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疗服务系统 (EMSS)中的一个极重要的环节。它应具备现场急救的能力 ,有必要的装备并能安全地将病员运送到恰当的医院进行确定性治疗。院前急救是指伤病者在发病或受伤时 ,由医生或目击者对其进行必要的救治 ,以维持基本生命体征和减轻痛苦 ,并且对患者在转送医院途中进行观察监护及作出急救治疗。随着我国急救事业的发展 ,急诊医学中的院前急救将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于 1998年 8月正式开通“12 0”急救电话并成立绿色通道 ,专门负责我院院前急救的任务。随着社会人群“12 0”急救意识的增强和急救管理体制的不断完善 ,我…  相似文献   

2.
谈院前急救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对急危重症病人的急救 ,广义的院前急救是指患者在发病时由医护人员或目击者在现场进行的紧急抢救 ,而狭义的院前急救是指具有通讯器材、运输工具和医疗基本要素所构成的专业急救机构 ,在病人到达医院前所实施的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1 “1 2 0”出诊院前急救的重要性急症病人尤其是紧急的危重病人 ,众所周知“时间就是生命” !各种急症 ,包括创伤在内 ,大多为突然或意外场合下发生 ,如何在现场分秒从争地施行必要的救治 ,也是基础生命支持 (basiclifesupportBLS) ,对病人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1 ] 。创伤急救…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大部分大中城市都建立了急救中心,同时建立了急救站(或急救医院),共同形成急救网络,完成市民的日常急救和应付突发性大型灾难性事故。从目前国内各急救中心的情况来看,院前急救的水平参差不齐,而且尚未建立院前急救的医疗质控体系。 医疗质量永远是医院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医疗水平,确保医疗安全的基本保障。就院前急救而言,与院内医疗活动的质控范围有所不同。因此,我们首先应建立院前急救医疗质控的组织架构,落实编制,制订标准,实现院前医疗活动的全程医疗质控。 1 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质控队伍  相似文献   

4.
院前急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急救中心指挥调度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院前急救社会满意度是衡量本市区内院前医疗卫生服务和医务人员诊疗活动结果以及诊疗服务质量的指标,现日益受到政府部门和卫生管理人员的重视。急救调度和院前急救处置是否让群众满意,是否让群众真正享受得到社会医疗资源,院前急救社会满意度调查回访为院前医疗急救工作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保证。淄博市医疗急救指挥中心从2007年以来,对我市拨打"120"急救电话住院的患者进行了院前医疗急救社会满意度评测。通过对2007年至2009年54185个电话的回访,进一步了解社会对院前医疗急救服务的医疗质量和卫生服务综合改革的成效,分析影响社会满意度的各种因素,掌握群众居民在新时期对院前急救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从而更好地提高我市院前医疗急救卫生服务综合满意度,三年来,我市院前急救社会满意度调查综合满意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通过对不同报警者的回访,多渠道、多角度查找急救过程中的不足,对院前急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既拉近了医患间的距离,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降低了医患纠纷,也对改进院前急救服务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旭东  袁华  彭璐  郭波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7):2568-2569,2572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患者临床特点,为制定院前急救对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12月院前急救的3 294例急救患者资料,分析其疾病谱、年龄、月份、时刻等分布特点。结果院前急救患者以男性为主,年龄以40岁年龄段最多,疾病以损伤和中毒,神经、循环、消化、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结论根据院前急救疾病的变化规律与特点,实时调整急救工作及培训重点,合理利用急救资源。  相似文献   

6.
几年来,院前急救事业在我国快速发展急救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所进行的是遭受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抢救,这是一门新兴的、特殊的医疗行业。由于其工作性质、工作环境和救治手段与院内急救不同,因此院前急救中所涉及的医疗纠纷,具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个人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的急救意识有了明显增强,呼救人数越来越多,院前急救死亡人数也相应有所增加。查阅与院前急救密切相关的文献发现,对院前急救疾病谱流行病学回顾分析的文献较多,而对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疾病谱特点调查分析的文献较少。及时了解院前急救死亡患者的疾病谱特点,对提高院前急救急救工作能力、针对性开展院前急救急救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本地区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寻找变化规律,指导急救实践。方法:对2005~2007年3年院前急救3309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要素进行分析。结果:通过3年院前急救统计数据,发现2005~2007年3年来本地区院前急救案例的高峰时间分布、病例类型分布、年龄分布等有了很大的差异性,引起这种差异性变化的原因可能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地区习惯及变化相关。结论: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对急救工作的管理要科学的调整,制定本地区急救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分析院前急救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针对这些问题和影响因素讨论应对方法。院前急救主要分为基层医疗方和呼救方,基层医疗方的影响因素包括管理、调度、急救医师护师、救护车驾驶员等,呼救方的影响因素包括患者或家属、呼救的路人、事故或纠纷处理人员等。除此之外,环境、交通以及到院交接等也是影响院前急救的因素。应对方法有加强管理、建立一流的急救团队、提高公众对院前急救的认识、规范操作等。  相似文献   

