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正骨》2010,(9):48-48
上海石氏伤科肇端于石兰亭先生,19世纪70年代由江苏无锡迁至上海,后经其子晓山先生,孙筱山、幼山先生传承发展,成为江南著名的骨伤流派。为了缅怀前辈的学者风范,弘扬石氏伤科学术精髓,研讨石氏伤科百年传承与发展,丰富当代中医骨伤科学内涵,上海中药医大学将于2010年10月16日在上海举办“纪念幼山先生百年诞辰暨上海石氏伤科学术研讨会”,届时还将筹备成立“上海石氏伤科学友会”,欢迎石氏伤科传人和骨伤界同仁索取会议详细资料,也可登录石氏伤科网站了解详情。  相似文献   

2.
中国佛家骨伤渊源可追溯及南齐·释深道人,至唐代,蔺道人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疗体系。明·异远真人创立之少林伤科学派标志着中国佛家骨伤流派的形成并成为中国骨伤科主要流派之一。此后少林伤科学派不断发展,又有分支,其法宗少林伤科,而有发挥。少林伤科特色表现在内伤诊治、穴道论,伤科辨证及遣方用药诸方面。本文谨对中国佛家骨伤流派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学术思想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3.
《中医正骨》2010,22(8):61-61
上海石氏伤科肇端于石兰亭先生,19世纪70年代由江苏无锡迁至上海,后经其子晓山先生,孙筱山、幼山先生传承发展,成为江南著名的骨伤流派。为了缅怀前辈的学者风范,弘扬石氏伤科学术精髓,研讨石氏伤科百年传承与发展,丰富当代中医骨伤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浅谈“以气为主、以血为先”在伤科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石氏伤科肇始于清末石兰亭先生,19世纪70年代由江苏无锡迁至上海;其子晓山先生以理伤续断声誉日盛,至筱山、幼山先生昆仲则名震沪上,誉及江南。石氏伤科传人石印玉教授执诊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带领学术团队,全面继承石氏伤科经验,并结合当代中医骨伤科学之特点,形成了系列石氏伤科学术理论。石氏伤科精于内治,“以气为主、以血为先”是石氏伤科重要的学术思想,学者同道也对此多有阐发。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感悟良多,此结合l临床体会,对“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的具体运用作一浅谈。  相似文献   

5.
《中医正骨》2010,22(7):21-21
上海石氏伤科肇端于石兰亭先生,19世纪70年代由江苏无锡迁至上海,后经其子晓山先生,孙筱山、幼山先生传承发展,成为江南著名的骨伤流派。为了缅怀前辈的学者风范,弘扬石氏伤科学术精髓,研讨石氏伤科百年传承与发展,丰富当代中医骨伤科学内涵,上海中药医大学将于2010年10月16日在上海举办“纪念幼山先生百年诞辰暨上海石氏伤科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6.
石氏伤科是享誉海内外的一大中医骨伤流派,是具有石氏特色理论、石氏特色诊治、石氏特色手法、石氏特色用药等为一体的学术体系。牛蒡子是石氏擅长运用的一味君药。石氏以牛蒡子为主组成验方三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著名骨伤流派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第二届国医大师石仰山老先生,出生于1933年3月,2015年12月27日逝世。石老步入80高龄后,依然精神矍铄,且心态乐观,思维敏捷。他从医六十余年,擅治颈椎病、腰腿痛、软组织损伤、外伤等病症,所研制的石氏伤膏、椎脉回春汤、胸胁内伤合剂、风湿热袋等理伤系列药品,在石氏伤科专病专治的建设上发挥了  相似文献   

8.
通过整理海上著名伤科流派、石氏伤科代表性人物石筱山先生膝部筋伤医案,以挖掘石筱山先生对于膝部筋伤的诊治经验,为膝部筋伤中医保守治疗提供参考。对石筱山先生治疗膝部筋伤的立法处方及用药经验进行分析总结发现,石筱山先生对于膝部筋伤的治疗可大致分为内治与外治两种治疗方法。其中内治法又可分为温经温养法、化瘀化痰法与舒筋活络法,外治法又可再分为手法理伤法、膏贴熏洗法和针刺通络法。石筱山先生秉承石氏伤科"十三科一理贯之"的思想,对于膝部筋伤的内治立法处方具有极其独到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治疗风格与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9.
王敖明 《北京中医》2002,21(1):14-15
论述了石氏伤科内治骨折的原则,可归纳为以气血为要,三期辨治;调治兼邪,注重痰湿;动静结合,内外相应;整体理念,呵护有四方面,并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索,强调了石氏伤科治骨折之特色,体现了石氏伤科对骨折辨证施治、整体理论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石氏治伤经络为纲──石氏伤科经验一得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岳阳医院石凤霞(200031)关键词:经络学说,石氏伤科经络学说为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而贯穿于临床各科,《素问·缪刺论》说:“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先饮利药。此上伤厥阴之脉,下伤少...  相似文献   

