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缺血预适应对脑梗死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安孔君  张永雪 《山东医药》2001,41(11):42-42
缺血预适应是指某一组织一次或多次短暂性缺血再灌注后 ,该组织对以后较长时间的缺血性损伤产生显著的耐受性 ,表现为实质组织细胞死亡明显减少 ,梗死范围大幅度缩小 ,器官功能障碍明显减轻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被认为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素 ,也可以诱导缺血耐受而保护大脑免受或少受脑缺血损害。我们观察了 36例发病前 1周内有 TIA的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及预后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脑梗死患者 88例 ,1999年 1月至 2 0 0 0年 8月在我院住院 ;男 5 0例、女 38例 ,年龄 45~ 82岁、平均 6 6 .4岁。脑梗死诊断符合 1995年第…  相似文献   

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脑梗死患者缺血耐受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量的动物实验证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神经细胞可起保护作用。间隔一定时间以后,不仅能使严重脑缺血所致的缺血性损伤的体积缩小,而且可使神经功能损害减轻,此即所谓“缺血耐受”(ischemic tolerance,IT)现象,因其与脑梗死关系密切而引起临床的广泛关注。我们对TIA后发生脑梗死的患者进行了观察,以探讨TIA在脑缺血耐受方面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后继脑梗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发病前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对脑梗死病情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同侧TIA史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共60例,根据TIA持续时间分为3组,<10 min组(A组)15例,11 min~20 min组(B组)28例,>20 min组(C组)17例.并选择同期住院无TIA的首发前循环脑梗死患者40例进行临床对比研究,分别对患者入院及发病1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梗死体积进行评估.结果 B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A组、C组与对照组(P<0.05),但A组、C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A对后继脑梗死具有保护作用,缺血耐受与TIA发作持续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4.
许多研究表明,尤瑞克林可减少急性脑梗死缺血面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2008年1—9月,我们应用尤瑞克林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26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缺血耐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虽然使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增加,但同时可诱导神经细胞对再次严重缺血产生耐受,减轻缺血性卒中的神经损伤。实验和临床观察均证明,TIA的持续时间、再灌注时间、发作频度和发作前后的体温等因素均可刺激细胞释放内源性物质,如腺苷、兴奋性氨基酸和热休克蛋白等,诱导缺血耐受。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与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因素,以期降低脑梗死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80例TIA者,其中18例TIA者进展为脑梗死、62例TIA者未进展为脑梗死;同时利用ABCD2评分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对比与观察,然后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结果 TIA进展为脑梗死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血压、肢体状况、症状持续时间和有无糖尿病.结论 短期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因素诸多,而加强因素的调查与防控对控制脑梗死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ransientischemicattack ,TIA)对脑梗死患者是否具有脑保护效应。 方法 收集有或无同侧TIAs史的首次脑梗死患者分别 18例和 31例 ,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入院时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neuro specificenolase ,NSE)的含量水平 ,并采用改良爱丁堡 斯堪的那维亚卒中量表和半定量的 5级评分法分别对患者入院时及 1月后神经功能状态进行评估。  结果  入院时NSE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明显正相关 (有TIAs史组r =0 72 8,P <0 0 1;无TIAs史组r =0 6 83,P <0 0 1) ,且有TIAs史的脑梗死患者NSE的含量明显低于无TIAs史组 (P <0 0 1) ,有TIAs史组入院时及 1月后神经功能状态与单纯脑梗死组相比差异也均有显著性 (P <0 0 5 )。  结论  TIA可能对人脑产生缺血耐受作用 ,从而减轻随后严重脑缺血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改善脑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脑缺血耐受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虽然使缺血性卒中的危险性增加,但同时可诱导神经细胞对再次严重缺血产生耐受,减轻缺血性卒中的神经损伤。实验和临床观察均证明,TIA的持续时间、再灌注时间、发作频度和发作前后的体温等因素均可刺激细胞释放内源性物质,如腺苷、兴奋性氨基酸和热休克蛋白等,诱导缺血耐受。  相似文献   

9.
赵宗友 《山东医药》2010,50(9):39-40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继发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TIA继发脑梗死患者71例(A组),根据ABCD2评分法将患者分成低危(0—3分)、中危(4—5分)和高危(6—7分)三组,观察1周内脑梗死的发生率,并比较高、中、低危组继发脑梗死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MES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另择脑梗死1周前无TIA者80例(B组),比较两组MES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结果ABCIY2评分法的曲线下面积(95%CI)为0.701。高、中、低危组之间的MESSS评分和脑梗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2评分标准是预测TIA短期进展为脑梗死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但是该评分的高低可能与缺血耐受无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   

