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观察热毒宁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将132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两组各66例,治疗组给予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观察临床有效率及体征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与体征较对照组疗效显著(p<0.01),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婴幼儿手足口病疗效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联合应用利巴韦林和热毒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手足口病患儿分为A组和B组,为A组患儿联合应用利巴韦林和热毒宁进行治疗,为B组患儿联合应用利巴韦林和炎琥宁进行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应用利巴韦林和热毒宁进行治疗的A组患儿,其体温恢复的时间、疱疹消退的时间及口腔病灶愈合的时间均短于B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联合应用利巴韦林和热毒宁治疗小儿手足口病能取得显著的疗效,缩短患儿体温恢复、疱疹消退及口腔病灶愈合的时间,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探讨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本院小儿手足口病患者550例进行讨论,把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25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采取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住院时间等。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7.8%,对照组的有效率为93.3%,患者的住院时间、疱疹消失时间及退热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 0.05。结论对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患者,采取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进行治疗,可以增强疗效,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今后的治疗过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将符合诊断标准的16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对照组80例.对照组用常规治疗加利巴韦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热毒宁联合治疗.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治疗组为99%.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用利巴韦林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热毒宁加利巴韦林联合用药治疗手足口病,能迅速缓解临床症状,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热毒宁注射液、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给予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对照组单用利巴韦林治疗,两组均酌情给予降温补液升白细胞、补充维生素等对症治疗.结果治疗组症状消失热退、疱疹消退等症状体征消失的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效果显著,无明显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谭锦华 《基层医学论坛》2014,(34):4746-4747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采用利巴韦林联合热毒宁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5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参照组35例患者采用利巴韦林治疗,研究组30例患者在参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治疗,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参照组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给予小儿手足口病患儿采用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应用安全高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626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16例)和对照组(310例),对照组给予炎琥宁治疗,治疗组给予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两组治疗3天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儿在退热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儿在皮疹消退、口腔疱疹消退...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热毒宁注射液对婴幼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婴幼儿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化原则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于热毒宁注射液及利巴韦林注射液静滴.结果 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热毒宁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选取89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4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给予热毒宁注射液及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有效率和临床症状及体征消退时间。结果:治疗组治疗有效率和临床症状及体征消退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单磷酸阿糖腺苷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好,值得基层医院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注射液治疗儿童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将200例手足口病住院患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100例,对照组100例.观察组静脉给予热毒宁注射液(0.5~0.8)mL/(kg·d),联合静滴利巴韦林10 mg/(kg·d).对照组单用利巴韦林针剂静脉滴注,疗程7d.如合并感染,两纽均给予青霉素20 mg/(kg·d)静脉滴注,其他对症治疗相同.对临床体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临床症状及体征均较对照组消失早,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热毒宁注射液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儿童手足口痛疗效好,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88例手足口病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3例予以利巴韦林静脉滴注,观察组9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喜炎平注射液静脉滴注.两组疗程5-7 d.结果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在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手足皮疹消退时间及总病程方面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手足口病患儿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刘东 《河北医学》2012,18(7):947-949
目的:观察阿昔洛韦联合病毒唑治疗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6例手足口病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观察组采用阿昔洛韦联合病毒唑治疗,而对照组仅用病毒唑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患者有效率(88.37%)明显优于对照组(58.14%),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发热消退时间和退疹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昔洛韦联合病毒唑治疗手足口病临床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优势。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5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其中对照组患儿单用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热毒宁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2.14%;治疗组的治愈率42.8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2.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毒宁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在手足口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患儿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31)和治疗组(n=29),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利巴韦林、热毒宁注射液),合并肝损伤的患儿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注射液,合并心肌损害的患儿给予磷酸肌酸钠注射液;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治疗前后ALT、CK-MB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精神改善、热退及口腔疱疹消失时间分别为(1.62±0.56)d、(1.52±0.76)d、(3.41±0.73)d,对照组分别为(2.29±0.59)d、(2.19±0.94)d、(3.99±0.98)d;治疗后治疗组患儿ALT指标为(20.1±8.39)U/L,对照组患儿指标为(29.8±12.2)U/L;两组患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治疗手足口病,在症状改善及肝功能改善方面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罗恒 《中外医疗》2012,31(35):114-115
目的探讨观察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在治疗手足口病上的疗效,并研究两者治疗的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2009年6月—2011年1月收治的100例手足口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50例观察组和50例对照组。观察组对患者采用5~10mg/(kg·d)炎琥宁联合10mg/(kg.d)利巴韦林予以治疗,对照组则仅采用10mg/(kg·d)利巴韦林,两者均采用5%葡萄糖注射液100mL,予以静滴,1次/d。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中患者的退热时间(2.10±1.21)d和痊愈时间(4.45±1.42)d明显比对照组的(3.75±1.34)d、(6.48±1.49)d短,且观察组的治愈率(30/50)高于对照组(10/50)。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琥宁联合利巴韦林在手足口病的疗效高于利巴韦林,不良反应较小,安全性较高,值得医学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小儿支气管炎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予以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利巴韦林)和对照组(30例,予以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治疗后的喘憋消失时间、喘鸣音消失时间。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10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儿治疗后喘憋消失时间(4.15±0.68)d、喘鸣音消失时间(5.21±0.23)d,均分别低于对照组[(7.23±0.46)d、(8.24±0.74)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利巴韦林二者联合应用治疗小儿支气管炎疗效好,副作用少,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小儿手足口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予常规补液等对症处理,对照组予利巴韦林注射液(10~15)mg/(kg·d)加入10%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滴,疗程3~5 d。治疗组同时联合喜炎平注射液(0.2~0.4)mL/(kg·d)加入10%的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滴,疗程3~5 d。比较两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及治疗后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皮疹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无效1例,其总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8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显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喜炎平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提高疗效,较单一应用抗病毒药物疗效更佳,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程明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3):112-112,129
目的探讨双密达莫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56例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130例和对照组126例。观察组给予双密达莫(3~5)mg/(kg.d)、利巴韦林(5~10)mg/(kg.d),均分3次口服;对照组给予更昔洛韦5mg/(kg.d)和抗生素静脉点滴。两组均予常规退热、补充维生素等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为94.4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密达莫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疱疹性咽峡炎用药方便,不良反应少,临床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胡晓珍  王志奎 《中外医疗》2016,(22):129-130
目的:研究蓝芩口服液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方便选择2014年8月—2015年10月该院接诊的8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研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利巴韦林及维生素B2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蓝芩口服液和利巴韦林联合进行治疗。治疗后,评价分析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退热时间、疱疹消退时间及总病程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为72.50%。结论蓝芩口服液和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显著,症状消失较快,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合并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慢性丙型肝炎患者72例,其中观察组(合并IR)38例,对照组(无IR)34例,均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疗程48周,随访12周,观察IR与干扰素疗效的相关性。结果 (1)观察组持续应答率(SVR)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是34.2%和58.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中SVR组HOMA-IR治疗前显著低于非SVR组,且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IR降低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进而提示改善IR状态,有利于提高抗病毒治疗应答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