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时脉压水平与住院期间死亡的关系。方法选取1881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完成人院血压及其他临床资料的收集,采用t检验分析死亡组与存活组的脉压水平有无差异。采用Logistie回归分析不同脉压水平住院死亡的风险。结果①死亡组平均脉压水平为(79.5~22.5)mmHg,存活组平均脉压水平为(62.1±17.5)mmHg,两组脉压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②脉压水平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男性年龄在60。69岁,70.79岁,≥80岁,女性年龄在70~79岁,≥80岁,死亡组与存活组脉压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以脉压〈50mmHg为参照.脉压在50.59mmHg、60~69mmHg、t〉70rnmHg组的死亡的OR值分别为1.019(95%CI:0.227~4.586)、1.801(95%CI:0.462~7.017)、3.458(95%CI:1.024~11.676)。结论脉压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危险因素,脉压~〉70mmHg者死亡的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2.
脉压和脉压指数与脑卒中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脑卒中的关系.方法:将67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与出血性脑卒中组,并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检查人员500例为对照组,分析各组人员的脉压、脉压指数.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PP、PPI为(70.27±17.55)mmHg、(0.46±0.07)mmHg,出血性脑卒中组PP、PPI为(70.60±17.75)mm№、(0.45±0.07)mmHg,均高于对照组的(50.95±10.62)mmHg、(0.40±0.06)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01).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PP最大的分布范围在为70~79mmHg,分别占28.09%和23.53%,对照组PP最大的分布范围在为50~59mmHg,占33.60%;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PPI最大的分布范围在0.40~0.49之间,分别占51.06%和58.82%,对照组PPI最大分布区在<0.45,占52.40%.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的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57.02%和62.7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40%;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组高血压患者的PP、PPI亦分别高于对照组.结论:PP、PPI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PPI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PP的缺陷,能更好地反映脑卒中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PP)和脉压指数(PPI)与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2月~2009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50例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外周动脉PP水平分为高脉压组(PP≥60mmHg)和低脉压组(PP〈60mmHg),并选取同期我院正常体检者135例作为对照组。调查各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计算PPI,并行肢体动脉测量检查,以baPWV作为动脉硬化的评价指标,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偏相关分析,探讨PP和PPI与外周动脉硬化的关系。结果:高血压高脉压组患者的PPI(0.48±0.05)显著高于低脉压组(0.39±0.05)和对照组(0.38±0.03)(均P〈0.05);高脉压组和低脉压组的baPWV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脉压组的baPWV(1883.62±326.51cm/s)显著高于低脉压组(1584.43±267.91cm/s)(均P〈0.05)。调整年龄后,PP、PPI和收缩压与baPWV呈显著正相关(r=0.447,0.209,0.484;P〈0.01,P〈0.05)。结论: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PP及PPI与baPWV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清胆红素的关系。方法将12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按照脉压的不同,分为3组:PP1组(脉压〈51mmHg,1mmHg=0.133kPa),PP2组(脉压51—65mmHg),PP3组(脉压〉65mmHg),分别测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随着脉压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越严重,PP3〉PP2〉PP1(P〈0.05);血清胆红素水平越低,PP3〈PP2〈PP1(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脉压高低密切相关,适当提高血清胆红素水平可能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降低脉压,减轻高血压靶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5.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脉压与肾损害关系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芳 《中华医护杂志》2006,3(2):125-126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脉压与肾损害的关系。方法老年高血压患者78例,按脉压(PP)水平分为〈50mmHg、50—59mmHg、60—69mmHg及≥70mmHg4组,分析PP与尿素氮、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24h尿蛋白定量的关系。结果随着PP的增大,Ccr明显降低,Scr及24h尿蛋白定量明显增加,不同脉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0.01)。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增大,可促进肾脏损害,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中脉压也是预测肾脏损害有价值的指标,控制脉压可以减轻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6.
