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准确把握餐后血糖时间窗的意义。方法:采用方便取样的原则,选择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40例,分别监测每位患者同一餐后2小时、2小时10分钟、2小时20分钟、2小时30分钟的血糖值,对测得的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餐后2小时血糖与餐后2小时10分钟时血糖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餐后2小时血糖与餐后2小时20分钟、2小时30分钟时血糖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准时监测2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把握好时间窗,对临床治疗和促进糖尿病康复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结果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5例糖尿病患者为观察对象,分别检测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并进行比较以及相关性分析。结果糖化血红蛋白与空腹血糖检测结果无明显相关(P0.05);糖化血红蛋白与餐后1小时血糖检测结果有明显正相关(P0.05);糖化血红蛋白与餐后2小时血糖检测结果有明显正相关(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与餐后血糖有明显的相关性,且糖化血红蛋白与餐后2小时血糖的相关性明显优于餐后1小时血糖。  相似文献   

3.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SP和FF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空腹糖化血清蛋白(GSP)和空腹及餐后血清游离脂肪酸(FFA)的变化,进一步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GSP和FFA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87例,对照组46例,采用葡萄糖己糖激酶法测定空腹和餐的2小时血糖,酮胺氧化酶法测定空腹GSP,酶比色法色空腹FFA和餐后2小时FFA水平。结果:(2)2型糖尿病组的空腹GSP及餐后2小时的血糖,FFA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2)2型糖尿病组的餐后2小时FFA与空腹FFA 所下降。(2)2型糖尿病组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与FFA及GSP浓度均呈正相关(r=0.8442和r=0.8329,P<0.001;r=0.5944和r=0.5593P<0.001)。结论:GSP和FFA的测定对糖尿病的病情监控及并发症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刘长星 《中原医刊》2003,30(10):45-46
目的:评价倍欣对于使用饮食疗法不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32例,随机分为倍欣组和三甲双胍组,治疗1个月后复查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结果:倍欣组餐后2小时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水平均明显低于三甲双胍组(P<0.01);而2组的空腹血糖均有显著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倍欣能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餐后血糖、空腹血糖扣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是2型糖尿病患者优先选择的降糖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诺和龙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60例患者分成两组,治疗组30例用诺和龙0.5~1mg、二甲双胍0.25~0.5g;对照组30例单用二甲双胍0.25~0.5g,分别于用药前、用药0.5个月、1个月及2个月后查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用药前及用药2个月查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治疗组的血糖及血红蛋白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增大,尤其是餐后2小时血糖的下降幅度增大明显。结论:诺和龙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明显优于单用二甲双胍治疗。  相似文献   

6.
赵祥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5):19-19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初诊T2DM患者39例,给予甘精胰岛素每日1次皮下注射控制空腹血糖,同时三餐前服用瑞格列奈控制餐后血糖。治疗3个月后测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HbA1c以及空腹胰岛素、C肽、餐后两小时胰岛素及C肽。结果: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HbA1c较前明显下降P〈0.01,胰岛功能较前明显好转。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能模拟人生理胰岛素分泌,有效控制血糖改善β细胞功能,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早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选择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的糖耐量减低[1]患者3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例,观察组对他们进行健康教育,采取饮食、心理、运动综合治疗。对照组则不进行健康教育。结果:3个月后,观察组餐后2小时血糖水平都控制在7.7 mmol/L以下的临界水平,而对照组血糖水平与3个月前无明显差异。结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措施,有助于早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冬泳对血糖部分相关参数如空腹血糖、餐后血糖、C肽、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腰围、体重指数的影响,探讨冬泳预防中老年人发生糖尿病的机制。方法:选择宜春市冬泳协会40~60岁冬泳爱好者114人,冬泳前及冬泳3个月后分别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腰围、体重指数。结果:冬泳后空腹血糖下降13.1%,餐后2h血糖下降10.2%,胰岛素空腹上升8.9%,餐后2h下降10.2%,C肽空腹上升3.4%,餐后2h下降8.5%,冬泳后糖化血红蛋白下降19.8%,腰围下降9.1%,体重指数下降11.2%。结论:冬泳可以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对预防中老年人糖尿病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固摄肾元法 患者,男,81岁。患糖尿病13年,纳呆、胃胀4个月,于2004年7月19日就诊。患者于13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口渴多饮,尿频量多,诊为2型糖尿病。间断口服降糖西药及中成药等(具体药及量不详),病情控制不佳,空腹血糖在10mmol/L左右。近4个月来,纳呆、胃胀满,曾在某医院诊为糖尿病胃轻瘫。给予胰岛素及胃动力药口服后疗效欠佳,遂来我所就诊。患者胃胀满时痛,纳呆,恶心欲吐,尿频量多,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空腹血糖9。6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4mmol/L,餐后3小时血糖11.6mmol/L。胃透检查:胃蠕动缓慢,空腹仍有食物潴留。诊为糖尿病胃轻瘫。辨证为脾肾气阴两虚,  相似文献   

