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分析氯雷他定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疗效及对泪膜稳定性和泪液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01/2020-01我院收治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93例186眼,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94眼,采用氯雷他定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与对照组(46例92眼,采用氯雷他定治疗),均连续治疗2wk。治疗前、治疗2wk均评估眼部症状、体征改善情况;进行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检测泪膜破裂时间(BUT),评估泪膜稳定性;采用眼前节相干光断层扫描仪测定泪河高度、泪河深度、泪河横截面面积;留取泪液标本,检测泪液透明质酸(HA)、ⅡA型分泌型磷脂酶A2(sPLA2-Ⅱa)、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等指标的变化;统计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wk,两组患者主要症状、体征积分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SⅠt、BUT均较同组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均长于对照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泪河高度均上升,泪河深度均增加,泪河横截面面积均增加(P<0.05),且观察组泪河高度、泪河深度、泪河横截面积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泪液HA、ECP、sPLA2-Ⅱa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两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12.8%vs 10.9%,P>0.05)。结论:氯雷他定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整体疗效优于单纯应用氯雷他定,可改善患者症状及体征,提高泪膜稳定性,降低泪液炎性介质浓度,促进泪膜功能恢复,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0.1%氟米龙滴眼液与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协同治疗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患者(88例)的临床资料,视其药物治疗方案的不同给予分组,分别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8例)。对照组采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点眼,1滴/次,4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0.1%氟米龙滴眼液点眼,1滴/次,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d,观察两组入选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同时对比两组入选者治疗前后眼压水平,统计两组入选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两组入选者症状、体征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805、12.007,P=0.000、0.000);两组入选者治疗前后眼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8%,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0.1%氟米龙滴眼液与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协同治疗季节性过敏性结膜炎患者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且...  相似文献   

3.
杭丽 《国际眼科杂志》2013,13(12):2468-2470
目的:研究比较鱼腥草滴眼液联合吡嘧司特钾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过敏性结膜炎患者63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1例采用吡嘧司特钾滴眼液,观察组32例采用鱼腥草滴眼液联合吡嘧司特钾滴眼液。治疗前后观察眨眼、眼痒、眼红、异物感等症状,结膜水肿、充血及上、下睑结膜乳头和滤泡等体征,评价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症状、体征评分分别为:9.38±0.71和9.41±0.56、10.21±1.03和10.68±0.9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症状和体征评分分别为:1.22±0.61和4.25±0.84,1.21±0.60和5.78±1.2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78.12%和32.2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鱼腥草滴眼液联合吡嘧司特钾滴眼液可明显改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系统评价口服氯雷他定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对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检索Embase、Cochrane library、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中口服氯雷他定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1-07; 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估,对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进行Egger检验,使用RevMan 5.3统计软件对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症状评分进行Meta分析; 对异质性较高的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

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19篇,全部为中文文献,合计患者1 931例2 044眼,对照组采用口服氯雷他定治疗,试验组在口服氯雷他定基础上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 Meta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OR=4.43,95%CI:3.26~6.03,P<0.00001); 试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OR=0.32, 95%CI:0.2~052,P<0.00001); 试验组中患者眼痒评分(MD= -0.36,95%CI:-0.39~-0.33,P<0.00001)、分泌物评分(MD= -0.24,95%CI:-0.31~-0.18,P<0.00001)均低于对照组; 试验组患者可显著降低结膜充血水肿、结膜乳头或滤泡增生、异物感症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对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Egger检验,结果显示总有效率存在发表偏倚,但通过剪补法分析得知存在的发表偏倚未对结果造成影响。

结论:在口服氯雷他定的基础上,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对于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具有一定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眼痒、异物感、分泌物及结膜充血水肿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为今后过敏性结膜炎的药物治疗提供一定循证依据,但由于纳入的研究证据强度较低,未来需要更多的多中心、随机双盲临床试验,从而提高证据强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流行性角结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对照的方法,将120例226眼流行性角结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应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进行治疗,对照组应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治疗,总疗程为14d,观察两组用药后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指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75.0%,痊愈率分别为85.0%和6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与单纯使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相比,其治疗流行性角结膜炎的临床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非甾体抗炎药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与激素类药物治疗泡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临床确诊为泡性结膜炎的42例患者分别使用1 g·L-1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和l g·L-1氟米龙滴眼液进行治疗,分别记录患者的自觉症状及临床体征评分,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 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和氟米龙滴眼液治疗后的症状评分和体征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双氯芬酸钠滴眼液与氟米龙滴眼液治疗后异物感、眼痒、流泪及眼痛等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分泌物、结膜充血及结膜滤泡等体征比较,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2例泡性结膜炎的患者全部治愈,无不良反应发生,2种药物治疗泡性结膜炎的效果相同.结论 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泡性结膜炎是十分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临床使用双氯芬酸钠结合中药熏眼辅助治疗泡性结膜炎的效果。方法:治疗组有临床确诊为泡性结膜炎的56例患者,给予1g/L双氯芬酸钠结合中药熏眼辅助治疗。对照组有28例患者,给予1g/L氟米龙滴眼液临床常规治疗。分别记录患者的症状及临床体征评分,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价其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异物感、眼痒、流泪及眼痛等症状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愈后的患者无副作用,并且无复发现象(P>0.05)。结论:临床双氯芬酸钠结合中药熏眼辅助治疗泡性结膜炎疗效显著,可以作为治疗泡性结膜炎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奥洛他定滴眼液联合自体血清治疗蒿属花粉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6-06/2018-06蒿属过敏原检测结果为阳性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305例610眼,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奥洛他定滴眼液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自体血清,均持续治疗2wk。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与体征总得分、临床疗效,观察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症状与体征总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2wk,观察组患者症状与体征总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