李维  夏豪  庞明  史文  苏卫红  郭清  梁湘琪  周芸 《广西医学》2010,32(4):398-401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与左心室肥厚关系。方法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30例根据脉压指数(PPI)分为A组68例,B组62例。统计并计算各组的性别、高血压病程、体重指数(BMI)、血糖、血脂、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PP)、脉压指数(PPI)、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短轴缩短率(EF)、射血分数(FS)。结果年龄、病程、PPI、PP、SBP与LVMI呈正相关(P〈0.01),而DBP与LVMI负相关(P〈0.01)。PPI≥0.5的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发生率明显高于PPI〈0.5的患者(P〈0.01)。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指数与左心室肥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施志雄 《广西医学》2011,33(10):1302-130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脉压与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方法将206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根据脉压水平分为PP〈50mmHg组,50~60mmHg组,61—70mmHg组,PP〉70mmHg组。观察各组脉压与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结果各组性别、吸烟、血糖、血脂和高血压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脉压进入回归方程,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脉压与靶器官损害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高血压痛患者脉压与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脉压增大,靶器官损害增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动态脉压(PP)、脉压指数(PPI)与认知功能损害(VCI)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60名重度、中度、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的监测.结果 重度VCI组的PP、PPI显著高于中度、轻度VCI组及对照组[PP(mmHg):(59.10±11.82、54.94±10.86、50.28±8.33、45.54±9.22,P<0.05),PPI:(0.61±0.08、0.53±0.06、0.44±0.05、0.37±0.03,P<0.05)],其MMSE评分显著低于中度、轻度及对照组[(15.56±2.64)分、(19.32±3.32)分、(22.62±3.11)分、(26.45±2.94)分,P<0.05];中度VCI组PP、PPI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MSE评分显著低于轻度VCI及对照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PP,PPI与MMSE评分呈明显负相关.结论 动态脉压、脉压指数的增加与认知功能的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脉压与心脑肾靶器官损害的关系,为临床更好地控制血压及防治靶器官损害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119例,按脉压(PP)水平分为两组:即PP≥60mmHg组和PP〈60mmHg组;对入选者做以下检查:血压、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头部CT、尿常规、血肌酐、尿D2微球蛋白(D2-MG)。结果PP≥60mmHg组与PP〈60mmHg组比较,左心室肥厚、冠心病、脑血管并发症、肾脏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增高,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脉压增大是老年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在老年高血压病的治疗过程中应重视缩小脉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患者餐后状态血压和脉压变化及其与心血管及肾脏病变的关系。方法 233例住院患者,分为高血压病(EH)组、2型糖尿病(DM)组和代谢综合征(MS)组,检测24h动态血压、颈动脉粥样宽块发生率(CAPR)、颈动脉内膜厚度(IMT)、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峰值流速(EPFV)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APFV)比值(E/A值)和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及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MA)。结果 (1)进餐前后SBP和PP差值≥10mmHg(1mmHg=0.133kPa)的高血压痛患者,其CAPR、IMT、LVMI、MA明显高于差值〈10mmHg者(P〈0.01),E/A和CcR明显低于差值〈10mmHg者(P〈0.01)。(2)进餐前后PP差值≥10mmHg代谢综合征患者,其CAPR、IMT、LVMI和MA均明显高于差值〈10mmHg者(P〈0.01),而其E/A和CcR明显低于差值〈10mmHg者(P〈0.01);进餐前后SBP差值≥10mmHg、DBP差值≥5mmHg者,其MA显著高于差值〈10mmHg和〈5mmHg者(P〈0.05)。(3)进餐前后SBP差值≥10mmHg、DBP差值≥5mmHg的糖尿病患者,其MA明显高于差值〈10mmHg和〈5mmHg者(P〈0.01)。(4)与靶器官损害相关分析显示:早餐后1h血压变化与心脏、颈动脉及肾脏病变呈显著相关。结论 餐后血压和脉压是预测代谢综合征患者心脏、血管及肾脏损害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11.
2003年至2006年在我院门诊、住院及所管辖社区的5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分为2组:福辛普利组260例(10~20mg,17欠/d),苯磺酸氨氯地平组300例(5~10mg,1次/d),2组疗程均为12个月。分别在给药前及给药后6个月、12个月采用VP-1000全自动动脉硬化检测仪进行四肢血压、脉搏波速度(baPWV)的检查。结果示服药后福辛普利组平均血压(136/85mmHg,1mmHg=0.133kPa)高于苯磺酸氨氯地平组(132/76mmHg);福辛普利组平均baPWV(1310cm/s)小于苯磺酸氨氯地平组(1400cm/s);福辛普利组平均咏压(52mmHg)小于苯磺酸氨氯地平组(56mmHg)。均P〈0.01。提示苯磺酸氨氯地平降压幅度大于福辛普利,福辛普利对大动脉弹性的改善强于苯磺酸氨氯地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脉压、脉压指数与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1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单纯高血压组(EH组)82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EH+DM组)78例;根据24h动态脉压(24hPP)水平将EH+DM患者分为:24hPP<60mmHg组(40例)和24hPP≥60mmHg组(38例);根据24h脉压指数(PPI)将EH+DM患者分为PPI<0.5组(36例)和PPI≥0.5组(42例)。测量所有研究对象24h动态血压、尿微量白蛋白。比较各组指标,分析PP、PPI与MAU,尿β2-MG之间的关系。结果 EH+DM组24hPP、PPI、MAU,尿β2-MG明显高于EH组(P<0.05);24hPP≥60mmHg组MAU、β2-MG水平明显高于24hPP<60mmHg组(P<0.05);PPI≥0.5组MAU,尿β2-MG水平明显高于PPI<0.5组(P<0.05);PP、PPI与MAU、尿β2-MG成正相关。结论 PP、PPI是预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脑血管对二氧化碳反应过程中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Gao QC  Chen XM  Chen YX  Huang RX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2):1542-1546
