均相对较高,对判定患者疾病有积极作用,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