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恶性间质瘤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09/2005—12收治的25例胃肠恶性间质瘤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25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免疫组化CD117阳性25例,CD34阳性18例。随访1~3a,死亡9例。结论:胃肠恶性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惟一方法。完整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2.
胃肠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至2007年5月我科手术治疗的24例胃肠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肠恶性间质瘤成人多见,50岁以上占75%(18/24),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贫血、疼痛多见。病变部位胃15例,小肠7例,结肠2例,行根治性切除18例,局部切除5例,姑息性切除1例,其中3例为联合脏器切除。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肠恶性间质瘤的主要手段,术前明确诊断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必要时需联合脏器切除,以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对防止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8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23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5例行非根治性手术;病理检查良性间质瘤15例,交界性间质瘤6例,恶性间质瘤7例;随访20例,2例死亡,1例复发。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术前诊断较困难,确诊要依赖于病理学检查。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肿瘤转移、无法完全切除以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分子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2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32例胃肠道间质瘤病例中,22例(68.8%)为胃间质瘤,其他为小肠,结肠和直肠间质瘤。CD117阳性率96.9%,vimentin阳性率100%,CD34阳性率76.5%。32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性切除25例,包括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胃楔形切除,病变肠段切除,腹会阴联合切除及肿块切除或扩大切除,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7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CD117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的重要标记物,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患者可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5.
胃间质瘤32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胃间质瘤的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1990年1月-2001年1月收治的胃间质瘤32例,结合献分析。结果 6例肝转移死亡,未发现局部复发;2例肝转移带瘤生存;其余生存良好。结论 本病的诊断依据病史,临床表现,结合辅助检查,肿瘤大小,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综合分析判断,治疗以局部切除为主,恶性作胃大部或全胃切除;淋巴结清扫并不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GIST)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6年至2003年49例胃肠间质瘤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本组胃间质瘤26例,小肠间质瘤17例,结肠间质瘤4例,直肠间质瘤2例,平均中位年龄57岁。全组病例均行根治性局部切除手术治疗,病理结果:良性11例,交界性28例,恶性10例。术后随访41例,7例死亡,其余均生存。结论肿瘤的良、恶性与肿瘤的大小、核分裂像密切相关,根治性局部切除术是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胃神经鞘瘤的发病概况并探讨其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胃神经鞘瘤并结合文献复习,结果:胃神经鞘瘤胃体5例,胃窦2例,胃底2例,4例术前经胃镜活检证实。均经手术治疗,良性7例中3年内死亡3例,已存活>2年4例;恶性2例,6个月死亡1例,已存活7个月1例,结论:胃神经鞘瘤发病少见,多为良性,症状不典型,多需求前病理活检或术后病理确诊。良性可行胃部分切除或胃大部切除,恶性应行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8.
胃平滑肌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GSM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2例胃平滑肌肿瘤(GSMT)的临床治疗及随访资料。结果:胃平滑肌瘤17例均手术局部切除;平滑肌肉瘤14例,其中8例行胃大部切除,2例行全胃切除,2例姑息切除。2例探查造瘘,1例上皮样平滑肌瘤行胃大部切除。首先症状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术前内镜GI、CT等联合检查,阳性诊断率为84.61%,手术切除率为93.8%。胃平  相似文献   

9.
王志度  万进  林锋 《实用医学杂志》1999,15(11):891-892
目的:搪塞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0 ̄1998年收治并确诊的12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2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临床表现为上腹痛10例,消化道出血4例,腹部触及包块4例。术前胃镜检查11例,4例屡胃癌,4例诊断为胃淋巴瘤,3例示慢性胃炎,胃镜确诊率37%。12例均行手术治疗,单纯性岸胃大部切除1例,根治性远端胃大部切除6例,根治性胃全部切除2例,姑息性切除3例  相似文献   

10.
李全  唐刚 《华西医学》2010,(11):1950-1951
目的总结胃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2009年10月收治的15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腹痛、腹胀、贫血等,全部手术切除。主要根据胃间质瘤大小和部位决定手术方式。有6例行胃大部切除,8例行胃楔形切除,1例经腹腔镜行胃楔形切除。结论胃间质瘤术前难以明确诊断,确诊有赖于术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切除仍是治疗胃间质瘤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BorrmannⅣ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5例BorrmannⅣ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计算,各亚组生存率差别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比例分析模型作其对生存率影响的多因素分析。结果 BorrmannⅣ型胃癌患者总的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57.9%、23.0%、13.5%,其根治性切除(R0切除)率为53.2%。单因素分析显示病变部位、大小、腹水、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站别、pTNM分期、胃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联合脏器切除、根治度、淋巴管癌栓、断端残留、淋巴结转移率与BorrmannⅣ型胃癌预后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TNM分期、胃切除范围、淋巴管癌栓、断端残留是影响BorrmannⅣ型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BorrmannⅣ型胃癌生物学特性独特,恶性程度高,预后差,治疗上尽可能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杜绝切缘残留,对BorrmannⅣ型胃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30例经手术治疗和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临床症状表现为上腹不适及疼痛21例,上消化道出血9例。行胃楔形切除术18例,近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远端胃大部切除术8例。病理检查:良性GST患者18例(60.00%),交界性GST患者7例(23.33%),恶性GST患者5例(16.67%)。肿瘤的核分裂相小于或等于5/50HPE和大于5/50HPE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0%和60.00%(P0.05)。瘤体直径小于5cm组与瘤体直径大于或等于5cm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90.00%和59.20%(P0.05)。腔内型、腔外型及混合型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0.00%、76.20%和64.70%(P0.05)。胃楔形切除术组与胃大部切除术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8.50%和80.80%(P0.05)。结论 GST临床表现以消化道慢性出血、上腹部不适等为主,良性多见。胃间质瘤的治疗以手术为主,其预后与肿瘤的核分裂相及肿瘤大小相关,与术式及肿瘤生长方式无关。  相似文献   