结论:奥洛他定滴眼液联合自体血清治疗蒿属花粉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抗敏滋肝明目汤口服联合色甘酸钠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120眼)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两组均用色甘酸钠滴眼液局部点眼每日4次,治疗组加用抗敏滋肝明目汤口服,每日2次,治疗14天并随访。结果治疗组治疗显效22例,有效5例,无效3例;对照组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8例;两组综合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且治疗组主要症状体征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敏滋肝明目汤口服联合色甘酸钠滴眼液治疗季节性和常年性过敏性结膜炎的疗效优于单用色甘酸钠滴眼液。  相似文献   

10.
李昆  李鹏  刘擎 《国际眼科杂志》2024,24(6):1000-1004

目的:评价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联合氟米龙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研究。选取2020-06/2022-08于我院就诊接受治疗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115例230眼,在常规使用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治疗的同时根据是否联合使用氟米龙滴眼液分为观察组(56例112眼)和对照组(59例118眼)。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 wk后评估两组患者的眼部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泪膜破裂时间(BUT)、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并记录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眼部症状和体征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BUT均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长于对照组(P<0.05); 两组患者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并发症总发生率(3.6% vs 5.1%)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富马酸依美斯汀滴眼液联合氟米龙滴眼液治疗过敏性结膜炎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眼部症状与体征,延长泪膜破裂时间,降低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提高疗效,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风险,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疏风明目方超声雾化对过敏性结膜炎患者泪膜稳定性及泪液相关指标的影响。

方法:将140例过敏性结膜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0例给予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联合生理盐水雾化治疗,观察组70例给予盐酸奥洛他定滴眼液联合疏风明目方超声雾化治疗。连续治疗14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单项症状(流泪、痒感、畏光、异物感)、泪膜稳定性(BUT、FL)、泪液相关指标\〖嗜酸性细胞阳离子蛋白(ECP)、HA、IgE\〗。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0.7%vs 74.3%,P<0.05); 两组治疗后单项症状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后BUT均高于治疗前,FL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后泪液HA、ECP、IgE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疏风明目方超声雾化治疗能够改善过敏性结膜炎患者泪液相关指标,提高泪膜稳定性,有助于缓解局部变态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在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围手术期应用的疗效。方法:将2011-01/2012-02的37例38眼合并角膜散光的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8例19眼),对照组(19例19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术前3d及术后第1d加用1g/L双氯芬酸钠滴眼液,4次/d。两组患者分别于术中记录患者的配合程度,术后1,3,7d;1,3mo观察眼部炎性反应。结果:术中配合程度试验组平均1.53±0.62,明显优于对照组(2.40±0.88),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试验组局部症状评分为1.65±0.75,明显低于对照组(2.32±1.23),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出及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围手术期短期应用双氯芬酸钠滴眼液,安全性可,能够减轻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刺激反应,提高患者手术中的配合程度,有效减轻患者的围手术期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徐志蓉  严浩  冯梅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9):1712-1714
目的:观察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控制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的临床疗效,提供更安全的防治翼状胬肉复发的药物方案。

方法:以2011-11/2013-09因翼状胬肉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4例134眼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和对照组(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玻璃酸钠滴眼液),术后每周随访1次,历时3mo,对两组角膜状况、眼压和翼状胬肉复发情况进行对比观察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随访3mo,按计划完成随访的试验组有43例45眼,对照组有38例39眼,其中出现复发迹象的试验组有14例15眼,最终复发2例3眼,与对照组12例13眼出现复发迹象,最终复发2例2眼相比,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有6例9眼因修正眼压高于正常上限值退出试验,与试验组(0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间角膜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控制翼状胬肉术后复发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4.
观察氮卓斯汀滴眼液治疗儿童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变态反应性结膜炎患儿3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玻璃酸钠滴眼液,试验组联合应用玻璃酸钠滴眼液与05g/L盐酸氮卓斯汀滴眼液,治疗前后观察眨眼、眼痒症状、结膜水肿、结膜充血及上、下睑结膜乳头和滤泡、角膜缘腺样增生等体征,评价治疗有效率。 结果:对照组症状、体征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4.60±0.87,472±1.53与2.53±1.45,2.40±1.20;试验组症状、体征评分治疗前后分别为4.72±0.77,5.29±1.46与1.47±1.48,1.59±1.1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试验组治疗后有效率分别为33%和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盐酸氮卓斯汀滴眼液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治疗儿童变态反应性结膜炎的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