10.
案例1:患者,男,62岁。2型糖尿病史3年,高血压病史3年。3年前患者因“上感”于复兴医院就诊时,发现餐后2小时血糖16mmol/L。进一步检查发现空腹血糖5.4mmol/L,糖化血红蛋白7%,肾功能、血脂正常,当时确诊为2型糖尿病,降糖方案为:格列吡嗪10mg,格华止0.5g,每日3次口服。确诊后2年中,患者虽坚持遵医嘱服药,但是血糖一直控制欠佳。  相似文献   

11.
为摸清我省糖尿病的自然患病率,深入开展糖尿病研究,1980年组成了浙江省和杭州市糖尿病调查组。用整群抽样方式对杭州市20,908名居民进行了糖尿病调查,男女约各半,年龄从婴儿到80岁以上,调查单位包括工厂、机关、学校、商店、街道等。 40岁以下只测餐后二小时尿糖;40岁以上除测尿糖外,同时采血检测餐后二小时血糖,尿糖试验阳性或餐后二小时血糖≥140mg%,再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糖尿病病友会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资料和方法:76例新发糖尿病患者随机分组,分别按糖尿病病友会模式和常规模式进行健康教育。实验前进行糖尿病知识积分调查并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实验后6个月进行糖尿病知识积分调查和遵医性调查,同时测定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结果:患者实验后遵医性、糖尿病知识积分提高;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下降(P0.05)。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后遵医性、糖尿病知识积分以及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的变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糖尿病病友会健康教育,能够显著提高新发糖尿病患者的疾病相关知识水平和行为遵医性,有助于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3.
探讨汤足健的降糖效果。方法:选择80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44例,对照组36例。在对两组患者采用糖尿病适宜的饮食、运动方案,并控制血糖、血脂等的基础上,给予治疗组患者“汤足健”治疗,每天1次,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糖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糖蛋白水平均有所下降,“汤足健”治疗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糖蛋白水平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汤足健”可以改善患者的足部血液循环,显著降低其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糖蛋白水平。该方法是一种无创、无副作用、经济实惠、简便易行的降低血糖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吴晖 《中国伤残医学》2013,(10):208-209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2012年12月的门诊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60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替米沙坦治疗。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的舒张压、收缩压、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值明显下降(P〈0.05),达到正常水平。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临床上常见,替米沙坦的应用可降低血压,改善患者空腹及餐后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5.
林楠 《大家健康》2009,(4):48-48
一般来说,人的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要高一些,但不能高出太多。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7.8毫摩尔/升,如果糖尿病患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经常高于11.1毫摩尔/升,将会出现许多并发症,如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四肢麻木等。因此,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控制好空腹血糖,  相似文献   

16.
石玉明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4):182-183
目的:探讨对高危人群诊断2型糖尿病时准确把握空腹血糖与餐后血糖的意义。方法: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对临湖镇两个社区500例40岁以上女性分别监测空腹血糖与餐后2小时血糖各1次。结果:在糖尿病早期,主要是餐后血糖增高,空腹血糖大多为正常或正常高限,不做餐后血糖或葡萄糖耐量试验(0GTT),必将漏诊上述部分患者。结论:及早发现糖尿病,必须对高危人群做OGTT试验,餐后2小时血糖检查实际上是一种简化的OGTT试验,由于这种方法较OGTT试验抽血次数少,简单易行,易于接受,是筛选和发现空腹血糖正常的糖尿病患者的最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7.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4年4 ̄9月我单位对职工812人进行了餐后两小时血糖普查,其中男543例,女269例;年龄22 ̄80岁,平均42.88±12.3岁。1.2检查方法糖尿病人检餐后2小时血糖;无糖尿病史者参检当日清晨空腹服75克葡萄糖粉,2小时后测静脉血糖。对服糖后2小时血糖异常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糖尿病既往史、对患有糖尿病是否知晓、治疗情况、血糖控制情况、生活行为、家族史、对血糖异常的知识的了解等方面,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1.3检查目的进行糖尿病及糖耐量减低的筛查,预防糖尿病各种并发症,早期干预,预防糖耐量异常转为糖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健康干预对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门诊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和药物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活方式干预、饮食干预、运动干预、心理干预、合理用药,治疗前后对患者生活满意度调查,检测干预前后空腹血糖(FBS)、糖化血红蛋白(Hbc)、餐后2小时血糖(P2hBS)。结果:两组干预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小时血糖均较治疗前有下降,且干预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干预对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病情的缓解及减少并发症等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拜糖平与二甲双胍治疗Ⅱ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可能产生的药物副作用。方法:选择于2012年1月~2013年6月到我院进行治疗的12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最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使用拜糖平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对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药物副作用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治疗后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均有明显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下降水平相比较,餐后2小时血糖观察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空腹血糖下降更为明显,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腹胰岛素及餐后2小时胰岛素方面在治疗前后2组均没有出现明显的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并发症轻微,患者可耐受。结论:拜糖平与二甲双胍对于Ⅱ型糖尿病的治疗均有显著疗效,且副作用轻微,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53岁。因多尿、口渴、多饮4年,伴头昏、乏力3日,于1995年6月30日人院.无出血倾向及发热。曾于1992年7月测空白血糖7.37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8.83mmol/L,确诊为糖尿病.长期口服达美康片80mg,每日1至2次治疗.入院时体检:体温36.8℃,脉搏82次/分,呼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