13.
119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临床与内镜检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内镜表现,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病变的影响。方法将本院1984年4月至2008年10月检出的1195例残胃患者按毕Ⅰ式和毕Ⅱ式进行分组,对其临床症状、内镜表现、病理结果及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发生率高达98.08%,毕Ⅱ式术后残胃及吻合口炎(90.77%)、胆汁反流(71.59%)、残胃原发癌(4.55%)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毕Ⅰ式(51.15%、34.48%、1.72%),P〈0.01,残胃及吻合口溃疡发生率则是毕Ⅰ式(28.45%)明显高于毕Ⅱ式(16.73%),P〈0.01,其余残胃病变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术是治疗胃恶性肿瘤、消化性溃疡及其严重并发症的主要方法,毕Ⅱ式较毕Ⅰ式术后更易发生并发症;近年来,残胃病变发病率有下降趋势;定期复查内镜及病理是防治残胃病变尤其是残胃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腹腔镜胃良性肿瘤手术28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马永  曹红勇 《中国内镜杂志》2006,12(8):818-819,823
目的 探讨腹腔镜在胃良性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对28例胃良性肿瘤在腹腔镜下实施手术。其中胃平滑肌瘤23例、神经纤维瘤3例、脂肪瘤2例。根据肿瘤直径和部位,分别行胃楔形切除(17例)和胃大部切除术(11例)。结果 28例手术均获成功。26例手术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2例行手助腹腔镜手术,手术平均140min(60-310min),平均出血量160mL(80-400mL),无吻合口瘘、术后大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中均送快速冰冻明确病变为良性,且得到常规病理证实。结论 腹腔镜手术对治疗胃良性肿瘤是可行的,在不断积累经验的基础上,腹腔镜胃手术必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加深了解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的形态学特征和生物学行为及临床表现与治疗,通过有关酶标的检测预示其预后。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3月-2000年6月本科收治的15例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资料。结果:1例行根治性全胃切除术,4例行根治性胃次全切除术,(其中1例术后3个月出现肝转移和腹水,但仍存活);2例晚期患者仅行剖腹探查,淋巴结或大网膜活检术,分别于术后4个月和5个月死亡;2例行部分小肠切除术;2例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其中2例于术后5个月死亡,1例术后4个月出现肠瘘,后死于衰竭);2例行经腹会阴直肠切除术;2例行直肠前切除术。10例生存至今21-35个月。结论:胃肠道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症状、体征、内镜或GI检查结果及目前治疗方法均与胃肠道腺癌相似,并无明显特异,而通过病理检查及有关酶标的检测可明确诊断及预示其恶性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治疗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内镜及手术病理确诊的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患者临床、胃镜、上消化道钡餐及病理资料。结果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无特异性,内镜下病变可累及多部位,表现为溃疡型、肿块型、弥漫型及结节型,病变范围较大、形态多样、多灶损害为特征。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表现缺乏特异性,与胃癌、胃溃疡、胃炎等鉴别困难。结论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内镜及上消化道钡餐检查下表现多样,误诊率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腹腔镜联合胃镜术中定位治疗胃间质瘤的经验.方法 22例诊断为胃间质瘤(直径≤4cm)的患者,应用腹腔镜联合胃镜术中定位技术,分别行胃腔外锲形切除术、经胃腔肿瘤外翻切除术、胃部分切除术.结果 22例均在双镜联合下顺利找到肿瘤并成功行局部切除.无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50~130min,术中出血10~250mL,术后2~5d进流质饮食,平均住院时间6.2d.结论 应用腹腔镜联合胃镜定位治疗胃间质瘤具有定位准确、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具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谭东新 《临床医学》2009,29(8):17-18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方法对56例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6例中胃溃疡穿孔3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穿孔18例;56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毕Ⅱ式胃大部分切除术34例,毕I式3例,单纯修补16例,胃癌根治术(D2式)3例。56例中治愈或好转54例,死亡2例。结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穿孔具有临床表现不典型、溃疡病史长与穿孔较大、并存疾病多的特点;外科治疗应视患者具体情况和病情选择适宜的术式,重视围术期的处理,是提高老年人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肿瘤(GSMT)的临床表现、诊断与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分析32例胃平滑肌肿瘤(GSMT)的临床治疗及随访资料.结果胃平滑肌瘤17例均手术局部切除;平滑肌肉瘤14例,其中8例行胃大部切除,2例行全胃切除,2例姑息切除.2例探查造瘘,1例上皮样平滑肌瘤行胃大部切除.首发症状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术前内镜GI、CT等联合检查,阳性诊断率为84.61%,手术切除率为93.8%.胃平滑肌恶性肿瘤为非淋巴途径转移,5年生存率64.3%.结论胃平滑肌肿瘤直径>5 cm多为恶性,且对放化疗均不敏感,术前胃镜、CT检查具有较强特异性.手术切除为唯一有效治疗手段,对转移和复发灶也应积极手术并定期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