1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缺血引起的短暂性脑局灶功能或视网膜功能缺损,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类型。我们通过对255例TIA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TIA短期内进展至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患者脑梗死发生率达8%~10.5%〔1〕,TIA发病后2~7 d为脑卒中高风险期,对患者进行紧急病情评估、干预可减少卒中发生。Johnston等〔2〕提出的ABCD~2评分法可预测TIA后短期脑梗死的发生。血浆纤维蛋白原(Fg)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与TIA预后相关〔3〕。本研究探讨ABCD2评分联合血浆Fg水平对TIA近期脑梗死发生的预测价值。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收集本院神经内科自2005年1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收治的102例TIA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入  相似文献   

12.
<正>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好发于5070岁的中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病率呈指数递增〔1〕。研究〔2〕表明TIA患者中有三分之一会发生脑梗死,三分之一患者不断有新的发作;大约有5%的病人在TIA发病后2年死亡,发病后4年死亡率高达10%,所以TIA患者应当及早诊断和紧急干预治疗。大量研究〔3〕表明微栓子是引起TIA的最主要的发病机制,本文采用经颅多普勒(TCD)微栓子信号(MES)监测法观察强化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对老年TIA患者微栓子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0年8月至2013年3月收住入院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针刺诱导缺血耐受的内源性脑保护机制.方法 应用线栓法制做大鼠局灶脑缺血模型,选用百会穴进行针刺预处理.通过神经学评分、脑梗死体积测定、病理学及微小管相关蛋白2(MAP2)免疫组化染色对缺血耐受模型进行评价.结果 针刺预处理1、3、5 d均可对后续的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产生保护作用,神经病学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缩小,病理损伤减轻,以5d最为明显.结论 成功复制针刺-局灶性脑缺血耐受模型,针刺可诱导脑缺血耐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展至脑梗死的相关因素。方法运用ABCD简单评分标准对80例TIA发展至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ABCD评分为1-2分、3-4分和5-6分的患者之间血压、血糖、血脂和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动脉系统TIA发生脑梗死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发生脑梗死之间的性别、年龄、颈动脉斑块、脑梗死家族史、人院时NIH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CD评分的高低可能与血压、血糖、血脂和表达患者残损程度的NIHSS评分无直接相关;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之间某些脑梗死相关因素的差异可能没有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5.
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的脑出血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易发展为脑梗死的研究及报道较多,但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以TIA发病的行脑CT检查证实为脑出血者也不少见。本文对TIA与脑出血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提高对TIA转归的认识,避免造成误诊、误治。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收治以短暂性脑缺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和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皮素 1(ET 1)的变化 ,探讨其在TIA和脑梗死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 70例发病 <72h的脑梗死患者 ,4 3例最近一次脑缺血发作 <72h的TIA患者 ,4 1例门诊体检的健康人 (正常对照组 )。每例患者均行头颅磁共振成像检查 ,TIA患者检查颈部血管超声。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 1水平 ,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并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等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TIA组和脑梗死组血浆ET 1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 ,TIA组血浆ET 1水平低于脑梗死组。颈动脉超声显示 ,有狭窄和斑块的TIA患者血浆ET 1水平与超声正常的患者无差异。合并高血压病患者血浆ET 1水平明显高于血压正常的患者。血浆ET 1水平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呈正相关。结论 TIA和脑梗死的发病与内皮细胞损伤和ET 1水平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由于局灶性脑缺血引起的短暂性、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目前研究认为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TIA后短期内发生再次TIA以及脑梗死的风险很高,如何准确地评估TIA后再次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事件的风险对指导临床处理有很大的意义,本文就近年来研究较多的ABCD2评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颈动脉狭窄、溶血磷脂酸、超敏C反应蛋白等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新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和神经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彻底摈弃了TIA症状持续时间短于24h的传统标准,更加注重TIA的病理生理学改变,在TIA的神经影像学、认知障碍、缺血耐受、自然预后、治疗理念等方面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许冠思 《内科》2009,4(2):310-311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被公认为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据统计,未经治疗的TIA患者,约1/3发展成脑梗死,4%~8%完全性卒中患者发生于TIA之后。现将我院自2003-2007年收治的TIA患者80例联合治疗转归结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水平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相关性。方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100例(TIA组),年龄21-32岁,其中发作1个月内未出现脑梗死者50例,出现脑梗死者50例,观察其发病1周内血浆DD的水平并与对照组(50例体检健康者)比较。结果TIA组DD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现脑梗死者明显高于未出现脑梗死者(P〈0.05)。结论血浆DD水平的升高是TIA伴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血浆DD水平可为TIA患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