10.
基层医院影响院前急救质量因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影响基层医院院前急救质量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8年6月之间在金坛市人民医院急救的14645例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随访,并结合急救患者及家属对急诊科投诉和纠纷处理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影响基层医院院前急救质量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医务人员急救能力、救护人员服务态度、院前急救设施缺陷、院前急救网络缺陷和院前急救管理缺陷等方面。结论建立健全院前急救管理制度,强化院前急救细节管理意识和提高急诊医务人员自身素质是保证院前急救成功和提高急救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地区院前急救患者的疾病谱,寻找变化规律,指导急救实践。方法对2005~2007年3年院前急救3309例患者的性别、年龄、就诊时间、急诊诊断或主诉等要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2005~2007年3年来本地区院前急救案例的高峰时间分布、病例类型分布、年龄分布等有了很大的差异性,引起这种差异性变化的原因可能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地区习惯及变化相关。结论提高院前急救水平,对急救工作的管理要科学的调整,制定本地区急救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提高院前救护的效果。方法:近年由于院前急救管理护理的进一步加强,相关护理人员系列院前急救护理培训内容也逐渐增多,其中包括强化急救物质管理,临时意外情况急救,需要保障其完整性和完善性。有关院前急救护理管理措施,医院必须强化和规范院前急救制度,以及急救运转制度等等。并且对制定的规范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制度制定前后,呼叫救护车和救护车出车所需要的时间长短,以及急救成功率。结果:在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之后,呼叫救护车,以及救护车出车率反应时间大大缩短,由于节省了时间,治疗成功率也大大增加,明显要比强化管理前效果好。结论: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可以有效的缩短呼叫救护车以及救护车出车反应时长,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院前急救护士应急能力进行培训,并观察分析。方法回顾2009年8月至2010年8月我院培训院前急救护士应急能力24人,将所有急救护士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取常规院前急救理论培训,实验组采取急救基础理论和院前急救"应急能力"培训,两组在年龄、学历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结果经过考核标准评定证实,实验组急救护士的专业素质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通过急救基础理论和院前急救"应急能力"培训,能够大大提高院前急救护士的专业素质及院前急救的护理质量,值得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李冬梅 《北方药学》2011,8(12):113-113
院前急救是指伤病员进入医院以前的医疗急救,是急诊医疗体系的首要环节和重要的基础.由于院前急救的复杂多变,所以要求参与急救的护士必须具备良好的业务和心理素质,具有扎实过硬的护理基本功,胆大心细,能快速检查和准备出诊的器械和急救物品.因此加强院前急救知识、技术的学习与培训,对于做好院前急救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院前急救已成为急救医学的首要环节,是保证急危重症患者在发病初期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的前提.职业暴露指医务人员在从事临床诊疗护理及科学实验等职业活动中被物理化学或生物等有害因素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的情况[1].现就院前急救中存在的医疗隐患及值得推广的防范对策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 ,院前急救已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抢救成功率及病人伤残率和病死率。如何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 ,笔者认为加强护理人员素质教育是关键。  相似文献   

17.
开展全员上岗培训 提高急救服务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院前急救医疗是城乡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提供优质的院前急救医疗服务,必须具备较高的急救服务能力。开展全员上岗培训,是院前急救机构提升急救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急救护理的对象通常具有多病种、多学科、病情变化快、工作环境差等特点,存在很大风险。因此,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有利于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减少或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更好地完成急救任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远程急救指导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院前急救病例2 104例设为实验组,2015年院前急救病例2 062例设为对照组.实验组在接到出诊任务后实施远程急救指导.两组患者在专业院前急救前有无给予处置措施的例数、有效措施例数及患者满意度比较.结果 在专业急救前,对照组采取处置措施780(37.8%)例,实验组采取处置措施1 796(85.4%)例;对照组有效措施265(34.0%)例,实验组有效措施1 709(95.2%)例;对照组患者满意度81.0%,实验组患者满意度9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用远程急救指导能及时的指导患者或家属给予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为院前急救争取时间,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效果.方法 将6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抢救护理流程,实验组运用自行拟订的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临床护理路径对病人进行急救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死亡率、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急救反应时间、死亡率、并发症均比对照组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在院前急救护理中运用临床护理路径不仅可以缩短院前急救反应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率,而且可以有效地防范或减少护理差错,改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