11.
石氏伤科是享誉沪上的一大中医骨伤流派,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堪为江南中医伤科流派一枝奇葩。石纯农先生系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石氏伤科泰斗石筱山先生胞侄。石纯农先生秉承前代经验,治疗颅脑损伤自成特色,疗效卓著。现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介绍了石氏三色敷药渊源与组方,及其临床运用,体现石氏伤科临床用药特色。方法主要运用膏药与石氏内服汤药、夹板支具等相结合治疗各种骨伤科疾病。结果结合外治膏药的运用,在治疗各种骨伤科疾病上效果显著。结论历代医家均崇尚"外治之理即为内治之理",膏药是外治法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而且效果直接又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石氏伤科内治骨折的原则。可归纳为以气血为要,三期辨治;调治兼邪,注重痰湿;动静结合,内外相应;整体理念,呵护脾胃四方面,并进行了广泛深入地探索。强调了石氏伤科论治骨折之特色,体现了石氏伤科对骨折辨证施治、整体理念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4.
石筱山先生是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伤科临床家、中医教育家。先生中医学造诣精深,理伤续断尤著专长,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建立了完整的石筱山伤科学术思想理论体系。施杞教授系石筱山先生嫡传弟子,秉承先生学术思想与经验,认真整理开拓,坚持继承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石氏伤科。  相似文献   

15.
湖湘张氏正骨流派是一个源远流长、传承脉络清晰、学术思想丰富的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历时252年。张氏祖传正骨秘诀、五大手法、理论核心和骨伤辨证用药总诀历久弥新。其第六代弟子孙达武,考究并概括了流派指导思想,提出了正骨手法的十点要求,完善了治伤用药理论,阐述了伤科内治五点特殊性及损伤从血论治二十法,倡导"生命在于平衡",使得流派学术思想得到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石仰山(1931~)教授,主任医师,系著名骨伤科名医石筱山之子,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全国及上海市名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上海市黄浦区中医医院名誉院长,石氏伤科研究室主任,上海市医学领先学科医疗特色专科(石氏伤科)学术带头人等,并在一些学术团体与政治机构内担任职务。石氏伤科用药颇具特色,石仰山教授又以药对妙用起沉疴宿疾,每每传为佳话。1 牛蒡僵蚕药对牛蒡、僵蚕乃石氏用于伤科临床的一对要药。牛蒡:性凉,味辛苦,祛痰消肿,能行十二经络。僵蚕:性平,味辛咸,祛风解痉,…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石氏伤科内治老年性骨关节病的原则。从逐瘀为要、气血兼顾 ,调治兼邪、独重祛痰 ,补益肝肾、养筋健骨三方面 ,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索。强调了石氏伤科内治老年性骨关节病之特色 ,体现了石氏诊治老年性骨关节病标本兼治、因果并重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8.
石仰山(1931-),名锡煜,男,江苏无锡人。现任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石氏1950年高中毕业后,从父筱山学习中医伤科及针灸、外科,并师从黄文东攻读中医经典著作。从事伤科临床四十余载,力求明其病理,察其病机,撮其要旨,结合骨伤之特点,取其医理之精华  相似文献   

19.
石仰山运用中药内治颈椎病特色介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邱德华 《中医杂志》1998,39(1):21-23
石仰山教授从事伤科临床40余载,理伤续断推崇整体观点“十三科一理贯之”的学术指导思想,力求明病理、察病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骨伤疑难杂病的诊治尤具独到之处,其中在颈椎病内治用药上颇有特色。现择要介绍如下。1 以通为治因果并论《灵枢·本脏篇》谓:“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而利关节也。”督脉起于长强,入肾经腰,过脊、颈椎、止于龈交。石氏指出:肾督之阳气,为诸阳之主气,敷布太阳,通行少阴;润通脊、颈椎经脉之气血。颈椎之病,必出现肾  相似文献   

20.
气血兼顾标本同治突出通气石仰山论腰痛内治上海市黄浦区中医医院邱德华指导:石仰山(200003)关键词:石仰山,腰痛内治石氏伤科乃我国骨伤科一大流派,相传甚久,闻名遗迹。今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石仰山教授,在继承祖传经验的同时,又博采百家之长,进一步开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