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明确胃息肉通过内镜下活检是否可以得到准确的病理结果,并探讨胃息肉的癌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121例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消化科行内镜下息肉电切术的患者资料,对比研究内镜下胃息肉活检与电切术后组织的病理差异。结果 121例患者共检出148枚胃息肉,男女比例1∶1.75,平均年龄(55.5±11.0)岁;胃息肉平均大小(0.9±0.4)cm,山田分型中以Ⅱ、Ⅲ型胃息肉多见;胃息肉活检与电切术后的病理学差异率为27.0%,其中148枚胃息肉中有3枚在电切后诊断为息肉癌变,癌变率为2.0%。结论内镜下胃息肉活检与电切术后标本之间的组织学诊断有一定程度的差异。内镜下胃息肉活检并不能代表整个息肉病变,易误诊、漏诊癌变息肉。胃息肉有恶变潜能,虽然腺瘤性息肉恶变多见,但仍不能忽视增生性息肉恶变情况。  相似文献   

2.
胃息肉病变为边界清楚的良性上皮性新生物,伴有上皮异型性改变被称为腺瘤。根据其起源分为肠型、小凹型和幽门型,其中肠型腺瘤居多,超过胃腺瘤的一半以上甚至所有的腺瘤均为该型,由管状和绒毛构成,是一种不常见的肿瘤,在西方国家约占息肉的10%,近40%病例伴有高级别异型性增生,发展为癌占2.5%~50%。由于胃息肉常常伴有萎缩性胃炎改变,故增加胃癌发生危险,但发生率非常罕见,  相似文献   

3.
579例胃息肉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胃息肉是胃粘膜局限性增生性疾病,病变局限在粘膜层及粘膜下层,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上腹疼痛、腹胀等,胃息肉以增生性息肉为主。腺瘤性息肉少见,但与息肉癌变关系密切。本文总结了自2006年6月—2009年6月间经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息肉的患者579例,对其临床症状、镜下表现及病理特点综合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内镜下胃息肉切除术的护理配合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息肉是指黏膜隆起,局限性增生而形成的肿物.息肉表面易糜烂导致出血,特别是腺瘤性息肉,癌变率较高;部分息肉虽无任何症状但可引起患者严重的心理负担.近年来,内镜技术的普及,为胃息肉的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明显减少了外科手术率.为提高内镜治疗胃息肉的成功率,必须进行严格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和提高临床护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唐静 《护士进修杂志》2005,20(3):273-274
胃息肉是胃的癌前病变,可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如腺瘤性息肉与胃癌关系密切,其癌变率高达41%。20世纪80年代前常采用手术治疗,随内镜技术的进步,现多采用内镜下息肉摘除,但对基底较宽或扁平息肉使用目前常见的内镜下圈套难以成功.激光电凝等又不易掌握好深度。经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胃息肉是目前治疗息肉疗效确切,安全性能好且副作用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胃息肉及胃癌中微卫星不稳定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胃息肉中微卫星不稳定(MSI)的变化。方法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内镜中心和肿瘤标本,其中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型息肉、胃腺癌每组各30例,通过饱和氯化钠法提取组织DNA,通过PCR-SSCP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MSI。结果 MSI在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型息肉,胃腺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3.3%、16.7%、30%、40%,腺瘤型息肉与胃腺癌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MSI是胃癌发生中的早期分子标志,MSI可以作为息肉恶变的早期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单发胃息肉样病变的内镜和病理形态学特征,探讨不同类型胃息肉的增殖和分化特征。方法分析661例单发性胃息肉样病变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 EliVisionTMplus 两步法检测63例各类型胃息肉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细胞角蛋白7(CK7),细胞角蛋白20(CK20)的表达。结果内镜诊断661例单发胃息肉样病变多为炎症,只有34.9%(231/661)诊断为胃息肉;单发性胃息肉样病变主要发生于胃窦;其中增生性息肉157例,在息肉中所占比例最高,多发生在胃窦部和贲门;胃腺瘤仅7例,主要发生于胃窦;除炎性纤维性息肉外,胃息肉的腺上皮均有不同程度 Ki-67表达,胃腺瘤的 Ki-67标记指数明显高于其他胃息肉(P <0.05);胃息肉腺上皮免疫表型以CK7+/CK20+为主。