目的探讨二氧化碳反应过程中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建立自动调节下限临床测定的新方法。方法同步监测大脑中动脉血流、桡动脉血压和呼气终末呼出气体二氧化碳分压(ETco2),用临界关闭压(CCP)法测定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LLCA),观察正常健康志愿者79名正常呼吸和屏气、过度通气时的LLCA,并与正常呼吸测定结果比较。结果正常呼吸时LLCA为58mmHg±10mmHg(1mmHg=0.133kPa),屏气时明显上升至69mmHg±15mmHg(P<0.05),过度通气明显下降至44mmHg±11mmHg(P<0.05)。与正常呼吸相比,屏气和过度通气时LLCA测定差异的95%CI分别为2.70mmHg和2.18mmHg。屏气和过度通气LLCA变化率均与CCP的变化率呈负相关(r=-0.6105、-0.5551,均P<0.05),且过度通气LLCA变化率和ETco2的变化率呈“S”型曲线关系。同时,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率与LLCA变化率呈正相关(r=0.5841、0.7739,均P<0.05),并呈现“S”型曲线关系。结论利用CCP可精确、无创地测定人类脑血流自动调节下限。CO2反应过程中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相应的升高或降低,其机理和脑血管张力的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的脉压与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关系。方法:从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心内科收治的患者中,分别选取34例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作为A组,30例全期型高血压(SDH)患者作为B组,32例单纯舒张期高血压(IDH)患者作为C组,另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D组),分别检测各组患者的脉压(PP)、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颈动脉内膜厚度(IMT)。结果:A组患者的PP和血HCY水平分别为(83.53±8.07)mmHg、(27.54±4.16)mmol/L,均高于B组、C组、D组患者,且A组的平均颈动脉IMT为(1.86±0.27)mm,与D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SH患者的脉压与血HCY及IMT呈正相关。A组的颈动脉粥样斑块和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分别为91.2%、61.8%,明显高于B、C、D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患者的PP增大与血HCY水平升高和颈动脉IMT增加有关。PP和HCY是ISH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5.
背景 老年人普遍存在低舒张压现象,但目前国内外高血压相关指南对于老年人的降压目标往往仅关注收缩压,对于舒张压的关注较少,舒张压维持水平不明确。目的 探讨老年人24 h动态舒张压的影响因素,以及24 h动态舒张压对老年人10年生存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3-2008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的军队离退休老年人787例(年龄65~95岁),根据其24 h动态舒张压水平分为<70、70~80、>80 mm Hg三组,例数分别为352、346、89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老年人24 h动态舒张压的影响因素;比较三组随访10年期间的死亡情况,采用Kaplan-Meier生存函数比较三组随访期间的生存时间。结果 老年人的24 h动态舒张压为(71±8)mm Hg,65~79岁者高于80~95岁者(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心率、24 h动态收缩压、血红蛋白是老年人24 h动态舒张压的影响因素(P<0.05)。在65~79岁老年人中,24 h动态舒张压<70 mm Hg者冠心病、心肌梗死患病率高于70~80、>80 mm Hg者,>80 mm Hg者高血压患病率高于<70、70~80 mm Hg者(P<0.017);在80~95岁老年人中,<70 mm Hg者冠心病患病率高于70~80 mm Hg者,70~80 mm Hg者冠心病患病率高于>80 mm Hg者(P<0.017)。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显示:对于65~79岁老年人,24 h动态舒张压>80 mm Hg者因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是<70 mm Hg者的3.527倍〔95%CI(1.119,11.113),P<0.05〕;对于80~95岁老年人,24 h动态舒张压不是其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三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49.27、161.11、161.65个月,三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的24 h动态舒张压受年龄、BMI、心率、24 h动态收缩压、血红蛋白的影响,在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压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会影响老年人的10年生存预后。65~79岁老年人的舒张压控制在70~80 mm Hg可能较为合适,≥80岁老年人的舒张压可能更适合维持在较高水平(>80 mm Hg)。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脉压指数(PPI)、血浆脂联素(APN)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收集选择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共146例,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分别用冠脉病变的血管支数、冠脉狭窄程度和冠脉病变积分表示。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PPI以及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APN水平,同时检测患者生化指标,如空腹血糖(FPG)、TC、TG、LDL-C、HDL-C等。结果冠脉病变程度随年龄而逐渐加重,冠脉狭窄积分多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冠脉正常组;PPI冠脉病变组〉冠脉正常组,多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P〈0.05);血浆APN水平多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冠脉正常组,多支病变组〈两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P〈0.05);直线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年龄、BMI、PPI、FPG与冠心病的发生呈显著正相关,血浆APN与冠心病的发生呈显著负相关,血浆APN水平与年龄、PPI呈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PI、APN、年龄是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危险因素。结论脉压指数、血浆脂联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浆APN与PPI呈负相关,两者联合检测对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及危险性评估和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脉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急性脑梗死住院患者286例,通过动态血压检测计算出急性期脉压,经过3个月随访观察评价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结果不同脉压脑梗死患者3个月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改良Rankin量表(mRS)值及死亡率不同,脉压愈大脑梗死患者预后愈差,脉压≥81mmHg组患者与≤60mmHg组患者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脉压增高患者3个月后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