结论胃息肉临床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不同类型胃息肉增殖指数不同,但免疫表型相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Bcl 2和P5 3蛋白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与胃息肉和胃癌的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正常胃粘膜、胃增生性息肉、胃腺瘤性息肉和胃癌中Bcl 2和P5 3蛋白的表达。结果Bcl 2蛋白在正常胃粘膜和胃增生性息肉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在胃腺瘤性息肉和胃癌的表达与前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胃腺瘤性息肉和胃癌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P5 3蛋白在正常胃粘膜和胃增生性息肉中不表达 ,在胃腺瘤性息肉和胃癌的表达与前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而胃腺瘤性息肉和胃癌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检测胃息肉和胃癌中Bcl 2和P5 3蛋白的表达 ,有助于推测胃息肉的生物学行为发展趋势 ,早期诊断胃癌并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王化冰  许乐 《中国综合临床》2009,26(11):581-584
目的 分析不同组织学类型胃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 根据组织学不同,将胃息肉分为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比较各型胃息肉在发病部位、幽门螺杆菌(Hp)感染、质子泵抑制剂(PPI)与胃息肉发生的关系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指导治疗.结果 10 197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中检出胃息肉365例,检出率为3.6%.胃息肉的组织学类型依次为胃底腺息肉(61.1%),增生性息肉(23.3%),炎性息肉(12.3%),腺瘤性息肉(2.2%).289例(79.2%)为单发性息肉,各型胃息肉均以单发为主.胃息肉主要分布在胃体和底部,其次是胃窦和贲门.胃底腺息肉绝大多数分布在胃体和底部;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以胃窦部为主;炎性息肉以贲门、胃体和底部为主.胃底腺息肉患者应用PPI的比例较高(51.6%),与增生性息肉(8.2%)和炎性息肉(8.9%)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8.31、27.63,P均<0.01).增生性和炎性息肉的Hp感染率分别为72.4%和74.4%,均高于胃底腺息肉(20.2%)(X2值分别为46.50、35.04,P均<0.01).根除Hp后1年随诊,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再发病例明显降低[2.4%(1/41)和0(0/19)].结论 胃息肉的组织学类型以胃底腺息肉为最常见,其次为增生性息肉.胃息肉主要分布在胃体和底部,其次是胃窦和贲门.不同类型胃息肉在胃内的分布有一定的特点.长期应用PPI有发生胃底腺息肉的风险.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内的发生可能与Hp感染有关,根除Hp后可能有助于预防这两型胃息肉的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不同组织学类型胃息肉的临床特点.方法 根据组织学不同,将胃息肉分为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比较各型胃息肉在发病部位、幽门螺杆菌(Hp)感染、质子泵抑制剂(PPI)与胃息肉发生的关系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指导治疗.结果 10 197例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中检出胃息肉365例,检出率为3.6%.胃息肉的组织学类型依次为胃底腺息肉(61.1%),增生性息肉(23.3%),炎性息肉(12.3%),腺瘤性息肉(2.2%).289例(79.2%)为单发性息肉,各型胃息肉均以单发为主.胃息肉主要分布在胃体和底部,其次是胃窦和贲门.胃底腺息肉绝大多数分布在胃体和底部;增生性和腺瘤性息肉以胃窦部为主;炎性息肉以贲门、胃体和底部为主.胃底腺息肉患者应用PPI的比例较高(51.6%),与增生性息肉(8.2%)和炎性息肉(8.9%)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8.31、27.63,P均<0.01).增生性和炎性息肉的Hp感染率分别为72.4%和74.4%,均高于胃底腺息肉(20.2%)(X2值分别为46.50、35.04,P均<0.01).根除Hp后1年随诊,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肉再发病例明显降低[2.4%(1/41)和0(0/19)].结论 胃息肉的组织学类型以胃底腺息肉为最常见,其次为增生性息肉.胃息肉主要分布在胃体和底部,其次是胃窦和贲门.不同类型胃息肉在胃内的分布有一定的特点.长期应用PPI有发生胃底腺息肉的风险.增生性息肉和炎性息内的发生可能与Hp感染有关,根除Hp后可能有助于预防这两型胃息肉的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